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昆奴

    同“昆仑”。清钮琇《觚賸.姜楚兰》:“愿假昆奴,速完邛遇。”【词语昆奴】   汉语大词典:昆奴

  • 桃花浔

    同“桃花源”。明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舟暝入桃花浔,春山如闻樵采音。”【词语桃花浔】   汉语大词典:桃花浔

  • 书簏

    南朝梁.沈约《俗说》:“刘柳为仆射(官名,魏、晋以后其职责相当于宰相),傅迪为左丞(官名,东汉尚书有左右丞,以分司尚书省之事)。傅大读书而不解其义。……刘道傅云:‘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见

  • 官怠于宦成

    做官的人往往开始谨慎,后来怠惰,至于失职。《邓析子.转辞》:“患生于官成,病始于少瘳。”少瘳:病稍愈。汉代刘向《说苑.敬慎》:“曾子曰:……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

  • 执柯作伐

    同“执柯”。《儿女英雄传》九回:“此十三妹所以挺身出来,给安龙媒、张金凤二人执柯作伐的一番苦心孤诣也。”连动 柯,斧柄。手拿斧头去采伐。比喻为人作媒。语本《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明知道不是好伙伴,但在紧急的情况下暂且跟随他去。 表示对人对事并不满意,但在急遽无奈中还是做了妥协和让步。语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两口儿且是说得着。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明.许自

  • 党家风味

    参见:扫雪烹茶

  • 符竹

    《汉书.文帝纪》:“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合符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汉文帝三年(公元

  • 小鳞烹

    同“小鲜烹”。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诗:“地偏方言异,身微俗虑并。家怜双鲤断,才愧小鳞烹。”

  • 寸指测渊

    《孔丛子.答问》:“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蒙大道而不悟,信诬说而疑圣,殆非所望也。”以一寸之指测深渊。比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主谓 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比喻浅学无法探明深理。语出《孔丛子·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