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遵生八笺>第1部分

《遵生八笺》第1部分明 · 高濂

《遵生八笺》(明)高濂撰

屠隆序

李时英叙

自叙

清修妙论笺〔上〕

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计二百条

清修妙论笺〔下〕

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计一百五十八条

四时调摄笺〔春〕

春三月调摄总类

脏腑配经络图

经络配四时图

肝脏春旺论

春月气数主属图

肝神图

相肝脏病法

修养肝脏法

六气治肝法

黄帝制春季所服奇方

肝脏导引法

春季摄生消息论

三春合用药方

细辛散

菊花散

惺惺散

神效散

坠痰饮子

延年散

黄蓍散

黍粘汤

太上肘后玉经八方

王君河车方

青精先生蕣米饭方

摄生图方

升麻子散

正月事宜

屠苏酒方

正月事忌

正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孟春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二月事宜

二月事忌

二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仲春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三月事宜

三月事忌

三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季春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胆神图

胆腑附肝总论

修养胆腑法

相胆病法

胆腑导引法

六气治胆法

春时逸事

探春斗花

移春槛

系煎饼

食生菜

戴春燕

贴宜春字

五辛盘

爆竹惊鬼

饮椒柏酒

桃符画神

画鸡贴户

画钟馗

除穷鬼

造彩胜

七种菜羹

造面玺

天街观灯

踏歌声调

送社饭

孤山看梅

断桥踏雪

清明祭扫

苏堤观柳

祓除

曲水流觞

踏青鞋履

杏酪枣糕

青精饭

驻马饮

取红花

装花狮

护花铃

括香

吞花卧酒

红餤双

酿梨花

锦带羹

怜草色望杏花

占草验岁

占雨雾

折松索苇

登山眺远

泛粥祠膏

花盖叶幄

花褥草裀

浴沂褉洛

三月社会

临水观鱼

高子春时幽赏〔十二条〕

孤山月下看梅花

八卦田看菜花

虎跑泉试新茶

保俶塔看晓山

西溪楼啖煨笋

登东城望桑麦

三塔基看春草

初阳台望春树

山满楼观柳

苏堤看桃花

西泠桥玩落花

天然阁上看雨

四时调摄笺〔夏〕

夏三月调摄总类

臞仙月占主疾

夏月气数主属图

心神图

心脏夏旺论

相心脏病法

修养心脏法

六气治心法

黄帝制夏季所服奇方

心脏导引法

夏季摄生消息论

五枝汤方

傅身香粉方

夏三月合用药方

豆蔻散

苁蓉丸

诃子散

棱朮散

四顺丸

橘红散

太上肘后玉经八方

龟台王母四童散方

彭君麋角粉方

四月事宜

四月事忌

四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孟夏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五月事宜

太仓公避瘟丹方

五月事忌

五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仲夏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六月事宜

六月事忌

六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季夏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脾神图

脾脏四季旺论

修养脾脏法

相脾脏病法

六气治脾法

脾脏四季食忌

脾脏导引法

夏时逸事

洗笔池

入水避暑

河朔夏饮

高卧北窗

避暑凉棚

造百索粽

捕蝇虎蟾蜍佩

九子粽

射粉团

菖蒲酒

五彩线

蒲人艾虎

斗草浴兰

凫车

伏闭不出

暑饮碧筒

琢冰山

分龙节

樱笋厨

临水宴

霹雳酒

寒筵冰

壬癸席

澄水帛

冰丝茵

招凉辟暑

白龙皮

溜激凉风

七井生凉

按辔木阴

读随树阴

浮瓜沉李

踏草竞渡

辟兵续命

劳酒荐瓜

环炉交扇

啸风嗽雾

避暑感凉

寺院浴佛

开煮迎新

高子夏时幽赏〔十二条〕

苏堤看新绿

东郊玩蚕山

三生石谈月

飞来洞避暑

压堤桥夜宿

湖心亭采莼

湖睛观水面流虹

山晚听轻雷断雨

乘露剖莲雪藕

空亭坐月鸣琴

观湖上风雨欲来

步山径野花幽鸟

四时调摄笺〔秋〕

秋三月调摄总类

臞仙月占主疾

秋月气数主属之图

肺神图

肺脏秋旺论

相肺脏病法

修养肺脏法

六气治肺法

肺脏导引法

黄帝制护命茯苓丸

秋季摄生消息论

秋三月合用药方

七宝丹

摄脾丸

葳灵仙丸

保救丹

二仁膏

太上肘玉经八方

风后四扇散

夏姬杏金丹

七月事宜

七月事忌

七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孟秋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八月事宜

八月事忌

八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仲秋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九月事宜

九月事忌

九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季秋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秋时逸事

风起鳜肥

围棋争胜

彩丝续命

菊花称寿

思莼鲈

登南楼

怀故里

曝犊鼻裈

晒腹中书

穿针乞巧

占蛛丝

盂兰盆供

广陵观涛

梯云取月

登高避厄

佩萸食饵

孟嘉落帽

登戏马台

摘菊盈把

赐菊延寿

尚食枣糕

满城风雨

中元大献

登山坐湖

月帐风帏

霜阶风隙

服黄佩赤

高子秋时幽赏〔十二条〕

西泠桥畔醉红树

宝石山下看塔灯

满家巷赏桂花

三塔基听落雁

胜果寺月岩望月

水乐洞雨后听泉

资岩山下看石笋

北高峰顶观海云

策杖林园访菊

乘舟风雨听芦

保俶塔顶观海日

六和塔夜玩风潮

四时调摄笺〔冬〕

冬三月调摄总类

臞仙月占主疾

冬月气数主属图

肾神图

肾脏冬旺论

相肾脏病法

修养肾脏法

六气治肾法

肾脏导引法

黄帝制护命茯苓丸

冬季摄生消息论

冬三月合用药方

陈橘丸

搜风顺气牵牛丸

解老人热秘方

太上肘后玉经八方

天地父母七精散

南狱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

十月事宜

十月事忌

十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孟冬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十一月事宜

十一月事忌

十一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仲冬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十二月事宜

