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长安志>第2部分

《长安志》第2部分宋 · 宋敏求

唐代祖元皇帝兴宁陵在县东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里承天皇帝顺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长陵乡周二里 【此陵乃武后之父母也追赠皇帝皇后沅案已上二陵太平寰宇记无】

周太公墓在县东二十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太公墓在县东北十里太平寰宇记云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周尚父齐太公吕望也郑元曰太公受封于齐留为太师五世之后乃归葬于齐 【沅案此亦节礼记注文又案裴骃引皇览曰吕尚冢在临菑县城南去县十里则古以为在山东也】

周公墓在县东北三十里 【沅案裴骃引皇览云周公冢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则当在长安杜曲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元和郡县志同与皇览异不知何据皇览魏时书当近古可信也太平寰宇记云在县北一十里又不同】

汉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沅案今志云三十里恐非今县即唐宋治也又敏求云何墓在此本东观汉记及括地志而今城固县志及河南永城县志并载何墓葢传讹矣】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沅案今方志云二十五里二当为三】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沅案今方志云三十五里五当为六】 留侯陪葬长陵与高祖长陵相去五里 【沅案史记留侯世家云留侯死并葬黄石冢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敏求以为在此未知何据】

杨雄墓按杨雄家谍曰子云以天凤五年卒诏陪葬安陵阪上弟子巨鹿侯芭负土作坟号曰元冢 【沅案桓谭新论云雄为中散大夫病卒无以办丧事以贫困故葬长安妻子弃其坟墓而归于蜀则雄墓在此是也四川通志云雄墓在郫县西非是】

顺陵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号顺陵 【沅案元和郡县志有蒙恬祠在县西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有蒙恬冢在县东北二十里纪信冢在县北四十里冯唐冢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李左车冢在县北十四里董贤冢在县东北十八里鉏麑冢在县东北三十里戚夫人冢在县西十五里尉迟敬德冢在县东三十里此皆不载考尉迟敬德陪葬昭陵当在醴泉乐史云在此则误甚也】

长安志卷苐十四

县四

兴平

兴平县 【唐畿今次畿东至府九十里】 本周犬邱之地帝王世纪曰周懿王二年王室大衰自镐徙都犬邱今槐里也史记秦之先大骆生非子居犬邱秦名废邱 【沅案汉书注韦昭云秦欲废之更名废邱也】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邱汉高帝三年改曰槐里县 【沅案史记本纪作二年地理志作三年】 莽曰槐治今县北故城是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犬邱故城一名槐里亦名废邱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 属右扶风武帝析置茂陵县 【沅案汉书武帝纪云建元二年置茂陵邑】 王莽曰宣城 【沅案师古曰黄图云本槐里之茂乡】 昭帝又析置平陵县属右扶风王莽曰广利今县东二十里咸阳县界平陵古城是魏黄初元年改平陵为始平县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改为始平国国字当为县此是也宋书州郡志云始平令魏立】 因原以名之晋太始二年 【沅案宋书州郡志亦作二年晋地理志作三年非】 置始平郡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晋武改置始平国】 领槐里始平武功鄠蒯城五县苻坚徙始平于茂陵故城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省始平郡县入扶风郡焉孝庄帝永安元年又徙县于今县东北一十五里 【十道志曰永安元年移扶风郡于文学城领槐里始平盩厔三县属雍州】 恭帝元年又徙今县东北二十五里后周宣帝大象二年复徙今县东南十五里文学城 【沅案旧本脱里字】 隋开皇三年隶京兆郡 【沅案隋地理志云始平故置扶风郡开皇三年郡废】 大业九年徙于今治唐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景龙四年 【沅案新唐书作二年误】 金城公主降吐番赞普中宗送至县因改为金城徙于马嵬故城至德初置兴平军二载改为兴平县 【沅案旧唐书云二年十月改又案太平寰宇记云寻又复为金城今改为兴平此缺载】

县境 【东西五十里南北六十里】

六乡管二百二十邨 【唐二十乡有扶风乡汤祠乡余不传沅案说文茂陵有兀桑里】

被化乡在郭下管邨四十

耿祠乡在县西三里管邨四十

零保乡在县东三里管邨四十

文渭乡在县南五里管邨三十六

保安乡在县东北五里管邨三十六

崇节乡在县北三里管邨二十八

县城周七里余二百步崇二丈隋大业九年筑六门

槐里驿在郭下东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至武功驿六十五里马嵬驿在县西二十里今废

石桥在县西二十里马嵬店

龙宫渡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渭水上】

始平原在县北二十里东西五十里南北八里东入咸阳界西入武功界三秦记曰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汉时亦谓之北芒岩西京杂记曰茂陵富人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九百人于北芒岩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激流注其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旄牛青兕广汉后有罪诛没入官为园鸟兽草木皆徙植上林苑又曰何武葬于北芒龙薄坂

王嘉冢在县东北一里

渭水南去县二十九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自武功县界来涝水注之入咸阳县界

玉女泉在县东南

史家泉在县北杨妃故冢西

板桥泉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深百尺流入白渠后魏地形志曰槐里县有板桥泉

龙泉亦名温泉又名姜子泉在县西一十七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

泾龙泉新泉相去十余步在县西一十七里周数十步流入白渠

马嵬泉在县西二十里周数十步深百尺流入白渠

灵宝泉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

汉帝时边韶得灵宝符于此泉后祈晴有应因名之

醴泉在县东南二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旧图经曰醴泉在扶风乡唐贞观十二年自然涌出其味如醴饮之疾愈

成国渠在县北一里西自武功县界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顷东流入咸阳县界即古白渠也水经注曰成国故渠故 【沅案水经注故字作渠】 魏尚书左仆射卫臻征蜀所开也上承汧水于陈仓东东过郿及武功槐里县 【案唐李石记咸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余顷俗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又曰成国渠见汉书地里志元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以溉田大统十三年魏始筑堰置六斗门以节水贞观中役九州岛夫匠沈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其功永徽四年左仆射于志宁治之寻次圣历中敕稷州刺史张知謇修焉始引武安水久视元年副西京留守雍州长史薛季昹得许公稚者缚土牛以杀水势春官郎中薛稷刻石叙之咸通十一年七月咸阳县民簿辽等上言六门淤塞缘渠之地二十年不得水耕耨而其官岁以水籍为税请假钱二万八千九百八十贯以为修堰工作之费候水通流追利户钱以还京兆府为之奏乃诏借内藏钱以充命中使董其事又令本县官专之溉记役凡用万七千缗云今涸沅案元魏时仆射卫臻征蜀复开元字当衍或误也】

升原渠在县南一十五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其原出汧水自凤翔虢县城西北原流至武亭合流数里西南至六门堰东成国渠合流西南出县界以其升原而流故名之唐垂拱初运岐陇水今涸

普济渠在县南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今涸

清渠在县南二里东流入咸阳县界

马牧泽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

百顷泊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泊皆作泽】 在县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作周回六十里误】

宋泊在县西二十一里周十四里

曲泊在县西南十五里 【百顷泊而下并有蒲渔之利邑人利焉隋开皇十五年各筑堤防护】 浪井在耿祠乡唐贞元五年自然涌出有疾者饮之皆得愈远近汲取朝夕如市

章邯台在县东南十里

石星晋穆帝太和年中陨于槐里

槐里故城即犬邱城在县东南十里周十二里崇二丈五尺晋太康中始平郡治也其城遶带防陆旧渠尚存即汉书所谓槐里环堤者也晋灼曰统环槐里堤者是也

小槐里李奇曰即槐里之西城也东已有槐里城故以此城为小槐里魏志太祖以阳阜为武都太守以武都孤远欲移之人多恋土然阜威信素着前徙人在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于是徙郡于小槐里百姓襁负随之 【沅案太平寰宇记在武功】

茂陵故城在县东北一十九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北十七里】 周三里三辅旧事曰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六万一千置茂陵县属右扶风旧图经曰徙陵城葢苻坚时也魏恭帝末年徙于今城 【十道志曰旧志茂陵宣帝置接武帝时已徙户居之至宣帝时为县】

文学城在县东崇二丈五尺十道志曰今谓之故县城

武学城在县东一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南十里】 崇二丈五尺与文学城相接二城并秦章邯筑

樊哙城在县南十里崇二丈西京记曰汉王袭雍章邯败走废邱城命将军樊哙围之于城西筑台以望之 【今县西南有武延台疑是焉】

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孙景安征途记曰马嵬人名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

汉黄山宫在县西南三十里

隋僊林宫在县西十八里文帝置

登真观在县西南一里半唐垂拱元年置

天兴观在县东北一里景龙元年置

要册庙在县北一里

露膊将军庙在县西北五里

商汤祠在县西北二十里汤祠乡 【沅案史记秦本纪云宁公遣兵伐荡社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荡社正义曰括地志云雍州三原县有汤陵又有汤台在始平县西北八里案其国葢在三原始平界索隐曰皇甫谧云周桓王时自有毫王号汤非殷也则此葢毫王祠耳云商汤者非也近顾炎武驳说文毫京兆杜陵亭以为误以汤居毫为在此不知杜陵自有毫王而汤居毫之字墨子荀子等本作薄字然则识之不可不广也故附论之】

汉武帝龙渊故庙 【沅案水经注云故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元和郡县志作龙泉避高祖讳】 在县东北一十七里

龙渊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 【沅案疑有号字】 也

汉武帝茂陵在县东北十七里武帝建元二年置茂陵邑后元二年葬 【师古曰本槐里之县茂乡故曰茂陵臣瓒曰茂陵在长安西北八十里】 元帝初元三年四月乙未孝武园白鹤馆灾园中五里驰逐走马之馆 【师古曰五里者言其周五里】 不当在山陵昭穆之地 【关中记曰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徙民置县者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户陵县属大常下隶郡也守陵溉树埽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各一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侯四人元帝时三辅七十万户始断不复徙人陪陵渭陵延陵义陵皆不立铭汉帝诸陵自各立庙或在城内或在城外或在陵旁又陵下园有寝室有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于便殿又用一游衣时至元帝始正迭毁褅袷之制惟祖宗之庙世世不毁余五庙亲尽而毁四时祭于庙除诸寝园不除衣冠之游其后或废或兴至于王莽汉武故事曰帝见形谓陵令薛平曰吾虽失势犹为汝君柰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剑乎自今以后可禁之平顿首谢因不见推问陵旁果有方石可以为砺吏卒尝盗磨刀剑霍光欲斩之张安世曰神道芒昧不宜为法乃止故阮公咏怀诗曰失势在须臾带剑上吾邱】

李夫人墓亦名习仙台崇二十丈周二百六十步在县东北十六里三辅黄图曰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水经注曰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

霍去病墓在县东北十九里崇二丈汉书曰去病为票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元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师古曰在茂陵旁冢上有竖石冢前有石人马者是 【沅案今邓州志云有霍去病墓葢非】

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十九里】 崇二丈汉书曰青为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尚平阳主元封五年薨与主合葬起冢象庐山云师古曰在茂陵东次去病冢之西相并者是

原氏仟汉书原涉自以先人坟墓俭约乃大治起冢舍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葬茂陵民谓其道为京兆仟涉慕之买地开道立表曰 【沅案汉书表下有署字】 南阳仟人不??且从谓之原氏仟 【沅案元和郡县志有汉公孙宏墓在县东北十八里太平寰宇记有李延年墓在县东北一十八里董仲舒墓在县东北二十里此皆不载】

四马务在县东南二十余里从东苐一曰飞龙务次大马务次小马务次羊泽务地凡三百七十一顷南渡渭河庆历中为营田寻罢之其后民占佃簿籍亡散不复归于有司

武功

武功县 【唐畿今次畿东南至府一百四十里】 古有邰国尧封后稷之地周平王东迁以赐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武功葢在渭水南郿县地是 【案汉书右扶风有斄有郿有武功今此县旧文斄美阳各为县而又云县在郿县地疑斄郿美阳皆入武功耳】 左传周景王使桓伯让于晋曰我自后稷邰芮岐毕吾西土也杜注云邰在始平武功县邰地是也庙记曰武功本名邰后改为斄城阚骃十三州志曰斄古文作邰古今字异耳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是则县本以山水立名也汉属右扶风王莽曰新光后汉省永平八年复自渭水南徙武功县于故斄城任安以武功小邑无豪易高故居武功晋属始平国 【沅案地形志云晋属扶风非宋书州郡志亦云太康地志属始平】 后魏太和十一年改为美阳又置武功郡 【沅案地形志云太和十一年分扶风置】 兼领美阳莫 【沅案地形志作漠】 西二县属岐州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周武天和四年义阳还旧理】 后周孝明帝武成二年以武功郡属雍州武帝建德三年省武功郡美阳县自此以前皆治斄城今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是其后立武功县于今治所中亭川唐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郇州之郿四县于今治置稷州 【沅案旧唐书云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四县置稷州其年割郇州之郿凤泉来属则当云以武功好畤盩厔扶风郿凤泉六县置稷州也】 因后稷所封为名又析始平置扶风县四年以岐州之围川隶之 【沅案旧唐书云四年隶雍州此缺载】 七年以郿隶岐州贞观元年废州省扶风以围川凤泉隶岐州盩厔武功隶雍州天授二年复为稷州领武功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县大足元年废稷州县复隶京兆 【沅案当云复隶雍州】 后唐同光中隶凤翔长兴元年还属京兆府

县境 【东西四十六里南北五十里】

四乡管四里 【唐一十四乡有中水乡余不传】

高望乡在县东管望乡里

周源乡在县南管怀德里

节妇乡在县东南管显阳里

义门乡在县北管顺义里

县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崇九尺上阔一尺五寸下阔四尺五门

太一山在县东汉书古文以为终南

垂山在县东汉书古文以为惇物 【沅案史记索隐引地理志垂山作华山秦本纪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官正义曰宫在岐州则此华山必非太华山也地理志所云古文以为惇物之山在武功者当是此山而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云华山为西岳注云古文之惇物山葢谬矣又案封禅书有岳山疑亦此】

太白山 【沅案水经注云地理志云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亦曰太白山则太一太白一山也敏求两载之非是】 三秦记曰太白山在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高几许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鸣鼓角则疾风暴雨兼至也 【沅案此亦见水经注不云出三秦记或今本脱字亦有数字不同】 周地图记太白山甚高上常积雪无草木半山有横云如瀑布则澍雨人常以为候验之如离毕焉故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则暮水经注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沅案此水经注引杜彦达语】 魏畧曰吉茂苏则值乱隐于扶风南太白山中以经籍自娱

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崇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

上武亭川东原至兴平县西界三十五里

上武亭川西原至凤翔府扶风县东界十一里三百二步高望川在县东二十五里

渭水自凤翔府扶风县来入县界水经曰渭水东经武功县北 【沅案水在今县东三十五里】

斜水汉书出衙领山北至郿入渭水经注曰出县西南衙领山北历斜谷过五丈原东 【沅案水经注过作径】 原在县西十余里水出武功县亦谓之武功水诸葛亮表遣虎步监孟琰 【沅案水经注云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 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出骑万人来攻琰营 【沅案水经注云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 亮作车桥懿见桥垂成便引兵退 【沅案水经注云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后汉志引西征赋注曰褒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褒水汉书亦出衙领山至南郑入沔

武亭水北自好畤县来至县南立节渡合渭水 【沅案水经注谓之武水云俗名大横水疑即杜水世谓之故县川凡三名今俗以为漆水非也漆水乃雍水上流所合之水】

白水本名雍水亦曰围川水西自扶风县界至县合武亭水 【沅案水在今县西南一十三里】

莫谷水水经注曰莫谷水南经美阳县与中亭川水相合 【沅案今本水经注误作荚水云水出好畤县梁山大岭东南径梁山宫西又南径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之中亭水】 旧图经曰自奉天县界十里流至县东北合武亭水十道志曰三畤原莫谷水南经武功县北 【沅案水在今县东北康海武功县志胡渭禹贡锥指以为即禹贡之沮水云水本名浴水关西人读浴若于于沮因易讹者不经甚矣禹贡又东过漆沮乃朝邑入渭之洛也】

雍水十道志曰俗名白水亦曰围川水西北自扶风县界流入 【沅案上既云白水本名雍水云云此重出】

温泉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水经注杜彦达曰可治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渭

白渠在县南一十三里西魏大统十三年置入兴平县今无基址 【隋志有永曹渠普济渠】

成国渠注渭水在县境

五泉渠十道志曰西自岐州扶风县界流入渠经三畤原上东流经县西南去县十二里隋文帝葬原上因绝此水又东合成国渠

六门堰十道志曰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置六斗门节水因名之

陂池在县北二十里义门乡

斄亭新论曰邰在漆县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中巿如不为则有灾咎后汉书曰王忳字少林除郿令到官至斄亭亭长曰亭有鬼杀过客不可宿也忳曰仁胜凶邪德除不祥何鬼之避即入亭止宿夜中闻女子称冤之声忳曰 【沅案后汉书作忳口?兄曰】 有何枉状可前求理乎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忳便投衣与之女子乃前诉曰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枉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盗取财货 【沅案后汉书盗字上有悉字】 忳问亭长姓名女子曰即今门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数杀过客对曰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冤客辄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忳曰当为汝理侵冤勿复害良善也 【沅案后汉书害作杀】 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旦 【沅案后汉书明旦】 召游徼诘问具状伏罪 【沅案后汉书无状字】 即收系及同谋十余人悉伏辜遣吏送其丧归乡里于是亭遂清晏 【沅案后汉书作清安】

孝义台在县北二十里义门乡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今县西南二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记云二十二里】 周邰国也

周城在美阳城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居邑也诗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又曰周原膴膴董茶如饴爰契我龟筑室于兹帝王世纪曰周大王避狄循漆水踰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阳今扶风美阳西北有岐阳城旧周地也 【沅案说文云支??周武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中水乡是】

美阳故城在县西七里汉书曰美阳县属右扶风注周大王所邑有高泉官秦宣太后所起 【沅案地理志无所字】 后魏太和十一年废

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神尧之旧苐也太宗降诞之所南临渭水武德元年建武功宫六年改庆善宫贞观六年太宗临幸燕羣臣赋诗后废为慈德寺

武太后行宫在县东五里高望乡

乘本寺在县西北一里本唐神尧宅太中元年建为报本寺

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干封三年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恩宝意寺寺东临绝崖

垂山斜水淮水祠三所 【沅案此地理志文】

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沅案地形志武功有美原庙当为姜】

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

唐殇帝陵在县西原上

汉苏武墓在县北十里义门乡案郡国志苏武冢在好畤县东三十里里名守节乡与此地里相接 【沅案郡国志无文岂今本脱之与又案文献通考云醴泉有苏武墓今韩城县志亦有苏武墓当以此为是】

长安志卷苐十五

县五

临潼

临潼县 【唐次赤今次畿西至府五十里】 本周骊戎国春秋时晋献公伐骊戎其后秦灭之为骊邑汉书高祖七年 【沅案史记本纪云十年】 置新丰县 【应劭曰太上皇思东归于是高祖改筑城寺街里以象丰徙丰民以实之故号新丰三辅旧事曰太上皇不乐关中思慕乡里高祖徙丰沛屠儿酤酒煮饼商人立为新丰西京杂记曰高祖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街巷栋宇物色如旧土男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衢亦竞识其家匠人胡宽所为也移者皆喜其似而怜之故竞加赏赠月余致累百金别本曰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鬬鸡??戚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故新丰多无赖无衣冠子弟故也高祖少时常祭枋榆之社及移新丰亦立焉】 郡国县道记曰今县东十二里故新丰县西南四里新丰故城即高帝为太上皇所立 【沅案成帝纪鸿嘉元年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诸书及此俱缺载】 后汉灵帝末徙安定郡阴盘县寄治于此城今亦谓之阴盘城 【沅案水经注云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段颍为侯国后立阴盘城】 后魏太和九年徙阴盘县于今县东三十二里泠水西戏水东司马邨故城是 【沅案地形志云阴盘真君七年并新丰太和十一年复此缺载】 其新丰县自阴盘寄治后又徙于故城东三十里葢在零水侧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宝废新丰县东南七里隋大业六年又徙于天宝中废县所治垂拱二年以县东南三十里有山涌出改为庆山县天授二年于县界零口置鸿州析庆山渭南两县置鸿门县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取两县十二乡于郭下置鸿门县】 以庆山高陵栎阳渭南五县隶焉久视元年废州并鸿门县神龙元年复改庆山为新丰县开元后元宗每岁十月幸温汤岁尽而归以县去汤泉稍远天宝四载 【沅案唐书志云二年是新唐志云三年此云四载非】 析新丰万年二县于温泉宫置会昌县于今治以山名名之又外为赤县 【六载发冯翊华阴丁夫筑会昌罗城于温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苐】 七载省新丰改会昌县及山曰昭应 【郑嵎津阳门诗注曰时有诏改新丰为会昌县移自阴盘故城置于山下至明年十月老君见于朝元阁南而于其处立降圣观改新丰为昭应县廨宇始成令大将军高力士率禁乐以落之】 皇朝大中祥符八年避玉清昭应宫名改县为临潼

县境 【东西五十五里南北四十里】

三乡管一百一十六邨 【唐十八乡】

旌儒乡在县西南管邨三十九

会德乡在县东南一十里管邨三十六

润渭乡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管邨四十一

零口镇在县东四十五里

昌驿亭在县西南五十步东至华州渭南县驿八十里西至本府秦州驿五十里南至蓝田县七十里北至栎阳县三十五里

戏水驿两京道里记曰大业六年置在戏水店

骊山在县东南二里骊戎来居此山故以名案土地记曰即蓝田山也温汤出山下其阳多宝玉其阴多黄金三秦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灵台述征记曰长安东则骊山西则白鹿原北望云阳悉见山阜之形而恒若云雾之中天宝元年更骊山曰会昌山七载二改曰昭应山山神曰元德公 【水经曰浮胏山葢骊山之麓而有异名一作胏浮沅案水经注云连麓异名太平寰宇记云别麓而有异名】

庆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唐垂拱二年涌出 【谭宾录曰新丰县因风雷有庆山涌出高二百尺荆州人俞文俊诣阙上书曰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并人气不和而疣赘生地气不和而土?追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处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而山变为灾陛下谓之庆山臣以为非庆也疏奏天后大怒放之于岭外两京道里记曰庆山涌出初时六七尺渐至百余尺居守以闻百寮毕贺给事中魏叔璘曰此平地生骨堆何足可庆或以上闻坐赐死识者谓叔璘翻语是被戮故祸不及家止身而已】

鸿门坂在县东十七里汉旧大道北下阪口名也关中记曰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新丰县汉书沛公会项羽处又文帝登霸陵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是北走邯郸道也又亭尉呵李广处 【续汉书郡国志新丰县东有鸿门亭】

坑儒谷在县西南五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在县东南】 秦始皇坑儒于骊山下故名坑儒乡汉书注师古曰今新丰县温汤之处号愍儒乡温汤西南三里有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传以为秦坑儒处也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序云秦既焚书患苦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令冬种瓜于骊山坑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厌终乃无声此则闵儒之地其不谬矣唐天宝中改为旌儒乡立旌儒庙 【贾至作碑】 硙千谷在县西南七里

凤皇原后汉延光二年凤皇集新丰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唐韦嗣立构别庐于骊山凤皇原

鹦鹉谷有重崖洞壑飞流瀑水中宗临幸改为清虚原幽栖谷 【唐书曰新丰鹦鹉谷水清代传云此水清天下平开皇之初暂清寻浊至是而复清】

狠石在县东十里秦始皇陵东南二里形似龟初始皇之葬远采此石将致之骊山至此不复动石崇一丈八尺周十八步

渭水在县北十里西自万年县界来东入渭南县界

泠水 【一作零】 在县东三十五里来自渭南县界亦曰百丈水水经注曰泠水出胏浮山历阴盘新丰两原之闲北流注于渭 【沅案地形志阴盘有灵谷水即此零泠灵三字音同】

戏水在县东二十七里汉书曰陈涉之将周章西入关至戏秦将章邯距破之应劭曰戏宏农湖县西界也孟康曰水名也苏林曰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师古曰戏在新丰东今有戏水驿其水本出田蓝北界横岭至此而北流入渭孟苏说是应说失之戏许宜反水经注曰泠水出浮胏山戏水出骊山鸿谷 【鸿一作冯沅案水经注作冯公谷即师古所云愍儒乡之马谷马字误耳】 又北历戏亭东即周幽王死处 【沅案此亦节损本文】 两京道里记曰戏水周幽王以褒姒游于此故以为名水至浊北流入渭东西有店南去昭应县二十九里

