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血未干

口血未干

口血,古代双方结盟或订立条约时,双方要喝加有牲禽类血液的酒,以示信守,称为口血。口血未干,形容结盟时喝的口血染红了嘴巴还未干,就背弃了原来的盟约诺言。公元前565年,郑国刚因晋师来伐而乞和成盟。楚国又出师伐郑。郑国不得已背晋向楚,复求与楚国订立盟约。这时,郑国的两个大臣子孔、子蟜说:“我们刚与晋国订立盟约,现在口血未干,就背弃盟约,这样做行吗?”另外两个大臣子驷、子展说:“我们小国同大国结盟,只能唯强是从。现在楚师来攻,晋国不来援救,我们就得投靠楚国。即使订立了盟约,将来也可向晋国解释,这是在强国的威逼下订的,这样的盟约是可以背叛的。”

【出典】:

左传·襄公九年》:“楚子伐郑。子驷将及楚平。子孔、子蟜曰:‘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强是从,今楚师至,晋不我救,则楚强矣。盟誓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乃及楚平。”

【例句】:

左丘明《国语·越语》:“以盟为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 元·脱脱《宋史·辛次膺传》:“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


主谓 古人订立盟约时要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此指订立盟约不久就毁约。今多指说出的话没多久就反悔。《东周列国志》11回:“~,宋人背盟,寡人伐之。”△贬义。多用于表现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方面。→背信弃义 墨迹未干 ↔守信不渝


【词语口血未干】  成语:口血未干汉语词典:口血未干

猜你喜欢

  • 刘棉弹

    同“刘棉花”。清赵翼《古诗十九首》之四:“所以有志士,耿耿一腔热。与为刘棉弹,宁作石爆裂。”

  • 肤受之言

    同“肤受之诉”。《后汉书.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偏正 肤浅的说法。比喻不知内情的见解。《后汉书·杨璇传》:“景风之赏未甄,~亘及。”△贬

  • 七国三边

    《史记.孝景本纪赞》:“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又《史记.律书》:“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西汉王朝从高祖到景帝统治时期,曾先后遭受外部三边之患和内部七国之乱。后以“七国三边”指内忧

  • 挝妇翁

    《东观汉纪》十八“第五伦传”:“尝见上,曰:‘闻卿为吏,挝妻父,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对曰:‘臣三娶妻,皆无父。’”此事又见《后汉书.第五伦传》。这个故事与“曾参杀人”(见“投杼”)意义相近。后因以

  • 拜将台

    源见“韩信登坛”。指举行拜授大将礼仪的高台。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末]从来名士夸江左。[生]挥麈今登拜将台。”

  • 邯郸粱未熟

    源见“黄粱梦”。喻梦想的破灭。清 顾汧《树下宿》诗:“邯郸粱未熟,槐郡榻空悬。”

  • 举鼎绝膑

    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秦武王自恃有力,同力士孟说比赛举鼎,结果折断了膝盖骨。后因以“举鼎绝膑”用为力小不胜重任的典故。梁启超

  • 郑众不拜

    《后汉书.郑兴传》附《郑众传》:“众字仲师。……永平初,辞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单于大怒,围守闭

  • 宓贱琴

    同“宓子弹琴”。唐 耿?《晚秋东游寄猗氏第五明府解县韩明府》诗:“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

  • 雷塘葬

    《隋书.炀帝纪下》:“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篑为棺以埋之。”“葬吴公台下……大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隋朝炀帝死后葬于雷塘(今扬州城北)。后遂用为咏炀帝墓地之典。唐.杜牧《扬州三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