屠苏方

十二月事忌

十二月修养法

《灵剑子》导引法

陈希夷季冬二气导引坐功图势

冬时逸事

腊八日粥

灶中点灯

馈岁别岁

守岁分岁

藏钩之戏

火山香焰

砚炉暖盒

辟寒香

却寒帘

捏凤炭

炷暖香

煮建茗

妓围肉阵

暖寒会

三余足学

寻梅烹雪

书物候风

谐律度晷

爱日履霜

凿冰爨燧

高子冬时幽赏〔十二条〕

湖冻初晴远泛

雪霁策蹇寻梅

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

西溪道中玩雪

山头玩赏茗花

登眺天目绝顶

山居听人说书

扫雪烹茶玩画

雪夜煨芋谈禅

山窗听雪敲竹

除夕登吴山看松盆

雪后镇海楼观晚炊

起居安乐笺〔上〕

恬逸自足条

序古名论

高子漫谈

高子自足论

居室安处条

序古名论

居室建置

熅阁

清秘阁、云林堂

观雪庵

松轩

高子书斋说

茅亭

桧柏亭

圜室

九径

茶寮

药室

高子花榭诠评

高子草花三品说

高子盆景说

高子拟花荣辱评

家居种树宜忌

选择黄历台历二说

居处生旺凶吉宜忌

逐月土气所冲方位

起造工匠魇镇解法

起居安乐笺〔下〕

晨昏怡养条

序古名论

高子怡养立成

怡养动用事具

二宜床

无漏帐

竹榻

石枕

女廉药枕神方

蒲花褥

隐囊

靠背

靠几

芦花被

纸帐

倚床

短榻

藤墩

书枕

袖炉

蒲石盆

仙椅

隐几

梅花纸帐

滚凳

蒲墩

如意

竹钵

禅椅

禅衣

佛堂

禅灯

钟磬

念珠

圣腊烛方

圣灯方

印香供佛方〔并图〕

焚供天地三神香方

臞仙异香方

难消炭

兽炭

留宿火法

香橼盘橐

插瓶花法

溪山逸游条

序古名论

高子游说

游具

竹冠

披云巾

道服

文履

道扇

拂尘

云舄

竹杖

瘿杯

瘿瓢

斗笠

葫芦

药篮

棋篮

诗筒葵笺

韵牌

叶笺

坐毡

衣匣

便轿

轻舟

迭桌

提盒

提炉

备具匣

酒樽

五岳图

三才避忌条

天时诸忌

地道诸忌

人事诸忌

宾朋交接条

序古名论

高子交友论

延年却病笺〔上〕

序古名论

太清中黄胎脏论略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

进取诀第一

转气诀第二

调气诀第三

咽气诀第四

行气诀第五

炼气诀第六

委气诀第七

闭气诀第八

布气诀第九

六气诀第十

调气液诀第十一

食饮调护诀第十二

幻真注解胎息经

胎息铭解

胎息诗赞

唐李真人长生十六字妙诀

胎息秘要歌诀

闭气歌诀

布气与他人攻疾歌诀

六气歌诀

调理津液歌诀

服气饮食所宜歌诀

服气饮食杂忌歌诀

休粮歌诀

慎守歌诀

九载功变歌诀

治万病坐功法

符绝三尸秘法

三宝归身要诀

服五牙法

养五脏五行气法

服气有三膈说

服日气法

服月精法

拘三魂法

制七魄法

斋见不祥之物

治急病法

反舌塞喉法

制三尸日

寝室卧时祝法

耳鸣咒

合气治病真符诀法

服日月光芒法

恶梦吉梦祝

明耳目诀

存日月诀

服食灵药忌

思三台厌恶法

厌恶梦咒

行路畏恐法

守庚申捷法

太上真人除三尸七魄要诀

老君去尸虫方

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

夜半子候

转胁舒足

导引按蹻

捏目四眦

摩手熨目

对修常居

俯按山源

营治城郭

击探天鼓

拭摩神庭

上朝三元

下摩生门

栉发去风

运动水土

太上混元按摩法

天竺按摩法

婆罗门导引十二法

擦涌泉穴说

擦肾腧穴说

针灸百病人神所忌考

延年却病笺〔下〕

高子三知延寿论

色欲当知所戒论

身心当知所损论

饮食当知所损论

最上一乘妙道

八段锦导引法图

陈希夷左右睡功图

去病延年六字诀

总诀

吹肾气诀

呵心气诀

嘘肝气诀

呬肺气诀

呼脾气诀

嘻三焦诀

四季却病歌诀

养心坐功法

养肝坐功法

养胆坐功法

养脾坐功法

养肺坐功法

养肾坐功法

心书九章

原心章第一

究竟章第二

实证章第三

破幻章第四

安分章第五

神气章第六

修幻章第七

静通章第八

戒行章第九

至道玄微七论要诀

丹鼎第一

铅汞第二

真铅真汞第三

作用成丹第四

火候第五

造化第六

坎离之旨第七

内丹三要论

玄牝

药物

火候

导引却病歌诀

水潮除后患

起火得长安

梦失封金匮

形衰守玉关

鼓呵消积聚

兜体治伤寒

叩齿牙无疾

升观鬓不斑

运气除眼翳

掩耳去头旋

托踏应轻骨

搓涂自美颜

闭摩通滞气

凝抱固丹田

淡食能多补

无心得大还

燕闲清赏笺〔上〕

叙古鉴赏

叙古宝玩诸品

论古铜色

论新旧铜器辨正

论新铸伪造

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

论古铜器具取用

论汉唐铜章

刻玉章法

论官哥窑器

论定窑

论诸品窑器

论饶器新窑古窑

论藏书

论历代碑帖

周秦汉碑帖

魏碑帖

吴碑帖

晋碑帖

宋齐梁陈碑帖

魏齐周碑帖

隋碑帖

唐碑帖

宋碑帖

元碑帖

论帖真伪纸墨辨正

兰亭边旁考异

论古玉器

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

燕闲清赏笺〔中〕

论画

画家鉴赏真伪杂说

赏鉴收藏画幅

论砚

涤藏砚法

奇砚图

高似孙砚笺诸式

续砚式

论墨

附朱墨法

论纸

造葵笺法

染宋笺色法

染纸作画不用胶法

造捶白纸法

造金银印花笺法

造松花笺法

论笔

论文房器具

文具匣

砚匣

笔格

笔床

笔屏

水注

笔洗

水中丞

砚山

印色池

印色方

雅尚斋印色方

糊斗

法糊方

镇纸

压尺

图书匣

秘阁

贝光

裁刀

书灯

笔觇

墨匣

腊斗

笔船

琴剑

香几

书斋清供花草六种入格

论香

焚香七要

香炉

香盒

炉灰

香炭墼

隔火砂片

灵灰

匙箸

香方

玉华香方

聚仙香方

沉速香方

黄香饼方

印香方

万春香方

撒馥兰香方

芙蓉香方

龙楼香方

黑香饼方

炒香

日用诸品香目

金猊玉兔香方

香都总匣

论琴

臞仙琴坛十友

五音十二律应弦合调立成

古琴新琴之辨

琴谱取正

琴窗杂记

养鹤要略

燕闲清赏笺〔下〕

瓶花三说

瓶花之宜

瓶花之忌

瓶花之法

四时花纪

瓯兰花

玉兰花

迎春花

杏花

桃花

山矾花

笑靥花

蝴蝶花

金茎花

紫荆花

李花

映山红

鹿葱花

莴苣花

金雀花

粉团花

蔷薇花

宝相花

十姊妹

金沙罗

黄蔷薇

金钵盂

间间红

羊踯躅

梨花

郁李花

玫瑰花

丽春花

锦带花

木香花

棠棣花

辛夷花

紫丁香花

野蔷薇花

荼(艼去丁改縻)花

金丝桃花

海棠花

缫丝花

结香花

枳壳花

橙花

红蕉花

海桐花

金钱花

史君子花

杜鹃花

茉莉花

凌霄花

吉祥草花

真珠兰花

月季花

秋牡丹花

朱兰蕙兰

练树花

挂兰

淡竹花

金灯花

紫罗兰花

四季花

剪秋罗花

含笑花

紫薇花

石榴花

莲花

佛桑花

罂粟花

夹竹桃花

玉簪花

盆种荷花

指甲花

栀子花

火石榴花

慈菰花

鼓子花

孩儿菊花

紫花儿

夜合花

番山丹花

石竹花

红豆花

戎葵

红麦

钱葵

萱花

山丹花

双鸾菊

芙蓉花

蓼花

金凤花

十样锦

鸡冠花

金银莲花

缠枝牡丹花

木樨花

槿花

水木樨花

秋葵花

白菱花

茗花

茶梅花

梅花

腊梅花

山茶花

番椒

水仙花

瑞香花

结子可观盆种树木

虎茨

枸杞子

地珊瑚

茅藤果

雪下红

野葡萄

山栀子

金灯笼

无花果

羊婆奶

阑天竹

金豆橘

牛奶橘

金弹橘

天茄儿

平地木

霸王树

锦荔枝

盆种小葫芦

青珊瑚

铁树

大葫芦

花竹五谱

牡丹花谱

种牡丹子法

牡丹所宜

种植法

分花法

接花法

灌花法

培养法

治疗法

牡丹花忌

古亳牡丹花品目

芍药谱

种法

培法

修法

芍药名考

菊花谱

分苗法

和土法

浇灌法

摘苗法

删蕊法

捕虫法

扶植法

雨旸法

接菊法

菊之名品

兰谱

叙兰容质第一

品外之奇

白兰甲

品兰高下第二

天下养爱第三

坚性封植第四

灌溉得宜第五

紫花

白花

种兰奥诀

分钟法

栽花法

安顿浇灌法

浇水法

种花肥泥法

去除虮虱法

杂法

培兰四戒

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诗诀

竹谱

蕲竹

斑竹

方竹

孝竹

黄金间碧玉竹

碧玉间黄金竹

雪竹

钹竹

棕竹

桃竹

紫竹

异竹十一种

涕竹

棘竹

(上竹下思)簩竹