阴盘城河水在县东北十四里出县北杨邨社

鱼池水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四里水经注曰泉出骊山本导源北流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初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

酋谷水在县东三十里流入渭 【沅案地形志作首谷水】

灥澄泉在县西南五里 【灥从缘切雨而泉出也】

鸣犊泉在县西北十里

石涧河在县西二里

水碓河在县西五里

王桥河在县东三十里流入渭

渴牛井在县东北上七里官道侧井旁有还道萦绕及于水次

温汤在县南一百五十步骊山之西北雍州图曰温汤在新丰县界温谷即温泉也三秦记曰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人可以去疾消病不尔 【沅案水经注作不祭初学记无此句】 即烂人肉 【沅案水经注所引云云不同此与初学记同】 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 【沅案水经注初学记皆作游而忤其指】 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 【沅案此亦同初学记】 汉武帝故事曰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张衡赋序曰余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十道志曰今案泉有三所其一处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开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树松柏千株余贞观十八年诏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少匠阎立德营建宫殿御赐名温泉宫太宗因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温泉宫 【唐年小录曰开元十年置温泉宫寔录与元和郡县图志曰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载改为华清宫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又筑会昌城 【是岁发冯翊华阴等郡丁夫筑会昌罗城】 即于汤所置百司及公卿邸苐焉华清宫北向 【正北门外有左右朝堂门北相对有望仙桥北有左右讲武殿】 正门曰津阳门 【宫北门之内曰津阳门门外有宏文馆以下见津阳门诗注及今所在遗迹】 东面曰开阳门 【宫之东面正门也门外有宜春亭】 西面曰望京门 【宫之西面正门也门外近南有御交道上岭通望京楼】 南面曰昭阳门 【宫之南面正门也今谓之山门门外有登朝元合之路本唐之御辇便路也】 津阳门之东曰瑶光楼 【南有小汤】 其南曰飞霜殿 【寝殿也白少传以长生殿为寝殿非也】 御汤九龙殿 【在飞霜殿之南】 亦名莲花汤 【明皇杂录曰元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几鴈仍以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鑴巧妙殆非人功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纔出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几鴈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甚恐遽命撒去而莲花今犹存又尝于宫中置长汤数十闲屋环回甃以文石为银镂漆船及白香木船致于其中至于木?戢棹皆饰以珠玉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津阳门诗注曰宫内除供奉两汤外而内外更有汤十六所长汤每赐诸嫔御其修广与诸汤不侔甃以文虫密石中央有玉莲捧汤泉喷以成池又缝缀锦绣为??几鴈致于水中上时于其闲泛银镂小舟以嬉游焉次西曰太子汤又次西少阳汤又次西尚食汤又次西宜春汤又次西长汤十六所今唯太子少阳二汤存焉】 玉女殿 【今名星辰汤南有玉女殿北有虚阁阁下即汤泉二玉石瓮汤所出也】 七圣殿 【殿在宫中自神尧至睿宗昭成肃明皇后皆立衣衮衣绕殿石榴皆太真所植南有功德院其闲瑶坛羽帐皆在焉顺兴影堂果老药室亦在禁内】 宜春亭 【在开阳门外】 重明阁 【今四圣殿北临高有重明阁倚栏北瞰县境如在请掌阁下有方池中植莲荷池东凿井每盛夏泉极甘泠邑人汲之】 四圣殿 【重明之南曰四圣殿殿东有怪柏】 长生殿 【斋殿也有事于朝元阁即斋沐此殿山城内多驯鹿有流涧号饮鹿泉金沙洞玉蘂峯皆元宗为名洞居殿之左玉蘂峯上有王母祠寔录天宝元年新作长生殿集灵台以祀神】 集灵台朝元阁 【天宝七载元元皇帝见于朝元阁即改名降圣阁案上文立降圣观疑非是】 老君殿 【朝元阁之南玉石为老君像制作精绝】 钟楼 【在朝元阁之东】 明珠殿 【长生殿之南近东也】 笋殿 【殿侧有魏温泉堂碑其石莹彻见人形影宫中号颇黎碑】 观风楼 【楼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达于内前驱驰道周视山川大历中鲁朝恩毁坼以修章敬寺】 鬬奚?鸟殿 【在观风楼之南】 桉歌台 【在奚?鸟殿之南台南临东缭墙】 球场 【宜春亭之北门外曰球场其西曰小球场】 连理木饮鹿槽丹霞 【并在朝元阁之南】 羯鼓楼 【在朝元阁之东近南缭墙之外】 禄山乱后天子??干复游幸唐未遂皆圯废晋天福中改为灵泉观赐道士居之

安幕坳两京道里记曰相传汉高祖幸新丰安营幕于此枌榆社汉书曰高祖祷丰枌榆社张晏曰枌白榆社在新丰东北十五里

谢聚关中记曰在始皇陵北十余里

鸿门亭在县东七里

曲邮亭张良追汉高祖处

步昌亭三辅黄图曰成帝于霸陵北步昌亭起昌陵即成帝之废陵也

丽戎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殷周时丽戎国城也两京道里记曰城高一丈五尺周回望

幽王城一名幽王垒在县东南戏水上城高八尺周二百八十步 【两京道里记在县东北四十里】 国语曰幽王灭于戏苏林曰戏邑名也在新丰县东南三十里戏亭是也史记曰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 【沅案史记烽作火?逢】 大鼓有寇至举烽火 【沅案史记作举燧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欲说之 【沅案史记无欲字】 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诸侯益不至 【沅案史记无上诸侯二字益下有亦字】 犬戎共攻幽王 【沅案此节史记文增共字】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潘岳西征赋曰履犬戎之侵地疾幽王之诡惑举伪烽以沮众淫嬖褒而纵慝军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赫赫宗周灭为亡国

阴盘城在县东北一十四里汉县事见上两京地里记汤泉水阴盘故城东门外去昭应十五里故城汉高祖与太上皇所置新丰邑汉灵帝改封段颍阴盘侯即此是阴盘城高一丈三尺东西南北各三千一百步往来大路必由此城行人憧憧无所留碍近古帝王未尝经度必迂回城西别开御路贞观中乘舆将自东门入汤泉水岸深数丈时水暴张平岸又见物如猪当土门临命有司致祭其物起向北因失所在开元八年冬乘舆自南入行至半城黑气自城东北角起倏忽满城从官皆相失上策马踰城赴官路下至渭川云气稍解侍臣分散寻求乘舆所在既谒见悲喜迸涕上亦怅然自是还宫数日不出翰林学士通事舍人王翰作荅客问上之词曰龙跃汤泉云渐回龙飞香殿气还来龙潜龙见云皆应天道常然何问哉

新丰故城在县东北十八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十八里】

昌陵故城汉成帝鸿嘉元年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师古曰戏水之乡 【沅案水经注曰关中记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

白鹿观在县西南一十五里骊山中本骊山观有老母殿唐高祖武德六年幸温泉傍观川原见白鹿遂改观名

太元观两京道里记曰唐武德二年置在骊山下开元二十七年以宫墙逼近于肃敬乃令谏议大夫道士尹愔徙之今在宫北一里

灵台观在零口店北二百步两京道里记曰天宝初供奉睦霞奏置

宝云寺在零口镇市东坡上临零口去县二十六里隋开皇中置号灵岩寺唐会昌五年废咸通六年再置名鹫岭寺太平兴国六年改持国寺津阳门诗注曰本名庆山寺德宗时改寺有缘阁复道而上武后朝以禁匠取宫中制度结构之

福严寺两京道里记曰在县东五里南山半腹临石瓮谷有悬泉激石成臼似瓮形因以谷名名石瓮寺太平兴国七年改津阳门诗注曰石鱼岩下有天然石其形如瓮以贮飞泉故元宗以石瓮为之寺名寺僧于上层飞楼中悬辘轳斜引修绠长二百余尺以汲瓮泉出于红楼桥树之杪开元中以造华清宫余材修缮佛殿中有玉石像幽州山所进与朝元阁道像同至精巧无比叩之如磬余像并扬惠之塑脱空像皆元伽儿之制能妙纤丽旷古无俦红楼在佛殿之西岩下临绝璧楼中有元宗题诗草八分每句一体王维山水两璧 【寺前有孔雀于下有赤茯苓入土千年则成琥珀】

露台祠在县东南十里即秦始皇祠也三秦记曰骊山颠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强即死之 【沅案刘昭注郡国志引三秦记字多不同】 两京道里记曰到彼即下视诸山有羲轩巳降形 【唐王玙请于昭唐县南三十里山顶置尺华上官露台大地婆父祠疑是此然三秦记已有之未详】

秦始皇庙在县东一十五里会德乡

李真人庙两京道里记曰真人名顺兴后魏时得道于此津阳门诗注曰顺兴后周时修道此山神尧传禅真人潜告符契至今山下有祠宇

周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

秦始皇陵在县东一十五里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云在县东八里】 史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平天下天下徒送诣 【沅案旧本脱此字】 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 【徐广曰一作锢锢铸塞也】 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今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 【徐广曰人鱼似鱼?占四脚】 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 【师古曰阿谓山曲也】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 【李奇曰圹中为游戏之观也师古曰多累石作椁于圹中以为离宫别馆也】 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几鴈珍宝之臧机械之变 【孟康曰作机发木人之属尽其巧变也晋灼曰工匠为机咸皆知之巳下闭羡门皆杀工匠也】 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师古曰言不能尽其本数】 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师古曰周章陈胜之将】 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 【师古曰言至其墓所者发掘之而求财物也】 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 【师古曰凿谓所穿冢臧者音在到反】 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闲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师古曰离遭也】 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邱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効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贾山传曰始皇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 【师古曰吏以督领徒以役作也】 旷日十年 【师古曰旷空也废也言为重役空废时日积年岁也】 下彻三泉 【师古曰三重之泉言其深也】 合采金石治铜锢其内桼涂其外 【师古曰锢谓铸而合之也音固沅案今本汉书桼作漆非】 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 【沅案今本汉书薶作埋皆俗改此是】 之侈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 【师古曰颗谓土块蓬颗言块上生蓬者耳举此以对冢上山林故言蓬颗蔽冢也颗音口果反沅案今本汉书注无举此已下十五字】 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形徒七十万人作骊山北山石为碣水经注曰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取羊烧之 【沅案水经注寻作取】 火延千日 【沅案水经注作九十日】 不能灭郡国志曰始皇陵有银蚕金鴈以多奇物故俗云秦王地市 【沅案郡国志无此文】 关中记曰秦始皇陵在骊山之北高数十丈周六里今在阴平县界此陵虽高大不足以消六十万人积年之功其用功力或隐不见不见者骊山水泉本北流北流者陂障使东西流又此土无石于渭北诸山运取大石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今陵下余石大如蓲土屋其消功力皆此类也三辅故事曰始皇陵七百步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脂烛金银为??几鴈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徼奢侈大过六年之闲为项籍所发两京道里记曰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内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当陵南岭尖峯作望峯言筑陵望此为准 【沅案裴骃引皇览曰坟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

始皇太子扶苏墓在县东南三十四里墓崇九尺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俱无】

后汉冯衍墓在县东十四里墓崇二丈 【沅案章怀太子贤后汉书注曰衍墓在今新丰县南四里太平寰宇记云在县西四里】

唐奉天皇帝齐陵在县东一十六里旌儒乡新丰店西

唐文敬太子惠昭太子二陵在县东一十五里旌儒乡

恭哀太子陵在县境 【沅案方志云在县北】

庄恪太子庄恪陵在骊山北原

赠太尉段秀实墓在县西一十五里

僧一行葬塔在铜人原明皇幸温汤过其塔前驻马徘徊

鄠县

鄠县 【唐畿今次畿东北至府六十五里】 本夏之扈国也尚书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孔安国曰甘有扈郊春秋左氏传夏有观扈杜预曰始平鄠县有扈乡帝王世纪曰扈至秦改为鄠 【姚察汉书训纂曰案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甘亭殷为崇国文王代崇是汉志鄠县属右扶风 【有扈谷亭】 晋属始平郡 【沅案春秋左传舍诸灵台杜预云在京北鄠县葢承后汉地志云尔】 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属京兆郡自汉至隋皆于鄠城置县即今县北二里故城是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其城周四里秀?页垣尚在】 大业十年徙今治

县境 【东西五十二里南北一百里】

五乡管五里 【唐二十四乡汉有长水乡余不传】

宜善乡连县郭管陈平里

扈亭乡在县西北一十二里管甘泉里 【沅案地里志云鄠有扈谷亭即此】

太平乡在县东一十五里管仁让里

萯阳乡在县西一十三里管五萯里 【沅案说文云崩??右扶风鄠乡读若倍即谓萯乡李斐音萯为倍是古音同也古文尚书丕子之责今文作负子是】

珍藏乡在县北一十二里管货泉里

县城周二里二十四步

甘泉镇在县西北三十里

秦渡镇在县东四十里 【一作四十五里】

马祖坛在县东北三十二里龙台泽中

驿在北门内东北去本府秦川驿七十里西至盩厔县驿七十里

终南山在县南二十里

鸡头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十六国春秋曰苻生不能守长安欲西上陇山士卒散尽遂入鸡头山寻为追兵所害牛首山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南接终南山在上林苑中西京赋曰绕黄山而款牛首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有鬼草其叶如葵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使人 【沅案中山经无使人二字】 不忧 【三辅黄图曰甘泉宫中有牛首山沅案山海经牛首之山在霍山南四十里涝水潏水出其山与水俱在今山西浮山县非此牛首也水经注引山海经云潏水即巢山之水也西北流与涝水合乱流西北径高陵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元和郡县志临汾县有潏水今涝水出浮山县潏水出龙角山径临汾县皆在山西故山海经云又北四十里曰霍山乐史敏求误附于此今世人并以此地所出飞鱼为可已痔误矣】

五床山在县境 【沅案此亦无去县道里恐郊祀志鄠有五床为是祠而非山或其山在醴泉此亦祠之与】 汉书曰鄠有五床 【案近世僧院有在重云山紫阁山云际山白云山者此并不载】

渭水北去县十七里

丰水经县东二十八里北流入渭

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 【沅案潏水旧作玉非】

涝水在县西二里说文曰涝水出扶风鄠北入渭山海经曰牛首之山涝水出焉西注于潏水多飞鱼状似鲋可已痔疾 【沅案此亦误以山西涝潏为在此说见前疾山海经作衕】 李善注文选曰潦水即涝水也汉书注颜师古曰潦音牢亦水名出鄠县西南山潦谷而北流入于渭

高观谷水在县东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

太平谷水在县东南三十里阔七步深二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长安县界合丰水十道志曰太平谷水一名林谷水即清渠水之上流也源亦出终南山

檀谷水十道志曰长乐渠之上流也源出县南终南山檀谷

甘谷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

耿谷水在县西南三十里阔三步深一尺其底并碎砂石北流入兴平县界合渭水

扈阳谷水 【沅案今俗云化羊谷扈化声相近】 十道志曰一名扈水又名马腹陂水水经注曰扈水上承扈阳池 【沅案水经注无文而太平寰宇记亦引之】 没猪泉在县东南其源澄湛俗传昔有野猪没而为泉图经曰案说文猪亦潴也水所停曰猪尚书禹贡曰大野既猪亦曰彭蠡既猪荥波既猪皆由水所停尔又曰黑水西河为雍州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猪野今鄠县实终南之隈 【沅案猪野泽在今甘肃敏求以为在此误矣】 没汩没也葢泉泽即水所亭尔俗而神之非也今傍有禹庙

渼陂 【沅案渼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俱作美】 在县西五里出终南诸谷合朝 【一作胡】 公泉为陂十道志曰有五味陂陂鱼甚美因误名之本属奉天又说文曰渼陂在京兆鄠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唐宝历二年勑渼陂令尚食使牧管不得杂入采捕其水任百姓溉灌勿令废碾硙之用文宗初诏并还府县

龙台泽在县东北三十里周二十五里有唐马祖坛在其中十道志上林有龙台观上林赋曰登龙台掩细柳是方舆记在丰水西北近渭

八部泽在县东南一十八里周五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在县东南五里】

满地泺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周三里即镐水上源东北流入长安县界冯席邨

甘亭在县西南五里续汉书曰在甘水之东长水乡汉有营校之地胡骑所屯 【刘屈牦传】

文殊台一在县东三十里 【沅案春秋左传云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杜预云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此缺载】

论公台在县西南五里

望仙台在县西三十里

新罗王子台在东南六十里

县故城在县北二里即汉鄠城也周四里县枕终南山沣镐二水合流入渭山水之胜甲于秦中故班孟坚西都赋曰商洛绿其隈鄠杜滨其足

锺官城又名灌锺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销为锺鐻处

周酆宫在县东三十五里 【沅案旧本脱三十二字】

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隋太平宫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沅案旧本脱一字】 对太平谷

隋甘泉宫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对甘泉谷

汉宜春观在县境

逍遥栖禅寺在县东南三十里后秦宏始三年置

云际山大定寺在县东南六十里隋仁寿元年置为居贤捧日寺本朝太平兴国三年改 【寺内有李顺兴先生古记云顺兴初居长安大统乡昆明池南居贤邨为周太祖所重今以所居邨置寺以居贤人号居贤寺因名邨为居贤邨顺兴自魏武之始隐居此山念持金刚经聚垒瓦塔以记经数南北三岭时称为中垝士岭也其地旧有寺周武末寺废至大业中乃以此地赐驸马都尉吴国公尉迟安为柴庄安尝见一老人素服谓安曰此古寺地何不再葺之安遂求置寺因掘地得顺兴石像焉】

周王季冢在南山 【沅案吕氏春秋云王季葬于涡山之尾即扈山也涡扈声相近论衡作滑字之误国策作楚山】

汉陈平墓在县南十里 【沅案明一统志陈平墓一在完县一在永城县一在阳武县河南府志云在洛阳县兰阳县志云在县鸦鹕刘邨皆无书传可据当以此为是】

长安志卷苐十六

县六

蓝田

蓝田县 【唐畿今次畿东北至府八十里】 秦旧县也 【沅案史记六国表云秦孝公六年为县】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命太子向为蓝田君 【沅案太平寰宇记及此旧云惠王脱成字非】 水经注曰蓝田县葢子向之邑汉书曰蓝田县秦孝公置山出美玉周礼曰玉之美者曰球其次曰蓝 【沅案周礼无文通典县下亦有此语而不云周礼】 三秦记曰葢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案县秦属内史汉属京兆尹 【沅案魏晋皆因之】 后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省县 【沅案地形志云并霸城】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隶京兆郡 【沅案地形志有山北县亦此县地】 后周闵帝三年析县置玉山白鹿县以二县置蓝田郡武帝建德二年省郡废玉山白鹿入蓝田以隶京兆自县西三十里故城徙峣柳城今治是也唐武德二年析置白鹿县三年更曰宁民 【沅案旧唐书作宁人葢承旧史避讳字】 又析蓝田置玉山县贞观三年皆省 【沅案旧唐书云贞观元年废宁人玉山入蓝田县则此及新书志云三年误】

县境 【东西八十里南北一百里】

四乡管四里 【唐二十二乡有节妇乡传】

秦道乡连县郭管安仁里

玉山乡在县东一十里管严朱里

白鹿乡在县西南二十里管安道里

卢珍乡在县西北一十里管康和里

县城本名峣柳城 【沅案峣柳字王莽传亦作峣溜】 以前对峣山其中多柳因取为名水经注曰泥水历峣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晋中兴书曰桓温伐苻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泥城破之即其处也城周八里今县城上东南一隅而已周三里余八十步崇一丈六尺凡三门

青泥驿在县郭下

蓝田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韩公堆驿在县南三十五里 【作桓公驿者非】

蓝桥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藋平驿在县南五十五里 【以上五驿并废】

玉溪馆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入商州路俗曰硙子平

蓝田关在县东南九十八里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在县东南九十里】 即秦峣关也汉书曰赵高遣将将兵距峣关 【应邵曰峣音尧峣山之门李奇曰在上洛北蓝田南武关之西】 沛公引兵绕峣关踰蒉山击秦军大破之后周明帝武成元年徙青泥故城侧改曰青泥关武帝建德三年改曰蓝田关因县为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徙复旧所即今关是

终南山在县南七十里

蓝田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在县东二十八里】 范子计然曰玉英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生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 【沅案太平寰宇记引云仙圣游集之所】 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神祠甚严灞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 【帝王世纪曰尊卢氏赫胥氏后】 魏略曰刘雄鸣蓝田人少以采药射猎为事常居覆车山每晨夜出行云雾中识其道不迷时人因谓之能为云雾晋太康地记曰蓝田出美玉故曰蓝田括地志曰臣泰案圣贤冢墓记骊山之阳多美玉今县西北四十里有骊山即此山之北阜骊山之阳或谓此也

蒉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事见上 【郑氏曰蒉音匮苏氏曰蒉音蒯师古曰薛音是也邱怪反沅案水经注有磈山即蒉山也磈蒉声相近】

倒虎山一名元象山在覆车山北苻坚时王子年始隐于东阳谷后避石季龙之乱徙于此

峣山在县南二十里

虎候山在县境 【出地道记沅案今俗云虎坷山在县西十五里候坷声相近字之误也志家不知乃云虎候山或即倒虎山非矣】

金山在县南一十里 【沅案今方志云金山在县东北三十里葢非】

七盘山在县南二十里

王顺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道人王顺隐此山得道 【沅案今俗呼望舜山声之误】

阜儿山在县东二十里乡俗所传尝有一禽止此山众禽随之疑为凤也因名凤儿山语讹作皁儿山

白鹿原在县西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六里】 三秦记曰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葢秦运之象其原接南山西北入万年县界抵浐水晋书苻雄与桓冲战于白鹿原 【晋中兴书曰桓温伐苻健督护邓遐等奋击于白鹿原】

风凉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接石门山北入万年县界遁甲开山图曰骊山之西川有阜名曰风凉原亦雍州之福地即磈山之阴也 【沅案水经注引云在磈山之阴】 水经注曰狗枷川水有二原西川水出磈山之斫盘谷与苦谷二水合而东北流径风凉原西 【沅案旧本脱径字西字】

横岭在县北三十五里自临潼骊山东入县界横接华州界

桓公堆在县南二十五里晋书桓温伐苻健遣苻雄等拒温于秋思堆后因名桓公堆

??争坡在县东南通典曰七盘十二??争蓝关之险路也

倾谷在县东五十里

同谷在倾谷之西 【沅案水经注作铜谷】

倒回谷在县东南五十里霸水上源出此谷谷内通商州洛南县界

蓝谷在县东南二十里

辋谷在县南二十里

采谷在县西南三十里与辋谷并有细路通商州上洛县石门谷在县西南四十里 【唐昭宗干宁二年行莎城镇又次石门镇之圣寿寺】

库谷在县西南五十里谷有关

霸谷古滋水也亦名蓝田谷水即秦岭水之下流也东南至商州上洛县界流入汉书曰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古曰滋水 【沅案旧本古曰上有师字葢后人依俗本地理志加入非也此班固自注】 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水经注曰霸者水上地名也水出县之蓝田谷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图经曰其源出县东南秦岭倒回谷西北流九十里出县界人万年县界骞邨岸阔六十尺 【十道志霸水源出终南山金谷沅案郑樵通志地里略云霸水出永兴蓝田县终南山金谷东经临潼北入渭然长安志云霸水从上洛界入汉今长安志无此文霸水亦无由入汉也即云入汉或由俗本字误郑樵以为经证非矣】

金谷水出县西南终南山之金谷水经注曰水东北流注浐水又北流历蓝田川北注于霸 【沅案水经注云浐水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东北流注浐水浐水又北流历蓝田川北流注于霸水即此水也】

刘谷水一名泥水出县东南刘谷水经注曰水出蓝田山之东谷俗谓之刘谷西北与石门水合 【沅案水经注但云辋谷水又西流入泥水泥水又西径峣关北此所引皆无之葢今本脱文】

铜谷水出县东铜谷水经注曰石门谷东有铜谷水合辋谷水西注泥水 【沅案水经注云西北有铜谷水次东有辋谷水二水合而西注又西入泥水上无石门谷文石门谷文在后云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

