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逞之徒

不逞之徒

原作“不逞之人”,指因不得志而故意为非作歹、犯法乱纪、专干坏事的人。公元前563年,由于郑国执政子驷对田制进行改革,郑国群公子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尉氏的田地都被剥夺了不少。为此,他们聚集五族不得志的那些人一起发动政变,杀死子驷并劫持了郑简公。子产闻知政变消息,即刻调集军队,整顿器械,平定叛乱,郑国又恢复了安定。

【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


偏正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年》:“初,子䦉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回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四是各军大招兵,‘~’去了许多。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贬义。多用于坏人方面。→亡命之徒 →老师宿儒。也作“不逞之辈”。


解释逞:如愿,满意。本指心怀不满而行为不轨的人。后泛指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子驷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拥立郑简公,杀死反对派,成为执政大臣。子驷主持国政后,整治田间沟渠和田埂,损害了贵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又聚集了一群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

叛军攻入国都和宫廷,杀死了子驷,以及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子国、司空(最高工程建设长官)子耳,并劫持了国君。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有叛乱,因为不作准备就去追赶,所以未获成功,只收敛了父亲的尸首。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后,先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顿好防守设备,然后才把家兵排成队列,带领十七辆兵车前去征讨。战斗之前,子产先收拾好父亲的尸体,然后率领部队一举攻破叛乱者的巢穴,平定了这场暴乱。

此后,子产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大臣,为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子产治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以至于他死后,郑国的壮年人放声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

近义亡命之徒

例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对于不逞之徒一定要坚决打击。


【词语不逞之徒】  成语:不逞之徒汉语词典:不逞之徒

猜你喜欢

  • 抵掌而谈

    喻谈话时极为欢洽。《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抵:侧击。抵掌:侧手击掌,或说抵掌犹据掌,即以一手覆按另一手的手掌。偏正 形容毫无拘束地畅谈。柳亚子《〈燕子龛

  • 束蕴乞火

    同“束缊请火”。宋方岳《三虎行》:“打门声急谁氏子,束蕴乞火霜风寒;劝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见“束缊请火”。宋·方岳《三虎行》:“打门声急谁家子,~霜风寒;劝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

  • 五羊

    同“五羊城”。唐 郑熊《番禺杂记》:“广州昔有五仙骑羊而至,遂名五羊。”白炎《游仙》诗之四:“猎猎天风下五羊,罗浮归路月昏黄。”【词语五羊】   汉语大词典:五羊

  • 各尊所闻,各行所知

    尊:一作“遵”,遵从。 各人遵照所听到的从事,各人根据所知道的实行。语本《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曰:‘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宋祁

  • 乌羊系辕

    《南史.孔淳之传》:“(孔淳之)与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戴颙、王弘之及王敬弘等共为人外(人外,即世外)之游,又申以婚姻。敬弘以女适淳之子尚,遂以乌羊系所乘车辕,提壶为礼。至则尽欢共饮,迄暮而归。或怪

  • 用志不分

    聚精会神,用心专一。《庄子.达生》:“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伛偻丈人之谓乎!’”述补 志,心思。用心专一而不分散。《庄子·达生》:“~,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褒义。用于形态

  • 瑞脑香巾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香气彻十余步。上夏日尝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弹琵琶,贵妃立于局前观之。上数枰子将输,

  • 吐文茵

    同“吐车茵”。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侍儿催画烛,醉客吐文茵。”

  • 南阮

    源见“未能免俗”。借指侄辈。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邺王罗绍威喜文学,好儒士……江东有罗隐,为钱镠客,绍威申南阮之敬。隐以所著文章诗赋酬寄,绍威大倾慕之。”亦借指贫穷之家。清李渔《奈何天.媒欺》

  • 攸崇

    《诗.大雅.凫鹥》:“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攸、来俱语中助词,无义。崇,聚。后以“攸崇”为积聚之义,多用于贺人寿诞。明沈受先《三元记.祝寿》:“金杯奉,愿海屋添筹,福禄攸崇。”【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