(上竹下含)(上竹下隋)竹

慈竹

筋竹

百叶竹

桃枝竹

瘿竹

罗浮竹

童子寺竹

饮馔服食笺〔上〕

序古诸论

茶泉类

论茶品

采茶

藏茶

煎茶四要

一择水

二洗茶

三候汤

四择品

试茶三要

一涤器

二熁盏

三择果

茶效

茶具十六器

总贮茶器七具

论泉水

石流

清寒

甘香

灵水

井水

汤品类〔三十二种〕

青脆梅汤

黄梅汤

凤池汤

橘汤

杏汤

茴香汤

梅苏汤

天香汤

暗香汤

须问汤

杏酪汤

凤髓汤

醍醐汤

水芝汤

茉莉汤

香橙汤

橄榄汤

豆蔻汤

解酲汤

木瓜汤

无尘汤

绿云汤

柏叶汤

三妙汤

干荔枝汤

清韵汤

橙汤

桂花汤

洞庭汤

木瓜汤

参麦汤

绿豆汤

熟水类〔十二种〕

稻叶熟水

橘叶熟水

桂叶熟水

紫苏熟水

沉香熟水

丁香熟水

砂仁熟水

花香熟水

檀香熟水

豆蔻熟水

桂浆

香橼汤

粥糜类〔三十八种〕

芡实粥

莲子粥

竹叶粥

蔓菁粥

牛乳粥

甘蔗粥

山药粥

枸杞粥

紫苏粥

地黄粥

胡麻粥

山栗粥

菊苗粥

杞叶粥

薏苡粥

沙谷米粥

芜蒌粥

梅粥

荼(艼去丁改縻)粥

河祇粥

山药粥

羊肾粥

麋角粥

鹿肾粥

猪肾粥

羊肉粥

扁豆粥

茯苓粥

苏麻粥

竹沥粥

门冬粥

萝卜粥

百合粥

仙人粥

山茱萸粥

乳粥

枸杞子粥

肉米粥

绿豆粥

口数粥

果实粉面类

藕粉

鸡头粉

栗子粉

菱角粉

姜粉

葛粉

茯苓粉

松柏粉

百合粉

山药粉

蕨粉

莲子粉

芋粉

蒺藜粉

栝蒌粉

茱萸面

山药拨鱼

百合面

脯鲊类

千里脯

肉鲊

捶脯

火肉

腊肉

炙鱼

水腌鱼

蟹生

鱼鲊

肉鲊

大熝肉

带冻盐醋鱼

瓜齑

水鸡干

算条巴子

臊子蛤蜊

炉焙鸡

蒸鲥鱼

酥骨鱼

川猪头

酿肚子

夏月腌肉法

腌猪舌牛舌法

风鱼法

肉生法

鱼酱法

糟猪头蹄爪法

酒发鱼法

酒腌虾法

湖广鲊法

水炸肉

清蒸肉

炒羊肚儿

炒腰子

蛏鲊

又风鱼法

糖炙肉

酱蟹、糟蟹、醉蟹三法

晒虾不变红色

煮鱼法

煮蟹青色、蛤蜊脱丁

造肉酱法

黄雀鲊

治食有法条例

饮馔服食笺〔中〕

家蔬类

配盐瓜菽

糖蒸茄

蒜梅

酿瓜

蒜瓜

三煮瓜

蒜苗干

藏芥

绿豆芽

芥辣

酱佛手香橼梨子

糟茄子法

糟姜方

糖醋瓜

素麸鲊

又笋鲊方

糟萝卜方

做蒜苗方

三和菜

暴齑

胡萝卜菜

胡萝卜鲊

又方

晒淡笋干

蒜菜

做瓜法

淡茄干方

十香咸豉方

又造芥辣法

芝麻酱方

盘酱瓜茄法

干闭瓮菜

撤拌和菜

水豆豉法

倒纛菜

辣芥菜清烧

蒸干菜

鹌鹑茄

食香瓜茄

糟瓜茄

茭白鲊

糖醋茹

糟姜

腌盐菜

蒜冬瓜

腌盐韭法

造谷菜法

黄芽菜

酒豆鼓方

红盐豆

五美姜

腌芥菜

食香萝卜

糟萝卜茭白笋菜瓜茄等物

五辣醋方

野蔌类

黄香萱

甘菊苗

枸杞头

菱科

莼菜

野苋菜

野白荠

野萝卜

蒌蒿

黄连头

水芹菜

茉莉叶

鹅脚花

栀子花

金豆儿

金雀花

紫花儿

香春芽

蓬蒿

灰苋菜

桑菌柳菌

鹅肠草

鸡肠草

绵絮头

荞麦叶

西洋太紫

蘑菇

竹菇

金莲花

天茄儿

看麦娘

狗脚迹

斜蒿

眼子菜

地踏叶

窝螺荠

马齿苋

马兰头

茵陈蒿

雁儿肠

野茭白菜

倒灌荠

苦麻苔

黄花儿

野荸荠

野绿豆

油灼灼

板荞荠

碎米荠

天藕儿

蚕豆苗

苍耳菜

芙蓉花

葵菜

丹桂花

莴苣菜

牛蒡子

槐角叶

椿树根

百合根

栝蒌根

雕菰米

锦带花

菖蒲

李子

山芋头

东风荠

玉簪花

槴子花

木菌

藤花

江荠

商陆

牛膝

湖藕

防风

芭蕉

水菜

莲房

苦益菜

松花蕊

白芷

防风芽

天门冬芽

水苔

蒲芦芽

凤仙花梗

红花子

金雀花

寒豆芽

黄豆芽

酿造类

桃源酒

香雪酒

碧香酒

腊酒

建昌红酒

五香烧酒

山芋酒

葡萄酒

黄精酒

白朮酒

地黄酒

菖蒲酒

羊羔酒

天门冬酒

松花酒

菊花酒

五加皮三骰酒

曲类

白曲

内府秘传曲方

莲花曲

金茎露曲

襄陵曲

红白酒药

东阳酒曲

蓼曲

饮馔服食笺〔下〕

甜食类〔五十八种〕

起糖卤法

炒面方

松子饼方

面和油法

松子海啰干方

白闰方

雪花酥方

芟什麻方

黄闰方

薄荷切方

一窝丝方

酥儿印方

荞麦花方

羊髓方

黑闺方

洒孛你方

椒盐饼方

酥饼方

风消饼方

肉油饼方

素油饼方

雪花饼方

芋饼方

韭饼方

白酥烧饼方

黄精饼方

卷煎饼方

糖榧方

肉饼方

油(食夹)儿方

麻腻饼子方

五香糕法

松糕方

裹蒸方

凡用香头法

煮砂团方

粽子法

玉灌肺方

臊子肉面方

馄饨方

水滑面方

到口酥方

柿霜清膈饼方

鸡酥饼方

梅苏丸方

水明角儿法

造粟腐法

麸鲊

煎麸

神仙富贵饼

造酥油法

光烧饼方

复炉烧饼法

糖薄脆法

酥黄独方

高丽栗糕方

荆芥糖方

花红饼方

豆膏饼方

法制药品类〔二十四种〕

法制半夏

法制橘皮

法制杏仁

酥杏仁法

法制缩砂

醉乡宝屑

木香煎

法制木瓜

法制虾米

香茶饼子

法制芽茶

透顶香丸

硼砂丸

山楂膏

甘露丸

咸杏仁法

香橙饼子

莲子缠

法制榧子

法制瓜子

橄榄丸

法制豆蔻

又制橘皮

煎甘草膏子法

升炼玉露霜方

服食方类

服松脂三法

服雄黄三法

服椒法

服豨莶法

服桑椹法

鸡子丹法

苍龙养珠万寿紫灵丹

九转长生神鼎玉液膏

玄元护命紫芝杯

《太清经》说神仙灵草菖蒲服食法

神仙上乘黄龙丹方

枸杞茶

益气牛乳方

铁瓮先生琼玉膏

地仙煎

金髓煎

天门冬膏

不畏寒方

服五加皮说

服松子法

服槐实法

服莲花法

服食松根法

服食茯苓法

服食朮法

服食黄精法

服食葳蕤法

服食天门冬法

服食巨胜法

神仙饵蒺藜方

神仙服槐子延年不老方

辟谷住食方

辟谷避荒方

紫霞杯方

升玄明粉法

河上公服芡实散方

服天门冬法

服藕实茎法

服朱砂雄黄杯法

神仙巨胜丸方

服柏实法

服食大茯苓丸方

李八伯杏金丹方

轻身延年仙术丸方

枸杞煎方

保镇丹田二精丸方

万病黄精丸方

却老七精散方

去三尸灭百虫美颜色明耳目雄黄丸

高子论房中药物之害

灵秘丹药笺〔上〕

丹药

秘传龙虎石炼小还丹

取龙虎水法

阴炼二法

河炼法

阳炼二法

乳炼秋石奇方

取秋石冰片法

炼伏火黄芽法

取秋石汞花法

炼黄芽法

炼白雪法

取冬冰法

至妙晒炼干秋石法

混元球制取甜秋石法

炼真土法

取红铅法

制红铅法

制首经至宝法

制灵铅法

制金乳粉法

制乳酥法

炼乳膏法

取梅子三法

取后天月月一枝花法

取黍米金丹法

制何首乌法

制茯苓法

制莲子粉法

制芡实法

制熟地黄法

制人参法

制川椒法

制小茴香法

河炼龙虎丸

阴炼龙虎五精丸

阳炼龙虎五精丸

二炼龙虎五精丸

龙虎小灵丹

小还丹

先天服食阴炼龙虎金丹

罗浮真人三家相见秋石方

仙传秋石配合十精五子丸

龙虎合配五气丹法

益容仙丹

先天真一丹

《道藏》斑龙黑白二神丹

长生斑龙飞步丹

经验苍朮丸

度世丹

神仙不老丸

松黄颐寿丹

大补阴膏

益元七宝丹

补胃瑶台雪方

紫霞丹

延龄聚宝酒

延寿酒药仙方

罗真人延寿丹

草还丹

草灵丹

固真丹

回阳无价至宝丹

神仙紫霞杯

沉香内补丸

灵秘丹药笺〔下〕

治痰症方

秘传紫府青津丸

论痰治法

半夏曲法

清气涤痰丸

霞天膏方

白玉丹

法制清金丹

造百药煎法

神化丹

太极霜

治痰快气消隔食神方

治顽痰不化方

九炼玄明粉法

神水方

取水方

痰中欲绝吹鼻散

眼目症方

女贞膏

千金秘授保睛丸

明目补养四神丸

秘传煎药加减妙方

神妙膏

点火眼

点云翳眼

点扳睛(上奴下肉)肉

洗眼方

魏斗蓬点眼方 扫霞散

吹鼻六圣散

风症方

青金锭

金弹子

神秘浸酒方

金刀如圣散

追风逐湿遇仙膏

活络丹

定风丸

骊龙珠

妙应膏

胜金丹

寒症方

通真救苦丹

避瘟疫冷饮子

合掌膏

痨症方

御沟金水方

龙香犀角丸

止嗽琼珠膏

乳升丹

蒸脐秘妙方

噎膈症方

鹳肝丹

回生散

虎肚散

再生丹

泻痢症方

闸板丹

治赤白痢仙方

治噤口痢三方

痔漏症方

八仙聚会丹

一熏洗方

二败毒败

三搽药

四油药

五药水

六治外痔方

七治血痔方

八治外痔方

治漏四奇方

仙螺膏

搽药方

少阳丸

痈疽疖毒症方

化毒消肿方

牙消散

千金内托里散

飞龙夺命丹

箍药三方

活命饮

忍冬丸

七厘散

治对口神方

麦饭石围散

神异膏方

爬口蜈蚣方

乌须发方

