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发聋振聩

发聋振聩

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kuì愧):天生耳聋。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例句】:

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并列 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言论文章唤醒头脑糊涂、是非不明的人。清·严复《救亡决论》:“今者,吾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多用于教育人的方面。→当头棒喝。也作“发蒙振滞”、“发矇振聩”、“昭聋发聩”、“振聋发聩”、“震聋发聩”。


【词语发聋振聩】  成语:发聋振聩汉语词典:发聋振聩

猜你喜欢

  • 日挂扶桑枝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据《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挂

  • 蓝田种子

    源见“蓝田生玉”。比喻名门贤子弟。宋魏了翁《水调歌头.杨崇庆生日》词:“一点春风和气,无限蓝田种子,渺渺玉生烟。”

  • 寸阴

    源见“禹惜寸阴”。指短暂时光。晋向秀《思旧赋》:“托运遇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阴。”【词语寸阴】   汉语大词典:寸阴

  • 梦黄粱

    同“黄粱梦”。宋张辑《一丝风.泊松江作》词:“人世事,纵轩裳,梦黄粱。”

  • 安身为乐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仆得曝背乎陇献之中,诵颜氏之簞瓢,詠原宪之蓬户,时翱翔於林泽,与沮、溺之等俦,听玄猿之悲吟,察鹤鸣於九皋,安身为乐,无忧为福,处空虚之名,居不灵之龟,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 沧海浅

    源见“沧海桑田”。喻世事变化迅速。唐徐凝《寄海峤丈人》诗:“万丈只愁沧海浅,一身谁测岁华遥。自言来此云边住,曾看秦王树石桥。”

  • 流麦士

    源见“高凤漂麦”。嘲称书呆子。宋苏轼《送公为游淮南》诗:“读书莫学流麦士,挟策莫比亡羊人。”

  • 一手遮天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后以“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瞒上欺下。鲁迅《集外集拾遗.启事》附录赵荫棠《谣言的魔力》:“该校长胆有多大,岂敢以一手遮天?”主谓 形容玩弄权术,瞒上

  • 羊真孔草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袁昂古今书评》:“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南朝宋羊欣擅长楷书,孔琳之善长草书,名重一时,故二人并称为“羊真孔草”。清.李渔《意中缘.画遇》:“若要古人的,有羊真孔

  • 争桑

    指春秋时楚国与吴国女子为争采边地之桑叶而互相仇杀攻打。后用此典比喻因民间争端而引起战祸。当初,楚国边境城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氏少女与吴国边境城女子为采摘桑叶之事争吵,两家发怒,互相仇杀;两国边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