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封建社会中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时,要用帘子在皇帝御座后隔开。以后泛指女后临朝管理国家大事。出自唐武则天的事迹。武则天(624-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14岁时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后曾入寺为尼。后又被高宗召入宫中,拜昭仪。永徽六年(655年)被立为皇后。显庆五年(660年)后,高宗有病,武后遂开始干预国政。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杀后,高宗每临朝处理政事,武后都要垂帘于御座后听政,事无大小都要干涉。唐高宗去世后,武后又进一步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并于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直到神龙元年(705年)才将政权还给了唐中宗,寻即去世。

【出典】:

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100页:“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例句】:

宋·佚名《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翌日,郭威帅百官请太后临朝,垂帘听政。”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21卷《注3》:“赵祯(仁宗)的妻子曹后;赵曙的妻子高后;赵顼(神宗)的妻子向后;赵煦(哲宗)的妻子孟后。这四位皇后都做过皇太后,并且都曾垂帘问政。” 近代·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14《后妃传》:“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偏正 封建时代太后或皇后参与政事,殿上用帘子隔着。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臣以为,太皇太后为天下计,应该~。”△用于称女后掌政。也作“垂帘听决”。


【词语垂帘听政】  成语:垂帘听政汉语词典:垂帘听政

垂帘:落下帘幕。听政:亲听、主持政事。也引伸为幕后操纵政事。御座后垂下帘幕内听取、主持政事。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年),姓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是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官员惠徵的女儿。咸丰元年(1851年),她选入清宫。咸丰六年(1856年),生子载淳她晋升懿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死后,载淳继位,尊称她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同治皇帝奉请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登坐于养心殿(今北京市故宫内),在皇帝御座后垂下帘幕里亲听、主持政事。

【出典】:

清史稿》卷214《后妃传·孝钦显皇后传》8926页:“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谕(yù遇,指示)曰:‘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贝勒王和大臣的合称)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sì四,等待)皇帝典学(称皇子就学)有成,即行归政。’自是,日召议政王、军机大臣同入对。内外章奏,两太后览讫(qì气,完毕),王大臣拟旨,翌(yì意)日(明日)进呈。阅定,两太后以文宗赐‘同道堂’小玺(xǐ洗,皇帝的玉印)钤(qián前)识(加盖印章),仍以上旨颁示。”

【例句】:

黄传惕《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东间,……就是那拉氏慈禧实行‘垂帘听政’的地方。”


【词语垂帘听政】  成语:垂帘听政汉语词典:垂帘听政

猜你喜欢

  • 胡蝶梦

    同“蝴蝶梦”。唐崔涂《春夕旅怀》诗:“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元 萨都剌《织女图》诗:“水心惊起鸳鸯飞,花底不成胡蝶梦。”【词语胡蝶梦】   汉语大词典:胡蝶梦

  • 谈天邹

    同“谈天邹衍”。清赵执信《上元日微阴夕泊惠州》诗:“连浮大白纵鲸吸,怪语顿发谈天邹。”

  • 田窦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西汉 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窦婴两人均为皇戚,每相争雄。后以“田窦”为官宦相争的典型。晋曹摅《感旧诗》:“廉 蔺门易轨,田 窦相夺移。”唐李白《古风》之五九:“田 窦相倾夺,宾

  • 千里不唾井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二刘勋妻王宋《杂诗》“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古代人都以井水为主要饮料,故特别重视保护井水。过往行人饮过井水,虽离去千里,仍应念及。后常以此喻念旧之典。唐.李白《李太白诗》二

  • 楚弓人得

    源见“楚弓楚得”。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出于人。清钱谦益《新安汪氏收藏目录歌》:“雷剑一往谁取去,楚弓人得知何方?”

  • 西成

    《尚书.尧典》:“寅饯纳日,平秩西成。”传曰:“秋,西方万物成,平序其政助成物。”《尚书.尧典》记载:政治措施得当,能助成万物,秋季来临,丰收在望。后用以喻秋季丰收之典。宋.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

  • 折腰营口腹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谓为生计而屈身事人。宋苏轼《欧阳叔弼见访》诗:“重以五斗米,折腰营口腹。”

  • 竞渡

    赛舟的风俗。对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隋书.地理志》:“屈原于五月五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舡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南朝梁宗懔《

  • 三至之谗

    源见“曾参杀人”。谓流言诬陷。《后汉书.班超传》:“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词语三至之谗】  成语:三至之谗汉语大词典:三至之谗

  • 吴阿蒙

    同“吴下阿蒙”。清 顾汧《长至斋宿四译馆署次江补斋太常壁间韵》之四:“壮怀漫说庾开府,老眼依然吴 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