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伶伦凤律

伶伦凤律

吕氏春秋.古乐》:“昔黄帝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汉书.律历志》“阮隃之阴”作“昆仑之阴”、“伶伦”作“泠纶”。后因以“伶伦凤律”为创制音律的典故。唐元稹《有鸟》诗之十五:“有鸟有鸟皆百舌,舌端百啭声咄㗌。先春尽学百鸟啼,真伪不分听者悦。伶伦凤律乱宫商,盘木天鸡误时节。”


【典源】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xie)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 黄钟之宫,律吕之本。”《汉书·律历志》亦载,文大略同,“阮隃之阴”作“昆仑之阴”,“伶伦”作“泠纶”。

【今译】传说黄帝命乐官伶伦制定声律。伶伦从大夏往西,来到昆仑山北,在嶰谿之谷取得良竹,选择竹壁薄厚均匀的,从节间截断,制成律管,长度为三寸九分,以其声为黄钟之宫。又制成十二筒,按凤凰鸣声定为十二律。其中雄鸣为六 (六律),雌鸣也为六 (六吕)。

【释义】 后以此典指善知音律的人、艺人; 也用以形容精美的音乐或笛箫等。

【典形】 伶伦、伶伦凤律、伶伦管、伶伦学凤凰、伶伦游凤、伦伶、伦律、嶰谷黄钟、嶰谷伦、学凤鸣、嶰谷遗律、鸣凤之律、嶰谷枝、伶伦曲。

【示例】

〔伶伦〕 唐·柳宗元《青水驿丛竹》:“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唐·沈既济《任氏传》:“生长秦城,家本伶伦,中表姻族,多为人宠媵。”

〔伶伦凤律〕 唐·元稹 《有鸟二十章》:“伶伦凤律乱宫商,蟠木天鸡误时节。”

〔伶伦管〕 唐·张祜《叙诗》:“伶伦管尚在,此律谁能吹。”

〔伶伦学凤凰〕 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

〔伶伦游凤〕 魏·阮籍《东平赋》:“是以伶伦游凤于昆仑之阳,邹子噏温于黍谷之阴。”

〔伦伶〕 魏·阮籍 《咏怀》 之二十二:“凤凰鸣参差,伦伶发其音。”

〔伦律〕 清·丘逢甲 《岁暮杂感》:“八风裂竹乖伦律,九日争桑拒羿弓。”

〔嶰谷伦〕 元·揭傒斯《奉题近臣所藏渭川千亩图》:“泪痕仿佛湘江女,律管参差嶰谷伦。”

〔学凤鸣〕 唐·陈子昂《修竹篇》:“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猜你喜欢

  • 苏卿啮雪

    源见“苏武节”。指苏武被困于匈奴,粮绝啮雪。亦比喻旅居异国者的困境。清唐孙华《宋坚斋纳塞外姬戏赠》诗:“却笑苏卿穷啮雪,也携通国到中华。”

  • 腹饱五车

    同“腹载五车”。明沈受先《三元记.讲学》:“腹饱五车期步蟾,深知感。”【词语腹饱五车】   汉语大词典:腹饱五车

  • 虫天

    《庄子.庚桑楚》:“唯虫能虫,唯虫能天。”成玄英疏:“鸟飞兽走,能虫也;蛛网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岂仿效之所致哉!”陆德明释文:“一本唯作虽……言虫自能为虫者,天也。”谓虽微小如虫豸,都有适应自然

  • 云间陆士龙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晋人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二人均为才士。一次在张

  • 北巷心

    源见“未能免俗”。指富贵心愿。唐孙定《寄孙储》诗:“一枝犹挂东堂梦,千里空悬北巷心。”

  • 中原得鹿

    《晋书.石勒载记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脱:倘若。古代以中原代指中国、天下,以鹿喻指政权和帝位,所以用“中原得鹿”比喻取得天下。唐代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

  • 老龟刳肠

    《庄子.外物》:“仲尼曰:‘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能知七十二钻而无遣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后用指虽有神灵而卒难免祸。唐白居易《答桐花》诗:“老龟被刳肠,

  • 道殣相望

    形容饿死者之多,可在道路上相望。谨:饿死的人。《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女富,指嬖宠之家的富足。主谓 殣,饿死。指饿殍遍地。《左传·昭公二年》:“宫室滋侈,~。

  • 二斟

    《左传.襄公四年》载:夏之时寒浞杀后羿而占有其妻室,生子浇及豷,使浇率师灭斟灌、斟鄩。夏臣靡收二国遗民,灭寒浞而立少康。少康复灭浇,使其子后杼灭豷,夏室中兴。二斟,指夏同姓诸侯斟灌和斟鄩。后因称忠心复

  • 国色天香

    唐.李濬《摭异录》:“太和(即大和,唐文宗年号)中,内殿赏花,上问程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上叹赏移时。”《说郛》卷三引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