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违犯;韪,(wěi伟),是,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冒犯了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公元前712年,息国发兵进攻相邻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左丘明评论说,息侯犯了五大错误,犯了这“五不韪”,却去攻打别国,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以是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述宾 冒,冒犯,不顾。不韪,不是,过错。冒犯天下人认定的最大的错误,指公然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张贤亮《小说中国》:“而我就觉得他的胆识是历史上任何一位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都不可比拟的,竟敢~,公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一下子就站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一般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行为方面。亦可反其意而用之,作褒义。→偭规越矩 明目张胆 为所欲为 ↔顺天应人。 也作“犯天下之不韪”、“冒大不韪”。


犯了人所公认的大错,谓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冲犯、冒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颜师古注: “冒,犯也。”

“不韪”是什么意思呢?

“韪”,《说文·是部》释为 “是也”。段注: “荀爽 《对策》曰:‘五韪咸备。’韪与是义同,六书之转注也。”《汉书·叙传下》: “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明其是者,戒其非也。”亦训 “韪”为 “是”。

因此,“不韪”即谓 “不是”, “不是”即不对、错误。 “大不韪”便是大错误、极大的不对。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是犯了天下公认的大错。

语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杜预注: “息国弱。郑息同姓之国。言语相恨当明征其辞,以审曲直,不宜轻斗。韪,是也。”

春秋时期,弱小的息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姓之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君怀恨在心,不考虑出兵是否正当,不考虑本国有多大力量,不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想想出兵有无理由,也不考虑动武有无罪责,就这样 “犯五不韪”而去攻打强大的郑国,其丧师失败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

息国敢这样 “犯五不韪”,当然是咎由自取了。后世因此形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


【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汉语词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猜你喜欢

  • 解推

    同“解衣推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素荷解推,情谊应敦。”【词语解推】   汉语大词典:解推

  • 槃水

    源见“盘水加剑”。指处死。清赵翼《赠李莪洲孝廉》诗:“或传槃水将加诛,或揣圜扉但讼系。”【词语槃水】   汉语大词典:槃水

  • 知其一,不知其二

    见〔知其一,未知其二〕。其他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语本《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例]大家不知内情,或~,面对这情景都不好表态。△多用于说明对事物了解有限

  • 倒绷儿

    同“倒绷孩儿”。清宝廷《大考左迁戏作》诗:“老娘三十倒绷儿,献赋金銮色忸怩。”

  • 藏娇

    源见“金屋藏娇”。比喻纳妾别居。清孔尚任《桃花扇.逢舟》:“匆忙扮作新人,夺藏娇,金屋春;一身宠爱,尽压钗裙。”【词语藏娇】   汉语大词典:藏娇

  • 仄席

    同“侧席”。唐罗隐《送进士臧?下第后归池州》诗:“天子爱才虽仄席,诸生多病又沾襟。”唐崔涂《己亥岁感事》诗:“见说圣君能仄席,不知谁是请长缨。”【词语仄席】   汉语大词典:仄席

  • 胡蝶梦

    同“蝴蝶梦”。唐崔涂《春夕旅怀》诗:“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元 萨都剌《织女图》诗:“水心惊起鸳鸯飞,花底不成胡蝶梦。”【词语胡蝶梦】   汉语大词典:胡蝶梦

  • 灌夫醉骂

    源见“灌夫骂坐”。借指借酒使性骂人。冒广生《夜行船.题姚粟若东海扬尘图》套曲:“俺不是灌夫醉骂,休嫌信口波查。”【词语灌夫醉骂】   汉语大词典:灌夫醉骂

  • 狗监推

    同“狗监揄扬”。清赵翼《咏古》诗之二:“遭逢莫怪临邛幸,犬子原须狗监推。”

  •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争:怎。 意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比喻世事、人才不经艰苦磨练,难望有成。语出唐.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五灯会元.二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