溺儒冠
《史记.郦食其传》:“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汉高祖不欢迎儒生,如果来客戴的是儒生帽子,汉高祖就把儒生帽子拿来,当尿盆用。后因用为轻视儒生之典。
清.章太炎《秦献记》:“夫高祖则溺儒冠。”
《史记.郦食其传》:“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汉高祖不欢迎儒生,如果来客戴的是儒生帽子,汉高祖就把儒生帽子拿来,当尿盆用。后因用为轻视儒生之典。
清.章太炎《秦献记》:“夫高祖则溺儒冠。”
源见“陶令归去来”。表示对往昔的作为或遭遇的悔悟。唐刘商《春日患病》诗:“今日方知命,前身自觉非。不能忧岁计,无限故山薇。”宋苏轼《华山寄子由》诗:“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词语觉非】
同“尾生抱柱”。陈去病《惜别词》:“而今抱柱空遗恨,流水悠悠岂复情。”【词语抱柱】 汉语大词典:抱柱
同“金兰之友”。唐李咸用《秋日访同人》诗:“忽忆金兰友,携琴去自由。”【词语金兰友】 汉语大词典:金兰友
《新唐书.薛元敬传》:“元敬,隋选郎迈之子,与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收为长离,德音为鸑鷟,元敬年最少,为鵷雏。”后以“河东三凤”指薛收、薛德音、薛元敬。三人同时以才华名于世。明 邵璨《
奔命囊书,汉代边境告急军事文书,送信者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火速送达,不可延误。西汉丞相丙吉身边的驾车吏原籍是边地,熟悉边境传报紧急军书的形式。有一次他外出,在长安街上看到驿骑手持红白相间的囊袋飞驰而过
源见“曲突徙薪”。又汉桓谭《新论.见徵》:“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原形容因救火烧伤严重。后多以比喻受到沉重打击或处境险恶,以致狼狈不堪的情状
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我们娘儿俩今儿一齐死给他看!替他拔去眼中钉,肉中刺,好等他们来过现成日子!”也作【心头刺,眼中疔】。(疔:dīng,一种恶性小疮。)《元曲选.
谓《诗经》意正而辞美。唐代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诘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姚:
源见“玉壶冰”。指高洁之心。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偏正 心灵纯洁,性情恬淡,不慕名利。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在玉壶。”△褒义。多用于
亦作“不谋而同。”事先未经商量,而意见相同或行动一致。宋代苏轼《六一居士集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欧阳子:指欧阳修,子是尊称。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诗人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