乌须内补人仁丸

猿猴上树方

神妙美髯方

口齿症方

定痛散

痛牙汩口方

黑铅丹

神秘擦牙方

擦牙乌金散

治口疮牙涌方

时疮症方

擦摩膏

煎药神方

治时疮肿块方

时疮初发三日褪光方

时疮结毒方

下疳疮方

全角散

紫金散

青黄散

疳疮蛀梗二方

三虫神解散

疮肿症方

黄龙膏

白龙膏

神效赤金锭

治疔背诸毒三方

治乳痈方

治白火瘅三方

龙虎卫生膏

治肥疮疳疮方

治疮口久不收敛方

日抄客谈经验奇方

治血山崩漏方

内消瘰(病去丙改历)方

大金丹

紫袍散

刀疮药

麻木药

隔纸膏

小儿泻痢不服药

回燕膏

治偏坠方

治伤寒神通散

治疗疮方

回天起死丸

治远年风癣擦药方

又内解煎药方

治癣妙方

治癣七攻散

千里不饮水不渴方

行路不吃食自饱方

治痘疹黑陷不起

治痘疮攻目坏眼

神验续骨丸

守仙五子丸方

华盖丹黑须发方

辟寒丹

辟暑丹

治牙日用妙方

大解不通方

治老人小解秘涩方

三子养亲汤

开胃炒面方

食柏叶百草救荒方

遗精白浊奇方

消绵花肿块破烂仙方

解中蛊并中百物毒方

四方珍异药品名色

尘外遐举笺

历代高隐姓氏〔总一百人〕

披衣

王倪

巢父

许由

善卷

壤父

蒲衣子

小臣稷

商容

庚桑楚

老莱子

林类

荣启期

荷蒉

长沮 桀溺

陆通

曾参

颜回

原宪

汉阴丈人

壶丘子林

老商氏

列御寇

庄周

段干木

公仪潜

黔娄先生

陈仲子

渔父

四皓

黄石公

鲁二征士

田何

披裘公

刘驎之

江上渔父

安丘望之

胡宿

朱桃椎

吴隐之

杜林

管宁

赵抃

夏统

元德秀

裴休

裴坦

颜含

裘万顷

范式

郭延卿

挚峻

成公

宋胜之

张仲蔚

严遵

彭城老父

向长

严光

东海隐者

梁鸿

高恢

韩康

台佟

丘欣

矫慎

法真

汉滨老父

徐穉

郭太

申屠蟠

袁闳

姜肱

郑玄

任安

庞公

焦先

陶潜

宗炳

孔淳之

陶弘景

马枢

孙登

董京

范乔

鲁褒

郭文

翟庄

宋纤

王绩

孙思邈

田游岩

吴筠

潘师正

司马承祯

杜生五郎

张志和

陆羽

陆龟蒙

徐则

遵生八笺序

夫人生实难,有生必灭,亭毒虔刘,递相推霣。何昼弗晦?何流弗东?朝市喧嚣,舟车杂沓,转盼之间,悉为飞尘。若朝花之谢夕英,后波之推前浪。无问韶姱丑姿,王侯厮养,同掩一丘,大期既临,无一得免者。智士作达,委而任之,顺自然之运,听必至之期,靡贪靡怖,时到即行。或纵娱乐,取快目前;或宝荣名,不朽身后,命曰旷达,亦庶几贤于火宅煎忧,土灰泯没者矣。然若曹必无可奈何,而姑为此托寄,语虽近似,理则未然。不知命有可延之期,生有可尊之理,人患昧理而不能研讨,知其理矣,又或修持而不能精坚,卒之命先朝露,骨委黄垆,良可邑邑。

夫藏宝于箧者,挥掷则易空,吝啬则难尽,此人所共识也。人禀有限之气神,受无穷之薄蚀,精耗于嗜欲,身疲于过劳,心烦于营求,智昏于思虑。身坐几席而神驰八荒,数在剎那而计营万禩,揽其所必不任,觊其所必不可得。第动一念,则神耗于一念;第着一物,则精漏于一物。终日营营扰扰,翕翕熠熠,块然方寸,迄无刻宁。即双睫甫交,魂梦驰走,四大稍定,丹府驿骚。形骸尚在,精华已离,犹然不省,方将为身外无益之图,劳扰未已也。譬之迅飙之振槁箨,冲波之泐颓沙,烈火之燎鸿毛,初阳之晞薤露,性命安得不伤,年龄安得不促乎!

至人知滔淫之荡精,故绝嗜寡欲以处清静;知沉思之耗气,故戒思少虑以宅恬愉;知疲劳之损形,故节慎起居以宁四大;知贪求之败德,故抑远外物以甘萧寥。畏侵耗如利刃,避伤损如寇仇,护元和如婴儿,宝灵明如拱璧,防漏败如航海,严出入如围城。而观窍妙,明有无,媾阴阳,炼神气,成圣结丹,抱元守一,以至混沌如绵,虚空粉碎而后已,如是乃谓之尊生。自轩后柱下以来,维三光而后天地者,代有其人,宁可尽目之为诞谩不经乎!

虎林高深父,博学宏通,鉴裁玄朗。少婴羸疾,有忧生之嗟,交游湖海,咨访道术,多综霞编云笈,秘典禁方。家世藏书,资其淹博,虽中郎至赏,束晢通微,殆无以过。乃念幻泡之无常,伤蜉蝣之短晷,悟摄生之有道,知人命之可长,剖晰玄机,提拈要诀,着为《遵生八笺》。恬寂清虚,道乃来舍,故有清修妙论;阴阳寒暑,妙在节宣,故有四时调摄;养形以无劳为本,故有起居安乐;学道以治病为先,故有延年却病;消烦去闷,丹境怡愉,故有燕闲清赏;戒杀除膻,脏腑澄澈,故有饮馔服食;补髓还精,非服药不效,故有灵秘丹药;调神去壳,非脱尘不超,故有尘外遐举。继之修身炼性,养气怡神,以了道还元,长生度世,洵人外之奇书,玄中之宝篆也。

或谓大道以虚无为宗,有身以染着为累,今观高子所叙,居室运用,游具品物,宝玩古器,书画香草花木之类,颇极烦冗。研而讨之,驰扰神思;聚而蓄之,障阂身心,其于本来虚空,了无一法之旨,亦甚戾矣,何遵生之为?余曰不然,人心之体,本来虚空,奈何物态纷拏,汩没已久,一旦欲扫而空之,无所栖泊。及至驰骤漂荡而不知止,一切药物补元,器玩娱志,心有所寄,庶不外驰,亦清凈之本也。及至豁然县解,跃然超脱,生平寄万之物,并划一空,名为舍筏,名为甩手,嗟乎,此惟知道者可与语此耳。抱朴子、陶都水得道至人,咸究心古今名物,阴阳术数,医卜方药,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不闻障心而累道,何疑于深甫乎!

昔蔡邕秘王充《论衡》以为至宝,今观《论衡》,间有名言,未关至理,颇事搜猎,终属冗猥。令中郎得见深甫八笺,当何以云。余恐宝《论衡》者,虽得《八笺》,未必知宝也。万历辛卯孟夏之吉

弢光居士屠隆纬真父撰

瑞南道人高濂深甫隶古

遵生八笺叙

不佞束发探壁中科斗,旌阳师八诫,神魂寄之。辛未,叨一第,官钦州,去家万里而遥,岛夷猖狂,岁坐烽火中,调兵食,即往来勾漏,悠然会心,而有生之乐无几矣。已而官爽鸠氏,载书乞南官,水厅无事,闭影息交,日取二藏书服习之,其于遵生旨稍稍窥一斑。庚辰春三月,梦陶贞白,坐语良久,即上书,不待报,归武林。斯时也,五柳依依,与张绪争少年矣。壬午春,坐圜中百日,大悟遵生口诀,以省中风尘起,未竟此缘,至今殊怏怏也。年来上武夷,过雁荡,求出尘如管涔童子、灵威丈人者,冀旦莫遇之,而龙沙八百尚在渺茫间。庚寅秋杪,自白岳归,有天际真人之想,适瑞南高子诣余曰:子虚往而实归矣。吾所集《遵生八笺》,皆生平所得实际语,子为我弹射之。余挑灯夜读,如入五都之市,毕陈众宝,如睟盘示儿,种种咸在,洛阳纸贵自今始矣。余谢玄晏,乌能为子重,余癖嗜《抱朴子》,勤力着十万言,今千载又获睹遵生大编,且得尝禁脔焉。其一曰《清修妙论笺》,出入乎二氏,而耀宝珠以照浊世者也。其二曰《四时调摄笺》,贯彻乎阴阳,而运杀机以全生机者也。其三曰《起居安乐笺》,蘧庐乎天地,而借幻境以养真诠者也。其四曰《延年却病笺》,橐钥乎三宝,以寿天命者也。其五曰《饮馔服食笺》,化工乎群品,以完天倪者也。其六曰《燕闲清赏笺》,遨游乎百物,以葆天和者也。其七曰《灵秘丹药笺》,借轩岐之梯航,以渡无量众生乎?其八曰《尘外遐举笺》,树箕颍之风声,以昭儒家功令乎?瑞南子良苦心矣。余筮仕天涯,即五岭八桂,尽入奚囊,归来无岁不出游名山洞府,足迹殆遍,未得窥二酉以印证了了于胸中者,幸而得《八笺》咀嚼之,洋洋洒洒,然遵生之旨大备矣。试展《清修妙论》,所以羽翼许师八诫者,功岂浅浅乎哉,他可知矣。余不敏,敢终身诵之,且乞寿之梓,以公天下具只眼者。高子曰:唯唯。

万历辛卯岁仲夏之辛卯日贞阳道人仁和李时英撰

遵生八笺自叙

自天地有生之始,以至我生,其机灵自我而不灭。吾人演生生之机,俾继我后,亦灵自我而长存。是运天地不息之神灵,造化无疆之窍,二人生我之功,吾人自任之重,义亦大矣。故尊生者,尊天地父母生我自古,后世继我自今,匪徒自尊,直尊此道耳。不知生所当尊,是轻生矣。轻生者,是天地父母罪人乎!何以生为哉?然天地生物,钧穷通寿夭于无心,俾万物各得其禀。君子俟命,听富贵贫贱于赋畀,顺所适以安其生。彼生于富贵者,宜享荣茂之尊矣,而贫贱者,可忘闲寂之尊哉?故余《八笺》之作,无问穷通,贵在自得,所重知足,以生自尊。博采三明妙论,律尊生之清修;备集四时怡养,规尊生之调摄;起居宜慎,节以安乐之条;却病有方,导以延年之术;虞燕闲之溺邪僻,叙清赏,端其身心;防饮馔之困膏腴,修服食,苦其口腹;永年以丹药为宝,得灵秘者乃神,故集奇方于二藏;隐德以尘外为尊,惟遐举者称最,乃禄师表于百人。八者出入玄筌,探索隐秘,且每事证古,似非妄作。大都始则规以嘉言,继则享以安逸,终则成以善行。吾人明哲保身,息心养性之道,孰过于此?谓非住世安生要径哉?是诚出世长生之渐门也。果能心悟躬行,始终一念,深造道妙,得意忘言,俾妙论合得,调摄合序,所居常安,无病可却。谢清赏玩好,俾视空幻花;辟饮馔腥膻,而味餐法喜。丹药怀以济人,遐举逸吾高尚。向之藉窥尊生门户者,至则登其径奥矣。到此则心朗太虚,眼空天界,物吾无碍,身世两忘。坐致冈陵永年,鲐庞住相。逍遥象外,游息人间,所谓出尘罗汉,住世真仙,是即《八笺》,他日证果。谚云:得鱼忘筌。文字其土苴哉?笺帙当为覆瓿矣。故知尊生之妙者,毋于此过求,亦毋以此为卑近也,乃可与谈道。

