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人不知,鬼不觉

人不知,鬼不觉

形容别人毫不觉察。清代翟灏《通俗编.神鬼》:“《墨予.耕柱篇》:巫马子谓,墨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贵,鬼不见而富。元人《争报恩》、《冤家债主》等曲,俱有人不知鬼不觉语。”按《墨子.耕柱篇》作“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耶,鬼不见而富。”孙诒让注“耶,疑助之譌。”


其他形容举动十分隐秘,难以察觉。叶志坚《杂色雨》:“反正这件事就一回,~。于是,邹文琴又化悲为喜了。”△多用于行为举止。→不知不觉,神不知,鬼不觉 神出鬼没 ↔尽人皆知招摇过市 众目睽睽 家喻户晓


【词语人不知,鬼不觉】  成语:人不知,鬼不觉汉语词典:人不知,鬼不觉

猜你喜欢

  • 红叶传情

    同“红叶题诗”。明沈鲸《双珠记.纩衣寄诗》:“我且写诗一首,缝在里边,以寓红叶传情之意。”【词语红叶传情】  成语:红叶传情

  • 启期三乐

    同“荣公三乐”。清袁枚《程南耕八十岁索诗》之二:“岂独添筹兼问讯,启期三乐更何如?”

  • 做贼心虚

    比喻作了坏事的人,总怕被人知道,处处疑神疑鬼。《五灯会元.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时如何?’师云:‘作贼人心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四回:“偏偏那天又在公馆里被端甫

  • 鞮译象寄

    源见“象寄译鞮”。借指四方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明唐顺之《重修宜兴县学记》:“其业之精也,则自虞、夏、商、周之典章,鞮译象寄之语言,至于射御摽缦杂服之技,凡可以为国家天下之用者,能贯而通之。”【词语鞮译

  • 凤皇毛

    同“凤毛”。皇,通“凰”。唐元稹《寄赠薛涛》诗:“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

  • 汲黯寝谋

    《史记.汲黯列传》:“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西汉时,大臣汲黯以忠正守义好直谏著称,由于惧怕他的威严,淮南王谋反之心理受到极大的镇慑。寝,止

  • 康哉之歌

    《书.益稷》:“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康:太平。本为古代歌谣,称颂君明臣良,诸事安宁。后以“康哉之歌”泛指赞颂太平盛世之辞。《晋书.段灼传》:“朝廷咏康哉之歌,山薮无伐檀之人

  • 杖朝

    源见“杖家”。代称八十岁。清赵翼《初用拐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词语杖朝】   汉语大词典:杖朝

  • 臭皮囊

    《太上纯阳真君了三得一经》:“竟将五官六腑败坏于臭皮囊之中。”臭皮囊也作臭皮袋,佛家用指人的躯壳。《西游记》第二三回:“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宋.刘克庄《后村集》四八《寓言》诗:“赤肉团终

  • 随骥尾

    同“附骥尾”。亦以咏苍蝇。清蒋深《蝇》诗:“未容随骥尾,先欲乱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