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违犯;韪,(wěi伟),是,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冒犯了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公元前712年,息国发兵进攻相邻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左丘明评论说,息侯犯了五大错误,犯了这“五不韪”,却去攻打别国,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以是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述宾 冒,冒犯,不顾。不韪,不是,过错。冒犯天下人认定的最大的错误,指公然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张贤亮《小说中国》:“而我就觉得他的胆识是历史上任何一位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都不可比拟的,竟敢~,公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一下子就站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一般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行为方面。亦可反其意而用之,作褒义。→偭规越矩 明目张胆 为所欲为 ↔顺天应人。 也作“犯天下之不韪”、“冒大不韪”。


犯了人所公认的大错,谓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冲犯、冒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颜师古注: “冒,犯也。”

“不韪”是什么意思呢?

“韪”,《说文·是部》释为 “是也”。段注: “荀爽 《对策》曰:‘五韪咸备。’韪与是义同,六书之转注也。”《汉书·叙传下》: “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明其是者,戒其非也。”亦训 “韪”为 “是”。

因此,“不韪”即谓 “不是”, “不是”即不对、错误。 “大不韪”便是大错误、极大的不对。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是犯了天下公认的大错。

语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杜预注: “息国弱。郑息同姓之国。言语相恨当明征其辞,以审曲直,不宜轻斗。韪,是也。”

春秋时期,弱小的息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姓之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君怀恨在心,不考虑出兵是否正当,不考虑本国有多大力量,不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想想出兵有无理由,也不考虑动武有无罪责,就这样 “犯五不韪”而去攻打强大的郑国,其丧师失败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

息国敢这样 “犯五不韪”,当然是咎由自取了。后世因此形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


【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汉语词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猜你喜欢

  • 矍铄据鞍

    源见“马援据鞍”。表示老当益壮,思建功业。宋刘筠《旧将》诗:“秋来从猎长杨榭,瞿铄犹能一据鞍。”

  • 以疏间亲

    《左传.隐公三年》:“远间亲。”孔颖达疏:“齐东郭偃、棠无咎专崔氏之政,而侮崔成、崔强,是疏远而间亲戚也。”后以“以疏间亲”表示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回:“不是我说句以

  • 花朝月夜

    见“花朝月夕”。元·关汉卿《青杏子·离情》:“~同宴赏,佳节须酬。”【词语花朝月夜】  成语:花朝月夜汉语大词典:花朝月夜

  • 掌上温柔

    源见“掌上舞”。指舞姿轻柔可爱。明杨慎《折桂令.寄简绍芳》曲:“掌上温柔,怀里风流。笑吟罢韩偓香奁,醉题在杜牧青楼。”

  • 一饭恩

    同“一饭之德”。唐王建《求友》诗:“每怀一饭恩,不重劝勉词。”源见“一饭千金”。喻小的恩德。清吴伟业《家园次罢官吴兴有感》诗:“枉殉千金诺,空酬一饭恩。”清徐昂发《淮阴侯钓台》诗:“蒯通不售三分策,漂

  • 遣黄犬

    源见“黄耳传书”。谓传递书信。宋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词:“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

  • 惊起梁尘

    同“歌落梁尘”。宋 赵福元《鹧鸪天.赠歌妓》词:“忔憎声里金珠迸,惊起梁尘落舞帘。”述宾 形容歌声清丽,美妙感人。宋·赵元福《鹧鸪天·赠歌妓》:“忔憎声里金珠迸,~落舞帘。”△褒义。一般用作称赞歌声高

  • 齐姜

    《诗.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郑玄笺:“何必大国之女然后可妻,亦取贞顺而已。”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姜指齐君的宗女,后因以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清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

  • 安行

    源见“生知安行”。谓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彼皆大圣人,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又复何求于天地之间而若此其切哉!”【词语安行】   汉语大词典:安行

  • 唱骊驹

    同“歌骊驹”。清查慎行《钱幼鲲将游江右》诗:“西江吾旧到,为尔唱《骊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