白马谷水出县东白马谷南流经县南又西北流入霸水

白牛谷水出县西北白牛谷西南流入霸水

围谷水又有岐谷水出县西南岐谷南流入霸水

狗枷东川水出县西南终南山水经注曰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时有天狗来下有贼则狗吠之一堡无患故川得名焉 【沅案水经注云得厥目焉】 又曰狗枷东川水出南山之石门谷次东有孟谷次东有大谷次东有雀谷次东有土门谷五水合而西北流历风凉原东 【沅案今本水经注作五水出谷西北历风凉原东非】 入万年县界 【沅案此五字敏求增】

荆谷水自白鹿原东流入万年县唐邨界 【沅案此即水经注之长水出杜县白鹿原谓之荆溪也】

辋谷水出南山辋谷北流入霸水

蓝谷水南自秦岭西流经蓝关蓝桥过王顺山下水出蓝谷西北流入霸水

倾谷水自秦岭出南流入霸

采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界

石门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界

库谷水自南山出北流入万年界合浐水

蓼子??闲在县南三里出南山西北流合辋谷水入霸水

咽瓠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旧图经曰唐李筌于此遇骊山老母说阴符经传教既毕令筌取水筌乃携瓠就泉汲水已失老母因名咽瓠泉

桂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泉畔旧有桂一根 【唐武德六年宁民令颜昶引南山水入京城】

冰池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凿冰之所

淹池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淹一作□】

石门汤在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损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

昆吾亭在县境汉宣帝霍皇后葬亭之东

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白鹿故城在县西十一里

周玉山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

唐玉山故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有万金堡

宁民故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

青泥城在县南七里案峣柳城亦谓之青泥城即今县是也未详复有此城

思乡城一名柳城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旧说宋武帝入关筑城于此南人思乡因名之 【沅案说出元和郡县志】 又以城傍多柳故曰柳城

尚可堡在县东今存

明巿堡在县西南四十里

奚?鸟子堡在县北四十里土坡状如奚?鸟子因以为名

黄栌堡在县北三十里

汉御羞苑鼎湖宫皆在县境

唐万泉宫仪凤三年建

万全宫在县东四十五里开耀三年诏新造凉宫为万全宫 【高宗遗言万全芳桂奉天寿宫并停废文明元年武后诏奉天宫置道士观芳桂万全各置僧寺以旧宫为名沅案会要云仪凤三年作永淳二年废新唐书云永淳元年作宏道元年废】

胜因寺即唐法池寺也在县城内旧图经曰寺旧有池故以名张说有蓝田法池寺二法堂赞大中中改通灵寺后又改今名

崇法寺即唐悟真寺也在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白居易有诗述其灵异后改名

永福寺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本唐神尧山庄

崇仁寺在县东北四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置

清源寺在县南辋谷内唐王维母奉佛山居营草堂精舍维表乞施为寺焉

虎候山祠汉书曰秦孝公置

金山神庙在县南十里辋谷口金山之前旧图经曰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

济众侯庙在县东南五十里倒回谷口其神名石门将军唐京兆尹苐五琦杨知至祈雨有应至干符中岁旱诏使致祷应时沾霈遂封济众侯增葺庙宇今榜助顺王未详都神庙在县城内会县境诸神岁时飨于此

黄崖神庙在县东五十里倾谷口

古华胥氏陵在县西三十里

荆轲冢在县西北三十里

燕子冢在县东八里 【沅案今方志云在县东五里非】 汉书曰临江闵王荣景帝太子 【沅案此节其文】 废为临江王 【沅案汉书曰废为王】 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征荣将行 【沅案汉书云荣行】 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簿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有数万燕 【沅案汉书作燕数万】 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世名燕子冢 【沅案世名燕子冢五字非汉书】

贺若妇冢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妇县人也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敕旌表门闾名其乡为节妇乡 【□□载岁月疑唐事沅案此条小注各本脱字】

醴泉

醴泉县 【唐次赤今次畿东南至府九十里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俱云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者唐及宋初治在此县西又案今县东三十里旧县即宋故城也】 本汉左冯翊谷口县地在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今县东北四十里谷口城是 【沅案今县东北十里是汉故城也】 王莽曰谷喙后汉魏晋为池阳县后魏武帝于谷口置温秀宁夷二护军改池阳为宁夷县隶咸阳郡西魏置宁夷郡后周改为宁秦郡 【沅案隋地里志后周改为秦郡无宁字又云以新畤甘泉二县入焉则二县地当在县境也】 隋开皇十八年改宁夷县为醴泉县隶京兆郡 【沅按开皇三年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则县初隶雍州后隶京兆】 以县界有汉醴泉宫因以为名 【方舆记曰汉宣帝时开泉味如酒故以名县亦汉宫之名也沅案汉醴泉宫当云周醴泉宫汉宣帝当云周宣帝字之误也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并云县以周醴泉宫名太平寰宇记又曰永寿县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宫在今永寿县境寻检书传汉时无醴泉宫也】 其城即古仲桥城也 【沅案今县北十里是唐故城】 唐武德元年析置温秀县 【案县北有温秀岭当以此为名】 后省醴泉 【沅案唐书志云武德二年分醴泉置好畤县三年分始平置醴泉县此皆缺载】 贞观十年营昭陵在九嵕山析云阳咸阳二县复置醴泉县 【沅案唐书志云武德三年分始平置醴泉则新唐书志及此皆云贞观十年始复置非也】 隶雍州 【沅案唐书志云奉天县文明元年分醴泉置则此当云文明元年分置好畤县】 天授元年隶鼎州 【沅案唐书志云天授元年改雍州为京兆郡其年复旧二年分醴泉等县置鼎州则此当云元年隶雍州二年隶鼎州】 大足元年还隶雍州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鼎州久视元年废县仍隶府】 广德元年升为赤县 【沅案唐会要云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又案元和郡县志云次赤县又案县以干宁中隶威胜军寻复旧梁干化中又隶威胜军后唐晋汉周仍属京兆府此皆不载而见干州下】

县境 【东西六十二里南北一百二里】

六乡管二百五十邨 【唐十六乡有白鹿长乐瑶台修文四乡余不传沅案说文云季??左冯翊谷口乡读若宁此缺载非也今县东四十里有阡东镇是阡季??形相近字之误】

美华乡在郭县管邨四十四

通畤乡在县西北六里管邨二十四 【沅案宋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故乡镇山水去县道里多与今不同】

新望乡在县西一十二里管邨三十

崇孝乡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管邨四十九

神安乡在县西北三十里管邨五十四

白泾乡在县北五十里管邨四十九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步

醴泉镇在县城内

北醴泉镇在县北二十里 【沅案今有甘北镇疑是此】

醴泉驿在西门内东南至咸阳驿四十五里西北至干州奉天驿七十里今废

名光渡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泾甘渡在县东北三十里

九嵕山在县西四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者唐县在宋县西】 汉书地里志曰谷口县九嵕山在西四夷郡国县道记曰九嵕山东连仲山西当泾水出处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武将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一名冯山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在县东北十八里者唐县在宋县西宋初仍之又案地里志云谷口有五床山祠五床山疑即武将山五武将床形声俱相近今麟游亦有五将山见水经注苻坚所入与此不同】

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 【一作方】

覆甑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承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山有石泉三辅黄图所谓浪水无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温宿岭在县北汉时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 【隋志作温秀】

甘谷在县西八十里

泥泉谷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泉谷在县西北六十里

波水谷在县北七十里

承阳山两水谷在县西七十里

豆卢谷在县西北八十里

黑狗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巴谷在县西北九十里

白水谷在县西北一百里

泾水自干州永寿县西北流入县界尚书禹贡曰泾属渭汭 【属隶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毛诗曰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春秋左氏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以毒药投泾水之上流晋师饮水多死】 史记曰秦二世梦虎啮左骖杀之卜泾为崇二世乃斋望夷宫 【沅案此亦节文】 而欲祀之 【沅案史记云欲祀泾】 汉书曰泾虽不在大川之祀以近咸阳得北大川之祀汉书注颜师古曰泾水出安定泾阳笄头山东至阳陵入渭益部耆旧传曰汉武祀甘泉至泾桥有女子俗于泾水乳长七尺上怪遣问之女曰帝后苐七车知我时侍中张宽在苐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齐戒不洁则女人星见水经注曰泾水导源安定朝???县西笄头山秦始皇巡狩西出笄头山即是山也葢大陇之异名 【按汉武故事张宽所对并云渭桥渭水北史曰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续以溉园卤之田百姓赖其利】

甘河自县西北甘北镇西来至县东北泾甘渡河入泾水谷口城在县东北四十里汉县也沟洫志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即此城也郊祀志公孙乡言黄帝升仙于寒门水经注曰九嵕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即古寒门也 【沅案水经注但云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即瓠口所谓瓠中也无此文惟张守节引括地志正与此同】 案云阳县谷池水所出谓之谷口未详孰是

紫府观在县东北三十里唐太宗为道士薛颐置今废

瑶台寺在县西北昭陵之西

要册三庙一在市北一在县西二十里一在县西三十五里 【案汉志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图经皆不着】

唐太宗庙在县西门外去县一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皇朝建隆三年敕立庙祭祀】

肃宗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开宝敕云去甘北巡镇三里】

太宗昭陵在县西北六十里 【陵庙记在县东三十里】 九嵕山白鹿长乐瑶台三乡界古逢蒲邨下宫去陵一十八里 【元和郡县图志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封内周一百二十里

陪葬诸王七 【蜀王愔赵王福纪王慎越王贞嗣纪王澄曹王明蒋王恽沅案此书纪陪葬与唐会要略同文献通考即用此文】 公主二十一 【清河公主驸马都尉程怀亮晋安韦思安豫章唐善识新兴长孙曦兰陵窦怀悊高密段纶长乐长孙冲遂安王大礼南平刘元懿衡阳阿史那社尔新城韦正矩城阳薛瓘长广杨师道襄城萧锐长沙窦卢让安康独孤彦云临川周道务普安史仁表浔阳汝南常山沅案三主无驸马葢夭也】 妃嫔八 【郑国夫人彭城夫人纪国太妃韦氏越国太妃燕氏赵国太妃杨氏贤妃郑氏才人徐氏窦卿妹石塔】 宰相一十三 【中书令马周岑文本崔敦礼司徙英国公李绩尚书左仆射魏国公李靖左仆射虞国公温彦博右仆射宋国公萧瑀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左仆射梁国公房元龄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高阳公许敬宗右仆射莱国公杜如晦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沅案唐宰相陪陵尚有宇文士及见新旧史而此不载杜如晦陪陵新旧史皆无考旧史云贞观七年十二月狩于少陵原诏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纲之墓则如晦墓不在此】 丞郎三品五十三 【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吏部侍郎马载户部尚书武阳县公李大亮卫尉卿齐国公房仁裕礼部尚书张俊允国子祭酒孔颖达礼部侍郎孔志亮工部侍郎孔惠元散骑常侍褚亮秘书监永兴公虞世南工部尚书阎立德吏部尚书姜晦中书舍人杜正伦殿中监唐嘉会学士姚思廉卫尉卿魏叔玉光禄卿姜远秘书监岑景倩宗正卿李芝芳光禄卿房光义卫尉卿房光敏子阆州刺史诞清河郡主婿赠鸿卢卿窦庭兰金州剌史卢贞松天策府记室薛收宗正卿段伦金紫光禄大夫长孙璇赠吏部侍郎安康伯太史令薛颐银青光禄大夫李震洪州刺史吴黑闼晋州刺史裴艺宁州刺史窦义节卫州刺史萧业吏部郎中马觊幽州都督平元公长孙敞原州都督李政明临淮公李规琅邪公李珍常山公李倩千金公李俊中山公李琚汝州别驾房渐左清道率房回江夏郡王道宗夔国公刘宏基雍州长史李弼特进观国公杨仁恭原州都督史幼虔陜王府司马谦芮国公豆卢行业西平郡王李琛简州刺史建宁公李震安南都督姜简】 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四 【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右骁卫大将军嘉川县公周仁护镇国大将军丹阳公李客师大将军鴈门公梁建方左镇卫大将军号国公张士贵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秦叔宝大将军周国公郑仁泰益州都督王愔辅国大将军刘宏基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公孙武达阿史???什钵苾金吾大将军梁敏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监门大将军仇怀古大将军薛咄摩芝大将军苏花熟大将军汉东公李孟尝光禄大夫芮国公豆卢宽大将军尉迟保林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武卫大将军天水郡公邱行恭金紫光禄大夫贺兰整大将军张太师冠军大将军许洛仁大将军张延师大将军琅邪王骈右卫大将军史大柰左武卫大将军怀德县公牛伯亿左金吾大将军梁仁裕右屯卫大将军金城郡公姜确左监门大将军王波利大将军公孙雅靖大将军可汗阿史那步真大将军史奕大将军李森大将军阿史那德昌右监门将军执失善左金吾将军房光忠内侍将军张阿难横野将军都督拔野铁都督浑大宁史氏祔将军卢国公程知节于阗王尉迟光母阿史那氏祔将军仇务荐右武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大将军麻仁靖右监门大将军贺拔俨将军鲁何道将军杨思训将军元仲文将军豆卢承基将军斛斯正贵将军徐定盛将军康野将军段志元将军薛万钧将军元思贤将军李丞祖中郎薛承庆右郎将尉迟昱右卫郎将姜昕中郎将段承爽案陵庙记图然所载陪葬诸臣姓名差舛恐未得其详或有不当陪葬者更须参校乃善】 所乘六骏石像在陵后青骓平窦建德时乘 【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乘兹飞练定我戎衣】 什伐赤定王世充窦建德时乘 【赞曰??厂??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旋凯归有中四箭处】 特勒骠平宋金刚时乘 【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飒露紫平东都时乘 【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殿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拳毛马?瓜平刘黑闼时乘有石真容自拔箭处 【赞曰月精案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有中九箭处】 白蹄乌平薛仁杲时乘 【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鞭定蜀】 寝宫在山上元无井泉百姓供水劳獘后经野火徙瑶台寺侧葺行宫贞元十四年欲就寺侧修复之以移改旧制访近臣杰议然后葺焉

肃宗建陵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武将山修文乡刘邨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功臣一 【尚书汾阳郡王郭子仪】

沅案载昭陵陪葬者此外有陵庙记唐会要文献通考昭陵图及近人读礼通考诸书所载各有讹舛葢陪陵例有三一赐葬如诸王公主妃宰相丞郎功臣大将军也二祔葬子从其父孙从其祖与特赐葬异也三石刻诸蛮夷君长后人亦误以为陪陵也新旧史所纪但赐葬者故与诸书异沅自官关陇前后十余稔尝以案部周览古王贤哲墓道不修樵牧上下心用慨焉其在祀典者请

帑修护余亦立石书名饬县勿损昭陵在醴泉县东北五十里以乾隆四十二年八月饬知县张心镜特起围墙立碑亭十余所四十八年十月又饬知县蒋骐昌复加修筑并立碑纪事又东西立石书陪葬诸臣名位以垂久远后之好古者庶有述焉因以碑文附于此志

大清防护昭陵之碑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西安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 钦赐一品顶带毕沅撰文

夫如堂者密实惟帝之囿时积高曰雍乃神明之冢舍是以尊卢虚陇尚仿像于蓝田西海衣冠必封崇于上郡何况龙蟠大壑比鄗聚之声灵天命元宫继长陵之功烈者哉醴泉县西北六十里九嵕山唐太宗文皇帝昭陵之所在也帝提剑乘天握图出震驱除吞噬弹压殷齐白鱼赤帝之祥版泉丹水之迹让黼扆而肃五日之礼遇斧斨而正二叔之辜浮龟不足效其文断鳌不足媲其武帝系之所传史牒之所颂尽美又善无得而称焉原其终始靡闲归藏乃若山陵有彰圣哲且夫雄略之主必旁皇乎上仙葢代之气每绸缪于没世水衡灌地将为江河玉桃服尸思毕天地故以七十余万骊山穿治之徒一万六千茂陵大徙之户帝则深遵节约厂?堇凿嵯峨似委宛之桐棺拟谷林之通树万乘之贵悟旨庄周独决之明征言季札克终后志遂下王言侍卫减于常仪瓦木止于形具此则帝之俭也臧弓??日狗志士因而拊心长颈乌喙哲人于焉长往子胥抉目于吴阙彭越覆醢于淮南未尝不掩浸润之明损豁达之度帝则我言妩媚推心置腹之诚袒见疮痍丈夫意气之语暨乎鼎湖须?冉去闵堕地之空号??水水和存想张朝而再见金枝玉叶左武右文前部壴??吹东园秘器祁连之冢亘驰道以如山图畾?大??奰之文蔽元宫而似垒此又帝之仁也兵者凶事不得已而用之守在四裔将羁縻而勿绝然奇肱之车飞而偶至长臂之服通而复迷帝则薄伐之勇系馘于明堂畏怀之徒输诚于身后至使酋豪谢罪慕溅血于坟沙蕃长归朝斗图形于元阙拜官尚主天下一家椎发雕题骏奔左右此又帝之大也昔者宣尼遗训古墓无坟汉臣陈言南山有隙亡羊之牧焱?欠误入于三泉踞虎之邱骤见伤于敌国帝则流连翰墨眷惜锺王以尧典之同棺当佳城之铭椁卒令沙邱之字势??木于登堂宝鼎之埏力穷于发弩嗟尔后世似有先知倒我衣裳诒之茧纸此又帝之智也若乃宣室之问不信无征墨翟之言将闻岂见鬼雄非毅魂气何之楚平一去被辱于仇鞭武皇见形愤心于磨剑帝则归复于土陟降在天呼啸若瑾之神叱咤投壶之电黑云闪野遏妖寇于咸阳黄旗立空御贼军于华泽皇堂奏异血汗如神祖龙无所用其驱蚩尤不足比其纵此又帝之灵也帝缉熙之德不懈于生存服畏之思弥光于奕祀故能奠不朽之基业享绝代之明禋置庙设祀建隆开宝之遗陵户丰碑洪武崇祯之迹我

国家光宅八表怀柔百神屡致馨香频加守护使星夜出映园寝之神光燎火朝辉??集封中之云气沅守官关陇案部池阳瞻拜神宫周游墓道其山也北据寒门之坂南带甘泉之流右睨温秀之峯左眺穛获之薮岩峦山?截嶭三嵕角其雄名??登道盘纡九疑争其远势非烟非雾立而望之郁郁葱葱佳哉气也而风高壤裂石室摧基地阻荆生阴堂绝栈樵稣下上曾无百步之防铧臿侵凌或至诸臣之冢穹碑半剥翁仲全倾因以乾隆四十二年橄筑围墙三十余丈大书瓦屑邕分藐隶之奇列植松楸??犮舍甘棠之敬旋因入觐

上适畴咨始知聪明之德久契乎

圣怀平成之欢待格乎神漠沅再之官又踰五稔兼营祠宇特用陵租知县蒋君能平其政实任斯劳恐古墓之为田考陪陵于往牍纪其名位复立贞王?民仰体

皇谟光昭来者将与会稽窆石共磨灭于苗山风后神堆谢浮沈于黄水游心随武九原可作之臣宁想非熊五世归周之葬风云如会陵谷长存岂止狄山之纪久迷视肉之方济阴之祠但获龙鱼之瑞云尔

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望日醴泉县知县蒋骐昌立石 【孙星衍醴泉县志昭陵陪葬考云案长安志载陪葬名位后云案陵庙记图然所载陪葬诸臣名位差舛恐未得其详或有不当陪葬者更须参校乃善敏求此言葢其时未暇考史也陪葬名位当以会要长安志为本而证之史葢二书最先出文献通考及读礼通考旧志皆因之会要所记妃七人王七人公主十八人宰相十二人丞郎三品以下五十人功臣大将军五十七人校诸书为简核然考宇文士及陪陵见于新旧史契苾何力公孙武达陪陵见于新旧史及方志而皆不载是其疏也豆卢承基或作仁业或作承业字多不同旧史云豆卢钦望父仁业宰相世系表作承业京兆金石录有碑作承基尝见万年宫碑阴题名正作承基则是一人字作承基者是而会要已有仁业又有承基又前岑文本云并男景倩后文有岑景倩是其谬也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以蕃王附葬见于新旧史其萨宝王赞普即刘书吐蕃传所称赞普弃宗弄赞高宗授为驸马都尉者新罗王女真德即新罗传王善德妹真德永徽元年大破百济之众者二人但刊石像形于昭陵元阙之下而以为陪陵又其谬也岑文本云并男景倩房光义云并男原州别驾晖咸阳县丞曜房光敏云并男阆州刺史诞是明其附今考马觊载子载周子孔元惠志约子志约颖达子姜晦及皎遐子遐简子简确子唐嘉会俭子魏叔玉征子豆卢真松承基子承基宽子萧业锐子李政明李客师靖弟尉迟宝琳敬德子阿史那道真社尔子杨思训恭仁子此皆无奇异功绩直附其父故不得与陪陵同史例不载而会要列在陪葬不云并男又其谬也其时有功臣子弟实又陪陵而非附葬者若萧锐之不因瑀程处亮之不因知节史则载之亦不可不知也江夏王道宗卒于象州新书云始诸王妃主自垂拱后被害者皆弃掩之神龙初诏州县普加求访诸王皆陪葬昭献二陵道宗陪葬或以此时与襄武王琛亦复有功此二人实是陪陵当次在诸王未而与承郎同列又临淮公李规琅琊公李珍常山公李倩皆越王真子千金公李俊曹王明子李之芳承祖子承祖煜子煜蒋王恽子中山王李琚休道子休道亦蒋王恽子此数人皆应附诸王而与陪葬诸臣并列又其谬也至以琅琊王冲为骈萧守业为萧业之类或由字误不足论已长安志于公主中增浔阳汝南常山妃嫔中增窦卿妹石塔宰相中增杜如晦丞郎中脱姜晦增段伦长孙璇安康伯薛颐银青光禄大夫李震功臣大将军中无李思摩薛宝王赞普新罗王女真德而增王愔刘宏基牛进达公孙武达阿史罗什钵苾梁仿阿史那社尔仇怀古贺拔俨杨思训姜昕文献通考用会要文亦增贺拔俨杨思训姜昕考李思摩旧志称其封怀化王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陪葬昭陵立坟以象白道山公孙武达新旧史皆云陪葬牛进达虽史无陪葬事而有佐命之劳见秦琼传或史阙其陪葬事师训恭仁子或附其父则其所记实足补会要之缺矣若杜如晦陪陵新旧书皆无案旧史云贞观七年十二月狩于少陵原诏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纲之墓太平寰宇记万年县杜如晦墓在县南三十里大赵邨则非陪陵明也阿史那社尔已见驸马都尉王愔即蜀王愔已见诸王辅国大将军刘宏基即夔国公刘宏基已见丞郎又见功臣阿史那什钵苾即突厥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亦在诸蕃君长昭陵刻名之列而误以为陪葬此其谬也至所纪诸臣官位亦多与史不合然则会要长安志及文献通考得失可考见矣近读礼通考大都据京兆金石录碑凡唐臣葬醴泉者则皆以为陪葬善乎宫耀亮之言乙速孤父子墓在叱于邨九嵕山后三十里不在文献通考所指一百二十里墓田之内安得谓之陪葬也又其重出者前有宁州剌史窦义节后有宁州刺史贾义节前有牛伯亿后有于伯亿前有原州都督李正朝后有原州都督李政明又不知张大师为延师之兄而云张俊允子无大师又以俗本文献通考常山公李倩字误为常州公而云常州司马怀节苐四子又仇怀吉作仇怀古琅琊王冲作骈岑文本子景倩作方倩云曼字之误李客师作容师如此之类抑亦疏矣县志之长仇怀古作吉同万年宫碑阴题名公主中多三人妃一人同长安志其载卢赤松西平王安实补诸书所无然误阎立德为立本牛进达为申进达孰失善为龚善刘宏基为宏真又误入薛仁贵之类舛错甚多今悉正之其范文光周锡圭诸君所考大都长短互见亦择其善若宇文士及倍陵与金石志蕃王刻石之考证则星衍有力焉前人未之及也】

