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夏虫不可语冰

夏虫不可语冰

庄子.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因为它拘限于废井没有见过海;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冰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对于心中只有歪曲主张的人,也不能对他讲什么道义,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后因以“夏虫不可语冰”比喻人孤陋寡闻,不通晓时务。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主谓对夏天的虫不可以与之谈冬天的冰。比喻见闻短浅,不达时务的人。语本《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手教也。”△常用于指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夏虫不可语寒 夏虫不可言冰。也作“夏虫疑冰”、“夏虫语冰”。


【典源】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译】 井里的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因为受了地域的局限; 夏天生长的昆虫不能与它讲冰的形状,因为受了时间的限制,偏陋的人不能与他谈论正道,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见闻短浅,无法理喻。

【典形】 虫疑冰、虫语夏时冰、难与夏虫语、夏虫冰、夏虫疑冰、疑冰之虫、休遣夏虫知、冰有夏虫识、夏虫那知冰。

【示例】

〔虫疑冰〕 宋·王安石《同王濬贤良赋》:“谅能学此真寿类,世论妄以虫疑冰。”

〔虫语夏时冰〕 明·徐渭《次许口北招集之作》:“鸿留泥上雪,虫语夏时冰。”

〔难与夏虫语〕 宋·陆游《道室杂咏》之三:“冰霜难与夏虫语,晦朔岂容朝菌知。”

〔夏虫冰〕 清·唐孙华 《早秋杂兴》:“世上竞趋宵蚋火,人间难语夏虫冰。”

〔夏虫疑冰〕 晋·孙绰 《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疑冰之虫〕 唐·王维《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浅智胜疑冰之虫,微戒愈溺泥之象。”


【词语夏虫不可语冰】  成语:夏虫不可语冰汉语词典:夏虫不可语冰

猜你喜欢

  • 籍甚汉公卿

    《汉书.陆贾传》:“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贾为食饮费。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汉朝陆贾以财物结交公卿,名声籍甚。后遂用为咏赞结交公卿,享誉满朝之典。唐.皇甫冉《送荣别驾赴华

  • 惊精香

    参见:却死香

  • 负重致远

    致:达到。驮着很重的东西到达很远的地方。比喻既能担负重任又能持之以恒,不断前进。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刘备的谋士,与诸葛亮齐名,时人称之“凤雏”。东吴的大将周瑜曾帮助

  • 同舍持金

    源见“不疑诬金”。称人受诬蒙冤。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诗:“比邻窃斧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 汉失中策

    《汉书.匈奴传下》:王莽伐匈奴,“莽将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

  • 阴功活蚁

    源见“宋郊渡蚁”。指好生之德。宋 陈人杰《沁园春.庚子岁自寿》词:“岂平生犹欠,阴功活蚁,从前未卜,吉地眠羊。”

  • 龙髯攀

    源见“乘龙出鼎湖”。喻指亲附皇帝。唐温庭筠《题李卫公诗》之二:“三年骥尾有人附,一日龙髯无路攀。”

  • 丁兰

    源见“丁兰刻木”。指代孝子。清顾炎武《为丁贡士亡考衢州君生日作》诗:“欲向旧京传孝友,当时谁得似丁兰?”【词语丁兰】   汉语大词典:丁兰

  • 善和

    唐柳宗元《寄许孟容书》:“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后因以“善和”借指藏书。宋刘克庄《转调二郎神》词:“幸有善和书堪读,何必然藜芸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余小子遭时多故,

  • 巾帼赠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谓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下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