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正言顺

名正言顺

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国君请您去管理国家,您首先抓什么?孔子说,当然是首先要“正名”了。子路说,有这样干的吗?您想的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一定要先正名呢?孔子说,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不正,说话就不理直气壮;说话理由不充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也就不会适当;刑罚不适当,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做事,一定要理由充分,对于自己说的话,切切不能有一点马虎,

【出典】: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例句】:

元·郑德辉《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并列 名,名分。名分恰当,办事说话道理就讲得通。语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张平《抉择》:“杨成是市委书记,是市里的第一把手,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他,~。”△褒义。用于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面。→理直气壮 入情入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 理屈词穷


解释本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道理也讲得通。现多用来指做事的理由正当并且充分。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

孔子说:“必须先正名,首先规定事物的正确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您绕得太远了!正名干什么啊?”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搞清楚,说话就不理顺;说话不理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怎么干好。因此,君子给某个事物命名一定有其命名的根据、有理由可说,说了以后就必定能够施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当时不但有大量新生事物需要进行认识、概括与规范,而且由于诸侯争霸与割据,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解释,也需要进行调整与规范。孔子之所以认为治理国政首先应该从“正名”入手,是因为在他心里“名实相违”是当时社会混乱的本质原因。

例句

对不正之风提出批评,这是名正言顺的事,你不必藏头露尾的。


【词语名正言顺】  成语:名正言顺汉语词典:名正言顺

猜你喜欢

  • 渔父

    源见“沧浪濯缨”。指隐逸江湖的人。唐白居易《九日醉吟》:“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词语渔父】   汉语大词典:渔父

  • 钓璜

    梁.沈约《宋书.符瑞志上》:“王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五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璜是佩玉的一种。撰是拿的意

  • 天台女

    源见“刘阮天台”。指多情仙女。南唐李煜《菩萨蛮》词:“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白雪遗音.马头调》:“天台女,巧计失迷书生路。”【词语天台女】   汉语大词典:天台女

  • 熟读玩味

    细读而探索体味其中的深意。宋代朱熹编《小学.嘉言》:“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将圣人之言语切己。”语孟:指《论语》和《孟子》。【词语熟读玩味】  成语:熟读玩味汉语大词典:熟读玩味

  • 祖龙鞭

    同“驱石神鞭”。祖龙,指秦始皇。王葆桢《清明后一日叶子布集饮宝石山》诗:“亭废尚歌来凤曲,石顽谁着祖龙鞭?”

  • 桑榆暖

    源见“桑榆”。谓晚年幸福。宋陆游《雨夜书感》诗之一:“宦游四十年,归逐桑榆暖。”【词语桑榆暖】   汉语大词典:桑榆暖

  • 和朴

    同“和氏之璧”。《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朴。”【词语和朴】   汉语大词典:和朴

  • 力葵

    陆机《园葵》诗:“葵生郁萋萋,夕颖西南晞。”“力葵”就是致力于种葵。葵就是冬葵,俗名冬苋菜,是我国古代主要菜蔬之一。后以“力葵”指侍奉父母极为恭孝。杜甫《孟氏》诗:“负米(见“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

  • 丝竹东山

    源见“东山丝竹”。谓中年后以音乐作消遣。清袁枚《中丞体素羸解组后阳满大宅枚入见心喜再赋》诗之二:“只愁丝竹东山乐,未必苍生许谢公。”【词语丝竹东山】   汉语大词典:丝竹东山

  • 河洛之书

    同“河图洛书”。罗惇曧《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 洛之书,谓之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