长安志卷苐十七

县七

栎阳

栎阳县 【唐畿今次畿西南至府九十里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一百里】 本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焉 【沅案史记秦本纪云献公二年城栎阳六国表云十一年为县】 汉高帝元年项羽以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如淳曰栎音药二年高帝为汉王还都栎阳七年徙都长安高帝既葬大上皇于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治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 【沅案史记城栎阳徐广曰徙都之今万年是也正义括地志云栎阳故城一名万年城在雍州东北】 王莽改曰师亭 【沅案王莽改栎阳曰师亭改万年曰异赤】 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孝文太和二十二年析万年置鄣县 【沅案地形志作京??云太和二十二年置属冯翊太平寰宇记及此皆作鄣考水经注云渭水又东径鄣县西葢陇西郡之鄣徙也则字作鄣是】 宣武景明元年又析置广阳县属冯翊郡周明帝二年省万年入广阳高陵二县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隶冯翊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广阳隶雍州唐武德元年改为栎阳 【沅案旧唐书云武德元年改万年为栎阳分栎阳置平陵此皆缺载】 二年析置粟邑县 【沅案新唐书志云二年更平陵曰粟邑此不载平陵但云析置非】 贞观八年废粟邑入焉天授二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元和十五年四月并移立奉先县以奉景陵又案新唐书志云华州栎阳天佑三年来属此皆缺载】

县境 【东西五十二里南北三十一里】

四乡管四里 【唐二十五乡元和元年析大泽乡隶富平县奉丰陵十五年析万年乡隶奉先县奉景陵余不传】

五陵乡在县东管平定里

清州乡在县西北管奉尊里

永丰乡在县东北管芬芳里

宁远乡在县西南管高唐里

县城周三里

栎阳镇在郭下

粟邑镇在县东北三十四里石川河东 【莽曰粟成】

渭水渡七西抵高陵县东至下邽县

田王渡 田家渡 周夏渡

圣力渡 万安渡 耿渡

孟渡

石川河渡二并在县东

桥渡 粟邑渡

渭河西自高陵县界来入县界流入下邽

石川河亦曰沮河在县东三十里自华原富平两县来入县界合渭水水经注曰沮水东经万年故城十三州志 【沅案水经注作阚驷曰此以意改】 万年县南 【沅案南当为西】 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 【沅案此即禹贡漆沮既从之沮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沮水一名石川河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

五丈河在县西南今涸

清渠在县西耀州界青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县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合渭水

五渠其水自洪门分人高陵县北下并入渭水

中白渠 【从北苐一斗门七】 析波渠 【苐五斗门二】 中南渠 【苐三斗门七】 高望渠 【苐四斗门二】 偶南渠 【苐五在北原之南斗门一】

煮盐泽在县南十五里泽多盐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周二十里

清泉陂在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畦畤在县东北二十里史记秦献公时栎阳雨金自以得金瑞故于此作畦畤栎阳以祀白帝 【沅案封禅书云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此以意改】 晋灼曰形如种??韭畦畤各一土封古县城在县北东西五里南北三里

汉师得宫在县界

翊唐观在粟邑镇西南去县二十里旧图经曰观内昔寇尊师举家白日上升今废

要册庙在清川乡阴邨去县五里

汉武帝庙在五陵乡严店邨去县西南十八里

庐陵王庙在五陵乡大顺保西南去县二十里

汉太上皇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郡国县道记曰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其陵在东者太上皇在西者昭灵后也

泾阳

泾阳县 【唐畿今次畿南至府七十里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府北二百里疑非】 本秦旧县史记秦昭王弟封泾阳君案今渭州平凉界泾阳故城是汉属安定郡惠帝四年改池阳县属左冯翊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阳故曰池阳苻坚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后魏于县置咸阳郡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后魏下有废字又案地形志云真君七年并石安则非废也又云景明二年复属咸阳此皆缺载非】 后周建德中省池阳县隋开皇三年罢咸阳郡徙县置于废郡隶雍州即今县也唐天授二年隶鼎州大足元年还隶雍州

县境 【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二十五里】

六乡管六里 【唐十八里】

瑞宁乡管神狐里

永顺乡在县东管耦南里 【耦字类篇疑只是偶】

会仙乡在县东管仙洞里

广吉乡在县东管张良里

河池乡管养生里

宜善乡在县外管辅政里

洪池监在县西北五十里掌三白渠

泾阳镇在县城西街北

临泾镇在乡西北宜善乡 【白渠贯其中】

迎冬驿在广吉乡十道志曰旧池阳县城俗名

迎冬城城中有尹吉甫碑后为驿今废

泾水渡九

百光渡 宁甘渡 泾甘渡 【并县西】

临泾渡 【县西北】 睦城渡 【县西南】 刘洪渡 【县南】

张茄渡 郭 渡 孙 渡 【并县东南】

石安原在县西南七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在南七里】 崇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崔鸿前秦录曰苻健攻张琚于宜秋还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也怅然有终焉之志

长平坂在县西南五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作五里非太平寰宇记同此】 俗名睦城坂东方朔记曰 【沅案蓺文类聚云别传】 汉武上甘泉 【沅案蓺文类聚上作幸】 至长平坂上驰道有虫盘而覆地赤如生肝状 【沅案蓺文类聚引云赤如牛肝】 头口鼻耳齿尽具先驱旄头驰还以闻方朔从上在后车 【沅案蓺文类聚引作属车】 上使往视之还对曰怪也 【沅案蓺文类聚引云朔曰此谓怪哉】 上曰何谓对曰秦始皇拘系无罪幽杀无辜众庶恨怨恨气之所生也是地必秦之故狱处也诏丞相公孙宏按地图果秦狱也上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积忧者得酒而忘 【沅案蓺文类聚作解】 置酒其上必消糜以酒浇之果消 【沅案蓺文类聚引作乃取虫置酒中立消】 上大笑曰东方生真先生也赐帛百匹自此之后属车载酒 【沅案蓺文类聚引云属车上盛酒又其余所引与此多不同此文较多】

泾水在县西北自池阳县界来东南入高陵县界

白渠在县西北六十里堰泾水入焉西自云阳县界来东入高陵县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也渠上斗门四十八 【元和郡县图志曰太白渠在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承太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首承中白渠东南流亦入高陵县界隋志有茂农渠疑是此沅案元和郡县志承皆作受】

三限口在县东北在南北分渠处

限上十巡管斗门十一

限上下八巡管斗门八

南限管斗门十三

中限管斗门十二

北限管斗门三

焦获薮在县北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诗曰玁狁匪茹整居焦获谓此也史记郑国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水经注曰泾水东南流经瓠口郑白二渠出焉凡灌田万顷 【沅案水经注无文或今本脱云】

龙泉陂在县南三里多蒲鱼之利

胡县城在县西南角

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 【沅案裴骃引张晏曰宫在长陵西北长平观道东故亭处是也临泾水作之以望北夷】

汉池阳宫在县西北八里

长平观在县东南九里

赫连台在县北宜善乡

龙泉庙在县城西门外街北

泾河庙在瑞宁乡

显圣庙在广吉乡

五齐神庙在会仙乡

白鹿神庙在瑞宁乡

邓太尉庙在河池乡

高陵

高陵县 【唐畿今次畿西南至府八十里】 本秦旧县孝公置左辅都尉冶所也史记秦昭王弟封高陵君汉隶左冯翊王莽改曰千春其治在县西一里故城后汉左冯翊自长安出治高陵魏黄初元年改为高陆县隶京兆郡 【沅案晋亦属京兆】 其治今在县西南后魏徙于今所 【沅案后魏改属冯翊此缺载】 隋大业二年复为高陵 【沅案此当云又属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析置鹿苑县 【沅案旧唐书志云武德二年此及新唐书志皆云元年误】 贞观元年省天授二年隶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

县境 【东西二十八里南北三十三里】

五乡管一百一十九邨 【唐七乡会昌元年析清平乡隶三原县奉庄陵余不传沅案说文有冉??亭】

仁义乡在县西七里管邨二十

奉君乡在县北八里管邨一十五

修真乡在县东一里管邨二十五

上原乡在县西南一十里管邨二十八

闰国乡在县南一十八里管邨二十一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二十步隋大业七年筑

高陵镇在县城内

渭桥镇在县南一十八里

毗沙镇在县西南一十八里

鸿胪馆在县南一十八里今废

神皐驿在县北一百五十步今废

奉政原在县南一十一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

鹿苑原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一十五里南北阔一里

三辅黄图曰安陵有果园名鹿苑

泾水西南来自泾阳县界合渭水

渭水在县西南二十里来自咸阳界流入栎阳界

白渠自泾阳县界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县界彭城两下分为四渠并溉民田 【唐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刘公渠彭城堰】

中南渠东西长三十五里

高望渠东西长三十五里

耦南渠东西长四十里

中白渠东西长三十里 【四渠下流并入栎阳县界】

古县城在县西一里周七里崇一丈五尺阔四尺 【沅案此汉故城】

高陆故城在县西南周二里 【沅案此魏高陆故城】

唐龙跃宫在县西十四里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以奉义宫建龙跃宫德宗改为修真观内有神尧真容御井灵柏梁开平中废

正道观在县北十三里有吴道子画今存

法隆院在县南一十五里唐大历元年置

昭惠院在县东南三里唐大中年置

庆安泥寺在县西南十里唐初置贞观元年重修后废晋天福六年再修

鹿台神庙在鹿苑原上郡国志曰鹿台祠百姓祈祷水旱有感俗名鹿台将军 【沅案此书所引郡国志刘昭注本皆无当是郡国县道记也】

后秦二主墓 【姚苌姚兴】 在县东十三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姚兴墓在县东一十三里无姚苌太平寰宇记有】

唐西平王李晟墓在县东南十里 【沅按裴度撰神道碑云葬于高陵县奉正原】

干佑

干佑县 【次畿西北去府二百五十里沅案新唐书云县中下】 本汉洵阳县地唐万岁通天元年析商州丰阳县地置安业县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分丰阳县及招喻左绵等谷逃户以置】 景龙二年隶雍州景云元年复隶商州干元元年改为干元县隶京兆府寻还商州永泰元年为羌贼烧毁徙治今县西北三十步长庆二年复治今县光启二年经蔡贼焚荡复徙今县西北西王谷龙纪元年复归旧县汉干佑二年隶京兆府改为干佑县

县境 【东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三百五十里】

五乡管十五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旧三乡今五乡】

干佑乡在县西管里五

蕴谷里 东柱里 长陵里

西柱里 干佑里

小和乡在县西管里三

大和里 小和里 仵谷里

大和乡在县东北管里三

瓦谷里 长望里 西王里

左绵乡在县西北管里三

黄花里 青度里 团田里

平定乡在县东北管归安里

归安镇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长陵山在县东七十五里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东北二十里此县名既屡易治又频迁故纪其见在山川道里也】

梦谷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山崇峻常有云起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东北三十里】

石驴山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石状驴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东南一百里】

石马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有石状马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北四十五里】

车轮山在县南五里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北八十里】

考山在县北七十里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北百七十里】

重崖山在县东五里 【沅案山在今镇安县东八十里】

??乍水在县东五里出万年县界秦岭下流入金州洵阳县界 【沅案水经注作柞水云西出柞溪南流径重岩堡西屈而东流径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水??乍即柞字俗也】

蕴水在县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乍河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蕴水在县西南七里谷在今镇安县北七十里】

洵河在县西南一百里出万年长安两县界秦岭下南流经县入金州洵阳县 【沅案水经注作旬水云出旬山东南流径平阳戍下又东南径旬阳县与柞水合】

渭南

渭南县 【唐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汉新丰县地前秦苻坚置渭南县属京兆郡汉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述征记曰渭南县夷狄所置则谓坚也后魏孝昌三年徙置今县东南四里明光原上为南新丰县仍置渭南郡西魏废帝二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后周建德二年郡及二县并废入渭南属雍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徙县于今治 【两京道里记曰隋文帝过县以原上乏水故徙之】 唐武德元年隶华州五年复隶雍州天授二年于零口镇鸿州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领渭南庆山高陵栎阳鸿门五县大足元年废鸿州并鸿门入渭南县隶雍州周显德二年析隶华州

县境 【东西三十八里南北七十五里】

四乡管八里 【唐十九乡】

神德乡在县郭下管里二

仁和里 丰阴里

石泉乡在县西南管里二

曹刘里 崛泉里

神川乡在县南管里二

清化里 乐坊里

广阳乡在县东管里二

临渭里 金泉里

县城周三里余二十步重九尺括地志曰隋炀帝大业九年筑

渭南镇在县郭下

赤水镇在县东一十五里

堠子镇在县西南与蓝田县接境以南山多虎故立斥堠于此

渭南驿在县郭内东至华州佑顺馆三十四里西至临潼县驿六十二里南至商州洛南县秦岭为界无堠馆北至耀州富平县驿七十里

东阳驿在县东一十三里两京道里记曰西魏大统十四年置在东阳谷侧因以为名

杜化驿在县西一十三里两京道里记曰亦大统十四年置在杜化川 【二驿今废】

酋桥在县东五里桥架酋水因名之

灵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倒兽山一名元象山在县东南三十七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云在县东南五十里】 十六国春秋曰王嘉字子平隐于东阳谷凿崖宂而居弟子传业者数百人亦皆宂处石季龙兵乱弃其徒众至于长安潜德终南山结庵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即此也

广狗谷在县南三十里

广乡原在县东南十里水经注曰东阳水西阳水并南出广乡原北垂

新丰原一名青原在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曰泠水历阴盘新丰二原之闲案今泠水经此原之右

胡城坡在县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五里南北接山三十里

柳侯坡在县东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里南比接山三十里

羝羊?玄坡在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里

虫?奉蛤土?追在县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

孟家土?追在县南六十里崇一百尺周二百步

灰土?追在县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

渭水西自临潼县界流入去县四里东流入郑县界

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水经注曰酋水出倒兽山南总五水单流北注经秦步高宫东历新丰原东而北经步寿宫西又入渭

东阳谷水出县东南广乡原北

西阳谷水出县东南广乡原北

杜化谷水出县西南

零谷水出县西

梁泉在县东南一百五步

甘泉在县城内

姜泉在县城内 【唐陆贽为尉有诗曰姜泉流渺渺夹砌树阴阴葢县内多引流泉】

漕渠在县北一里来自临潼东入郑县界今涸

王尚泽在县西十五里

灵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出因而成池周八十步

鸿门亭即汉高帝见项羽之处大道北下坂口名

半日邨太平寰宇记曰此邨以山高蔽亏阳形常照其一半

风门三秦记曰在新丰县东南两阜相对其所多风

钓鱼峰在县东南十七里

县故城在县城北周一里余二百八十步崇一丈括地志曰渭南故城在县治东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筑 【案县故城疑苻坚所置渭南县括地志所引当是南新丰县】

右仓堡城在县东三里

张堡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严堡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青原堡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姚堡城在县南二十里

胡城在县南十里旧说匈奴休屠王部落降汉筑此城以居因名胡城

秦步高官一名市邱城在县西南三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二十里】

隋崇业宫在县东十五里炀帝大业二年置

唐游龙宫在县西一十一里两京道里记曰唐开元二十五年敕两京行宫远近不等宜令将大匠康?工几言?与州县均融修葺取黑龙饮渭名之今有遗址

建明观在县西三十里后魏普泰元年置今废

慈云寺在县城内本唐启休寺元和中置后改今名

后魏孝武帝孝陵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广乡原陵崇六丈周一百二步石人虎尚存

长安志卷苐十八

县八

蒲城

蒲城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府东南九十里】 本秦重泉县史记秦简公城重泉 【沅案史记正义曰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 历汉如之 【沅案此当云属左冯翊】 莽曰调泉后汉复旧 【沅案晋亦属冯翊】 至后魏省即今县南五十里重泉故城是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沅案地形志云十二年】 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 【沅案此当云属白水郡】 西魏废帝三年改白水为蒲城县以县东有蒲城因名之本属同州 【沅案隋志云西魏置白水郡开皇初郡废则此当云隋属冯翊郡此皆缺载又云本属同州非又案元和郡县志说亦同】 唐开元四年以县之丰山建睿宗桥陵改为奉先县仍隶京兆府十七年升为赤天佑三年复属同州皇朝开宝四年改曰蒲城天禧四年隶华州

县境 【东西九十里南北八十里】

十乡管十里 【唐二十二乡元和元年析神泉乡隶富平县奉丰陵十五年以栎阳县万年乡来属奉景陵又有宣化丰阳宁康三乡余不传】

吕宁乡管宜安里

善化乡管孝仁里

崇德乡管怀化里

龙乐乡管丰山里

翔鸾乡管怀仁里

普济乡管伍龙里

怀仁乡管圣母里

蒲城乡管温泉里

原阳乡管积善里

贤相乡管勋贵里

县城周八里一百八十步崇七尺壕深四尺

蒲城镇在县城内

荆姚镇在县西南三十里

车渡镇在县东南五十里

常乐镇在县东南四十里

汉帝镇在县东南一十八里

折冲府五

相原府 孝德府 温汤府

宣化府 怀仁府

昌宁驿在县城内

通智驿在县西北景陵下去县二十里

尧山驿在县北光陵下去县一十里

孝城驿在县东北泰陵下去县三十里

丰山驿在县北桥陵下去县三十里

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一名苏愚山】

金粟山在县东北二十里

白堂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为名 【沅案今方志云白堂山即良将谷据此与良将谷相去五里葢志以白堂山为白堂谷】

不羣山在县东北白堂山南旧图经曰诸山累累峰峦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为名俗谓之孤山

金炽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尧山亦名浮山在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因以为名

重山在尧山前旧图经曰以其与尧山有重迭之象故号重山

铜斗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马冢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木屐土?追四在县东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旧说夏禹治水至此屐下??廾泥积之成土?追各周二里崇一百尺

蟠龙神原在县西三十里旧图经曰唐明皇游幸见原上云雾中有黄龙之状于下得石状似蟠龙以其地为龙乐乡今其石尚存

良将谷一名白堂谷在县东北三十里

炭谷在县西北二十里此入出炭

佛空谷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谷内有佛空院唐会昌五年□

白马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洛水谷在县东五十里山白水县来南流一百里入同州冯翊县

白卤泄渠在县南四十里白卤盐池连东入沮水阔五十尺深二丈葢卤水泛涨流注故曰卤渠

温汤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沮水之岸西流二里入于沮水山阳堰在县北一十里旧图经曰为置陵寝修此堰

漫浴池在县西一十五里漫源邨其水微小惟居民灌溉蔬圃

莲子池在县西北三十里旧有莲蕅之利

东卤池在县南二十里汉书宣帝微时常困于莲勺卤中 【沅案微时二字敏求意增】 如淳曰为人所困辱也莲勺有盐池纵广十余里其乡人名曰卤中 【沅案汉书云名为卤中】 服虔曰卤中或曰泽中孟康曰莲勺县西北也按汉莲勺县在此县东南下邽县界今此谓卤中未详唐大德十二年东池生瑞盐后敕禁断盐不复生 【沅案旧唐书文宗纪云太和元年三月子丑朔度支奏京兆府奉先县界卤池侧近百姓取水柏柴烧灰煎盐每一石灰得盐一十二觔一两乱法甚于咸土请行禁绝今后犯者据灰计盐一如两池盐法条例科断从之即其事也】

西卤池在县西四十里

重泉故城在县南五十里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蒲城在县东三十里

故同州城即汉祋祤城

贾城在县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贾国左氏传谓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是

晋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未详所出

鲁王宫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大统记曰即鲁哀王城也视其余迹尚有宫城板筑之象今在内政邨

晋穆公寨在沮水东岸相去五里

晋太子虚粮寨在县东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史记晋世家曰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杜预曰条晋地汉地理志怀德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案今朝邑县西南有怀德故城即古条近焉虚粮史传无闻

白起寨在县东北三十里

避难堡在县东北八十里未详

同元观在县城内

仙台观在县西二十里桥陵南唐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置此观

卤泊神祠在县南二十里盐池峰

马跑将军祠在县西南四十里仇池邨

竹谷神路将军神祠在县西北一百里丰义邨

黄崖神祠在县东南四十里常乐镇诸坊邨

唐睿宗桥陵在县西北三十里丰山 【图经在苏愚山】 宣化乡积善邨封内四十里陪葬太子三 【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惠文太子陵在东三里惠宣太子陵在东六里并在柏城内】 公主三 【金仙梁国鄎国沅案会要有驸马李思训】

元宗泰陵在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 【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字记云二十里】 怀仁乡散母邨封内七十六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一 【高力士】

宪宗景陵在县东北一十三里金炽山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在县西北二十里】 丰阳乡吴邨封内四十里陪葬妃后三 【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王贤妃沅案会要又有惠昭太子宁此缺】

穆宗光陵在县北二十里尧山西案岭 【图经在金炽山陵庙记在浮山】 宁康乡普济延兴二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后二 【恭王太后献萧太后】

让皇帝惠陵在县西北一十里 【陵庙记一十五里】 丰阳乡胡邨封内一十里陪葬诸王三 【郑王筠嗣宁王琳同安王珣】 公主三 【蔡国代国霍国沅案会要无代国霍国】

贾大夫冢在县西南一十八里春秋左氏传昭二十八年曰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皐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预注曰贾国之大夫恶亦丑也今县有贾城即古之贾国

故重泉县后唐王阜字代公为重泉令时大旱收夺强吏按察豪猾由是澍雨有鸾集县屋为雅乐应声而舞旬日方去其化感如此 【沅案此条上据太平寰宇记加故重泉县四字旧本脱】

盩厔

盩厔县 【唐畿东北至府一百三十里】 汉旧县也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后汉省晋复县隶扶风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武功县入焉后周天和二年徙县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析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恒州领周南郡建德三年徙县于今治置周南郡 【沅案隋书地里志云后周又有仓城温阳二县在盩厔寻并废】 隋废郡以县隶京兆郡唐武德三年废恒州县隶稷州复又于汉盩厔故城置终南县八年省 【沅案旧唐书云贞观八年废终南入盩厔县则此误在贞观前似武德八年也】 贞观元年废稷州复隶雍州 【沅案八年省三字当在此】 天授二年又隶稷州大足元年复隶雍州天宝元年改为宜寿县至德一载 【沅案唐书志云至德三载三月十八日新唐书云二载此云一皆非】 复为盩厔 【沅案新唐书志云干宁中隶干州此缺载】 天复元年隶凤翔府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后唐同光元年割属凤翔】

县境 【东西七十一里南北一百六十里余一百步】

一十七乡管三百二十五社 【唐十七乡】

望仙乡在县东四十里管社一十四

书台乡在县东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仙檀乡在县东二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五柞乡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长城乡在县东南七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果乡在县南五十里管社一十五

神就乡在县西南三十里管社二十四

睦教乡在县东北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永泉乡在县东北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凤泉乡在县东南一十五里管社一十八

阳化乡在县北四里管社二十七

丰邑乡在县西北三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游乡在县南二十里管社二十六

□□乡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管社二十一

迁善乡在县西南一十三里管社一十四

长阳乡在县西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司竹乡在县东南二十里管社二十七

县城周五里余一百二十五步崇二丈二丈壕深一丈三尺

司竹监在县东南三十里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元池奏广乐三日是曰乐池乃植之竹 【沅案穆天子传云天子西征至于元池天子三日休于元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天子乃树之竹此节其文树字作植】 史记曰渭川千亩竹汉谓秦地有鄠杜竹林晋地道记司竹都尉治鄠县其园周百里以供国周唐置监丞掌之隋义宁元年唐高祖起兵其苐三女平阳公主举兵于司竹园号娘子军苇园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二十顷

驿在县城内至鄠县驿七十里南至终南山樱桃驿四十五里

樱桃驿至三交驿五十五里

三交驿至林关驿四十五里

林关驿至洋州真符县大望驿七十五里

骆谷关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德七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徙于此

古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魏略曰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代蜀诸军入骆谷三百余里不得牛马驴??马以转运死略尽魏志曰少帝甘露三年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安即此谷道也其后废塞唐武德七年复开东北自鄠县界西南经县入西南入骆谷出骆谷入洋州兴势县界

终南山去县三十里

姜维岭本名沈岭在县南五十里蜀后主延熙二十年大将军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沈岭

韦谷在县西南三十里

仓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故县谷在县西二十五里

底保谷在县西南三十里

强弩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西洛谷在县南三十里

韩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黄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田谷在县东三十里

牛谷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赤谷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坛谷在县东南三十七里

洛谷在县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

玉女洞在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

渭水在县北五里自郿县界来流入兴平县界

芒水水经注曰出南山芒谷径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又北径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孺子诏曰 【沅案水经注作冲帝诏曰】 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师古曰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园是其地矣芒音亡一水东北为枝一水北流注渭

