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汗青

汗青

古时以竹简为纸,书写时须先用火烘干,谓之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也用来专指史书。出自唐刘知几之语。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因其子犯罪,他为之辩护,被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他酷爱史学,任史官期间,曾针对史馆修书的弊病,提出了“五不可”的原则。其中的“一不可”是,负责编史的人不可太多,否则人人都自以为是,每记一事,载一言,都要讨论很长时间,那就“头白可期,汗青无日”了。

【出典】:

新唐书》卷132《刘子玄传》4520页:“今史司取士滋多,人自为荀、袁,家自为政、骏。每记一事,载一言,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头白可期,汗青无日。”

【例句】: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个文语,是 “史册”的意思。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他那民族英雄的气节。

古代在纸发明以前,字是刻在竹片上面的。竹片用牛筋或绳子穿起来,便成为竹简,也就是书了,用来记载历史的便是史册。刻字之前,要先将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出 “汗”( 冒水) ,干了之后,竹子的青色尚未褪掉之时,就较容易刻字了,也不易长虫了,这便是所谓的 “汗青”。在出过 “汗”且褪去 “青”色的竹片上刻写下历史,这样而成的 “书”便是史册。某教师在讲解 “汗青”一词说: “青史留名的人都会努力奋斗,都会出汗,所以史册又叫 ‘汗青’。”这真是望文生义而贻笑大方了。


【词语汗青】   汉语词典:汗青

猜你喜欢

  • 五鹿角折

    《汉书.朱云传》:“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朱云〕既论难,连拄五鹿

  • 穷途泣

    同“穷途恸哭”。宋苏轼《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之九:“临分亦泫然,不为穷途泣。”

  • 智囊

    藏着智谋的皮袋子,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汉书.晁错传》:“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唐代颜师古注:“言其一

  • 猿声断客肠

    源见“断肠猿”。形容一种令旅客生愁的叫声。唐张祜《题弋阳馆》诗:“吴溪漫淬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

  • 胸中甲兵

    《魏书.崔浩传》:“又召新降高车渠帅(首领)数百人,赐酒食于前,世祖(即魏太武帝拓拔焘,庙号为世祖)指浩(字伯渊,学识渊博,北魏明元帝拓拔嗣时官博士祭酒,后被拓拔焘重用。他是汉族士族地主在拓拔政权中的

  • 胯下韩侯

    参见“忍辱袴下。【词语胯下韩侯】  成语:胯下韩侯汉语大词典:胯下韩侯

  • 鼎盛春秋

    见“春秋鼎盛”。

  • 人患才少,子患才多

    患:忧虑,怨恨。原指人才华出众,后含义发生变化,形容卖弄文采,华而不实。典出晋陆机事迹。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的孙子。吴国灭亡后,居家苦读

  • 诺如金

    源见“一诺千金”。形容诺言极其贵重可信。唐黄滔《投刑部裴郎中》诗:“拜手敢将诚吐血,蜕形唯待诺如金。”

  • 约定俗成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