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力士脱靴

力士脱靴

力士:唐宦官高力士。使高力士脱靴。形容才子清高豪放,不拘形迹。典出唐著名诗人李白事迹。李白生平事迹参见“酒八仙人”条。史载李白曾侍唐玄宗饮宴,酒醉后让玄宗的亲信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平日显贵无比,连朝中王公大臣均争相巴结,因而对脱靴一事深感羞辱,常想借机报复。李白为杨贵妃写过《清平乐词》三首,杨贵妃很喜爱,经常吟诵。一次,杨贵妃正在吟诵时,高力士乘机挑拨说:“我本以为贵妃会对李白恨入骨髓,没想到反而会这么喜欢这几首诗。”杨贵妃惊问:“为什么呢?”高力士说:“他用汉宫中的赵飞燕来比拟贵妃,这把您比得太贱了(因赵飞燕与人私通遭贬)。”杨贵妃觉得很有道理。因此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出典】:

新唐书》卷202《文艺中·李白传》5763页:“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例句】:

宋·苏轼《次韵李公择梅花》:“脱靴咏芍药,给札赋云梦。” 元·姚燧《寿阳曲》:“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


【典源】 《新唐书·文艺传·李白传》:“ (李)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力士终以脱靴为耻,异日,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妃子惊曰:‘何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妃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今译】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侍唐玄宗饮宴,酒醉,让玄宗的亲信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子。高力士平日显贵,深感耻辱。李白为杨贵妃写《清平乐词》三篇,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杨贵妃很喜欢,经常吟诵,高力士故意说:“本以为贵妃对李白会恨入骨髓,没想到反而这么喜爱这首诗呢?”杨贵妃惊问:“李学士怎么侮辱我啦?”高力士说:“用汉宫的赵飞燕来比拟贵妃,这把您比得太下贱了 (因赵飞燕与人私通)。”杨贵妃觉得很有道理。等到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

【释义】后以此典形容文人墨客纵酒豪放,不拘形迹。

【典形】 力士脱靴、力士羞、手脱公靴、脱靴、醉忤将军、手污吾足、脱靴气。

【示例】

〔力士脱靴〕 元·姚燧《寿阳曲》:“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

〔力士羞〕 金·元好问《即事呈邦瑞》:“开尊便觉贤人近,污足宁论力士羞。”

〔手脱公靴〕 元·白朴《沁园春·夜枕无梦感子陵太白事》:“故人偃蹇,足加帝腹,将军权幸,手脱公靴。”

〔脱靴〕 宋·苏轼《次韵李公择梅花》:“脱靴吟芍药,给札赋云梦。”

〔醉忤将军〕 宋·陆游《吊李翰林墓》:“客从县令初何有,醉忤将军亦偶然。”


猜你喜欢

  • 伯鸾吟

    源见“五噫歌”。指《五噫歌》,表达对最高统治者奢侈的愤慨和对人民劬劳的同情。伯鸾,梁鸿字。唐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元淑命不达,伯鸾吟可叹。”

  • 景行行止

    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措大

    亦曰“醋大”,用以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含有轻慢之意。语出五代汉宗室刘旻(mín岷)之口。周显德元年(954年),太祖郭威驾崩,世宗柴荣继立。刘旻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率兵攻周,包围潞州。周世宗率兵亲征,双

  • 遗绨袍

    源见“绨袍惠”。借指济人困厄。宋陆游《雨欲作步至浦口》诗:“宋清捐善药,须贾遗绨袍。”

  • 织当访婢

    纺织的事应当问婢女。谓凡事应向熟悉这件事的人请教,不必论其身分如何。《宋书.沈庆之传》:“耕当问奴,织当访婢。”【词语织当访婢】  成语:织当访婢汉语大词典:织当访婢

  • 鱼贯而出

    形容像鱼群一般,头尾相接,连续而出。出自隋炀帝事迹。隋炀帝名杨广(568-618年),为隋文帝杨坚的第二子。开皇元年(581年)被封为晋王。曾任隋并州总管、河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等

  • 身体发肤

    指自己身体的全部。《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并列 身躯、四肢、须发、皮肤,泛指全身。语出《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清·侯方

  • 鱼目混珠

    《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后因以“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玉娇梨》十二回:“唯门生以鱼目混珠,有辱宗师藻鉴。”主谓 鱼眼睛混杂在珍珠里。比喻以假充真。语本《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

  • 同舟仙侣

    源见“李郭同舟”。喻指偕游的名流或知己。清乐钧《一萼红.汪剑潭金手山凌芝泉郑柿里诸君筱园看芍药》词:“羡煞同舟仙侣,更收香梨盏,缀艳松牌。”

  • 东门忧

    《列子.力命》:“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春秋时,魏国人东门吴,儿子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