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楚材晋用

楚材晋用

原指楚国不会用人,人才相继逃往晋国。后来泛指谁会用人,人才就会流向哪里。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因被人诬告私遣岳父王子牟逃亡外国而先后流亡郑国、晋国。他的朋友声子因这样一个有才之士为晋所用而极觉可惜。公元前547年,他自晋国出使归来,令尹子木向他了解晋国情况。他回答说,晋国的正卿不如楚国,而它的大夫却十分贤明,都是当卿的人才。好象杞木、梓木、皮革都是来自楚国一样,晋国的不少的大夫也都是从楚国去的。而后,他又列举包括伍举在内的一大批楚国人才在晋国受到重用的事实,批评楚国政策上的失误,并提醒子木这样下去会对楚国造成严重危害。子木十分害怕,将此意告知楚康王,楚王下令增加伍举的官禄爵位并派他的儿子接他回国。

【出典】: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例句】:

南朝陈·沈炯《太极殿铭序》:“楩楠豫章,地沦外寇;楚材晋用,非复我求。” 唐·令狐德棻《周书·沈重传》:“不忘恋本,深足嘉尚,而楚材晋用,岂无先哲。”


并列 引用别国人才或自己的人才外流为他人所用。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游历》:“果如此讲求研练,十年以后,中国内外文武人才皆当辈出,决不致有乏才之患,亦何庸~,雇募洋师。”△用于人才方面。


【典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今译】 春秋时,声子出使晋国,回到楚国后,令尹子木向他了解晋国的情况,声子说,虽晋卿不如楚卿,而晋大夫却比楚大夫强,皆有公卿之才。楚臣在楚国不受重用,却在晋国发挥才干,正像杞梓 (木材) 、皮革,都是从楚地运去的一样。楚国有材,而晋国在使用。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人才外流,为别国、别地所用。

【典形】 楚材、楚材晋用、晋用、杞梓、收杞梓。

【示例】

〔楚材〕 唐·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

〔楚材晋用〕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萧公墓志铭》:“周朝以楚材晋用,不停于平章; 赵璧秦求,无论于羁远。”

〔晋月〕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鸣凤曲韵》:“有材希晋用,失志欲刘依。”

〔杞梓〕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年可识,抱杞梓而呈才。”

〔收杞梓〕 宋·苏轼《蔡景繁官舍小阁》:“文昌新构满鹓鸾,都邑正喧收杞梓。”


【词语楚材晋用】  成语:楚材晋用汉语词典:楚材晋用

猜你喜欢

  • 色授魂与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李善注引张揖曰:“彼色来授,我魂往与接也。”色:神色;授、与:给予。意谓彼此眉目脉脉传情,魂合神交,情意相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 欧车茵

    源见“醉吐相茵”。形容烂醉呕吐。欧,通“呕”。清钱谦益《顾炳秀才遗书索饮有醉吐丞相车茵之语作七字句报之》:“已见相公呼后舍,更闻驭吏欧车茵。”

  • 劫石成灰

    同“昆明灰”。唐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 长缨鄙好变邹俗

    源见“邹缨齐紫”。谓上行下效。南朝 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长缨鄙好,且变邹俗。”

  • 十寒一暴

    同“一暴十寒”。金元好问《戏题新居二十韵》:“就中此宅尤费手,官给工材半佣顾。十寒一暴半载强,才得安床置铛釜。”见“一暴十寒”。金·元好问《戏题新居二十韵》:“就中此宅尤费手,官给工材半佣雇。~半载强

  • 诙谐割肉

    《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太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伏日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太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曰:‘先

  • 三窃蟠桃

    源见“方朔偷桃”。指仙道生活。宋程俱《次韵江子我见寄长句》:“一登文石趋宣室,三窃蟠桃向道山。”

  • 门施雀罗

    同“门可罗雀”。宋程俱《戏呈虞君明察院謩》诗之一:“门施雀罗正可乐,车如鸡栖良不恶。”

  • 布帆破冢

    源见“布帆无恙”。指旅途遇险。清祁寯藻《舟下风滩》诗:“诗成仍寄伏波祠,布帆破冢应无恙。”

  • 祖鞭先著

    《晋书.刘琨传》:“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我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后以“祖鞭先著”为争先立功报国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