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蔼如:犹“蔼然”,美好和善的样子。 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语出唐.韩愈《答李翊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夫道若大路然,亦非待文章而后明者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则又不求合而合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蔼,言之美也。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
蔼如:犹“蔼然”,美好和善的样子。 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语出唐.韩愈《答李翊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夫道若大路然,亦非待文章而后明者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则又不求合而合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蔼,言之美也。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
《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后以“出处语默”谓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汉王符《潜夫论.实贡》:“一能之士,各贡所长,出处语默,勿强相兼。”见“出处默语”。明·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同“青毡故物”。宋 张绍文《壶中天.为兄风云水月主人寿》词:“待得西风,鹗书飞上,更复青毡物。”
挟:夹着。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学人谈治学.杨献珍〈谈怎样学哲学〉》:“说‘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这就是叫人‘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一种超自然的理想。”其他 挟,用胳膊
源见“三人成虎”。比喻谣言多次传来,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宋陈师道《送杨侍禁兼寄颜黄二公二首》之一:“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经年。众口不成虎,诸公更荐贤。”
估计敌情十分准确,就像能未卜先知的神一样。出自唐德宗对郭子仪的评价。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时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征讨叛贼
同“吴市吹箫”。清严绳孙《桂枝香.胥江怀古》词:“始应消得,箫声吴市,那些幽怨。”
同“前度刘郎”。清赵翼《垂杨》诗:“小杜去犹非绿树,前刘来已失桃花。”
同“子敬琴亡”。唐戴叔伦《吊畅当》诗:“徒闻子敬遗琴在,不见相如驷马归。”
《南史.孔淳之传》:“(孔淳之)与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戴颙、王弘之及王敬弘等共为人外(人外,即世外)之游,又申以婚姻。敬弘以女适淳之子尚,遂以乌羊系所乘车辕,提壶为礼。至则尽欢共饮,迄暮而归。或怪
同“长城自坏”。清朱彝尊《岳忠武王墓》诗:“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