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山阳邻笛

山阳邻笛

同“山阳笛”。唐方干《题故人废宅》诗之二:“薄暮停车更凄怆,山阳邻笛若为听?”


【典源】《晋书·向秀传》:“ (嵇) 康善锻,(向) 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秀乃自此役,作《思旧赋》 云:“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嵇意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并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是日薄虞泉,寒冰凄然。邻人遥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

【今译】 晋代向秀与嵇康意气相投,友谊深厚。他们又一同与吕安在山阳(今河南修武县) 隐居灌园。后嵇康、吕安同时被司马昭杀害。向秀在《思归赋》序中说:“我与嵇康、吕安亲近友善,他们都倜傥不羁。嵇康意气高远而疏懒,吕安心志旷达而豪放。后来皆因触犯朝廷被诛。嵇康多才多艺,演奏丝竹乐器特别美妙。临刑前,他还不忘索琴弹奏。我路经山阳嵇康旧居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寒冰凄清。忽然听到邻人吹笛,笛声清越廖亮。使我追忆起过去一起游宴的情景,感慨万分,故作此赋。”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追昔怀旧,感念故友,心绪惆怅; 或指凄婉的笛声。

【典形】 笛吟乡里、赋山阳、横笛似山阳、邻笛、邻家笛、邻人吹笛、邻人笛、落日山阳、山阳笛、山阳赋、山阳闻笛、闻笛赋、向秀心、向子赋、山阳相送、落日闻笛、笛怆四邻、邻笛斜阳、山阳怨笛、山阳夜笛、山阳旧侣、山阳恨。

【示例】

〔笛吟乡里〕 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白马无路,乌江不通,笛吟乡里,琴哀土风。”

〔赋山阳〕 宋·苏轼《浣溪沙》:“未遣清樽空北海,莫因长笛赋山阳。”

〔横笛似山阳〕 唐·罗隐《经故友所居》:“日暮街东策羸马,一声横笛似山阳。”

〔邻笛〕 唐·白居易《闻乐感邻》:“尚书宅畔悲邻笛,廷尉门前叹雀罗。”

〔邻人吹笛〕 宋·苏轼《董储郎中尝知眉州与先人游》:“冬月负薪虽得免,邻人吹笛不敢闻。”

〔邻人笛〕 北周·庾信《思旧铭》:“匣中弦绝,邻人笛悲。昔为幕府,今成穗帷。”

〔落日山阳〕 明·黄峨《绵搭絮》:“又听吹笛谁家,落日山阳都是愁。”

〔山阳笛〕 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金谷筝中传不似,山阳笛里写难成。”

〔山阳赋〕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

〔山阳闻笛〕 宋·张炎《壶中天·怀霅友》:“留行一方无用月,隐隐山阳闻笛。旧雨不来,风流云散,惟有长相忆。”

〔闻笛赋〕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向秀心〕 清·徐夔《闻笛有忆》:“谁将清夜桓伊笛,吹入山阳向秀心。”

〔向子赋〕 唐·宋之问《咏笛》:“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


猜你喜欢

  • 当垆卓女

    源见“文君沽酒”。借指卖酒女郎。唐元稹《和李校书题新乐府十二首.西凉伎》:“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 寸阴若岁

    寸阴:日影移动一寸,极言时间之短。时间过去了一会儿,却像过了一年一样,形容思念殷切,或日子难熬。韩擒虎(538-592年),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东)人。隋大将,屡有战功,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 怀印

    源见“鹊石”。咏鹊。唐苏颋《咏礼部尚书庭后鹊》:“怀印喜将归,窥巢依且恋。”

  • 麋鹿

    源见“麋鹿群”。借指隐居山林的生活。唐杜荀鹤《入关历阳道中却寄舍弟》诗:“自笑抛麋鹿,长安拟醉春。”【词语麋鹿】   汉语大词典:麋鹿

  • 去猛虎

    源见“渡虎”。称颂地方官吏德化辖境,除暴安良,政绩卓著。唐岑参《送颜平原》诗:“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

  • 室迩人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注:墠,音shàn,郊外的土地;茹藘>,茜草;阪,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注:践,行列整齐貌;室,此指女子的居室)。岂不尔思?子不

  • 一斛槟榔

    同“一斛贮槟榔”。宋陆游《蔬食》诗:“人生饥饱初何校,一斛槟榔笑汝痴。”

  • 弹剑

    源见“冯驩弹铗”。谓才士自伤窘困,希求知遇。唐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诗:“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唐温庭筠《上裴相公启》:“在途兴叹,解彼右骖;弹剑有闻,迁于代舍。”亦用写思归之情。宋苏辙《次韵王

  • 诗教

    用《诗》来教化。《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旧因以温柔敦厚为“诗教”。【词语诗教】   汉语大词典:诗教

  • 蒯通言

    《史记.淮阴侯列传》:“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