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形容志趣相同的人彼此互相呼应。《易经》上说:声调相同,就产生共鸣;气息相同,就互相吸引;水往低处流,火往干燥处烧;云跟随龙,风跟随虎。圣人的作为,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感应,真情得以显露;因而,以天为本,向上发展;以地为本,向下扎根。这就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

【出典】:

《易·乾·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晋杨方《合欢诗》:“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


其他 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或志趣相同气质相类者互相呼应聚合。语出《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宋·秦观《十二经相合义说》:“~,所谓同类而相感者也。”△多用于描写志趣相同的人聚合在一起。→类同相召↔集苑集枯 也单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声相求”。


【词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成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汉语词典: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猜你喜欢

  • 七获

    源见“七纵七擒”。指七擒孟获。喻善于用兵,使对方心悦诚服。南朝 梁范云《数名诗》:“七获美前载,克俊嘉昔闻。”

  • 放诸四海而准

    见“放之四海而皆准”。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同“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其他 比喻百姓可以拥护国君,也能够推翻国君。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故喻君为舟,喻人为水

  • 醉侯

    唐皮日休《夏景冲淡偶然作》诗之二:“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后因以“醉侯”为对嗜酒善饮者的美称。宋陆游《百岁》诗:“莫悲晚节功名误,即死犹堪赠醉侯。”清曹溶《沁园春.节饮效稼轩体》词:“老子

  • 纸驴

    《太平广记》三十引唐张读《宣室志.张果》:“张果者,隐于恒州 条山……果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按,张果,新、旧《唐书》皆有传,俗称张果老,

  • 七纵七禽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在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

  • 乘桴之想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音fú,小筏子)浮于海,从我者,其由(子路)与?”孔子对学生谈到倘若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将“乘桴浮于海”。后因将超绝世俗而遗世高蹈的志向称为“乘桴之想”。清.

  • 拥城南面

    同“拥书百城”。清黄燮清《摸鱼子.题琴斋西湖掌书图》词:“荡吟声、画桥前后,扁舟如在银汉。时艰不遂封侯志,也算拥城南面。”

  • 迂怪不经

    荒诞而无根据。又作“诡怪不经”。出自隋王劭之事迹。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在隋任著作郎近二十年,负责编修国史,撰有《隋书》80卷,但其所取史料多为荒诞不经之语,或街谈巷议之词,没有任何

  • 桑田变海

    同“沧海桑田”。宋曹勋《法曲.散序》:“盘古到此际,桑田变海,海复成陆高低。”见“桑田碧海”。唐·刘廷芝《代悲白头翁》:“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