湖上桃花渔高濂深甫瑞南道人撰

清修妙论笺 上卷

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计二百条

高子曰:摄生尚玄,非崇异也。三教法门,总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为圣为贤,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吾人禀二五之精,成四大之体,富贵者,昧养生之理,不问卫生有方;贫穷者,急养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指神仙之术为虚诬,视禅林之说为怪诞也。六欲七情,哀乐销烁,日就形枯发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树皮,以活精神命脉。悲哉,愚亦甚矣!保养之道,可以长年,载之简编,历历可指,即《易》有《颐卦》,《书》有《无逸》,黄帝有《内经》,《论语》有《乡党》,居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岂皆外道荒唐说也?余阅典籍,随笔条记成编,笺曰《清修妙论》。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炷小与大耳。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

《庄子》曰:“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福寿论》曰:“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也。乃天损有余以补不足。然有贫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当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神能记之,使之灾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

又曰:“故世人幸而得之者,灾也;分而得之者,吉也。人年五十,能补其过,悔其咎,布仁惠之恩,垂悯恤之念,奉德不欺,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乃悦之,鬼神敬之,富贵长守,寿命安康。是去攻劫之患,除水火之灾,必可保生,以全上寿矣。”

麻衣道者曰:“天地人等列三才,人得中道,可以学圣贤,可以为神仙。况人之数与天地万物之数等。今之人,不修人道,贪爱嗜欲,其数消减,只与物同也,所以有老病夭殇之患。鉴乎此,必知所以自重,而可以得天元之寿矣。”

《阴符经》曰:“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之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于恩也。”

《参赞书》日:“年高之时,阳气既弱,觉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火灭,一度添油。若不制而纵情,则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故《黄庭经》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黄帝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岁。”

彭祖曰:“凡人不可无息,当渐渐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而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极,可寿千岁。”

《吕览》曰:“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仲长统《昌言》曰:“屈者以夫伸,蓄者以夫虚,内者以夫外也。气宜宣而遏之,体宜调而养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次和者矣。夫善养性者得其和。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禀授四体也。故气长以关息,气短者其气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养寿者,当致气于关,是为要术。”

崔瑊《箴》曰:“动不肆勤,静不燕逸,有疾归天,医不能恤。太上防疾,其次萌芽,腠理不蠲,骨髓奈何?”

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故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今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亢仓子》曰:“导筋骨则形全,剪情欲则神全,靖言语则福全。”

《唐书》有云:“多记损心,多语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无觉,久则为弊。”

《续博物志》曰:“眼者身之镜,耳者体之牖,视多则镜昏,听众则牖闭。面者神之庭,发者脑之华,心悲则面焦,脑减则发素。精者体之神,明者身之宝,劳多则精散,营竟则明消。”

应璩诗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往拜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词:室内姬粗丑。二叟前致词:量腹接所受。下叟前致词: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寿长久。”

柳公度年八十九,或问之,曰:“吾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气佐喜怒,气海常温耳。”

温公《解禅六偈》曰:“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颜回甘陋巷,孟轲安自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不坏身。道德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茅季伟诗云:“欺诳得钱君莫羡,得了却是输他便。来往报答甚分明,只是换头不识面。多置田庄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造作田庄犹未已,堂上哭声身已死。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众生心兀兀,常住无明窟,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是皆真实不虚话也。闻此则少者当戒,况老人乎!

薛子曰:“养得胸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有欲则邪得而入之,无欲则邪无自而入。且无欲则所行自简,又觉胸中宽平快乐,静中有无限妙理。”

又曰:“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为老人养寿之要。”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一毫念虑杂妄,便当克去。志固难持,气固难养。主敬可以持志,少欲可以养气。”

“人若不以理制心,其失无涯。故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此君子不可一念起差,至大之恶,由一念之不善,而遂至滔天。”

“修德行义,守道养真,当不言而躬行,不露而潜修,外此一听于天。若计较成仙作祖,邀名延誉,则日夕忧思,况未必遂,徒自劳扰,是为不知天命。”

“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须有包含,则有余味,发露太尽,恐亦难继.故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

“积德积善,不知其善,有时而得用;弃礼背义,不知其恶,有时而蒙害。故庄敬日强,轻肆日偷。”

“圣人不怨天,不尤人,心地多少洒落自在。常人才与人不合即尤人,才不得于事即怨天,其心忿忮劳扰,无一时之宁泰,是岂安命顺时之道?”

“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必能动人。若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求其合。觉人之诈,不形于言,有无限余味。”

“佛言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夫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随寓而安,圣贤也,何有苦乐逆顺之异哉?苦乐逆顺,固外也,以吾道处之,则无不可。”

“世人所以不达道者,正以浮幻相缠,役役无了时也。苟能具天眼,勘破世故,则虚名薄利,皆为吾累。古之人所以适其适,而不适人之所共适者,为己重也。”

“人生世间,要见识高远。见识高远,则不为浅近眩惑。日观世事之盛衰,夜观气运之消长。由其盛衰也,吾以出处应之;由其消长也,吾以进退随之,则祸可避而害可禳。不然,奔役梦,几何不为时势所害?”

“世间陷阱,在在有之,要人醒醒耳。眼一少昧,足一少偏,心一少惑,则堕落阱中,安能出哉?身在阱中,心悔前日之非,晚矣!此君子贵乎知微。”

“敬者德之聚也。敬则众善毕集,不敬则怠惰放僻随至,而德败矣。持敬而无间断,则诚矣。未能诚者,由敬而入,敬以存心,其体湛然,自无杂虑。况庄敬亦是保养身心元气的工夫。”

“衣垢不湔,器缺不补,对人犹有惭色;行垢不湔,德缺不补,对天岂无愧心?”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震而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而不惧。”

“破爪伤肤,坏梳摘发,色为之变;聚珍瘗身,列艳靡骨,心为之安。”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道德者,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化于未明之谓神,止于未为之谓明,禁于已着之谓察,乱而后制之谓瞽。故于事物之扰,不可不先此三者。”

“为家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次,以树艺牧畜为常。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习礼而畏法。可以寡过,可以静摄,而无扰扰于前矣。”

“吾人不可以不知命,矧老人乎?人之所志无穷,而所得有限者,命也。命不与人谋也久矣,安之故常有余,违之则常不足。惟介以植内,和以应外,听其自来,是安命也”。

“心本可静,事触则动。动之吉为君子,动之凶为小人。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是不为外物动也。”

“泛交不若寡交,多求不若慎守。”

“易损而难覆者,精也;易躁而难静者,神也。惟养元气充满,则精神融和,遇损遇躁,常有主以制之矣。”

“造道者可谓之富,失学者可谓之贫,听天者可谓之达,无耻者可谓之穷。”

《书》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济。”君子立心,未有不成于容忍,而败于不容忍也。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当容人,不可为人容;当制欲,不可为欲制。

东坡曰:“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此言深可为不知进退者戒也。夫人事之役役,计谋之敝敝,人皆以人事可以致富贵,计谋可以立功名,殊不知一作一辍,有造物以宰之。为之而成者,非其能也,命之至也,适与造物侔也。况为之而不成者多乎?造物无言也,人不可以惑其听;造物无形也,人不可以渎其公。世之人役役敝敝于百年之间,无顷刻之自安者,不亦深可哀也?不足为造物挠,深足为造物笑。

“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殒身。”

“惟心与天一,故理之所得者独明,而能开人心之迷。心与地一,故水之所汲者独灵,而能涤人心之陋。故以一杯之水,而能疗医所不治之疾,罔不瘳者,岂由水之灵哉?实资于道之用也。不知者为妄诞。”

“人心思火则体热,思水则体寒。怒则发竖,惊则汗滴,惧则肉颤,愧则面赤,悲则泪出,慌则心跳,气则麻痹。言酸则垂涎,言臭则吐唾。言喜则笑,言哀则哭。笑则貌妍,哭则貌媸。又若日有所见,夜必梦扰;日有所思,夜必谵语。梦交则泄精,气怒则发狂。此皆因心而生者也,人可于灵君使令一刻不在绛宫以统百属乎?”

太一真人曰:“予有经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诵之成圣,道士诵之成仙,和尚诵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体认奉行。一字经曰忍,二字经曰方便,三字经曰依本分是也。三经不在大藏,只在灵台。”有味乎言哉!

又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彻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百病相攻,寿元自损。”

嵇中散曰:“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修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肠胃,馨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何能久乎?

