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违犯;韪,(wěi伟),是,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形容冒犯了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公元前712年,息国发兵进攻相邻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左丘明评论说,息侯犯了五大错误,犯了这“五不韪”,却去攻打别国,失败不是必然的吗?

【出典】: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以是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句】: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3《正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


述宾 冒,冒犯,不顾。不韪,不是,过错。冒犯天下人认定的最大的错误,指公然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张贤亮《小说中国》:“而我就觉得他的胆识是历史上任何一位资产阶级的或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都不可比拟的,竟敢~,公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这一下子就站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一般作贬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行为方面。亦可反其意而用之,作褒义。→偭规越矩 明目张胆 为所欲为 ↔顺天应人。 也作“犯天下之不韪”、“冒大不韪”。


犯了人所公认的大错,谓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冲犯、冒犯。《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颜师古注: “冒,犯也。”

“不韪”是什么意思呢?

“韪”,《说文·是部》释为 “是也”。段注: “荀爽 《对策》曰:‘五韪咸备。’韪与是义同,六书之转注也。”《汉书·叙传下》: “昭韪见戒。”颜师古注引张晏曰: “明其是者,戒其非也。”亦训 “韪”为 “是”。

因此,“不韪”即谓 “不是”, “不是”即不对、错误。 “大不韪”便是大错误、极大的不对。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便是犯了天下公认的大错。

语源 《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杜预注: “息国弱。郑息同姓之国。言语相恨当明征其辞,以审曲直,不宜轻斗。韪,是也。”

春秋时期,弱小的息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姓之郑国发生了争执,息君怀恨在心,不考虑出兵是否正当,不考虑本国有多大力量,不奉行睦邻友好政策,不想想出兵有无理由,也不考虑动武有无罪责,就这样 “犯五不韪”而去攻打强大的郑国,其丧师失败不是很合乎情理的吗?

息国敢这样 “犯五不韪”,当然是咎由自取了。后世因此形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


【词语冒天下之大不韪】  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汉语词典:冒天下之大不韪

猜你喜欢

  • 高阳饮兴

    源见“山公醉酒”。指纵情饮酒的兴致。宋黄庭坚《阮郎归.茶词》词:“歌停檀板舞停鸾,高阳饮兴阑。”

  • 三叹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冬,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宽(二人为晋国大夫。女宽,《国语.晋语九》作“叔宽”)曰:‘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

  • 泣鼎湖

    源见“乘龙出鼎湖”。哀悼帝王、重臣去世。柳亚子《四月廿五日前明永历帝殉国纪念节也前十数日有滇中之捷感而赋此》诗:“魂依凤辇排阊阖,血洒龙髯泣鼎湖。”

  • 山翁把酒

    同“山公醉酒”。唐李商隐《九日》诗:“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 牛衣病卧

    源见“牛衣对泣”。形容贫病交迫。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便羊裘归去,难留严子;牛衣病卧,肯泣王章?”【词语牛衣病卧】  成语:牛衣病卧汉语大词典:牛衣病卧

  • 忆黄犬

    同“叹黄犬”。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词语忆黄犬】   汉语大词典:忆黄犬

  • 曼倩三冬

    《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字曼倩,……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汉武帝即位后下诏求方正贤良之士。东方朔上书自荐

  • 荆和

    源见“和氏之璧”。指卞和。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故琼瑶俟荆和而显连城之价,乌号须逢门而著陷坚之功。”亦指和氏璧。汉刘向《九叹.怨思》:“筐泽泻以豹鞹兮,破荆 和以继筑。”王逸注:“破和氏之璧以继筑

  • 玉契

    《新唐书.车服志》:“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后因以“玉契”借指太子。宋范成大《东宫寿》诗:“视膳斑衣拱,传觞玉契将。”【词语玉契】   汉语大词典:玉契

  • 弄笛桓伊

    源见“桓伊三弄”。指善吹笛者。清庄棫《尉迟杯.金陵怀古》词:“但相思、弄笛桓伊,一江春水如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