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同舟敌国

同舟敌国

指吴起对魏武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政,就是同船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后以此典比喻如果不讲德义,亲信也会叛离;又比喻旗鼓相当的对手。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坐了船。在黄河里顺流而下,船行中途,魏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河环抱,形势美极了!这是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强盛,在于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今湖南省北部),右有彭蠡(lǐ里)泽(今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但是他没有德行,不讲信义,夏禹灭亡了它。夏桀的驻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今山东省中部)、华山(今陕西省东部),伊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在它的南面,羊肠坂(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南;此借路曲如羊肠,概指太行山)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今山西省吉县西),右有太行山(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常山(即恒山,今河北省阳曲县西北)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德政,周武王杀死了他。从这些看来,治国在于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就是同在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呀!”魏武侯说:“好。”此典又作“舟中敌国”、“敌国同舟”、“隐若敌国”。

【出典】: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2166、2167页:“武侯浮西河(古称西部地区北南流向之黄河为西河,此指今山西、陕西自北而南一段)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即有苗氏,虞舜时中国南方部落名称)左洞庭,右鼓蠡,德义不修,禹(姒姓,传说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他曾领导人民疏江河、治洪水)灭之。夏桀(履癸,夏朝最后君主,是中国古代有名暴君)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商汤,商朝建立者)放之。殷纣(商代最后君主,以荒淫无道、残酷暴毒著称)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他领兵消灭殷纣,建西周王朝)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例句】:

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公应变愈长,风飚更勇,隐若敌国,差强人意。”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况妖徒革面,徼外非复他人;部落离心,舟中皆为敌国。” 唐·陆贽《陆宣公集》十一《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秭米自家身。” 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之五:“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其他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也比喻原来交好的人互相反目。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醒世恒言》卷36:“~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多用于不修德行所造成的后果。→反目成仇 众叛亲离 ↔化敌为友。也作“舟中敌国”、“敌国同舟”。


【典源】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览》卷四一八引《东观汉记》曰:“吴汉性忠厚,……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引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敌国。’” 《后汉书·吴汉列传》 亦载。

【今译】 战国时魏武侯顺西河乘船而下,船至中流,他回头对吴起说:“这么险固的山河,真壮观呀! 这是魏国的宝物。”吴起认为,国家靠仁德而不靠地理险固。历举了前代几个国君因不修德,虽有山河之险仍然亡国的例子,说明在德而不在险。如果国君不修德,恐怕舟中之人都会成为敌国了。

【释义】 后以此典指众叛亲离; 也形容成为旗鼓相当的对手; 或借指乘船同行。

【典形】 敌国同舟、敌国舟中、同舟敌国、隐若敌国、舟中敌国。

【示例】

〔敌国同舟〕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秭米自家身。”

〔同舟敌国〕 清·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之五:“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隐若敌国〕 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公应变愈长,风飚更勇,隐若敌国,差强人意。”

〔舟中敌国〕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况妖徒革面,徼外非复他人; 部落离心,舟中皆为敌国。”


【词语同舟敌国】  成语:同舟敌国汉语词典:同舟敌国

猜你喜欢

  • 惊弦之鸟

    同“惊弓之鸟”。《穀梁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唐杨士勋疏:“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见“伤弓之鸟”。《谷梁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唐·杨士勋疏:“败军之将,不

  • 多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计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一言之不入,再哀之,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计以求之,总必达目的而后已。”郭沫若《文艺论集.〈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年青人

  • 钩陈

    《文选.班固〈西都赋〉》:“周以钩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李善注引《乐叶图》:“钩陈,后宫也。”钩陈,本为星官名,属紫微垣。后因以指后宫。《隋书.高祖纪上》:“任掌钩陈,职司邦政。”唐宋之问《扈从登封

  • 玺之于涂

    《吕氏春秋.适威》:“故民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玺是印玺,涂是印泥,以方印抑印泥便得方,以圆印抑印泥就得圆。这是以印章与印泥的关系比喻君主与人民的关系。涂:泥。

  • 泰否

    《周易》中有“泰”、“否”二卦。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隔而万物塞。后以“泰否”指世道盛衰与人事吉凶。清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膏血竭于内,边防堕于外,岌岌不可终日。说者谓中国泰否通塞之机

  • 千金市骏骨

    同“千金市骏”。唐沈亚之《上寿州李大夫书》:“昔者燕昭以千金市骏骨而百代称之。”

  • 文起八代之衰

    宋代苏轼对韩愈古文成就的评价,认为东汉以后,文章与道分离,日益衰落,韩愈促进了文道结合,使古文重新兴起。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指韩愈。八代:指东汉、魏、晋、宋

  • 青腰玉女

    同“青女”。明袁宏道《雁字》诗:“青腰玉女霜前牍,大翮先生化后身。”

  • 胸无町畦

    《庄子.人间世》:“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颐)云:‘町畦,畔埒也。’”町,音tīng。町,音tīng。町畦,田界,田塍。《庄子.人间世》中以“无町畦”表示没有任

  • 雪窗萤几

    宋.陆游《祭曾原伯大卿文》:“韦编铁砚,雪窗萤几,不足以言其勤。”“雪窗萤几”的语典,是由“映雪读书”(为晋人孙康事,见“映雪读书”条)和“囊萤照读”(为晋人车胤事,见“囊萤照读”条)凝缩而成。后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