又曰:“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思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不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守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自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和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亡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

《贞白书》曰:“质像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何以能致为仙?是修铸炼之事极,感变之理通也。譬之为陶,当埏埴为器之时,是土而异于土,虽燥未烧,遇湿即败,烧而未熟,不久尚坏。火力既足,表里坚固,河山有尽,此形无灭。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万法皆通,无碍无滞。欲合则乘云驾雾,欲离则尸解质化,不离不合,则或存或亡。各随所业,修道讲学,以跻仙路,永保长年。”

“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

“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之和,所以适身也。若重衣厚褥,体不甚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肥甘,以致结聚之患;美色妖冶,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艳曲,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故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消筋肉,血气枯槁,经络壅闭,内里空虚,招来众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是由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耳。”

《太上日用经》曰:“饮食餐完,禁口端坐,莫起邪念,世事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息心内守,调息绵绵,呼吸自在,似有如无。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中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与天齐寿。”

《道林摄生论》曰:“老人养寿之道,不令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久劳,皆损寿也。时令小劳,不致疲倦,不可强为不堪之事。食毕,少行百步,以手摩腹百过,消食畅气。食欲少而数,恐多则难化。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勿令汗多。不欲多唾,唾不令远。勿令卧熟扑扇,勿食生冷过多。勿多奔走,勿露卧空阶,而冒大寒、大热、大风、大露。勿伤五味: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数者,老人犹当加意。”

“老人摄生,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引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忍喜以全阳气。然后将草木药饵以救亏缺,后炼金丹以定无穷。他若自己修为,要当居贫须要安贫,居富切莫矜富。居贫富之中,恒须守道,勿以贫富改志易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作大功德,勿自矜伐。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药勿离于手,善言勿离于口,乱想勿生于心。勿令心生不足,好恶常令欢喜。勿得求全于人,勿得怨天尤命。常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智乱,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丧,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憍,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几于道矣。”

《要记》曰:“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终身之忌,暮常护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大饱伤肺,大饥伤气。勿当屋梁脊下睡卧,卧勿头向北。勿点灯烛照卧,六神不安。大汗勿脱衣,多得偏风,半身不遂。卧处勿令有孔隙,风入伤人。最寒勿令火炉安向头旁,令人头重目赤鼻干。冬日冻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烧白发,并吉。勿食父母本生所属禽兽之肉,令人魂魄飞扬。勿忍溺并怒抛,以致膝冷成痹。勿忍后并强努,以致气痔腰疼。入庙宇必恭敬,勿姿意注目。见怪勿得惊恐,以怪为怪。数者是亦养生之大者,当究心焉。”

《关尹子》曰:“人之平日,忽焉目见非常之物者,皆精有所结而然;病目忽见非常之物,皆心有所歉而然。苟于吾心能于无中示有,则知吾心能于有中示无,但不信之,自然不神。或曰:彼识既昏,谁能不信?应曰:如捕蛇人而不畏蛇,彼虽梦蛇,而心亦不怖。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又曰:“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服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少言者,不为人所忌;少行者,不为人所短;少智者,不为人所劳;少能者,不为人所役。壮者当知三在四少,以遵吾生,矧高年之人,于此可不更加珍重,以保全天年?”

“长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气养精,因精养神,神不离身,乃得常健。”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又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先其本,则本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寿岂不永?故摄生有三:曰养神,曰惜气,曰防疾。忘情去智,恬澹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清凈,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神自宁矣,是曰养神。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真之精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参同斯契,虚实相通,名曰大通,则气自定矣,是曰惜气。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动作不可为勉强,则身自安矣,是曰防疾。”

又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外贪快乐,姿情好尚,务外则虚内矣。所谓养内者,使五脏安和,三焦守位,饮食得宜,世务不涉,是可长寿。”

《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自谨畏,病疾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喜怒过度则伤肝,悲愁过度则伤肺。又如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伤于内。昼感则伤于荣,夜感则伤于卫。经行内外,劳一而二,由二而十,真气外散,五邪入内,使人肌肉内消,神气短少,饮食渐减,行步无力,虽欲久生,恐无能矣。”

《道院集》曰:“游心虚静,结志玄微,委虑无欲,归计无为。凝神灭想,气和体舒,达延生命,寿与天齐。”

又云:“检情摄念,息业养神。悟妄归真,观空见性。常习静明,不为魔动,心我两忘,神气自满。”

又云:“止念令静,观理令明。念静理明,不死可能。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此皆至妙要论。

“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臆之设,犹宫室焉;支体之位,犹郊境焉;骨节之分,犹百川焉;腠理之间,犹四衢焉。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理其身,亦犹明君能治其国。爱民安国,爱气全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故上士施医于未病之先,防守于未败之日。故摄生者,先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六者若存,真经空念,不能挽其衰朽矣。”

又曰:“冬则朝勿饥,夏则夜勿饱。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过日出后。心内澄则真人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秽去其身。行欺诈则神悲,好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必伤年。行一善则神魂欢,作一恶则心气乱。人能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神形安静,灾病不生,仙禄注名,鬼簿落籍。寿福安宁,由此兆始。”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之数七,丈夫之数八。”女子过七七四十九数,则任脉虚,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以渐枯槁,华色失荣。丈夫过八八六十四数,则五脏皆衰,筋骨解弛,血脉短促,精气耗散,天道闭塞,日就憔悴,肌肉无华。故上寿之人,年过常数,皆由衣食充足,药饵扶护,孝子贤孙,承欢爱养,调其朝夕,适其寒温,上顺天心,下契人理,顺天之道,寿命无疆。

岱翁曰:“尝见世人,治高年之人疾患,竟同少年,乱投汤药,妄行针灸,以攻其病,务欲速愈。殊不知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已散,至于视听聪明不及,手足举动,肢体不随,心志沉昏,头目玄晕,气脉妄行,则宿疾时发,或秘或散,或冷或热,此皆老人常态。不慎治之,急投峻药取效,或吐或汗,或解或利,老弱之人,不能禁架。汗则阳气泄,吐则胃气逆,泻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老病大忌。更不可用市中买药,并他人闻说病源,不知药味,送来服饵,及虎狼之药,切宜仔细。若身有宿疾,或时发动,则随其疾状,用温平顺气、开胃补虚中和汤药,调停饮食,或随食物变馔治之,最为要法。”

“养寿之道,与仙佛二教最是快捷方式,故清凈明了四字最好。内觉身心空,外觉万物空,破诸妄相,无可执着,是曰清凈明了。”

故《说心法》曰:“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绝,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已灭,豁然如空。古事过去空,今事眼前空,未来决定空。一切尘劳,是大虚妄,不可执而为有,自障吾心,结成烦恼。”

《金经大乘法》云:“身便是幻,幻时所化,又是幻中之幻。世即是梦,梦时所见,又是梦中之梦。辗转虚妄,如声外有响,形外有影,形声影响,起于一真。影外影为三等妄,梦中梦是两重虚。”

“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人生一世中,其梦无数,梦中一一称我,梦中之我,岂非空乎?要知梦既是空,身亦如梦,何以迷着?”

“谛思身之未生,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之既化,有象乎?有名乎?有我乎?身前身后,两不可知,安得于中偏执为我,爱恋忧怖,终日戚戚?”

“物之生成谓之造,物之变灭谓之化,性之分别谓之识,一切含识谓之相。相续有情,名随因报,流转无穷。有能遗物离人,超出造化之外,卓然独存,其惟大觉圣人乎?”

“万物自万物,二仪中虚空自无碍;万念自万念,一心中虚空自无碍。”

“无数之形,自古生化而不停;无数之情,自古差别而不平;无数之事,自古烦恼而不定;无数之有,自古成坏而不久。往者无迹,来者无极。若悟一一皆空,即当心如太虚,洞然无碍,有何介怀,更生色相?”

“天地万物,因妄相和合而生;人世万事,因妄情交结而成。念起念止皆自心,念起则一切烦恼起,念止则一切烦恼止。何不见心,以息此念?念起即觉,如川欲泄,篑土可塞,襄陵势绝。如火欲燃,杯水可沃,燎原势灭。觉念止念,宜速而切。”

晁文元曰:“修行之法,两熟居先。智断之理熟,则事事皆空,岂空留碍;力制之功熟,则念念不起,自然安闲。智断即观,力制即止也。”

“万沤起而复破,水性常存;千灯明而复灭,火性原在。忘情之心,不住于相,如汤消冰,冰汤俱尽,无可分别。触境之心,未能不动,如谷应声,即应即止,无复有余。”

“不茹荤饮酒,是祭祀斋,非心斋也。汝能一志,无以耳听以心听,无以心听以气听。疏瀹汝心,除嗜欲也;澡雪汝精,去秽累也;掊击其志,绝思虑也。无思无虑,则心专于道;无嗜无欲,则乐于道;无秽无累,则合于道。心无二想,名曰一志。”

《太上九行》曰:“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于动,是名上三行。行无名,行清凈,行诸善,是名中三行。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是名下三行。”

“不止之心,妄心也;不动之心,真心也。归心不动,方是自心。此是止息之义,故其文以自心为息。”又曰:“息者气也,自者从也,气从心起,故心住则息住,心行则息行。”所以禅道二宗,以息心为最切要。

《楞严圆觉注》曰:“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入胜定地,似尤简径。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入三菩提,此最权舆。神气相合,气和神清,清和久久,自然长生。”

晁公曰:“梦觉之初,诸念未念,方寸之室虚白生,此清境可爱。昧爽之初,群动未动,方丈之室虚白生,此静又更可爱。此时进道,表里相应,真可乐也。五鼓之后,睡觉而坐,自觉神清气清,耳中音清,其妙无比。”

又曰:“垢渐去而鉴渐明,魄渐销而月渐满。攻竹木,先节干则枝叶易去,迎刃而解。日损妄念,先去其胸中尤甚者。惩忿窒欲,老人最要一事。”

“了知起灭意,决定生死根,不复随缘转,是名不动尊。在造化中,身不由己;在情境中,心亦如此。悟妄识真,缘妄入理,率以为常,至于殁齿。”

“十魔军最要提防:一欲,二忧愁,三饥渴,四触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瞋恚,九利养虚称,十自高慢人。”

圭峰曰:“随时随处,息业养神。”,昙伦云:“行住坐卧,离念凈心。人可以利济通达者,常力行之;患难困苦者,力救之,皆如己身之事,此外功德也。修此勿责人报,勿希天佑,天若有灵,人若有知,理合何如哉!清心释累,惩忿窒欲,求自然智,住无碍行,此内功德也。修此勿期道胜,勿思瑞应,经若不诬,教若不虚,理合何如哉!”

