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窃香

    同“偷香”。《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一夕东轩多少事,韩生虚负窃香名。”

  • 胡狱

    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重大政治案件。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胡惟庸(?-1380年),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奔朱元璋,历任主簿、通判、佥

  • 笼水

    《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引《续述征记》:“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绩笼覆之。由是无瓮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而泉遂涌漂居宇。故名曰‘笼水’。”旧以“笼水”用

  • 少君术

    晋.王嘉《拾遗记.前汉》:“初帝深嬖李夫人,死后常思梦之,或欲见夫人。帝貌顦顇嫔御不宁,诏李少君为之语曰:‘朕思李夫人,其可得乎?’少君曰:‘可遥见……’帝乃从其谏,见夫人毕”。汉方士李少君自称能招致

  • 谷口子真

    汉扬雄《法言.问神》:“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又《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谷口郑子真“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

  • 元龙臭味

    同“元龙豪气”。宋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词:“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臭味,气味,指脾性。

  • 姓秦

    参见:秦氏女

  • 粉侯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附何晏》裴松之注引《魏略》曰:“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

  • 方瞳年

    源见“方瞳翁”。指长寿、高寿。清赵翼《反矐目篇寿王西庄七十》诗:“直至方瞳年,岩电常晶荧。”

  • 雨天花

    源见“天花乱坠”。形容讲经说法玄妙精深。宋黄庭坚《次韵吉老知命》:“斋盂香佛饭,法席雨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