韩水在县北三十里出终南山蒲??闲北流二十五里入渭

沙河在县东二里自终南山北流经县界三十五里入渭

曲河在县西五里其水乱泉水合之北流入渭

田谷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出终南山下北流入黑水河 【水经注有田溪水疑是此】

咸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三里

白龙泉在县东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

永女泉在县西南五里

没底泉在县北一里流三里入渭

漆渠在县南五里

韦谷渠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 【太平寰宇记湋水在县东北五里疑是此沅案太平寰宇记湋水在今县北五里者或是雍水】

灵轵在县界汉武帝穿

望仙泽在县东南三十七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三十五里】 周一十里雍州记曰望仙泽在盩厔县东南周地图记曰望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所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水经注曰槐里东漏水又北历苇圃西亦谓之仙泽 【元和郡县图志曰中有龙尾堆】

仙游泽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仙游潭在县南三十里阔二丈其水黑色相传号五龙潭每岁降中使投金龙 【隋志有温汤图经不载】

读书台在县东北二十七里旧图经曰后汉马融读书所 【沅案今俗以玉女房右为马融石室疑非也】

董龙社树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图经曰董龙盩厔人家贫邨社众人祭社逐出之龙遂以泥造饭祭之后穿地得黄金因大富遂名董龙树

终南故城郡国记曰即汉盩厔城也 【沅案太平寰宇记引云唐武德二年于汉盩厔故城置终南县八年县废因名终南城】

宜寿城在县西一里隋有宜寿宫疑置此城

五郡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三里旧说有义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详建立

山?公?心峒山寨在县南九十五里

罗开山寨在县南六十五里

解保寨在县东北三十里

秦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水经注曰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经长杨宫东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汉长杨宫】

汉五柞宫在县东南三十八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秦五柞宫】

隋宜寿宫在县东南三十三里 【隋志又有文山凤皇等宫】

仙游宫在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帝避暑处

上清太平宫在县东三十里清平镇本北帝宫建隆元年置太平兴国二年重修改今名每三元圣节命使设醮岁以为常

兴国观在县东三十二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楼观在县东三十七里太平寰宇记云同此】 本尹喜宅也周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院相承至秦汉有道士居之晋惠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唐武德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师传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

龙行寺在县前一里唐开元十二年置

宝相寺在县东一里余二百五十步唐元和中置为光耀寺太平兴国三年改

崇明寺在县西一百步唐元和十四年置为瑞光寺太平兴国三年改

仙游寺在县东三十五里唐咸通七年置

隋文帝庙在县东五十里唐天宝三载建

老子庙在县界华阳子录记秦始皇好神仙于尹喜先生楼南立老子庙晋惠帝元康五年更修莳木万株南北连亘七里给户三百供酒扫隋文帝开皇元年复修

尹先生庙在老子庙北先生内传曰先生姓尹名喜周康王时为大夫领散关长遇老君说道德五千文付先生先生白日上升于此

老子墓在县界水经注曰就水北经大陵西俗谓之老子墓 【沅案水经注俗作世墓作陵】 案老子为周柱下史适西戎 【沅案水经注云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 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子曰 【沅案水经注作庄周著书云】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有冢可也 【沅案此四字非水经注】

长安志卷苐十九

县九

奉天

奉天县 【唐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汉池阳县地属左冯翊晋属扶风郡后魏为咸阳郡宁夷县地隋改宁夷曰醴泉隶京兆郡唐光宅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寿五县之地置奉天县 【沅案旧唐书云文明元年置同】 属京兆郡 【沅案旧唐书云天授二年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此皆缺载】 以县西北有唐高宗干陵所在因名曰奉天兴元元年德宗出幸升为次赤干宁二年以县置干州及覃王出镇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隶之寻并复旧天佑中李茂贞墨制以奉天县复干州领奉天一县梁干化中升为威胜军析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五县以隶焉后唐同光二年罢军名复为干州属凤翔府领奉天好畤二县其武功醴泉二县还京兆府盩厔入凤翔天成三年领奉天一县其好畤还京兆府皇朝干德二年复析好畤与邠州之永寿二县隶之熙宁三年废州以奉天隶永兴军 【沅案奉天故城即今干州治】

县境 【东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

四乡管四里 【唐一十九乡元和元年析神泉乡隶富平奉丰陵有梁山岑阳二乡余不传】

孝节乡在县东南管文川里

仙仁乡在县南管披桂里

干陵乡在县西管金井里

节义乡在县北管恭和里

薛禄镇

子城周五里四十步城上阔一丈下阔二丈二尺崇二丈二尺壕深一丈八尺阔三丈汉干佑中重修古罗城东北至子城西门外自北三面有城墙周一十一里崇二丈一尺上阔五尺下阔一丈二尺壕深一丈八尺阔三丈唐书曰建中元年五月筑奉天城四年十月德宗避难于奉天初得术士桑道茂请城奉天为王者之居外象龟形内分六街德宗素神道茂言遂命京兆尹严郢发众数千与六军士杂往城之时属盛夏而土功大起人莫知其故至播迁都彼乃验朱泚之乱

驿在县南三百步东至兴平县驿七十里北至永寿县麻亭驿八十里

梁山即禹贡所谓壶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案此山当在左冯翊夏阳县沅案夏阳今韩城县夏阳梁山即禹贡治梁及岐及诗奕奕梁山尔雅梁山晋望之山奉天梁山则古公亶父踰梁山及秦梁山宫之山敏求说非】

莫谷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自永寿县温秀岭经县四十里入醴泉县界合泾水

汉好畤故城在县东北七里岑阳乡周二里五十步崇三丈

唐好畤故城在县西北六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贞观八年废】

灵源寺在县东南三十里唐开元八年置

汉杨喜将军庙在县南二十里

唐桑道茂庙在县西南三百一十步汉干佑元年重修

唐高宗干陵与武皇后合葬在县西北五里梁山乡丈八青仁土?空子三邨界周八十里有于阗国所进无字碑陪葬太子诸王五 【章怀太子贤懿德太子重润泽王上金许王素节邠王守礼】 公主一 【义阳沅案会要陪葬又有彭都公主永泰公主安兴公主特进王及善中书令薛元超特进刘审礼部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左卫将军李谨行左武卫将军高侃此皆缺载】

僖宗靖陵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岑阳乡鸡子堆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与干陵相接隔豹谷】

商妲己墓在县西五里莫谷西半崖陂内 【沅案武王杀妲己于鹿台不当在此太平寰宇记及此有妲己墓未知何据又案太平寰宇记又有陆贾墓在州东北二十里岑阳甘河西原】

好畤

好畤县 【唐畿东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本汉县属右扶风旧县在今县东南四十三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作十三里非】 奉天县界好畤故城是畤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诸神也汉书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战好畤 【孟康曰畤音止神灵之所止也好畤县】 莽曰好邑后汉省晋元康中复于旧县东南二里置好畤县后魏隶扶风郡周建德三年省入莫西县隋开皇十八年复改莫西为好畤县大业三年省唐武德二年析醴泉县复置好畤县于莫谷东南隶雍州今奉天县西北六里隋太子庄陵城是三年隶稷州贞观元年废稷州复属雍州二十一年与岐阳县并废依旧置上宜县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二十一年移于废上宜县置即今理也】 寻改上宜为好畤 【上宜县隋开皇十八年置贞观八年废】 今县治即旧香谷川也天授二年复隶稷州大足元年还雍州后唐同光中隶凤翔府长兴元年还京兆府皇朝干德二年隶干州 【沅案好畤故城在今干州东北七里漠西故城在今州西北六里见前奉天县】

县境 【东西四十里南北四十里】

二乡管二里 【唐三十乡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唐七乡】

武都乡在县东管教本里

美川乡在县西管绣川里

县城周三里二百步崇一丈二尺阔一丈

大横关

梁山在县境 【沅案此即奉天梁山在今干州北十里】

垝山在县东汉书颜师古注垝音邱毁反 【沅案山在今干州东北】

明月山在县西北一十六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在县西十五里山在今干州西】 与凤翔扶风分界

石门山在县西一十五里美川乡

武亭水在县城东门外九十步自麟游县界来经县四十里流入武功县界 【沅案水今在干州西四十里】

莫谷水在县西二十五里来自永寿县界流经县流入武功县界 【沅案漠水今本水经字误亦作荚非水在今干州西北四十里】

轩辕殿基在县西南三里

临平观基在县东南上七里

齐娄神庙在县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东岭上

宇文陵在县东一十五里

吴妃陵在县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下

华原

华原县 【唐畿西南去府一百六十里】 本汉祋祤之地 【师古曰祋音丁活反又音丁外反祤音诩案说文云祋殳也从殳示声或说城郭巿里高县羊皮有不当入而欲入者暂下以惊牛马曰祋故从殳示诗曰何戈与祋故龙图阁直学士赵公师民常守耀州以为祋祤字从示悉祭神求福之意疑秦地尚武以衅兵得名非书见也沅案祋谐声字而赵师民误以为会意谬矣王安石字说亦俱以谐声字为会意故千虑无一得】 景帝二年置属左冯翊宣帝神爵二年凤皇集祋祤城今县东北一里祋祤故城是 【沅案宋县即唐治而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南十里葢误太平寰宇记亦云东北一里】 其后废后汉永元九年复魏文帝自今宁州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于此其县遂废后魏初徙北地郡于今宜君县界义亭故城于此置北雍州永熙二年自三原县界永安故城徙北雍州于今华原县西魏改为宜州又废帝三年别立通州郡领泥阳县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泥阳故县在东南十七里】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三年省宜州县属京兆郡以土门县入焉义宁二年又于县置宜君郡领华原宜君同官并置土门四县 【沅案隋志云开皇初郡废】 唐武德元年罢郡立宜州贞观十七年省宜州及土门县以华原同官二县属雍州宜君属坊州垂拱元年改为永安县 【沅案唐书志新书志皆云二年】 天授二年又以永安县置宜州领永安同官富平美原四县大足元年废州改永安复为华原县 【沅案旧唐书云大足元年废宜州县还雍州神龙元年复为华原县则此云大足元年改永安复为华原者误或大足元年废州下脱神龙元年四字欤太平寰宇记有】 隶京兆府天佑三年李茂贞据凤翔僭行墨制以华原县置耀州建义胜军节度领华原一县析同州美原县为鼎州以为属郡 【沅案职方考云耀州唐未属李茂贞建为耀州置义胜军】 梁正明元年改耀州为崇州义胜军为静胜军鼎州为裕州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耀州名顺义军析雍州之富平三原云阳同州之同官美原五县属焉三年降为团练州周显德中降为剌史州皇宋开宝五年升为感义军节度太平兴国二年改感德军 【沅案县故城在今耀州北】

县境 【东西三十里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乡管一百七十二邨 【唐四十乡】

流惠乡在县西北一里管邨二十七

石门乡在县西三十五里管邨二十五

孝义乡在县西北二十里管邨二十八

凤游乡在县北管邨二十二

子城周二里二百八十四步上阔七尺下阔一丈崇二丈一尺

罗城周七里四十步上阔七尺下阔三丈崇二丈五尺夹城壕阔三丈八尺羊马城上不通人行下阔二丈五尺崇二丈五尺外城壕深二丈五尺阔六十尺

宁谷镇在县西北八十里

泥阳驿在子城内西至富平县驿五十里西北至宁谷镇驿八十里

宁谷驿在县西北八十里宁谷镇西北至邠州二百里

牛耳山在县北六十里 【沅案山在今耀州北十八里此云六十里当是字误】

风孔山在县东五里 【沅案此即今俗称五台山也】

石门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安君山在县东五里

树子山在县北四十里

石皐山在县北四十里

把楼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土门山在县东南四里水经注曰宜君水东南出土门山西 【沅案水经注云又南出土门山西】

三石山在县北六十八里 【沅案山在今耀州北八十里】

玉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隋志有频山图经不载沅案山在今耀州北六十八里】

清水谷在县西三十五里石门乡十道志一名鬼谷晋太康地记扶风池阳县有鬼谷先生所居今案此地即池阳之境又司马彪曰鬼谷在嵩山 【沅案司马彪郡国志云案史记鬼谷在颍川阳城此亦以意改】 虞喜志林在陇关裴秀雍州记在池阳未知孰是 【沅案史记甘茂传苏代说秦王曰甘茂居于秦累世矣自殽塞及至鬼谷又曰王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索隐曰鬼谷在关内云阳是也正义曰刘伯庄云此鬼谷关内云阳非阳城者也案阳城鬼谷属韩秦不得言置之则言池阳者有据也】 其水自县西北云阳县界来经县八十里南流入三原县界 【沅案此即水经注黄嵚水水经注云出云阳县石门山黄嵚谷东南流注宜君水者今水出耀州径泾阳三原至临潼入石川河】

漆水自县东北同官县界来经县一十五里南流入富平县界 【沅案此即同官水乐史亦误谓漆沮水葢以下流合石川河遂有沮水之名并以为漆水则益误也水经注云浊水合泽泉俗谓之漆水又谓之为漆沮水又曰沮水东与泽泉合据此则地形志万年有漆沮水是俗称耳】 合沮水俗名石川水 【沅案此沮水是夏书漆沮既从及诗自土沮漆之沮而非夏书又东过漆沮之沮彼漆沮是洛水也孔安国晋灼阚骃皆言之矣史记正义注漆沮既从云括地志云漆水源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十三州地理志云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斯水也是其漆在今麟游沮即石川水其又东过漆沮裴骃则引孔安国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是即洛水】 周太王去豳度漆踰梁山止岐下故诗曰自土漆沮 【沅案此沮即石川水其漆水则在麟游敏求以证此漆非也】 又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尚书曰导渭白鸟鼠同宂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孔安国曰漆沮一名洛水出冯翊北 【沅案此漆沮即洛水水经注在华阴入渭非此沮漆之水敏求又误引之】 正义曰雍州漆水出扶风漆县西 【沅案此孔颍达误以夏书又东过漆沮之漆为是自土沮漆之水】 沮则不知所出 【沅案沮水有二一出中部县子午岭亦曰子午水径宜君县仍在中部入洛者是地理志所云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北东入洛之水夏书又东过漆沮也一亦出中部县径宜君耀州同官富平至临潼入渭亦曰石川河是夏书漆沮既从及诗自土沮漆之沮也】 山海经曰泾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相杂东合漆沮水至漳津入于河 【沅案山海经无此文】 又曰渝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沅案山海经所说漆水北入渭羭次之山在竹山西南山东值今西安府境实非杜陵之岐山也其误山刘昭注郡国志引之始】 水经注曰渭水东过华阴县北洛水入焉阚骃以为漆沮之水 【沅案此是今朝邑入河之洛一名漆沮与临潼入渭之沮一名石川河者无涉敏求转辗误引地理可不谓疏与】

沮水白县西北邠州界来经县九十五里南流合漆水入富平县界石川河 【沅案此即水经注黄嵚水以下流合石川河亦称为沮水见前清水谷下】

??闲谷河水来自县西北孝义乡焦砦邨南流七十里入三原县界

浊谷河水自县西北孝义乡大海邨来经县四十五里南流水三原县界 【沅案水经注云浊水至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谓为柒沮水绝白渠东径万年县故城北为栎阳渠地形志万年有漆沮水郦道元言是俗称即谓此耳敏求因此水入石川河并以石川水上流为漆沮误矣】

祋祤故城在县东北一里

汉步寿宫在县东北三里 【沅案宫宣帝置】

姚苌殿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凤游乡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十七里】 上有御池泉水基址尚存

唐永安宫长安二年置

孙思邈旧宅今为僧寺在县东五里流惠乡惠政坊磬玉山

祋祤庙在县东二里惠政坊

汉武帝庙在县南五里冬温坊

富平

富平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书曰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莽曰时武前汉县治在今灵州回乐县界后汉徙今宁州彭原县界晋徙县于今县西南十一里怀德城后魏自今华原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于华原县东南通川故城西魏文帝大统五年自怀德城徙于今治周闵帝二年于县置中华郡 【沅案中华故城在今县南】 武帝省郡以县属冯翊隋开皇三年隶雍州唐天授二年隶宜州大足元年州废还雍州开元中徙县于义亭城葢古之乡亭也贞元四年升为赤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

县境 【东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六里】

一十一乡一十一里管二百七十九邨 【唐四十四乡元和元年以栎阳县大泽乡奉先县神泉乡来属奉丰陵十五年析万年乡隶奉先县奉景陵长庆四年析丰水乡隶奉先县奉先陵开成五年以三原县仁少乡来属奉章陵又有周文通开会善三乡余不传】

招福乡积善里在县东北管邨二十八

义亭乡龙门里在县南管邨三十二

薄台乡怀仁里在县西南管邨三十二

安丰乡进善里在县东南管邨三十二

永闰乡京阳原义里在县西北管邨二十八

大泽乡龙西里在县西南管邨一十一

丰闰乡保济里在县东南管邨一十七

义林乡神地里在县西管邨一十六

脾阳乡龙游里在县南管邨二十二

临原乡大秦里在县东南管邨二十九

平皐乡昌仁里在县北管邨三十九

县城周三里一十二步崇一丈五尺壕深八尺阔八尺

棘店镇在县南二十里

县驿在县城内西北至三原县驿五十里南至华州一百三十里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三十五里者唐治不同】 今名掘陵原尚书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也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

坛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天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两峯相对类乳形

高阳峯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羊蹄原在县东南三十里

中华原在县南三十里

北虏原在县西北一十里 【沅案地形志频阳有南卤原卤虏字同当即此频阳故城在今县东此故以原为南原也】

八公土?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土?追两畔各有一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土?追象公字因以为名

万户土?追在县西三十里

黄金土?追在县西二十里

北虏川在县北五里

薄台川在县南五里 【沅案地形志云高陆有薄水即此】

漆沮水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亦名石川水自华原县界来入义亭脾阳丰闰三乡通过 【沅案水经注云浊水自白渠与泽泉合俗谓之柒水又为之柒沮水地形志万年有漆沮水即此非夏书之漆沮】

泽多泉在县西一十三里永闰乡温泉邨东入薄台川三十里东南入漆沮河溉民田 【沅案此即水经注之泽泉云出沮东泽中与沮水隔原相去十五里东径薄昭墓南又径怀德城北东南注郑渠合沮水又自沮直绝注浊水至白渠合焉故浊水得柒沮之名也是】

咸泉在县东南五里

白马泉在县东一十里

盐池泽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周回二十里

郑国渠在县南二十里史记曰秦既有事山东欲兼并诸侯诸侯益惧韩惠王闻秦之好兴利 【沅案河渠书云韩闻秦之好兴事自此已上皆敏求意增】 欲罢之母令东伐 【如淳曰欲罢劳之息秦伐韩之计】 乃使水工郑国 【韦昭曰郑国能治水故曰水工】 闲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 【徐广曰出冯翊怀德县】 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闲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韩延数年之命为秦开 【沅案沟洫志开作建】 万世之利也 【沅案韩延数年之命至此实沟洫志又敏求以意增入】 王以为然 【沅案史记王作秦】 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北白渠亦名大白渠在县南二十里汉书武帝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 【郑氏曰白姓公爵时人多相为公师古曰此时无公爵也葢相呼尊老之称耳】 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 【师古曰谷口即今云阳县冶谷是】 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师古曰郑国兴于秦时故云前】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师古曰臿秋?金也所以开渠者也】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如淳曰水渟淤可以当粪】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案白渠西自三原县界来流经县溉脾阳大泽丰闰三乡民田四十里有斗门一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几所毁皆复广德二年尚书工部侍郎李栖筠复陈其獘代宗亦命坼去私碾硙七十余所岁余栖筠出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余顷 【元和县郡县图志曰白渠水起谷口尾入栎阳延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堰武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义林乡来自华原县界流经县溉民田八里

白马渠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邨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长泽渠在县西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邨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高望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义林乡闾邨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三里

文昌渠在县西北一十七里永闰乡自义林乡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石水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永济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二里

阳渠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在县西南二十里引漆河水溉民田二十里

龙门堰在县南二十里

石川堰在县南二十里

常平堰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乐视台在县西南三十里

胡马台在县西南一十二里

怀德故城在县西一十五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在县西南十一里非汉怀德县也葢后汉末及三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为名今有废城存】 周三里汉书怀德县属左冯翊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穴?帚?王莽曰德驩

秦穆公城在县南三十里南面西面崇一丈五尺东面北面无墙

直市城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事见汉宫室街陌下

雨金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周八百步东有雨金泊史记秦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雨后因名堡案其地古栎阳县界也

王侯堡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丁溪庙在县南四十里

咸泉庙在县东南五里

汉武帝庙在县南二十里

后周文帝庙去县一十三里

秦王翦庙在县东北三十里

后汉梁统庙在县东北三十里

后魏孝武帝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西魏文帝陵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后周文帝成陵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西北十五里】

唐中宗定陵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陵庙记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龙泉山 【陵庙记曰屏风山】 周文乡郭门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太子一 【节敏太子重俊】 公主五 【宜成长宁城安定安永寿王同皎韦铁】

代宗元陵在县西北三十里檀山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四十里新唐书志云在西北二十五里檀山】 永闰乡管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顺宗丰陵在县东北三十三里金瓮山 【沅案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志云在东三十三里瓮金山旧作三十五里非】 通关乡修善义周公孙三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文宗章陵在县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闰乡洪波封内四十五里下宫去陵三里陪葬 【杨贤妃沅案会要云章陵无陪葬非】

懿宗简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四十五里】 紫金山会善永闰两乡范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七里王翦墓在县东二十七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县东北三里太平寰宇记云一十七里】 唐李光弼墓在县西四十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又有薄昭墓在县西一里重耳冢在县东三十里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此皆缺载】

长安志卷苐二十

县十

三原

三原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沅案元和郡县志同太平寰宇记云府正南五十里】 本汉池阳县之地案池阳县惠帝四年置应劭曰在池水之阳前秦苻坚于山?截嶭?子山北置三原护军以其地南有酆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为三原 【沅案太平寰宇记此下有云属北地郡】 后魏大武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置三原县属北地郡 【沅案此地形志缺载】 周地图记曰孝明孝昌三年萧宝寅逆乱关右毛洪宾立义栅捍贼庄帝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洪宾为刺史俗谓之洪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五十五里太平寰宇记云四十五里旧作一十五里非】 又徙县于清水谷 【沅案谷旧作在以义推之当为谷】 又案魏书毛遐洪宾兄也亦有功于魏孝明诏析北地郡之三原县为建忠郡属北雍州以旌其兄弟功也周武帝建德二年郡废以三原县隶冯翊郡今县治西北三十一里三原故城是隋开皇三年以县隶雍州 【沅案此当云大业中属京兆郡】 唐武德四年徙治清谷南故任城改为池阳县六年又析故所改为华池县仍分置三原县隶北泉州贞观元年废三原县改华池为三原县隶雍州 【沅案唐书志云天授元年隶鼎州元年隶京兆府此皆缺载】 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

县境 【东西四十七里南北四十里】

一十二乡管一百四十四邨 【唐二十乡开成五年析仁化乡隶富平县奉章陵会昌元年以高陵县清平乡来属奉庄陵有太平乡余不传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唐二十四乡又案臧希晏墓碑有云葬于三原县长坳乡此亦唐乡】

丰元乡在县北管邨一十

万寿乡在县北管邨八 【沅案于志宁墓碑有云葬于万寿乡即清池里又于大猷墓碑云夫人李氏合葬于万寿乡长坳之先茔】

清水乡在县西北管邨一十九

常平乡在县西南管邨一十八

万福乡在县南管邨一十八

从化乡在县西南管邨一十三

修真乡在县西南管邨一十四

务高乡在县东南管邨七

神泉乡在县东管邨七

龙池乡在县东管邨六

新乐乡在县东管邨九

奉节乡在县南管邨五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二十步崇一丈

山?截嶭?子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尧门山在县西北三十二里 【沅案史纪秦本记云献公三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正义引括地志云尧门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贞观中改为云阳县】

天齐原在县西北二十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二十五里】 连山?截嶭?子山上有天齐祠

清水谷河自县西北华原县界来经县西南入白渠东溉民田 【十道志曰一名鬼谷晋太康地记扶风池阳县有鬼谷先生所居今案此地即旧池阳之境而司马彪云鬼谷在嵩山虞喜志林在陇关裴秀雍州记云在池阳县诸说不同未知孰是】