“斋戒沐浴,此外清凈也;息心玄妙,此内清凈也。”

“所见有是有不是,此世间妄眼也。无是无不是,方为出世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为世间妄心也。无可无不可,方为出世真心。高一步者,眼界常不分别,心界常得安和。”

“浮世乃生老病死之洪都,忧悲苦恼之窟宅,此八字无人无之。明悟之人,知彼我同,当于事过即空,不留妄想。”

《三根六如论》曰:“对眼根之尘,如见梦时物,如变幻化像;对耳根之尘,如闻空中风,如听禽兽语;对意根之尘,如汤释冰雪,如冶销金铁。”

“歆然之欲,憋然之忿,隐然之忧,皆逆道心,于身心有损;翛然自得,怡然自适,恬然自息,皆顺道心,于心为益。去彼取此,取之无斁。”

《心经》曰:“色即是空。”非无色之空,恐人执色为碍耳。“空即是色。”非有色之色,恐人执空为碍耳。色空双泯,心境一如无纤尘可拂,方是了然旷达。

“恣口腹者,神仙目之为啄腐吞腥;佞富贵者,高士比之为吮痈舐痔。”

《造化因心偈》曰:“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原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贯休曰:“举世遭心使,吾师独使心。万缘随日尽,一句不言深。”

“仕宦之间,暗触祸机;衽席之上,密涉畏途;轮环之中,枉入诸趣。故世间有怨府畏途,祸胎鬼趣,积习宴安于其中,不自觉悟者,可为贤乎?”

“见彼如意极快之事,不当羡慕。世事皆有倚伏,如意处常有大不如意之变。事难缕述,理可尽思,以此对治,自然甘处。”

“颜回如愚,王湛为痴,士有隐德,人何由知?权要之门,喧烦会合;道义之宅,阒寂荒凉。”

齐己诗云:“心清鉴底潇湘月,骨冷禅中太华秋。”陈陶诗云:“高僧示我真隐心,月在中峰葛洪井。”二诗读之,令人气格爽拔。

阴澹语索袭曰:“先生弃众人之所收,收众人之所弃。宅不弥亩,而志忽九州岛;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

《庄子》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孔旻曰:“怒气剧炎火,焚烧徒自伤。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关尹子》曰:“无一心,五识并驰,心不可一;无虚心,五行皆具,心不可虚;无静心,万化密移,心不可静。借能一则二偶之,借能虚则实满之,偕能静则动摇之。惟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故无有一物可役吾之明彻;散一息于万有,故无有一物可间吾之云为。”

又曰:“运者车也,所以运者,是牛非车;思者心也,所以思者,是意非心也。不知所以然而然,惟不知所以然而然,故其来无从,往无在,故能与天地本原不古不今。”

《谭子化书》曰:“爪发者我之形,何爪可割而无害,发可截而无痛,荣卫所不至也。则知我本无害,而筋骨为之害;我本无痛,而血肉为之痛。所以喜怒非我作,哀乐非我动。我为形所昧,形为我所爱。达此理者,可以出生死之外。”

又曰:“动而不知其动者,超乎动者也;静而不知其静者,超乎静者也。超乎动,阳不可得而推;出乎静,阴不可得而移。阴阳不能变,而况万物乎?故不为物所诱者,谓之至静。”

“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闲居而神扰,拱默而心驰者,有为也。无为则理,有为则乱。无为至易,非至明者,不可致也。”

“阳之精曰魂与神,阴之神曰尸与魄。神胜则为善,尸强则为恶。制恶兴善则理,忘善纵恶则乱。理久则尸灭而魄炼;乱久则神逝而魂消。尸灭魄炼,神与形合而为仙;神逝魂消,则尸与魄同而为鬼,自然之道也。夫目以娱艳为华,心以声名为贵,身好轻鲜之饰,口欲珍奇之味,耳快美好之音,鼻悦馨香之气。此六者,皆败德伤性,伐其灵根者也。有之则宜远,无之不可求,忘其所趣,任其自然。”

“心上一毫不留,若有心求乐,则有所著。功名富贵,固无可乐,道德性命,亦无可乐。《庄子》所谓至乐无乐,可以进道。”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至诚之道,则与数参而无待于推数矣。”

“人心本无思虑,只是将以往未来之事终日念想。故知事未尝累人心,人心自累于事,不肯放耳。”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不自矜,故长。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容筹策,善行无关键而不可开。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又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二章经》云:“断欲去爱,识自心源,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是亦为道。”

又曰:“佛教十恶,吾亦当戒。身恶三者:杀,盗,淫。口恶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恶三者:嫉,妒,恚。此十事不顺圣道,名曰大业。”

有骂佛者,骂止,问:“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追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恶人害贤,犹如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自身。”

“佛经有二十难,在吾人,切身似有十四难,不可不勉。贫穷乐舍难;豪贵好善难;忍色忍欲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人灭我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不轻贫贱难;见货不贪难。”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色欲之患,甚于牢狱,牢狱有解脱之时,色交无合魂之礼。情欲所爱,岂惮驰驱?虽有虎口之祸,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又曰:“人欲爱生,爱从忧生,忧从怖生。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仙经》云:“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若餐元和,彻滋味,使神清气爽,至于昼夜常醒,是得长寿。”

又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动,习动既久,胡能遽宁?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宴。故善习者,寂而有裕;不善习者,烦而无功。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心自静矣。”

《大道歌》曰:“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神御气兮气留形,不须药物自长生。术则易知诀难遇,纵然遇了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个成。神若出兮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灵胎。”

重阳师曰:“老人于十二时中,行住坐卧,一切动中,要把心似泰山,不摇不动,谨守四门眼耳鼻口,不令内入外出,此名养寿紧要。”

又曰:“断缘者,断尘俗事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足。恬简自安,尘累日远。《经》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或显德露能,或救人扶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以希誉望,或酒食结朋,以图厚报。此皆巧蕴心机,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更防养寿。凡此之类,悉令远去。”

《收心论》曰:“烦邪乱想,随觉即除;毁誉善恶,闻即拨去。莫将心受,心受则满,心满则道无所居。要令闻见是非,不入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虚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真观论》曰:“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乃系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收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

“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即有得无得,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即少忧,不积则无失。迹虽同人,心常异俗。”

又曰:“若色病重者,当知染色都是由想之一字上来。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想外空,色心内忘,妄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关于色?”

“心如眼也,纤尘入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乱动。既有动病,难入定门。养性静心,急除此病。”

《西升经》曰:“形神合同,故能长久。”《生神经》曰:“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入道之人,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不免凋谢。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辨,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致早终。若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神与道合。故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怀道,形骸与之永久。”

《坐忘枢要》曰:“人心当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

又曰:“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时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进至此地,罪垢灭尽,无复烦恼,始得安乐。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宿疾并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天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

《坐忘铭》曰:“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文逸《曹仙姑歌》云:“我为诸君说真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存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须教谨防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腑煎熬枯血液。”又曰:“朝丧暮损人不知,气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用竭元和神乃去。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二物互相亲,失却将何为本柄?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又曰:“念中景象须除灭,梦里精神牢执持。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在肾感合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总是神水溃。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又云:“不去夺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自然决裂滞何人,在我更教谁制御?掀天声价又何如?倚马文章何足贵!荣华衣食总无心,积玉堆金成何济。”又曰:“名与身兮果孰亲?半生岁月太因循。比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全空苦辛。可怜一个好基址,金屋玉堂无主人。”

谭景升曰:“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是无物也。六祖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斯之谓欤?”

白玉蟾曰:“薄滋味以养气,去嗔怒以养性,处卑下以养德,守清凈以养道。名不系簿籍,心不在势利,此所以出人之彀,与天为徒。”

又曰:“大道以无心为本,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凈为基。若施于身,必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拔则丹结。然后灭性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岁月其有穷乎?”

