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荀子认为,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他说,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上述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远近已来归服,功德极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例句】:

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


主谓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远迩来服。”△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不战而胜↔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解释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不战而胜

反义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词语兵不血刃】  成语:兵不血刃汉语词典:兵不血刃

猜你喜欢

  • 富贵逼人

    《北史.杨素传》:“(周武帝)常令为诏,下笔立成,词义兼美。帝嘉之,谓曰:‘善相自勉,勿忧不富贵。’素应声曰:‘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杨素字处道,有一次,北周武帝宇文邕命他起草诏书,不仅

  • 枣如瓜

    《史记.封禅书》:“少君(李少君汉时临淄人,好仙道,为方术之士)言上(汉武帝)曰:‘祠灶(祠祭灶神)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逢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帝王祭祀

  • 惠帝闻蟆

    同“晋惠闻蛙”。唐李瀚《蒙求》:“刘玄刮席,惠帝闻蟆。”

  • 梦飞折翼

    源见“天门八翼”。谓为官常自警,不敢萌生异志。明 吾丘瑞《运甓记.家门始末》:“广南移镇受波涛,晨昏运甓,梦飞折翼。”

  • 苏武封薄

    封薄:封赏低而少。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拘禁19年,他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汉朝。苏武在始元六年(前81)春天返回长安后,被任命为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事务的官员)。安阳侯上官桀、桑乐侯上官

  • 孟笋抽冬

    同“孟宗泣笋”。明徐渭《杖复竹为孀妇赋》诗:“一从孟笋抽冬后,再见雷州挂纸还。”

  • 南竞

    同“南风竞”。清赵翼《军营夜坐》诗:“关门风静无南竞,戎索星低欲北流。”

  • 化仗

    源见“夸父逐日”。指夸父弃杖化为邓林。比喻功在身后。仗,同“杖”。明张煌言《春暮怅然有作》诗:“记得古人曾化仗,邓林孤影亦参天。”【词语化仗】   汉语大词典:化仗

  • 牛山泣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若,指齐国先王;何,怎么)滂滂(流荡,比喻更替不定)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

  • 锦幪独行

    《南史.隐逸传.释宝志》:“时有沙门释宝志者,不知何许人。有于宋泰始中见之,出入钟山,往来都邑,年已五六十矣。齐、宋之交,稍显灵迹。被发徒跣,语嘿不伦。或被锦袍,饮啖同于凡俗。恒以铜镜、剪刀、镊属挂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