浊谷河自县西北华原县界来经县西一十五里谷口有大堰其水东流溉民田

六辅渠汉书元鼎六年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六辅渠 【师古曰在郑国渠之东今尚谓之辅渠亦曰六渠也】 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田 【师古曰素不得郑国之溉灌者也卬谓上向也读曰仰】 图经曰此则于郑国渠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溉灌耳今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六渠亦号辅渠

中白渠北白渠两渠水自正西云阳县界来经县通流过富平县界溉民田两白渠下斗门二十八 【北白渠四十白渠二十】

黄白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后汉李傕乱献帝幸长安三辅饥歉欲徙帝于池阳黄白城

永安故城亦名洪宾栅在县北十五里后魏北雍州城也孝武永熙元年徙北雍州于宜州仍于城中置永安镇今在富平县界

秦曲梁宫在黄白城内 【沅案水经注云浊谷水注郑渠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则城以宫名也】

宝应金轮寺唐宝应年置在县东北一里余二百四十七步

唐景皇帝永康陵在县西北十八里丰原万寿两乡大澹邨封内二十五里 【唐陵庙记在县西北三十里】

高祖献陵在县东一十八里龙池乡唐朱邨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同此】 封内二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诸王一十六 【河闲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道王元庆郑王元懿虢王元凤酆王元亨徐王元礼滕王元婴邓王元裕鲁王元夔霍王元轨江王元祥密王元晓】 公主一 【馆陶】 功臣六 【楚将军贺兰公吴兴公彭城公钱巢公邱将军沅案邱将军会要云谭国公邱和是又案会要陪葬有楚国太妃万氏此缺载又案杨火?冏撰都督王湛神道碑云文明元年陪葬献陵诸书所无】

敬宗庄陵在县西北五里太平乡胡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八里陪葬一 【悼怀太子沅案河南通志云敬宗陵在偃师县河南府志云有高宗御制碑考史云天佑元年正月昭宗迁洛敬宗无先葬偃师之理又敬宗于高宗十世孙不得有御碑】

武宗端陵在县东一十里神泉乡腾张邨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四里陪葬一 【贤妃王氏沅案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又有于谨墓在县北十八里此不载】

云阳

云阳县 【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汉县昭帝置 【沅案昭帝所置乃云陵县非此敏求误】 属左冯翊古有云阳宫因以为名 【沅案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死云阳正义曰括地志云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 亦为美原县地 【沅案太平寰宇记作美阳县地其实皆误当云亦为云陵县地】 葢匈奴金人祭天之所也后汉末省县今县西北六十里古城即汉县也魏志曰司马宣王抚慰关中罢云阳县置抚夷护军及晋赵王伦镇长安复罢护军后氐羌反又立护军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别置云阳县属北地郡后周置云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唐武德元年析云阳县置石门县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尧门山在雍州三原县西北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 三年于石门县置泉州领石门温秀二县徙云阳县于南十五里治水冲城贞观元年废泉州省温秀县改石门县为云阳县改云阳县为池阳县属雍州省云阳以其地入池阳而改曰云阳天授二年以云阳置鼎州领云阳三原泾阳醴泉四县大足元年州废县隶京兆府 【沅案唐书志当云隶雍州】 后唐同光元年析隶耀州

县境 【东西七十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五乡管七十四邨 【唐二十乡金?平泉古鼎三乡今析置淳化县有谷口乡余不传沅案太平寰宇记云旧十七乡】

流金乡在县东南管邨一十二

嵯峨乡在县北管邨一十八

万善乡在县东管邨一十二

武康乡在县西管邨一十八

青龙乡在县南管邨一十四

县城周二里余一百一十步崇九尺壕深二尺

孟店镇在县东一十里

梨园镇在金?乡王褒云阳宫记曰车箱坂下有梨园汉武筑之大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葢镇因名之 【沅案汉书音义曰云阳县东南三十里有棠梨宫是也】 唐李克用以并师讨邠岐驻军梨园寨皇朝淳化四年建为淳化县以云阳金?平泉古鼎三乡仍析山后甘延温丰威远三乡属焉 【案太子中舍黄观言此地山林深僻多聚盗贼遂建为县】

折冲府

水冲府 【在县西南三里】 仲山府 【在县西北四十里】

嵯峨山一名山?截嶭山在县东北十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汉书山?截嶭山在阳池县北师古曰俗呼嵯峨山是也音截啮云阳宫记曰东有慈峨山葢又名慈峨四夷郡县图记曰山顶有云起即雨人以为候昔黄帝铸鼎于此山下

仲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史记汉武帝获宝鼎于汾阴 【沅案此敏求以意改】 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 【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沅案史记作曣日??】 有黄云葢焉徐广云关中有中山非冀州者也云阳宫记曰宫南三十里有仲山未详古之何山山有竹箭生焉俗传高祖兄仲所居今山有仲子庙积旱祈之围此射猎则风雨暴至庙有一泉未曾水竭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云磨石岭在县西北九十里周六十里关中记曰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汉书单于烽候以应甘泉即此山也又有甘水经县十道志曰甘泉水出石鼓西原

车箱坂在县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折单轨纔通上坂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

泾水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水经注曰经水东流历峡谓之泾峡 【沅案水经注无文太平寰宇记亦引之】

冶谷河水自县西北淳化县界来经县嵯峨武康青龙等乡溉民田云阳宫记曰冶谷去云阳宫八十里封禅书所谓谷口是也其山出铁有冶铸之利因以为名入谷便洪潦沸腾飞泉激射两岸皆峭壁孤竖横盘坑谷凛然凝冱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暑当昼暂暄凛秋晚候缊袍不暖所谓寒门者也又曰入冶谷二十里有百里槐树树北有泉名曰金泉谷中有毛原监

五龙谷水水经注曰五龙水出云阳宫西南 【沅案水经注无文】

郑泉在县西四十里云阳宫记曰汉郑朴子真隐于谷口高节不屈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时人因子真所居名为郑泉 【沅案此泉今在醴泉县界】

金泉云阳宫记曰泉出数穴清彻无底雍州记曰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 【隋志有走马泉】

郑国渠

大白渠自西南四十里泾阳县界取泾河水洪门六门三明来经县入三原县界溉民田

六辅渠

流金泊在县东北一十里

古石蛇在县西北四十里

汉故城在县西北六十里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皆云在县西北八十里】

云阳宫在县西北八十里今在淳化县界

通天台在县西北八十一里 【沅案旧本作八十里非】

振锡寺在县北一十五里嵯峨山上唐元和七年置径路神祠在甘泉山下汉书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祠三所 【沅案卯?古字当为死?古今本汉书亦作卯?古非也】 孟康曰卯?古音辜磔之辜越人祠也襄??音穰屠音除音义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后徙休屠右地郊祀志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

汉武帝庙在县西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在县西北一百里】

汉昭帝赵太后云陵 【文颖曰倢伃先葬于云阳是以就云阳为陵师古曰在甘泉宫南今土俗人呼为女陵】 在故县南 【沅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在云阳县西北五十八里】 汉书钩弋赵婕妤昭帝母也史记曰钩弋夫人死云阳暴风扬尘 【沅案此亦节本文】 三秦记曰钩弋夫人居甘泉宫三年不反遂即葬之名曰思合墓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阳邑三千户列仙传曰钩弋夫人齐人姓赵少好清净病卧六年右手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佳武帝反其手得玉钩而手寻展遂生昭帝后武帝害之及殡尸香一月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丝履云阳记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乌集台上往来至宣帝乃止

唐德宗崇陵在县北一十五里 【陵庙记在县东北三十里】 嵯峨乡化青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

宣宗贞陵在县西北四十里 【陵庙记在县西十五里】 小王山谷口乡邓邨封内一百二十里下宫去陵十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有李陵母冢在县西北一十五里此不载】

同官

同官县 【唐畿西南至府二百一十里】 本汉祋祤县之地 【上音地活反下虚羽反】 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县 【沅案史记秦纪云厉共公二十一年初县频阳正义曰括地志云频阳故城在雍州同官县界故频阳县城则频阳秦县也】 十六国春秋曰苻坚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铜官护军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置铜官县属北地郡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后周武帝建德四年自今县东南十里同官故县徙于今治同字旧从金至是除金止作同字隋开皇二年改宜君郡为宜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省宜州以县隶雍州唐贞观初又属宜州十七年州废复来属天授二年又隶宜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梁开平三年自京兆府析隶同州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

县境 【东西一百三十里南北八十三里】

四乡管二百三邨 【唐六乡】

丹青乡在县东管邨六十二

神水乡在县北管邨六十三

永宁乡在县南管邨四十一

喜化乡在县西南管邨三十七

县城周一里无城壁

黄堡镇在县南三十里

文王山在县西四十里

马栏山在县北 【沅案今字亦作兰山在今县北三十里】

三泉山在县东南三十二里

白马山在县西北 【沅案山在今县西四十八里】

女回山在县境 【沅案新唐志回作回又案地形志石保有回女山疑即此俗方志云在今县北四十里又案地形志有关山石盘山】

同官川水在县北五十里自坊州宜君县界来经县南流入华原县界水经注曰同官水出祋祤城东北而西南经同官川谓之铜官水 【沅案水在今县东北一里左合一水】

雄同川在县东四十里西南与同官川水合流入华原县界

雷平川水在县西北五十里入同官川水 【沅案水在今县西北二十里五恐当作二】

乌泥?土川水在县东二十五里入蒲城县界 【沅案水在今县东北十五里】

汉井泉水在县东北三十里南合入乌泥?土川水 【沅案水在今县东北三十二里】

大石盘川水在县东北五十里马栏山北东流入坊州宜君县界 【沅案水在今县北三十里】

亭子泉在县东一里

柏榆泉在县西南一里

弩台二 【一在县北一里一在县西南一里】

高山女华神庙在县北四十里 【沅案太平寰宇记云三十里】 其山层峰秀出每有大风雷多从华岳至此旧说华岳女君在此山上人因立祠每水旱祷祈有验焉

美原

美原县 【唐畿西南至府一百八十里】 本秦汉频阳之地属左冯翊汉书频阳秦厉公置 【沅案史记厉共公二十一年为县】 应劭曰在频水之阳旧县在今县南三里频阳故城是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在西南三里又案频阳二汉晋后魏俱属冯翊】 周地图记曰苻秦时于此置土门护军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地入同官县宣武景明元年省频阳县分铜官县置土门县属北地郡因县界频山有土阙状似门故曰土门元和郡县图志曰频阳县以县西北十一里有频山秦厉公于山南立县故曰频阳又频山有二土阙状似门故曰土门隋大业二年省义宁二年复置属宜州唐贞观十七年咸亨二年又割富平华原及同州蒲城县置美原县于土门县 【故龙图阁直学士赵公师民以为王翦请美田翦频阳人美原葢取美田以名也】 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县仍隶焉大足元年还雍州天复中 【沅案新唐书云天佑二年】 李茂贞墨制以县为鼎州梁正明初改为裕州隶崇州后唐同光元年复为美原县属雍州

县境 【东西五十六里南北三十三里】

四乡管七十一邨 【唐十二乡元和元年析义林旌义二乡隶富平县奉丰陵十五年析龙原乡隶奉先县景陵余不传】

永定乡在郭下管邨二十一

通关乡在县西二十里管邨一十一

勾龙乡在县西北一十里管邨一十六

频阳乡在县西南一十五里管邨二十二

县城周二里余八十步崇一丈五尺

频山在县北一十八里秦将王翦此县人

石迭山在县北一十五里

万斛山在县东北二十里

金粟山在县北一十五里

玉镜山在县西北一十里

明月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玉女山在县西三十五里

大石谷??闲在县北一十五里

小石谷??闲在县北一十里

勾谷??闲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三泉谷??闲在县西北上三十里

梁邱??闲在县西四十五里

频阳故城在县西南五里 【沅案元和郡县志云三里太平寰宇记云南三里前敏求亦云南三里】 周六里余一百五十步

广武城南卤原案后魏地形志属频阳县

灵集观在县西三十五里

鸣凤寺在县东门外二百步

化城寺在县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上

真寂寺在县西四十五里邑子山上

频山神庙在县西二十五里

秦王翦庙在县东南一百步

附 李好文编绘长安志图

长安志图卷上

河滨渔者编类图说

前进士频阳张敏同校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陜西西安等处地方赞理军务兼理粮饷钦赐一品顶带毕沅新校正

汉三辅图

前汉京兆尹县十二左冯翊县二十四右扶风县二十一后汉并省不同三辅汉初因秦旧名内史寻又分左右至太初巳后遂更之皆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见图)

奉元州县之图

(见图)

太华图

(见图)

汉故长安城图

(见图)

(建章宫

宫在长安城西周二十余里广为千门万户与未央宫桂宫飞阁相属班固所谓陵??登道而超西墉者是也其中有渐台太液昆明井干别风骀荡承光等殿今城西有土基十余皆高数丈广数亩

百四十五缭垣绵联四百余里今案北至南山去城百里而近云阳甘泉西北几四百里鼎湖即今之湖县在潼关东驿大扺因秦之旧汉皆修之呜呼盛哉

龙渊宫元光三年救河决起龙渊宫

服虔曰在长安城西)

汉城惠帝时筑后赵石虎亦尝修之城在今奉元路西北十二里苻秦西魏宇文皆都之隋开皇三年迁都龙首川此城遂废至今民犹呼曰杨家城在唐隶禁苑置四监其中掌园囿种植之事故其宫室因汉旧而葺焉 【龙首川通鉴作龙首山】 城制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周六十五里十二门八街九陌九市十一里计地九百七十三顷其街陌等名并载志书此不具录

唐禁苑图内苑附

(见图)

唐大明宫图东内苑附

大明宫城广二里百四十八步纵四里九十五步

东内苑广二百五十步

(见图)

唐宫城图

(见图)

唐城市制度图

(见图)

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其崇三丈五尺掖庭宫广一里 【隋开皇三年六月诏规建制度先筑宫城次筑皇城次筑外郭城】

皇城 【亦曰子城】 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闲并列台省寺卫承天门外有东西大街南北广三百步 【限隔二城也】 横街之南有南北大街东西广百步 【即朱雀门街】 自两汉以后都城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闲隋文帝以为不便于事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居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实隋文之新意也

外郭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 【唐外郭城东西南面各二门直十一街横十四街当皇城朱雀门曰朱雀街亦曰天门街南直明德门南北九里一百七十五步纵十二街各广百步许城之南横街十各广四十七步皇城左右各横街四三街各广六十步一街直安福延喜门广百步】

夹城元宗以隆庆坊为兴庆宫附外郭为复道自大明宫潜通此宫及曲江芙蓉园又十宅皇子令中官押之于夹城起居西外郭庑 【后宣宗于夹城南头开便门自芙蓉园北入青龙寺俗号新开门杜牧之诗六龙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人夹城谓此】

坊巿总一百一十区万年长安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万年领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皇城之东尽东郭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北街一十四坊象一年并闰每坊皆开四门中有十字街四出趣门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周礼王城九逵之制其九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葢以在宫城正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碁布栉北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城图云皇城之南三十六坊各东西二门纵各三百五十步中十八坊各广三百五十步外十八坊各广四百五十步皇城左右共七十四坊各四门广各六百五十步南六坊纵各五百五十步北六坊纵各四百步巿居二坊之地方六百步面各二门四面街各广百步

渠水一曰龙首渠自城东南导浐至长乐坡郦为二渠一北流入苑一经通化门兴庆宫由皇城入太极宫二曰永安渠导交水自大安坊西街入城北流入苑注渭三曰清明渠导土?穴水自大安坊东街入城由皇城入太极宫吕氏曰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碁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门居巿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唐人蒙之以为治更数百年不能有改其功亦岂小哉隋文有国纔二十二年其刬除不廷者非一国兴利后世者非一事大趣皆以惠民为本躬决庶务未尝逸豫虽古圣人夙兴待旦殆无以过惜其不学无术故不能追三代之盛予因考证长安故图 【观吕氏此言是图之作其来尚矣】 爱其制度之密而勇于敢为且伤唐人冒疾史氏没其寔聊记于后元丰三年五月五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汲郡吕太坊题京兆府户曹参军刘景阳桉视并州观察推官吕大临检定鄜州观察友使石苍舒书

跋语此图旧有碑刻在京兆府公署兵后失之有雷德元完颜椿者访得碑本订补复完命工锓梓附于长安志后

壬子年中秋曰谷口邳邦用跋

新城唐天佑元年匡国节度使韩建筑时朱全忠迁昭宗于洛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庐舍长安遂墟建遂去宫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 【即皇城也】 南闭朱雀门又闭延喜安福门北开元武门是为新城 【即今奉元路府治也】 城之制内外二重四门门各三重今存者惟二重内重其址尚在东又有小城二以为长安咸宁县治所谨案长安京兆圣朝奄有天下初为京兆府后为安西路至大四年改奉元路 【中统元年立十路宣抚司置治于此改路不知何年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至元七年改行尚书省九年改设王相府十七年罢王相府复立行中书省一十五年四川分省成都专立陜西行省二十八年立行御史台于云南大德元年移置陜西奉元】

奉元城图

(见图)

城南名胜古迹图

(见图)

唐骊山宫图上

(见图)

唐骊山宫图下

骊山温泉自秦汉周隋相继崇饰唐贞观中始营御汤天宝六载筑罗城于汤所置百司公卿邸第治汤为池增起台殿环列山谷因改宫为华清宫明皇岁幸焉殿曰九龙以待上洛曰丽霜以奉御寝曰长生以备斋祀其它楼观殿阁不可胜纪禄山之乱天子游幸益鲜唐末遂废晋天福中改曰灵泉观以赐道士元佑三年中秋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石刻在临潼

(见图)

(见图)

长安志图卷中

沅案此书昭建二陵图即用游师雄昭陵石刻图分为三耳师雄石刻在今醴泉然所载陪葬名位以蜀王愔为王愔吴黑闼为刘黑闼阎立德为阎立本牛进达为申进达仇怀吉 【见万年宫铭碑阴题字】 为仇怀古公孙武达为孙武达之属似目不覩史传人所书师雄既谬于前此又承而不改何其陋也今仍其旧而驳正焉

咸阳古迹图

(见图)

唐昭陵图上

(见图)

唐昭陵图下

(见图)

唐肃宗建陵图

(见图)

唐高宗干陵图

(见图)

昭陵图说诸陵附

余观自古帝王奢侈厚葬莫若秦皇汉武工徒役至六十万天下税赋三分之一奉陵寝秦陵纔高五十丈茂陵四十丈而已固不若唐制之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嵕干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堆中峰特起上摩烟霄冈阜环抱有龙蟠凤翥之状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足道哉昔贞观十八年太宗语侍臣曰汉家先造山陵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烦费我深是之我看九嵕山孤耸回绝实有终焉之志乃诏先为此制务从俭约九嵕山上足容一棺而已又慕汉之将相陪葬自今后功臣密戚各赐茔地一所至二十三年八月毕工先葬文德皇后长孙氏当时陪葬之盛与夫刻蕃酋之形琢六骏之像以旌武功列于北阙规模宏大莫若昭陵桉陵今在醴泉县北五十里唐陵园记云在县东三十里葢指旧醴泉县而言之也其封内周回一百二十里下宫至陵十八里今已废毁陪葬诸臣碑刻十亡八九悲夫因语邑官命刊图于大宗庙以广其传焉绍圣元年端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 【沅案石在醴泉末有云县尉张勺主簿李革右宣德郎知醴泉县事傅寤立石】

陪葬诸臣一百六十五人○诸王蜀王愔已下七人○公主清河公主已下二十一人○妃嫔越国大妃燕氏已下八人○宰相李绩已下一十三人○丞郎三品户部尚书唐俭已下五十三人○功臣大将军尉迟敬德已下六十四人内蕃将阿史???忠等九人○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和者琢石肖形状而刻其官名凡十四人 【沅案会要云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十四人列于昭陵司马门内金石录云诸降将名字乃仲容书耳】 突厥颉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咄苾○突厥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什钵苾○突厥乙沴泥孰俟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尒尔○薛延???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龟兹王诃黎布失布失毕○于阗信○焉耆龙王突骑支○高昌王右武卫将军曲智勇○林邑王范头利○婆罗门帝???伏帝国王阿???顺 【沅案今游师雄石刻列名十二人误合利苾可汗及阿史???弥射为一人又合真珠毗伽可汗及吐蕃赞普为一人又合诃黎失布失毕及于阗信为一人误分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为二人孙明经星衍撰醴泉县志尝据史考正其失今亦分为十四不尽依碑字也】 所乘六骏刻石于北阙之下一曰青骓平窦建德时乘 【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二曰什伐赤平王世充窦建德时乘 【赞曰??厂??涧求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有中四箭处】 三曰特勒骠平宋金刚时乘 【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四曰飒露紫平东都时乘 【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殿气詟三川威陵八阵】 五曰拳毛马?瓜平刘黑闼时乘有石真容自拔箭处 【赞曰月精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青有中九箭处】 六曰白蹄乌平薛仁杲时乘 【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鞭定蜀沅案金石录云皆欧阳询八分书世或以为殷仲容书非是】

肃宗建陵陪葬功臣尚父汾阳王郭子仪一人

高宗干陵在奉天县宋元佑中计使游公图而刻之防御推官赵楷为之记曰干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镵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石人背刻各人姓名岁久漫灭近得游公所刻四碑而亡其一每碑十六人各写其衣冠形迹及其名爵其不知者阙之今录可知及有阙字者凡三十九人于左 左一碑 左二碑十人 故左威卫大将军兼金徽都督仆固乞突 左威卫将军□□都督鼠□施处毒勤德 右领军将军兼于泉都督泥□□ 小阿悉吉度悉波 故左卫大将军兼燕□大都督葛塞匐 故右威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靳 故右卫将军兼颉利都督拔蜜干蓝羡 故左武卫将军兼双可□□□□舍提欲护斯 故左威卫大将军兼延匐都督处木昆屈律弓?叕阿史???盎路 故右金吾卫将军兼俱□都督关傍汗阿悉首???靳大首领可汗颉利发 右一碑十三人 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弥则一 故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 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白回地罗徽□疏勤王裴夷健密施□康□□泥涅师师十姓可汗阿史???斛瑟罗□吐浑青□□驸马都尉慕容诺曷钵 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十姓可汗阿史???元庆□吐浑乐□徒耶钵□于阗三尉琡琡□吐火□□子持勒羯达健 右二碑十六人 石□□子石忽那 故左武卫大将军□□十姓卫官大首领吐屯缬利发□波斯大首领南昧□木俱罕□□斯陁勒□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蚕匐肤莫贺咄□吐蕃使夫论悉曩然□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风□都督阿史???忠节□右金吾卫大将军兼泃本都督五姓吶麦?丏叶护昆职□默啜使移力贪幵达干□播仙城□河伏帝延□吐蕃大酋长赞婆□默啜使葛暹嗔达干□龟兹大首领???利自阿力□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狄仁杰以下六十人画像姓名今皆不从其见于奉天县丞赵耤绘像记者才二十九人焉楷之记文多不尽载撮其大旨略曰唐之诸帝功烈如太宗明皇者可谓盛矣宜其邱陇完固及于无穷今兵火之余荒墟坏皿瓦砾仅存理亦宜也独高宗武后之陵崇邱磅砖上诣青冥双阙耸歭丹口犹在是岂造物者有以扶护而致然耶抑亦穷匮国力深规厚图使人未易窥耶转运游公一日桉部过干陵慨然兴叹乃录高宗天后时朝臣六十人重图于陵所其闲忠良骨鲠高才俊逸如张说苏颋狄仁杰娄师德刘仁轨唐休宋璟李峤贺知章马周李昭德王綝张仁愿崔神庆李务光张柬之魏元忠陆元方李怀远毕诚杜景佺皆一代善士固当纪者若夫武三思韦巨源崔湜武承嗣苏味道封德彝之辈回邪险佞负国自谋而皆绘形于壁镵记于石丹青可渝而善恶之迹不可变王?民石可磨而劝戒之意不可泯则斯名也其与天地同于不朽哉楷之记在元佑七年六月吉日唐之诸陵各有陪葬见于志者此不具录其诸帝之陵在干陵之东者僖宗靖陵也在三原者高祖献陵也敬宗庄陵也武宗端陵也在云阳者德宗崇陵也宣宗贞陵也在富平者中宗定陵也代宗元陵也顺宗丰陵也文宗章陵也懿宗简陵也在蒲城者睿宗桥陵也元宗泰陵也宪宗景陵也穆宗光陵也