郝太古曰:“道不负人,人自负道。日月不速,人算自速。勇猛刚强,不如低心下气;游历高远,不如安静养素;图名逐利,不如穷居自适;饱饫珍馐,不如粗粝充腹;罗绮盈箱,不如布袍遮体;说古谈今,不如缄口忘言;逞伎夸能,不如抱元守一;趋炎附势,不如贫穷自乐;怀怨记仇,不如洗心悔过;较长量短,不如安心自怡。道气绵绵,行之得仙,得意忘言,自超太玄。”

释兴曰:“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明色非色。人为六根贪使,不能自神其神。人能眼不贪视美色,耳不贪听淫声,鼻不贪闻香馥,舌不贪嗜珍馐,身不贪恋色欲,意不贪妄思虑,一心不动,六门严守,物物头头,左右护持,不伤真性,神聚气全,与天长年。”

栖云先生曰:“心随境转,境逐心生。若要心定,世人爱的我不爱,世人做的我不做,红尘万缘,勾引不动,自然心清意静,阴阳不能陶铸。”

《书》曰:“喜乐无极则伤心,心伤则意不存,而皮革焦枯。怒忿炎烁则伤肝,肝伤则血不荣,而筋萎破阴。临食更忌暴嗔,令人神惊梦逸。”

“心之神发于目,久视则伤心。肾之精发于耳,久听则伤肾。”

《书》云:“唾者,溢为醴泉聚,流为华池府,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溉脏润身,宣通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华采坚固,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又曰:“息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经》曰:“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天隐子》曰:“洁身虚心,深居静室,收心复性,遗形忘我,万法通灵,是为五渐之门。”

《孙真人卫生歌》曰:“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父母遗体能宝之,洪范五福寿为最。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欲求长生须戒性,火不出兮心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仗何因保此身?心若太费费则劳,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 【注曰:昆仑即人之头面也,当如下句修之。】 双手揩摩常在面。 【注曰:以双手扯摄两耳,抱头摇摆,以两手一呵十搓,擦面四围,以合骨摩拂双眼,以双手抱脑后,】【以中食二指互击天鼓,皆修昆仑法也。】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日增辛聊减苦,秋来辛减少加酸,季月大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能调少病难。春寒莫着绵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秋冬觉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冬成疟痢。身旺肾衰色宜避,养肾固精当节制,常令肾实不空虚,日食须知忌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致膨(月享)损心肺。醉后强饮饱强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自安逸。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招百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分别引贼入人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内受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灾咎。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鬼神俱不喜。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百病侵。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大,急宜端肃畏天威,静坐澄心须谨戒。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留余福,免致中年早白头。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思量难报罔极恩,朝夕焚香拜天地。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西升经》曰:“凡人见人之死亡而哀之,何不哀自身?哀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舍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也。神生形,形成于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相生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形,故绝去圣智,归无为也。”

《大有经》曰:“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哺有方,长而滋味不偏,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过多,壮而声色恣放者,弱而夭。生长而合度,加之以道养,寿年未可量也。”

胡孔明曰:“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约念,静身损物,先去乱神犯性者,此亦啬神之一术耳。”

《黄帝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持,尽慎养之宜者,静亦可养,躁亦可养也。凡重贵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亦多死亡。”

又曰:“养性者,要使习以成性,性自为善,外病不得而侵,能治病于未病之先,不特饵药餐霞。其于平居,五常俱全,百行周备,虽无药饵,亦可长年。德行不足,纵有金丹,寿亦不永。”

嵇中散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薄为四难;神荡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去,心虽希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挽其夭且病也。五者能绝,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矣。

扁鹊论曰:“食能排邪而安脏腑,神能爽志以资血气。摄生者,气正则味顺。味顺则神气清,神气清则合真之灵全,灵全则五邪百病不能干也。故曰:水浊鱼瘦,气昏人病。夫神者,生之本,本者,生之真。大用则神劳,大劳则形疲也。”

《彭祖摄生论》曰:“目不视不正之色,耳不听不正之声,口不尝不正之味,心不起不正之念。四者忘魂丧精,减折寿算者也。”

《黄帝内传》曰:“食风者灵而延寿算,食谷者多智而劳形神,食草者愚痴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气者常存而得道。”

《小有经》曰:“才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任而强举之,伤也。深忧而不解,重喜而不释,皆伤也。”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凶。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得人所不争则宁矣。”

《妙真经》曰:“视过其目者明不居,听过其耳者精不守,爱过其心者神不居,牵过于利者动即惧。”

“道言吉凶祸福,窈冥中来。其灾祸也,非富贵者可请而避;其荣盛也,非贫贱者可欲而得。惟修福则善应,为恶则祸来。”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于天;鬼者魄也,经之于地。是以神能服气,形能食味。气清则魂爽,形劳则魄浊。服气者绵绵而不死,身腾于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归于地,理自然也。”

《上仙经》曰:“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乃无之宫,形乃神之宅也。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养神。若气散归空,游神为变,犹火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坏则水不住。魂劳神散,何以长年?”

《定观经》曰:“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以无事为真定,有事为应迹。”

《群仙语录》曰:“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以近于道。”

《理论要记》曰:“性耽玄虚,情寡嗜好。不知荣华之可贵,非强身以自高;不见淫僻之可欲,非闲防以自正。体至仁,含至静,超迹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勿顾;知声色能伐性,捐之而勿取。剪阴贼,树阴德,惩忿欲,齐毁誉,处山林,修清真,近于仙道,二也。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乡。奉上以忠,临下以义。于己薄,于人厚,仁慈和易,博爱弘施,外混嚣尘,内含澄寂,潜迹密修,好生恶死,近于仙道,三也。其次,潇洒荜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才,泛然若无;洞古今之事,旷然若虚。爵之不动,禄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乎以摄生为务,近于仙道,四也。其次,禀明颖之资,怀秀拔之节,奋志机之旅,当锐巧之师,所攻无敌,一战而胜。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于仙道,五也。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年。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坎坷不能易其操,喧哗不能乱其性,惟精惟一,积以诚着,近于仙道,六也。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按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之高风,曾参闵子之大孝。人见其殁,而道见其存。如此善行,充塞天地,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亦自然,人品超越,近于仙道,七也。人能得此七近,谓之拔陷区,出溺途,碎祸车,登福舆,可与涉养生之玄,神仙之津矣。”

《阴阳论》曰:“阴阳交泰,万物化生。故阴阳自少至老,化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土而和之,以成夫妇。故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克我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门也。阳其动乎?阴其处乎?动以生之,静以息之。”

“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炼,手宜在面。此为修昆仑之法。五者为不死之道。”

《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至要诀也。”

寒山子曰:“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保和,所以无累也。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归己,所以积德也。功不在大,过不在小,去而不二,所以积功也。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彷佛耳。”

益州老父曰:“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先无病矣。心君无病,则五脏六腑虽有病不难疗矣。”

《真西山先生卫生歌》:“万物惟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旅寄。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龄等龟鹤。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即安乐。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胁并腹肚,须臾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仰面仍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气消磨。醉眠饱卧俱无益,渴饮饥餐犹戒多。食不欲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若教一饱顿充肠,损气损脾非是福。生食粘腻筋韧物,自死禽兽勿可食。馒头闭气不相和,生冷偏招脾胃疾。鲊酱胎卵兼油腻,陈臭腌藏皆阴类,老年切莫喜食之,是借寇兵无以异。炙爆之物须冷吃,不然损齿伤血脉。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须防滞胸膈。饮酒莫教饮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酒渴饮水并吃茶,腰脚自兹成重坠。尝闻避风如避箭,坐卧须教预防患。况因饮后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不问四时俱暖酒,大热又须难向口。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肺腑成殃咎。视听行藏不必久,五劳七伤从此有。四肢亦欲常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卧不压缩觉贵舒,饱则入浴饥则梳,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寝暗眠神晏如。四时惟夏难将摄,伏阴在内腹冷滑。补肾汤药不可无,食肉稍冷休哺啜。心旺肾衰何所忌?特忌疏通泄精气。卧处尤宜绵密间,宴居静虑和心意。沐浴盥漱皆暖水,卧冷枕凉皆勿喜。瓜茄生菜不宜食,岂独秋来多疟痢?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阴雾之中毋远行,暴雨震雷宜远避。道家更有颐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鸡鸣宜早起。夜后昼前睡觉来,瞑目叩齿二七回。吸新吐故无令缓,咽漱玉泉还养胎。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擦额与面,中指时将摩鼻频,左右耳眼摩数遍。更能干浴遍身间,按髀暗须扭两肩,纵有风劳诸冷气,何忧腰背复拘挛。嘘呵呼吸吹及呬,行气之人分六字。果能依用力其间,断然百病皆可治。情欲虽云属少年,稍知节养自无愆。固精莫妄伤神气,莫使苞羽火中燃。有能操履长方正,于名无贪利无竞,纵向邪魔路上行,百行周身自无病。”

涪翁《食时五观》:

一曰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多。何况杀害生灵,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劳。家居则食父母心力所营,纵是己财,亦承余荫。仕宦则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二曰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全此三者,应受供养,无愧缺则已。否当愧耻,不敢尽味。

三曰防心为过,贪等为宗。

于上味食,务远物而求难得,是之谓贪。于下味食,起恚怒,以口腹之故鞭扑人,是之谓嗔。食不过充饥,而求食前方丈,是之谓痴。君子食无求饱,离此过也。

四曰正事良药,为疗形苦。

五谷五蔬以养人,鱼肉以养老。形苦者,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食为医药,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举箸常如服药。

五曰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先结款状,然后受食。既食,不可怠于道业。

《达庄论》曰:“恬于生而静于死,恬生则不惑死,静死则神不离生。故能与阴阳化而不易,从天地变而不移,生究其寿,死终其宜,心气平治,消息不亏。故求得者丧,争明者失,无欲者自足,空虚者受实。是以作智巧者害于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修饰显洁者惑于生,畏死而崇生者失其贞。”

庾阐《神论》曰:“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神籁与无穷并吹,大冶与造运齐根。生资聚气之迹,死寄玄牝之门。视荣辱其犹尘埃,邈高尚而不顾。故能外安恬逸,内体平和。”

北宫子曰:“衣其短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终身怡然,不知其为贫也。”

《象山要语》曰:“此道非争竞务进者能知,惟静退者可入。”

又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则为物役矣。”

“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

“利害、毁誉、称讥、苦乐,能动摇人,释氏谓之八风。”

清修妙论笺 下卷

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教戒省心律己格言计一百五十八条

《大藏经》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避之为吉。今人见左,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避之而务药之。譬之有君者不思励治以求安,有身者不能保养以全寿。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萌。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以小恶为无损而不改。孰知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大祸立至。故太上特指心病要目百行,以为病者之鉴。人能静坐持照,察病有无,心病心医,治以心药,奚俟卢扁,以瘳厥疾?无使病积于中,倾溃莫遏,萧墙祸起,恐非金石草木可攻。所为长年,因无病故。智者勉焉。

喜怒偏执是一病,亡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无理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遂非是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