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笔如椽

大笔如椽

亦作“如椽大笔”。象椽子一样大的笔。比喻文笔刚健有力,文章气势宏伟。王殉(350-401年),字元琳,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之孙。初为桓温掾,晋孝武帝司马曜时为尚书右仆射。时孝武帝颇好典籍,王殉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一次他夜里梦见一个人送他一枝如椽子般的大笔。醒来后,他对别人说:“这说明最近应有用大手笔的事。”果然,孝武帝不久病死,哀册谥议一类的文书,都由王殉起草。

【出典】:

晋书》卷65《王殉传》1756页:“殉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殉所草。”

【例句】:

唐·李商隐《韩碑》:“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宋·杨万里《谢邵德称示淳熙圣孝诗》:“古人浪语笔如椽,何人解把笔题天;昆仑为笔点海水,青天借作一张纸。” 清·钱谦益《致龚芝麓三首》其一:“每有撰述,为之心悸手战,敢借重如椽大笔,略为扫除。”


主谓 比喻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梁实秋《雅舍小品》:“王珣梦~,果然成大手笔。”※椽,不读作yuán。△褒义。 多用于写作方面。↔雕虫篆刻。也作“笔大如椽”、“如椽健笔”、“如椽大笔”。


【典源】 《太平御览》 卷六○五引《世说》 曰:“王东亭尝梦有人与大笔,其管如椽。既觉,说人云:‘当有大手笔事。’不日,烈宗晏驾,哀策谥议,并王所作也。”《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新唐书·苏颋传》:“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今译】 晋代王珣曾梦见有人给他一只大笔,笔管有屋椽那样粗,醒来以后,对别人说:“将会有大著作事。”不久孝武帝去世,哀策谥议,都是由王珣起草的。又唐代苏颋与张说都以文章著名,两人声望相当。苏颋封许国公,张说封燕国公,人称“燕许大手笔”。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人文才宏富优美; 也用以指大著作、大作家。

【典形】 笔如椽、椽笔、大笔、大手笔、如椽笔、如椽大笔、燕许、笔若明堂椽、笔如修椽、如椽健笔。

【示例】

〔笔如椽〕 宋·黄庭坚《再用前韵咏子舟》:“非公笔如椽,孰能为之大。”

〔椽笔〕 宋·张元干《次韵元功才友道中见贶》:“客里题诗相慰藉,羡君椽笔盖螭头。”

〔大笔〕 宋·苏轼《次韵钱穆父》:“大笔推君西汉手,一言置我二刘问。”

〔大手笔〕 唐·李商隐《韩碑》:“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如椽笔〕 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如椽大笔〕 清·钱谦益《吴门送福清公还闽》之四:“如椽大笔盈怀袖,莫忘东山父老忧。”

〔燕许〕 金·元好问《杨之美尚书挽章》:“千古孙刘有余责,一时燕许更谁同。”


【词语大笔如椽】  成语:大笔如椽汉语词典:大笔如椽

猜你喜欢

  • 莫须有

    比喻无罪被冤。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北宋末年投军,为秉义郎。建炎元年(1127年)上书高宗皇帝,反对南迁,被夺官归田。后投河北招抚司,被张所破格提拔

  • 蛇蚓不成书

    源见“春蚓秋蛇”。指拙劣的字迹。明袁宏道《方子公自真州入燕》诗:“蛇蚓不成书,获麟止于此。”

  • 许渊龙

    源见“二龙”。称赞人兄弟才华出众,名显当世。清唐孙华《寿陆次公别驾》诗:“忽听燕台驰信至,风雷渐跃许渊龙。”

  • 三到

    宋代朱熹提倡读书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词语三到】   汉语大词典:

  • 有马如羊,不以入厩

    源见“马愿如羊”。形容官吏从政清廉。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有马如羊,不以入厩;有金如粟,不以入怀。”

  • 弦外音

    同“弦外遗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李白》:“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令人神远,太白有焉。”【词语弦外音】   汉语大词典:弦外音

  • 寻戴

    源见“访戴”。谓乘兴访故友。前蜀韦庄《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诗:“踏雪偶因寻戴客,论文还比聚星人。”【词语寻戴】   汉语大词典:寻戴

  • 补天修月

    源见“女娲补天”、“玉斧修月手”。比喻匡时济世,才德非凡,功勋卓著。宋向子諲《水调歌头》词:“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

  • 鸿爪留痕

    同“鸿爪雪泥”。清袁枚《逾月再至见江孝廉和章喜叠前韵》:“偶将鸿爪留痕在,不料牙琴渡海来。”

  • 许子衣褐

    《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相用许行的话,提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观点,孟子认为社会生产必有分工,于是提出质问:“许子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