图志杂说

龙首山古志曰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可六七丈又曰汉取山土为城山之余尾在城西南数里乃尽今桉城南鼎门之西南北附城有土岭可二三百步望之隐然如城俗名之曰土蛇岭此即山之余土也又汉台殿城阙皆栽山土为之是以高大数千年不土?已西京赋曰疏龙首以抗殿是也山之余尾城南皆已湮平坡陀豆出复见于唐大安宫西东西横亘迤逦而去今大安宫城及内苑后墙含元殿台一带俱在山上下去平地可六七丈南望城市俯而视焉 【原自含元以东其地渐平不见垠崿一日登秦冢望之隐然而东直际浐水与白鹿诸原映带南去又自长乐坡下其冈中断道出其闲其西廓然率多堑掘问之人云安西筑邸时取其土也】

北斗城三辅旧事及周地图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今观城形信然然汉志及班张二赋皆无此说予尝以事理考之恐非有意为也葢长乐未央酇侯所作皆据冈阜之势周二十余里宫殿数十余区惠帝始筑都城酇侯已没当时经营必须包二宫在内今南城及西两方凸出正当二宫之地不得不曲屈以避之也其西二门以北渭水向西南而来其流北拒高原千古无改若取东城正方不惟大宽又当渭之中流人有至其北城者言其委曲迂回之状葢是顺河之势不尽类斗之形以是言之岂后人偶以近似而目之也欤

赋语文人之词固多张诞然身未尝至目未尝覩亦未可辄拒而不信尝读汉人之赋遂知西京台观之盛班孟坚曰轶云雨于太半虹蜺回带于棼楣又曰攀井干而未半目眩转而意迷张平子曰将乍往而未半??木悼栗而耸兢王子渊曰若播岸而临坑登木抄以闻泉论者以为皆危山?儿悚惧非王公所宜乘履诚为确论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趾皆因高为基突兀峻歭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使夫当时楼观在上又当如何由是观之则数公之言未可遽为张大也昔蔡九峰不信鸟鼠同宂后人讥之予恐不知而论将使后人而复讥后人也

小儿原骆氏志载新说唐皇子幼则居内渐长成于东内苑为大宅于外为十六王宅王宅外又置百孙院王子王孙勿得出外鬬鸡走狗蹴鞠弹射于苑中龙首原俗号曰小儿原或曰今原东有西番浮图至元中所建其下是一古冢经营之始堑之为基得一石椁有篆文三曰小儿冢意者原名以是然今亦不知有此名矣

邨名长安咸宁二县民多以故宫殿门阙名其所居然讹谬不可尽记志称下马陵讹为虾蟇陵秦寿陵讹为韩生冢建章宫讹为贞女楼翠华殿讹为祭酒台不特是耳至以汉城为阳甲城霸城门为万城门覆盎门为红门西安门为黄门正武殿为讲武殿城中又有白盎殿亦不知是何名然亦有传袭旧名而图志不载者如以宣平门为玉女门以其东有玉女山也以西门为金天门亦非野人之语若此之类又恐前代旧有是名耳 【有人尝言于京师一朝官家见一杂书载阳甲城之说曰阳生于子而天方开甲始也汉有天下是为一代开天之始如阳始生以期福禄于未艾观其宫名未央可见愚案此说似为有理然如其言则是阳甲之名汉已有之何故传记曾无一言称之且阳甲殷王汉固不当以古帝王之名目其城也宋次道长安志极为精博亦不见取但言隋迁都此城遂废俗呼曰杨广城此说是也葢炀帝弒父亡国民斥其名政犹时日曷丧云尔复何疑乎其后又转而为杨家也】

汉瓦形制古妙工极精致虽尘壤渍蚀残缺漫漶破之如新人有得其瓦头者皆作古篆盘屈隐起以为华藻其文有曰长乐未央有曰长生无极有曰汉并天下有曰储胥未央有曰万寿无疆有曰永奉无疆亦有作上林字者昔人有于陈仓得秦瓦文曰羽阳千岁羽阳秦武王宫也以是知古人制作不苟虽一瓦甓必有铭识不特彝鼎为然耳又有得瓦作楚字者亦秦瓦也秦作六国宫室于咸阳北坂上意者必用其国号以别之欤又未央字瓦凡离宫故基亦皆有之今杜陵碎瓦中皆有未央长乐等字亦不知其何故也

古瓦阳面多作小窝沱状如雨点亦有作绳痕者予尝过其鹿台下见其败瓦亦然乃知秦汉已前制皆作此但不知所以制之之意或曰葢仰用者以固泥也说亦有理又唐瓦有如漆者葢是碧瓦岁久而色变也汉瓦皆素独故城中未央瓦表里皆黑坚如铁锡今不多得其所得者皆离宫瓦也由是言之虽其宫室壮丽犹为近古尚质也欤长杨关中人家园圃池沼多植白杨今九龙池尤多皆大合抱长数丈叶原多风恒如有雨因忆唐人诗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正谓此树以见故宫悲凉之意也说者以长杨为汉宫今宫在盩厔去骊山百余里殊无相涉且汉以木名宫如桂宫棠梨豫章五柞者非一又安知长杨不以是木名耶

樊川 【本樊哙食邑故名又云今其墓在神禾南原上】 长安名胜之地周处士敻唐杜公牧之祁国杜公奇章牛公之居皆在焉唐人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昔时之盛今虽残废之余而终南之神秀原陆之澶漫源泉之灌注草木之葱蒨近蜀之饶固自若也然古人胜游之迹见于文章篇什者历历可考变迁以来葢有名存而寔亡有有其处而名不可知者前辈有张茂中同其友为城南之游尝作记以纪之当时遗迹犹有存者今欲访之尚能见其彷佛据可知者别为一图掇其遗漏以补其阙曰杏园者唐新进士宴游之所在曲江鴈塔之南今皆耕为民田曰韩庄者在韦曲之东退之与孟郊赋时又并其子读书之所也郑庄又在其东南郑十八虔之居也曰塔坡者以有浮屠故名在韦曲西何将军之山林也 【今其地出美稻土人谓之塔坡米】 莲花洞在神禾原即郑驸马之居所谓主家阴洞者也翠微寺在终南山又有牛头寺坡少陵所谓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者也李抱玉碑在杜永邨有坟柳宗元碑昌黎之文在少陵原之北 【人云陵西有子美故宅】 萧灌墓在焦邨吐蕃论弓仁墓在赵邨浑瑊墓亦在城之西南余皆不能备载噫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而况区区之宅苐邱垄哉特以古人之名所仰止不欲遗之故耳樊川今有华严寺人但谓之华严川云 【其东十里许有兴教寺在原半企望南山最为名胜】

杜陵今在奉元城东南二十五里三赵邨陵在高原之上即所谓鸿固原也陵之制正方询之居人每方百二十步据地六十亩四面去陵十余步皆有观阙基址其东南数十步又有一陵形制差小皇后王氏之陵也 【案汉史宣帝后许氏早崩葬杜陵南园去杜陵十八里今在司马邨少陵原上俗呼曰司马冢岂以后□博陵所葬遂误称耶又霍后废立王倢伃为后后为太皇太后年七十余成帝时崩合葬杜陵邨东园其陪葬之冢稍大者恐是淮阳宪王等母王倢伃之冢其小者或贵人以下冢也何以言之若群臣附葬必不在后宫之列以是知之】 其东陪葬数十冢环拱森列大小不等其北里许乱冢百余自是以北直至城南东西延亘高原之上累累皆是但不知其名耳

前代陵冢大明宫城北十里许唐禁苑也近汉城之东有大陵十余制度雄伟年代久远必古帝王陵也其西南乱冢尤多以予观之葢是秦陵何则唐之禁苑非营葬之所苻姚西魏世代不远干戈相仍恐无此承平之制设为当时帝王之陵亦不当如此之近且西魏孝武陵在渭南文帝及后周文帝陵皆在富平隋文陵在武功炀帝陵在毕原宇文陵在好畤苻健叹石安原而有终焉之志周汉诸陵皆不在此独秦陵不见今樗里子墓在汉城中庄襄陵在今城东始皇扶苏陵又在临潼正与此陵俱是一带矛固以为秦陵无疑也其余丛冢以骆天骧所载韩信冢在霸城门东三十里新店则夫汉及苻姚以降诸臣或亦有之不可知也大抵古人陵冢图志虽载其处然亦不敢必其所指是亦知之之一道也

华州乱石华州东有乱石十里蔽野横路马阂几不可行其大者皆如冈阜而不成山问之人云少华山崩也遂考诸宋史熙宁五年九月知华州吕大防言少华山前阜头谷山岭摧陷其下平地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陷居民六社凡数百后林木庐舍亦无存者 【近山之民言数年以来谷上常有云气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畧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食顷即有此变金翰林应奉兰泉张建有石字坡赋序云坡在华州之东宋熙宁闲阜头神所移也皇统己巳春道过其闲覩而赋之今其地有阜头神庙壁画风雷山移之状】 因阅前史汉献帝初平四年华山崩裂世远不可推究唐武后垂拱二年新丰有山涌出初六七尺渐高至三百尺名曰庆山今在临潼东南三十五里与此事皆在人耳目者遂表出之呜呼大化旋移振荡迥薄神变翕忽何怪不有夫以汉之献帝唐之武后宋之神宗而皆有此希闻之大异则其为国亦可知矣

火余碑唐碑为巢寇所毁而尚存者三其一华山碑在西岳庙剥裂之余巉岩峭刻势转奇特初不类为碑者卓立而不仆者数百年矣其一华萼楼碑在九龙池南其一右军碑在城西北呜呼碑之坏以屋累也令其本欲传远区区以屋覆之其为计也浅矣

试官石在九耀街武安王庙前横卧街侧色黑而莹长四五尺高二三尺世传唐时举人就试以钉钉之卜其中否今观石上有钉数十余钉头皆露亦有半入而上曲者昔李将军射石饮羽葢偶然尔此岂偶然者耶其理殆不可晓

关中碑刻 【自石鼓而下秦汉以来所在甚多而唐碑尤盛兵火之余残毁无几或为野人卖为寺观坟墓之物风纪亦尝禁之然终不能禁也今文庙有赵明诚金石目录三十卷而多不载所在或云又有田氏京兆金石录亦不复见唯儒士骆天骧尝录石刻一编附其所类志后自言跋履荆莽寻访抄录垂六十年终皇甫诞碑今在鸣犊镇亦率更所书字画尤伟而不及载则所遗者多矣余尝命鲁斋书院刊补骆志阙略因增续得碑刻于后而未暇也后之博雅君子得无有志乎云尔】

图制有宋吕公大防所订志中时亦引用观其布置大段皆是然其宫室台榭门阙委曲之详理固不能尽也近因刻梓复加比较见其与志微有不合或与故迹显然相戾者略载一二唐大安宫高祖所以处秦王也志曰在宫城之西今乃在其西北坏堞宛然今人犹曰秦王府图本所载是也宫城西偏附城有小城垣即掖庭宫也今见其处止可容置一宫而图乃以大仓杂处其中大非所宜又志亦不曾载若此之类必是碑本磨灭后人不详误附之者【又汉城中有石人石马定心石之类今皆去之】 掖庭东北垣上有一方台不知何基考之于志恐所谓宫人教艺之所名众艺台者也注云旧图有之遗迹尚存今图本却无不敢附入其显然相戾者内苑北偏半在龙首冈上今其东乃是城墉两头有二角楼基迹皆高数丈其南却是平地全无系着其北楼基西有小墙基折而西去即内苑之北墙也其墙约二里许直一大基方广数丈墙亦自此而绝其基正当大安宫之东北以志考之当是翠华殿基所谓祭酒台者是也不然是亦一楼基其西南楼基岁久湮平遂使后人疑也今图乃以禁苑之球场误置在此其上顶所存城墉楼基与画本宫殿全不相合然竟不晓当时之制果如何也因记于此欲使观者必参志而求之方见古人全盛之制

水磨赋浮休居士之所作也 【华州厅壁有石刻不着姓名或曰宋张舜民字芸叟号浮休居士未详是否】 序曰浮休既投迹少陵一日有以水磨求售者相其地乃古之宜春苑也今谓之韦曲自汉唐已来诸韦居之与后周逍遥公晒书台唐杜岐公韩退之旧业郑都宫之园池邻里篱落垠堮皆在人云李太白尝居此也仰终南之云物俯潏水之清湍乔林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暇日聊为之赋云粤自大朴既散机事滋炽抱瓮无讥斵轮改制脱大车之左毂障横流之肆置圭测深浅审度面势覆厦屋之沉沉酾长溪之沸沸徒观夫老稚咸集麦禾山积碓臼相直齿牙相切碾磨更易昼夜不息汹汹浩浩砰砰劯劯鼓浪扬浮交相触击飞屑起涛雪飜冰折仰而观之何天轮之右旋覆轑胶戾蚁行分寸迟速闲隔俯而察之何地轴之左行消息斡运搘撑挺拔千匝万转而不差忒逆而视之修渠绳直高岸壁立沄沄漾漾滉滉瀁瀁如砥之平如练之明忽然走下若众壑之赴禹门也顺而索之盈科后进遇险斯止潋潋滟滟成文布理汪澄渊默乃见柔德力尽而休功成而退若君子之善出处也彼华山三峰之飞瀑吕梁百步之喷沬独有赏心之玩曾无利物之实未若斯磨也不踰寻丈之闲不匮一夫之力曾无崇朝之久而可给千人之食如是则驴马不用麦城任坚农夫力穑知者图焉故君子役其智小人享其利真为一乡之赖岂止一家之事贾生曰水激则悍矢激则远万物回薄震荡相转孔子观于川流庄生监于止水因事会理是谓道纪况夫雍为九州岛之沃壤潏乃八水之上游樊杜引其吭丰镐汇其尾寿山御其表崇冈固其里空淡鸟没木老天深凭高四顾骋望千里其地产则动植飞潜充牣旨美亡所不备天府取之而不竭陆海探之而无底其人物则有汉唐已来韦杜二氏轩冕相望园池栉比逍遥公筑台而晒书杜君卿凿山而引水韩退之之西邻郑都宫之北鄙参以太白忘机脱屣虽时代之屡迁顾风流之未弭未有一叟扶杖来止非夷非惠不农不仕或钓或弋翱翔徙倚鹤发鲐背颓然而已矣

补遗 【昔愍帝建兴元年刘曜攻陷长安入外城焚龙尾及诸营还屯逍遥园四年曜攻陷长安外城晋麦?曲允退守小城今桉故城止有大城二重长安志亦不云有小城惟载帝王世纪曰汉初置长安城本狭小惠帝更筑广大以是而惟恐初置者为小城惠帝所筑不是外城即今故城是也但历代变迁其迹不存耳不然岂有王者之都无外郭也又长安城门名多重复愚恐亦有内城门名后世不详并指为一城也何以知之志书宣平门注曰王莽改曰春王门民曰东城门其外郭曰东都门西京赋亦曰经城洫营郭郛是其一证欤又所引汉旧仪及郡国志说汉城里数处必有误字 龙尾营退之诗亦曰终南晓望蹋龙尾注曰龙尾坡长安地名今案龙首山头入渭水其尾则与杜陵诸原相去不远矣 逍遥园志载其名见于姚秦西魏时以晋史言前世已有是园但不言其处骆天骧谓今圭峰草堂是也予以还字推之恐当在浐水之东 又志书记都长安者西汉及晋符姚魏周隋唐皆有宫阙然刘曜亦都十年史称曜作酆明等宫及寿陵周四里后依霸陵制度志则不书今虽不知其处览古者亦当知之 晋愍帝时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案汉史文帝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其俭至矣然犹不免为盗所祸夫苟有封树之迹者岂信其俭而亡物哉且所谓得金帛多者岂景帝不能尽遵文帝之训或杜薄二陵所有不可知也 唐之诸陵亦皆遇盗惟干陵独完岂偶深秘盗不知之今其西北有大沟人谓之黄巢沟其发时掘也俗又云干陵之上人有游戏慢侮及取其瓦石者辄有灵响或别有他咎往有验者夫武氏之威震赫一时百世之下尚能惊动祸福人耶】 余既为秦陵辨矣因阅史记具列秦先君葬所其所名地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大槩不出秦雍之域也其可知者图志亦不尽载其不可知者今所在无名之冢又安知非是耶今叙史记所载以补志之阙且见余言之不妄云襄公文公葬西垂 【秦始立国在岐之西今陇西之西县】 宁公出子葬衙 【冯翊有衙县记曰宁公徙居平阳葬西山注曰郿之平阳】 武公葬宣阳聚东南 【纪云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 德公宣成公葬阳缪公葬雍 【皇览曰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 康公葬竘社共公葬康公南桓公葬义里邱北景公葬邱里南 【一作僖公】 毕公葬车里北【即哀公】 夷公葬左宫惠公葬车里 【一云简公子葬陵园】 悼公葬僖公西城雍龚公葬入里 【一作人里愚案里者二十五家之名今樗里正在长安城中久以里名者恐亦有相近者】 躁公葬悼公南怀公葬栎圉氏灵公葬悼公西简公葬僖公西出公葬雍献公葬嚣圉孝公葬禹圉惠文王始都咸阳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 【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西北毕陌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今案咸阳图毕有周文王冢以是考之则是秦武王冢矣】 昭襄王葬茝阳 【今霸陵也自郦以西皆芷阳纪又云宣太后葬芷阳郦山】 孝文王葬寿陵庄襄王葬茝阳 【今东门外呼韩生冢者是也】 始皇葬郦邑 【扶苏冢亦在焉】 二世葬宜春 【纪曰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秦瓦御史宋宜之尝于阿房故基得一古瓦长二尺许高广六七寸正方渐杀如斧形宛然若屋状坚厚如白石隐隐遍作绳痕其相接处亦有笋距如今瓦但朴素耳长安古迹此类甚多但不得尽见也

长安志图卷下

泾渠图序

古者因井田而通沟洫勤播殖以尽地力陂泽之利其昉于此乎太史公作史记而书河渠自时厥后术智之士能以水利利民者代有人焉关中自秦郑国疏泾水溉斥卤田为沃野民赖其饶者二千年国家因前代故迹梁石引水注填阏以粪民畴广屯田以助经费设官分属如古郡守夹??史职甚重也然而日久法禁弛而人獘滋典守者或不知其所事积习垢玩使古人良法美政几乎熄矣走年二十余从先君宦游于关中已知泾沟为民利害而未识其详也后三十年遂备员御史甫至闻前祭酒李公惟中今为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每以抚字为念尝刻泾水为图集古今渠堰兴坏废置始末与其法禁条例田赋名数民庶利病合为一书名之曰泾渠图说索而读之信乎其有裨于治也呜呼其知恤哉夫居其职而不知其所以为职非智也知其职所当为而不为之非仁也今也食君之禄治君之民邈焉如视越人之肥瘠而反攘剥之暴戾之岂士君子之心哉因书其端以谂夫莅事者至正二年冬十月日奉训大夫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樵隐必申达而序

图说目录 【图说本长安志图之下卷也以其记录额多且泾渠利民为大故自为一编书凡六篇图二今列其目以便观者】

泾渠总图清冶浊水附

(见图)

富平县境石川溉田图

(见图)

泾渠图说

四曰丰利渠宋大观中诏开石渠疏泾水入渠者五尺下与白渠会溉七邑田三万五千九十余顷 【丰利渠口又在白渠之口所谓洪堰者是也今有宋资政殿学士侯蒙撰碑具存其文略曰】

大观元年闰十月主客员外郎穆京奉使陜西既复命以白渠岁罢民堰水起十月尽次年四月其闲水啮堰与堤防圯坏溉田之利名存而实废者十居八九得献说者宣德郎范镐鄜州观察推官穆卞以谓熙宁闲尝命殿中丞侯可自仲山傍凿石渠引泾水东南与小郑泉会下流合白渠鸠工自熙宁七年秋至次年春渠之已凿者十之三当时以岁歉弛役今其迹可考案旧迹而道建瓴之势因民心而兴万世之利易若反掌乃诏本路提举常平使者赵佺与献说者相地计工二年七月诏可俾佺董其事经始以是年九月越明年四月土渠成下广一丈有八尺上广五丈深视地形之高下袤四千一百二十丈南与故渠合计工六十一万七百有畸越明年闰八月石渠成下广一丈有二尺上广一丈有四尺深视地形之高下袤三千一百四十有一尺南与土渠接又度渠之北视其势高峻留石仅三丈裁通窦以防涨水计工四十九万八百有畸九月甲寅疏泾水入渠者五尺汪洋湍駃不舍昼夜稚耋驩呼所未尝见凡溉泾阳醴泉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富平七邑之田总二万五千九十有三顷异时白渠所溉不过二千七百余顷岁以八月属民治堰土木一取于民费以亿计夹渠之民终岁闵闵然望水之至不可得而输赋如平时民以是重困是役也费不烦民因民之利工垂成臣穆京适帅秦凤上遣京视役且抚问官属给赐工师缗钱远方知上之德意明见万里鼓舞趣役不日而成凿山堙堑民不告劳既奏功上嘉之诏赐名曰丰利渠

开修洪口石渠题名记 【石多阙字节略其文】 永兴军耀州六县民田旧资白渠灌溉之利历时已久泾流寖低渠势高卬不能取水乃岁八月六县令率夫数千集良材起巨堰堰水入渠至明年四月去堰所溉田财二千顷然堰成辄坏或数月坏故兴修之功要为文具而民无寔利大观元年今秦凤路经略使穆公侍郎京以太府少卿出使陜西宣德郎范镐承直郎穆卞因言开修洪口石渠之利穆公具闻于朝提举永兴军等路常平等事赵公佺被旨相视具陈可成之策朝廷从之遂命赵公总浚渠事初议凿石与泾水适平然后立堰以取水赵公谓立堰当为远计乃使渠深下水面五尺则无修堰之獘而利博且久既终功凡石土渠共七千一百一十九尺石渠北自泾水上流凿山尾南与土渠接初料一千四百二十五尺其后土石接处发土见石乃展一千七百一十六尺通计三千一百四十一尺上广十有四尺下广十有二尺浅深随山势其最深者三十八尺分隶六县会工四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三料工之始视石之坚柔定以尺寸为工其下石顽攻不中程乃增工二万七千九百五十三凡石渠之工总四十九万八百六十六一年九月工兴四年九月毕土渠北自石渠口东南与故渠接初计六千四百五十九尺而所展石渠既已省一千七百一十六尺其后接故渠处土杂沙石随治随坏度不可持久乃即其右开横渠二百尺与故渠合地脉坚实功简而径又省旧所治渠九百六十五尺实计土渠三千九百七十八尺上广五十尺下广五十八尺浅深随地形其最深者七十五尺分隶六县会工二十一万一千八百一十六内泾阳三原高陵所隶有石棚隐土下厚或一丈或七尺八尺乃损土工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一而增推凿之工四万七千九百七十九凡土渠之工总二十六万七千九百八十四二年九月工兴四年五月毕渠成惟石渠依泾之东岸不当水冲乃即渠口而工入水凿二渠各开一丈南渠百尺北渠百五十尺使水势顺流而下又泾水涨溢不常乃即火烧岭之北及岭下因石为二洞曰回澜曰澄波限以七尺又其南为二闸曰静浪曰平流限以六尺以节湍激渠之东岸有三沟曰大王沟小王沟又其南曰透槽沟夏雨则溪谷水集每与大石俱下壅遏渠水乃各即其处凿地陷木为柱密布如棂贯大木于其上横当沟之冲暑雨暴至则水注而下大石尽格透遭之口与石棚接如此已无患余二沟则凿渠两岸比大木覆□□沟水入于泾 【石棚者石隐地中上下皆土不止一处其当沟口者水从下过空如棚状今所谓暗桥者是也大王沟小王沟透棚沟三沟皆在古白渠次北宋丰利渠之东其沟皆从东来横冲渠身开渠之时将上二沟下流穿断惟透槽沟至渠上适有石棚渠水流于棚下暴雨则水石从棚上过流入泾河惟二三沟水石皆落渠中故当时树木为□以拒大石而砂砾尚入渠内至前金时有王簿荆姓者始为一沟入渠之处构两石桥于泾水上使与沟口相接其制桥上外高中低一如槽状若遇沟水暴涨砂石皆从上过擗入泾河而渠方免石壅之患今人犹呼曰澄水槽】 又其东且十里曰樊坑当白渠之南岸其北直大沟沟水暴则岸坏与渠流俱溃壅之则渠不能容而下流为田患乃迭石为渠岸东西四十尺北高八尺上阔十有七尺其南石尾相冲而下四十尺沟水至则渠之所受满其堤而止其上泄余水以注坑中与泾合土石之工毕于是乎导泾水深五尺下写三白故渠增溉七县之田一昼一夜所溉田六十顷周一岁可二万顷大观四年九月朝散大夫专管勾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都大提举开修石渠飞骑尉蔡溥记

