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夺笏击贼

夺笏击贼

源见“击贼笏”。称颂人臣的忠贞和凛然正气。明李东阳《司农笏》诗:“司农手中无寸铁,夺笏击贼贼脑裂。”


【典源】 《旧唐书·殷秀实传》:“明日,(朱)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遂击之。泚举臂自捍,才中其颡,流血匍匐而走。凶徒愕然,初不敢动; 而海滨等不至,秀实乃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杀我!’凶党群至,遂遇害焉。”《新唐书·段秀实传》亦载。

【今译】 唐德宗时,朱泚欲叛唐篡位,召司农卿段秀实等议事。当朱泚提及谋篡时,段秀实大怒,夺过别人手中的象牙笏,冲上前去,大骂:“狂贼,我恨不得将你斩为万段,岂能随你谋反!”一面用笏猛击,朱泚慌忙拦挡,被笏击中额头,流血而逃。秀实又说:“我不同你们谋反,为何不杀我!”终于被叛党杀害。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忠臣誓死捐躯。

【典形】 段笏、夺笏击贼、击贼笏、司农击贼。段尉惭无笏。

【示例】

〔段笏〕 清·宋荦《赠太仆卿高公挽诗》:“颜舌段笏今有无? 杏山铁汉建昌守。”

〔夺笏击贼〕 明 · 李东阳 《司农笏》:“司农手中无寸铁,夺笏击贼贼脑裂。”

〔击贼笏〕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赤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司农击贼〕 清·王士禛《陈真亭佥宪殉节诗》:“真见司农生击贼,还同车右死鸣君。”


猜你喜欢

  • 蜩螗

    同“蜩螗沸羹”。清赵翼《耳聋》诗:“世务纷蜩螗,聆之本何益。”丘复《寄曹耐公汕头》诗:“国会初开幕,党争正蜩螗。”【词语蜩螗】   汉语大词典:蜩螗

  • 匹夫之勇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匹夫之勇,指单凭个人力量的血气之勇。孟子在回答齐宣王提出的与邻国来往应持什么原则时说,应该象商汤和周文王那样,以仁爱为怀来处理与邻国的关系。齐宣王对此深为钦服,但又觉得自己喜欢

  • 长眠不知晓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郑郊》:“郑郊,河北人。举进士下第,游陈蔡间,过一塚,上有竹二竿,青翠可爱。因驻马吟曰:‘塚上两竿竹,风吹常袅袅。’久不能续。闻塚中言曰:‘何不云: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郊惊问

  • 无为槛羊

    槛( ㄐㄧㄢˋ jiàn ):关动物的大笼子。 不要做槛中的羊。 意谓不要做受制于人者。语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李贤注:“槛羊,受制于人。”宋.吴淑《霜赋》:“非宜

  • 瘦羊博士

    《后汉书.甄宇传》:“(甄宇)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又欲投钩(注:拈阄),宇复耻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

  • 桃人

    亦名桃梗。桃木刻成的木偶。古代风俗,除夕挂桃人于门以驱邪。汉代应劭《风俗通》卷八:“谨按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

  • 漉巾潜

    同“漉巾陶令”。宋张耒《孙志康许为南酿》诗:“欲为漉巾潜,请学涤器如。”

  • 调鼎

    源见“盐梅和鼎”。喻任宰相治理国家。唐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亦指治国才能。唐皇甫冉《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词语调鼎】   汉语大词典:调鼎

  • 瓜时而代

    又作“瓜代”。原意是次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来用作接替前人职务的代称。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委派连称、管至父两员将领戍守葵丘。因为当时正是瓜果成熟季节,齐襄公便说来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他俩。一年后,却音讯全

  • 两部鼓吹

    《南齐书.孔稚珪传》:“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机独酌,傍元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手?’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