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

指因敌人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的条约。公元前700年,楚武王出兵伐绞。大兵压境,绞国士兵坚守城邑,闭门不出。楚国大夫屈瑕建议,绞国地小而其人民性情急躁,急躁就少谋。请对我们打柴的人不要加以干涉以此来引诱他们上当。楚王采纳了这一建议,一举打败绞军,逼迫绞国在城下签订了屈辱的条约。

【出典】: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徙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例句】:

左传·宣公十五年》:“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元·托托《宋史·寇准传》:“(王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偏正 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接受的屈辱盟约。明·刘基《春秋明经·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诸侯盟于扈》:“今以孤军攻之,而城郭失其守,甲兵失其卫。使蔡侯泥首受罪,以为~。谓晋师不强而若此乎?”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条约。清·严复《论南昌教案》:“道咸之际,海禁未开,疆吏不达外情,交涉动至决裂,~,有金陵、天津诸条约。”△用于盟约。也作“城下之辱”。


【词语城下之盟】  成语:城下之盟汉语词典:城下之盟

猜你喜欢

  • 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意谓十五岁即立志学习。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宋.田锡《贻梁补阙周翰书》:“锡不逮古人远矣,自十有五志于学,逮今二十年。”

  • 刻像求贤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武丁即位……梦天赐贤人,胥靡之衣,蒙之而来。且云:‘我,徒也。姓傅名说。天下得我者,岂徒也哉。’武丁寤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说者,欢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说民者哉?’明以梦

  • 耳虚闻蚁

    源见“蚁动牛斗”。谓病虚意幻。宋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老来几不辨西东,秋后霜林且强红。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 仰高

    源见“高山景行”。谓仰慕高尚的德行。汉班昭《东征赋》:“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词语仰高】   汉语大词典:仰高

  • 荆卿歌

    源见“燕市悲歌”。指慷慨悲壮的《易水歌》。亦借指抒发悲壮情怀的歌。唐元稹《说剑》诗:“高唱荆卿歌,乱击相如缶。”

  • 漫酱瓿

    同“覆酱瓿”。宋王安石《进字说》诗:“但可与人漫酱瓿,岂能令鬼哭黄昏?”

  • 后来薪

    同“后薪”。清归庄《和顾端木先生》:“时事难争前定局,朝班方积后来薪。”

  • 泮林革音

    《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后以“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环境的

  • 天府之国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

  • 支道林

    同“支遁”。唐柳宗元《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之一:“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