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一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赞》:“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主谓 为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蒲寿昌这个精明盖世的商人怎么偏偏留下了这样的疏漏? 唉,~,三年前,他完全被贪心给弄糊涂了!”△贬义。多用于描写逐利。→利欲熏心 惟利是图 财迷心窍 苍蝇见血 ↔淡泊寡欲 淡泊明志。 也作“利令智惛”。


解释贪图私利而使头脑糊涂。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赵国宰相,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把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上党守将冯亭不愿降秦,就把上党十七个城池献给赵国。赵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认为这是冯亭在打算引赵抗秦。

赵孝成王召见平原君赵胜商议此事,赵胜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他前去接受这些城池,并命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由此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军包围赵军,活埋了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情况十分危急。在平原君的游说下,楚、魏等国前来援救,才解了邯郸之围。

对于赵胜主张接受上党之地,司马迁并不认同。他在《史记》中评论说,平原君是乱世才子,可是看不到大的方面。俗话说‘私利会让人的心智昏乱’。平原君贪信冯亭的邪说,使赵国被活埋在长平的士兵多达四十多万,而且还差一点让都城邯郸沦陷,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近义利欲熏心

例句

一些官员忘了自己的身份、使命,利令智昏,作出了对不起人民的蠢事。


【词语利令智昏】  成语:利令智昏汉语词典:利令智昏

猜你喜欢

  • 乘凤仙人

    源见“乘鸾”。原指乘凤飞去的秦穆公女弄玉,后用以美称公主。唐罗隐《升平公主旧第》诗:“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才罢到文词。”

  • 衡石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上至以衡石(我国古代以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衡石指以石来计算数量)量书,日夜有呈(同程,一定数量的砝码),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当政,统权在

  • 桑榆补

    源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善于补救失误。清赵翼《树斋大司马述庵少司寇奉使秦邮扁舟往晤留连永日别后却寄》诗:“在朝与在野,均贵桑榆补。”【词语桑榆补】   汉语大词典:桑榆补

  • 十行诏

    源见“十行”。指诏书。宋苏轼《次韵张昌言喜雨》:“遥闻争诵十行诏,无异亲巡六尺舆。”【词语十行诏】   汉语大词典:十行诏

  • 入我室操我戈以伐我

    操:持。戈:古代兵器。 进入我的屋里,拿起我的武器来进攻我。 比喻对方使用自己的论点来反驳自己。语出《后汉书.郑玄传》:“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

  • 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这首诗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将自己的荣华富

  • 同学少年多不贱

    少年时的同学现在多置身显贵。 旧时常用以感叹自身的功名蹭蹬。语出唐.杜甫《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清.王晫《今世说.排调》:“王丹麓年逾四十,益复困顿。妇戏语曰:‘同学少年皆不贱

  • 窃斧

    同“窃?”。宋苏轼《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然至于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于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于拾煤而知圣贤之可惑。”【词语窃斧】   汉语大词典:窃斧

  • 延盖叟

    《史记.曹相国世家》:“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俱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延,聘请;叟,对老者的称呼。西汉初,曹参作齐王的相国时,听

  • 鲁二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汉初叔孙通为刘邦定朝仪,使征鲁地诸生三十余人,有二生不肯行,谓叔孙通所为不合于古。叔孙通笑其为真鄙儒。后因以“鲁二生”指保持儒家节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代表人物。亦指迂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