渠堰因革

本朝至大元年承德郎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王琚建言于宋渠上更开石渠五十一丈今用之

元料渠长五十一丈阔一丈五尺深二丈 【沅案元史河渠志作阔一丈深五尺】 计积一十五万三千工每方一尺为一工已开一十四万三千五百四十六工五分未开九千四百五十三工延佑元年兴役后至元五年 【沅案宋史河渠志作至五年葢误】 渠成 【延佑元年至三年先开一十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工四分至元三年再开四千四百零二工一分五年再开一万五千九百六十五工是年秋故堰至新渠口堰水入渠 琚字神瑗济南邹平人建言未行去职后再使督之】

诸渠至元十一年九月初二日准奉大司农司剳付呈准中书省剳付先后讲究定条画使水法度内一款节文 【后凡文案仿此皆低行大字书之】 自古以来青冶浊谷石川金定薄台等水并耀州三原富平邠州管下淳化县行流河水俱系灌溉田禾于民久利之事并令河渠司官管属听授节制每渠直渠长一名依泾水例请给申破水直

案长安志泾阳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富平醴泉七县皆泾水所溉之地今惟泾阳高陵全被泾水之利其云阳【北境高卬泾水不及今引冶谷水西北淳化界来分为七渠以溉近山之地】 三原 【北境高卬泾水不及今引浊谷水西北华原界来分为六渠以溉近山之地】 富平 【旧时南境北限白渠浇溉脾阳大滭丰润三乡今皆拨属三原栎阳余地即引石川金定二水以溉其名见于志曰薄台川东南入漆沮河溉民田 堰武渠溉民田八里 白马渠溉田十五里 长泽渠溉田十五里 石泉渠溉田十里 永济渠溉田二十里 文昌渠溉田十里 怀德渠溉田三十里 阳渠溉田十五里 直城渠溉田二十里】 醴泉 【本汉谷口县治所在泾水西其东北境则入云阳泾阳至今犹有一十之田在泾东与其灌溉夫役不及宋修石渠六县夫亦无醴泉意亦此欤】 栎阳 【余泾水所溉之外其东北境颇高泾不能及遂引石川水径断原东梁才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 武功 【唐咸通中京兆奏修六门堰冶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田一万余顷今废又有升原渠普济渠皆溉民田今废】 长安咸宁 【二县亦有可溉之水往往废涸不能详记今知其一咸宁县有龙首渠东南自浐水分出至城四十余里以溉园圃之田其余民自疏引以溉者又多官府不治也 案志所载与今异者恐或各有废置是以不同】

洪堰制度

圣朝因前代故迹初修洪口石堰 【修洪口即谷口也前代已有是名方言云石阻河流为洪又蜀人谓水口为洪今县有射洪徐有吕梁二洪义与此同沅案古曰谷口曰瓠口此曰洪口谷瓠洪三音相近亦即焦获之获也】 当河中流直抵两岸立石囷以壅水囷行东西长八百五十尺每行一百零六个计十一行阔八十五尺总用囷一千一百六十六个

照得洪口往日水击西岸渠口在东势直冲堰故常吹去今来复击东岸白癸巳年创立渠堰每年增修云云囤行广密委是坚牢虽遇水涨止是冲破龙口或卷去堰上石头或吹损囤口或冲透囤眼故每岁增修及淘石渠上下泥沙人功不辍又旧例水军三十人看堰今议得令各县差富实人夫二名五县计一十名看堰若有微损即便补修 【近年修理物色石囤每个用椽两□四十八条擗稷二条枣条六十担石积长五百七十五尺高一丈阔一尺白草一十担椽每人一日采打二条为一工枣条每人一日采打一担为一工石积每人一日搬运长五尺高一尺阔一尺为一工草每一人一日采打五担为一工编造每囤用夫六名一日编造一个为六工填囤每囤用夫一十二名为一十二工 囤眼每个石积长一百四十五丈高一尺阔一尺白草五担填囤眼每个夫三名为三工 下囤脚索每囤用索一条长二丈每条用麻二斤连囤索每囤用索二条各长三十尺每条麻半斤锥囤麻每个用麻四两其余什物在外】

石渠下广一丈二尺上广一丈四尺土渠下广一丈八尺上广五丈深视地形之高下渠岸两边各空地一丈四尺

旧例岸两壁无得当栏巡水道径 【后称空地者放此 案今见行渠身即宋之丰利渠也王御史新开石渠亦同但身不及耳其立囤处河身亦窄今凡用囤二行数皆减于旧矣】

立三限闸以分水凡二所三限闸其北曰太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白渠太白之下是为邢堰邢堰之上渠分为二北曰务高渠南曰平皐渠彭城闸渠分为四其北曰中白渠其南曰中南渠又其南曰高望渠又其南曰隅南渠中南之下其北分者曰析波渠其南分者曰昌连渠渠岸两边各空地八尺凡渠不能出水则改而通之

照得三限彭城两处葢五县分水之要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三原栎阳南限入泾阳至分水时宜令各县正官一员亲诣限首眼同分用庶无偏私若守闸之官不应或妄起闸一寸即有数徼余水透入别县甚可关防 【三限闸在今洪口下七十里彭城闸又在下二十里或白平石者秦人音讹也今并称之 图经云中白渠首承太白渠东入高陵界南白渠首承中白渠亦入高陵界长安志云白渠自泾阳县界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县界彭城与下分为四渠注曰唐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曰刘公渠彭城堰 今案泾渠水道斗门时多变易以故或与旧迹不同皆因岁久渠深岸高水不能上□其可通之处辄为一渠其名亦异今惟三限下正渠及彭城下四渠犹系旧名其析波渠道已非故迹今中限正渠彭城闸二其北有一小渠名曰狂渠闸下其北又一小渠名曰宁三渠若此之类固不能备载也】

立斗门以均水总为斗一百三十有五渠岸两边各空地五尺限上斗门十九 【南边自白公斗起水次曰长渠斗成邨斗染渠斗驸马斗圣女大斗圣女小斗智光斗石劫斗七劫斗何氏斗李相公斗威圣斗店西斗宁邨斗小留斗双槐斗张房斗三屋斗凡一十九】 南限斗门十二 【自南边唐婆下斗起水次唐婆中斗唐婆上斗杨南斗杏园斗端正斗佛宝斗卢从斗长流斗落桥斗省斗曹午斗凡一十二】 中限斗门十 【南边西鲁斗起水次赤赐上斗赤赐下斗杨三斗西王郭马斗凡五 北边小渠长流冯下斗起水次长流冯上斗园内斗高阳斗狂渠斗凡五】 北限斗门五 【南边石圈斗起水次东公主斗西公主斗南北王斗凡四 北边师和斗】 务高斗门二十三 【南边安业斗起水次周开斗东安仁斗长闰斗段洪斗归厚斗西安仁斗丰乐斗通流斗阜民斗岁丰斗闰陵斗柿园斗掘斗大王斗小王斗景公斗通元斗翟家斗穆王斗荐福斗凡二十一 北边广盈务高二斗】 平皐斗门八 【南边观相下斗起水次观相中斗观相上斗曲渠下斗曲渠上斗平皐下斗平皐中斗平皐上斗凡八】 中白斗门二十三 【南边永寿斗起水次安阳斗安庆斗东阳斗善利斗普济斗普闰斗广利斗周吉下斗周吉上斗王化斗任邨斗留赵斗潜化南北二斗兴圣斗神策斗凡十七 北边武强一斗闰宁王小渠上斗二下斗一中斗一凡五斗】 中南斗门十五 【南边雨金斗起水次安阳斗望丰上下二斗丰阜斗丰穰斗富仁斗孝义斗辛家斗仁寿斗高望斗凡十一 北边广济斗马家斗通远六宅凡四】 析波斗门一 【北边通口斗一】 昌连斗门三 【南边下中上凡三斗】 高望斗门十一 【南边信陵斗起水周夏上下二斗严应斗通利上下二斗闰益斗闰仁斗通闰斗魏闰斗 北边任公斗】 隅南斗门五 【南边信陵斗起水次安信斗房家斗新开斗东鲁斗凡五】 凡水出斗各户自以小渠引入其田委曲必达

旧例仰渠司正官预为修渠砌迭斗口使无壅滞

又体知得人户偷开斗口故使渠岸颓毁望令温水偏入其地亦有懒堕不肎修理仰巡监官斗门子预为催督利户修理渠口或令石砌木围无致损坏透漏费水又如遇开斗浇田渠司差人随逐水头葢督使水如有违犯即便申报

退水槽

凡遇涨水泄以还河

邢堰 【堰之始不知起自何时葢为北限地高水势不能及遂引清冶二谷之水经三原县龙桥镇以东至邢邨截河为防堰其水与泾合流以溉三原泾阳并渭南屯所之田今其堰长四十余步其下水分为二渠中有深沟一道葢古白渠之故道也水不敢入故堰绝之分灌高田至今人名其沟曰干沟】

凡修渠堰自八月兴工九月工毕春首则植榆柳以坚堤岸

年例先于七月委差利户各逐地面开淘应于行水渠道须管行水通快

又每遇春首令各斗利户逐其地面广栽柳榆以坚堤岸免至当时修理及禁诸人不得斫伐

凡水广尺深尺为一徼以百二十徼为准守者以度量水日具尺寸申报所司凭以布水各有差等

旧例三限平石两处系关防分水禁限五县各差监户一名与都监一同看守限口每日探量水深尺寸赴司申报 【徼者呌古有徼道谓巡禁道也水家取以为量水平则之名今农者耕地一方谓之一徼义与此同其法量初入渠水头深广方一尺谓之一徼假令渠道上广一丈四尺下广一丈上下相折则为一丈二尺水深一丈计积一百二十尺为水一百二十徼是水之至限也其三限口各以广狭视此为准守限者每日探量具徼数申报所司凭以分俵水盛则多给水小则少给凡遇用水斗吏具民田多寡入状承合得徼数刻时放水流毕随即闭斗交付以上斗分大槩水一徼一昼夜溉田八十亩违者罪罚□今□平流闸下石渠岸里有一石龟前人刻以志水者也为之语曰水到龟儿觜百二十徼水尝闻主守者曰今水虽至其则犹不及全徼葢渠底不及古渠之深也 又水法后言水直直本是程字亦音讹也正犹彭城作平石云耳】

用水则例

凡用水先令斗吏入状官给申帖方许开斗

旧例仰上下斗门子预先具状开写斗下邨分利户种到苗稼赴渠司告给水限申帖方许开斗上下斗分承水时刻浇过苗色顷亩申破水直违时者斟酌断遣

自十月一日放水至六月遇涨水歇渠七月住罢

照得十月一日放浇夏田三月浇麻白地及秋白地四月止浇一色麻苗一遍五月改浇秋苗今渠司旧例五月浇秋每夫三十亩此时麻正仰浇秋苗亦渴攸水人户计其所利麻重□苗将水分浇水司为不系一色辄便断罚深为未便议得各人合得水限于内分用又不过其所限虽非一色苗稼合从民便以厚其利

又旧例验工合浇麦苗秋禾顷亩间遇天旱可浇者不得使水不须浇者却令使水如此浇溉妨悞不便今后验合浇顷亩如不过元数从民便使水毋得因而多浇如违断罚

每夫一名溉夏秋田二顷六十亩仍验其工给水 【今实溉一顷八十亩】

照得旧日渠下可浇五县地九千余顷每夫一名浇地一顷三十亩自十月一日入水溉田至七月十五日住罢方才周遍即今五县地土亦以开遍大约不下七八千顷所起人夫一千五百名每夫浇地一顷七十亩计地二千五百余顷亦是十月入水七月方罢以此揆之则所浇之地实同而入官之地数即少明见其余地亩每岁上是货赂渠斗人吏盗用浇溉事发断罪民甚苦之又切知人民数多一家之地多者不过一二顷少者或十亩故一顷三十亩为限取夫一名以此计之则上户之家不过二名下户或三户或五户出夫一名今日地广民稀难同此例一家所占多者或十顷至五顷虽小户不下一顷有余是故人民畏其夫多匿地盗浇冒罪致罚接踵相继议得不若全夫一名依前限一顷三十亩为则加地一倍止出夫一名添给其水如此加倍则民虽少亦可拟往日人户三分之二矣如有盗浇供地不实严行断罚

又旧例每夫一名计浇田夏田一顷三十亩秋田四十亩共一顷七十亩议得今地广人稀若依旧例其水有余中闲不无巡水之徒令无夫之家买水浇溉今拟令人户更不增添夫数每夫一名令浇二顷六十亩庶望革去买水之獘

又人户合浇田禾顷亩照依旧例验工轮番使水各斗下若有在前不出夫役使水之家今后无得使水监浇官斗门子人等看循与水者依例断罚

行水之序须自下而上昼夜相继不以公田越次霖潦辍功

旧例各斗分须要从下依时使水浇溉了毕方许闭斗随时交割以上斗分无得违越时刻又使水屯户与民挨次自下而上溉田

又体知得用水之家多使驱丁看水至冬月浇田遇夜避寒贪睡使水空过至明却称不曾浇溉迟违由时枉费水利合行严加断罚

又五县行使□水斗口旧例自下而上挨排次序放浇却因地形高低不等累经洪水吹濯渠深地高在前官司权令打立截堰放浇今来体知得其余斗分不畏公法屯利人户将地不尽实报倚仗人众接上筑打死堰将下次利户合使水直改豁恣意放浇直至夜深却将水直分豁下流已下利户不曾堤备以致泛溢浇过不应地亩或还入河虚费水利议得除渠深地高必用倒堰斗口比及定夺以来权且依旧外据其余斗分务要依例自下而上挨排次序照依元供地亩合浇水直放浇无得似前打立截堰纵意多浇违者断罚 【案五县之地本皆斥卤与他郡绝异必须常溉禾稼乃茂如失疏灌虽甘泽数降终亦不成是以泾渠之例一日而不可废也】

诸违官禁作奸獘者断罚有差

照得大司农司元定若有违犯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至元二十年承奉宣尉司剳付犯水人户有做夫之家亦有不做夫之家议得如系不做夫之家每亩罚小麦一石兴工利户每亩五斗至元二十九年陜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讲究得违犯水法不做夫之家每岁减半罚小麦五斗兴工利户每亩二斗五升外据犯罪每亩笞七下罪止四十七下又案旧例凡搀越盗用渠岸修筑不牢浇溉不应地土渠吏蔽匿不申及斫护岸树木无故于三限行立者皆有罪罚

设立屯田

庚子年八月钦奉圣旨以梁泰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

据梁泰奏告京兆府有旧来三白渠兵革以来渠堰缺坏地土荒废陜西人户虽有种莳不得水利税赋不敷军马用度修成渠堰每亩可收一锺 【沅案元始河渠至云太宗二十二年梁泰奏请】

准奏仰梁泰就带元降御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直隶朝廷

至元十一年初立河渠营田使司安置屯田二十八年改屯田总管府

是年九月十五日奏过事内一件节文安西府延安府凤翔府这三路在前交军立屯来根脚里这军每不是额定的正军有成都府忙并时分几处签来去年省官人每奏了这军交依旧为民来若是这军每散了呵屯田的勾当得济的勾当误了也者这军每虽交做民呵只交这的每种田不交罢呵怎生么道也先帖木儿等京兆省官人每秦将来???般者么道圣旨有来立屯田府的勾当里三个路里合立三处营田司衙门休立营田司立一个屯田总管府衙门委付着好人管着屯田的勾当中也者么道奏呵???般者么道圣旨了也钦此都省移咨钦依施行准此省府照得营田司已经革罢即将元管户牛地土额办粮草已未送纳及应干不了事件交割外据六盘迤东彭原等处元系成都接应军人改为民屯比及别行设官以来恐误合办粮草拟令元管屯田千户时暂抅钤管办 【皇庆元年再内至元十一年创立屯田于各县交参协济下户内葢拨屯田 至元二十一年奏过事内一件在前车站一千户放罢收系屯田】

设官四员

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 【二官衔内立带兼河渠司事凡有文移止称屯田总管府为水事则称兼河渠司事】 副总管一员同知一员

首领官三员

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按牍一员 吏译人等一十五人 【通事一人译史一人司吏四人奏差四人都监一人土?毫塞四人】 合千一百五十二人 【看守洪口囤堰水军一十名看守探量三限口水直人夫四名看守探量彭城限水直人夫二名看守邢堰人夫一名分俵水直斗门子一百三十五名】

司属五所

终南渭南泾阳栎阳四所各设令一员丞一员平凉一所本府注拟正副提领各一人

屯四十八终南九屯 【怀教屯乐平屯忠力屯曲泉屯乐成屯利泽屯奉上屯栾邨屯安化屯】 渭南一十六屯 【怀德屯怀仁屯丰济屯善庆屯闰泽屯永便屯皁角穹屯亭利屯信陵屯严应屯雨金屯安阳屯安庆屯南永寿屯北永寿屯合阳屯】 泾阳九屯 【丰闰屯里仁屯昭义屯富安屯永昌屯广备屯仁受屯安信屯华原屯】 栎阳九屯 【归厚屯安仁屯安业屯丰乐屯万全屯广盈屯阜盈屯大有屯定陵屯】 平凉五屯 【白店屯董志屯南庄屯南市屯再店屯 右渭南所屯田半皆在渭南陆地终南所屯全在近山盩厔等处泾阳所屯亦半在醴泉富平华原鄜州直罗等处栎阳所屯除定陵屯在富平外八屯皆用泾水石川浇溉】

户四千八百九十二地五千六百六十四顷一十二亩六分三厘八毫 【内荒闲地一千六百八十七顷九十七亩二分七厘八毫】

农器二千二百三十三副八分五厘牛二千一百零九具一只九分 【每牛一具以二十分为率拨地二顷纳粟麦五十石内大麦二十石小麦二十石粟十石草一百束牛一只者地数以下皆减半牛三只以上各随其分数以增之】

粮至大元年旧数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九石二斗九升一合六勺草三十一万三千七百九十束四万五千九百二十秤

至正二年实办粮数 【除倚免事故逃亡等户外】 七万二千六百五十九石七斗八升二合三勺四抄 【大麦二万六千七百二十五石二斗零四合小麦二万六千六百八十二石五斗一升八合七勺四抄 粟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七石四斗八合 白米八百一十四石五斗二升四合 糜子一百五十五石零四升五合九勺 粳米五十石八斗八升二合 糯米九百三十四石一斗九升九合七勺】 草 【束二十九万一千五百一十三束秤四千九百三十九秤四斤二两】

建言利病

承务郎陜西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宋秉亮言洪口之利始于秦水工郑国于仲山之下凿引泾水首起瓠口尾注于洛溉田四万余顷至汉大始中水利废坏赵中大夫白公因其故迹徙开渠口于上流首起谷口尾入石川以注于渭降及隋唐以至亡宋其利又废大观中又于小龙潭之上复开石土渠数里疏引自来之水入渠五尺赐名曰丰利渠迨今二百余年其利渐少至大闲 【沅案宋史河渠志云三年】 监察御史王承德建言于丰利渠北开凿石渠长五十丈岁月已久吞水渐少入渠之水既微则筑堰劳而民利寡矣尝考古今渠利之废葢因河身渐低渠口渐高水不能入是白公不容不继于郑渠丰利不得不开于白公之后也今丰利渠口去水又已渐高则王御史见开石渠又不尽功若不增治岂惟渐失民利虑恐日就湮塞近因巡历至县亲诣新旧渠口一一相视遂采众论酌以管见苟欲其利溥博其说有三一曰尽修渠堰之利二曰复置两闸之防三曰开通出土之便然其要又在选委得人不当惜费今将贴说图本具呈宪台照详施行 一相视得郑渠起于瓠口今骆駞弯西北是也上至白公渠口二千七百余步白公渠口即今小龙潭下是也上至宋丰利渠五十六步丰利渠又上至王御史新开石渠五十六步已上三堰西北高而东南低泾水自仲山出由高而下河岸去水渐高今量得郑公渠口至水而计高五十余尺白公渠口至水面计高一丈三尺相悬如此虽欲不改不可得也今丰利渠至水亦高七尺有余方新渠未开之时每岁差民起立石囤堰水计用囤三百八十个高一丈有余费役甚广而水益艰涩是以王御史乃于上流穿处疏凿此渠止用囤一百八十个宜其省费而水可通也然其底亦高河水三尺所立囤堰厚止三重河流深处囤之高者乃至一丈五尺浮坐于地每遇河水泛涨不禁冲突易于倾坏反不若宋渠之堰凿石安立桩橛犹以为固也 【今泾水石底安桩石眼犹存】 是以用费益多民力益困询诸众言皆言新石渠起于山脚地势高于接流其底既比元言犹有三尺未开宜与以凿渠底通行计料再令开凿加深八尺如此不待囤堰之设先有五尺自然之水入渠其囤但比水高五六尺则渠受水之多不言可知宜计旧堰广狭新囤高下即今三重之上截作九重囤堰既低且厚纵遇小涨只于囤上漫流而过不至冲激倾倒设使囤坏亦不妨自然入渠之水此法之外无以复加 一相视得旧闸二所上下相去四十余步中闲元用退水旧槽至今见存其置槽去处上离宋渠四百四十九步离新开石渠五百五十□□□□□□退水槽近上三十余步渠深两壁开凿切口二道当时设此葢遇泾水暴涨及洪堰倒塌之时即下此闸以备浊水淤淀渠道平流一闸在退水槽近下十步渠身两壁亦有切口四道葢于住罢浇田之后水既无用遂开此闸乃退渠水由槽还河又当河涨之时或净浪不能猝下或已下而漏漫浊水并下两闸以防不虞此皆古人良法安可废而不行近年以来渠湮岸崩民渐失利拟合将二闸修置以时开闭则浊泥不得入渠穿淘之工可以减半又净浪相离新渠窵远浊水入渠必至淤淀宜将此闸移于渠口近下一二十步安置 一相视得洪口以下石土渠十余里自古穿淘两岸积土如山旧时将所积高岸开为通道名曰鹿巷凡穿淘泥沙由鹿巷运于岸外近年以来淘出泥土填满鹿巷只于岸上堆积或于霖雨其土崩塌复入于渠是以渠道益浅水来益小今观渠与泾河相望咫尺运土入河甚不费力缘为累年堆积以至太多是以为难此皆有司因循姑息之过也起夫穿淘妨农病众甚为可怜拟合于农务未忙天暖人闲之时差遣五县人夫将鹿巷开至平地搬运积土远离渠岸或运入河以渐而去不得似前辄闭岸巷假以岁月积土渐除渠道自通人力既省官政亦简民之受赐胡可胜言 一汉之郑白宋之丰利功大而利久者由其委任得人不惜财费故也今自王御史建言以来三十余年而工尚未成者原其所自实由选委不当有所靳惜不能成尔今欲开凿前渠复修两闸监督之官宜当遴选工食之给不可吝惜自古及今为经久之计者不计重费成非常之功者惟在得人今详此功劳费虽广可以永逸拟合择选谙晓水利练达时宜廉干官员度宜优给以成久利之功如其不然将见五县之民日趍穷苦屯田之置亦为虚设况今石渠已至仲山石脚更无开展去处若更不成是使二千年历代养民之利一朝而废岂不痛哉所以行省必合选官兴治毋惜小费明立赏罚使有惩劝然后事可集而功可成也

云阳人杨景道尝论泾水之善一则民苦渠堰之劳费获濯溉之利二则限亩法獘论次不明致使小民勤触刑宪即欲上言未果颇采其说以附于左其略曰至元九年至十一年二次准大司农剳付劝农官韩副使耀用宋太守等官二同讲究使水法度王准中书省以为定例虽其节目若有未详然其大纲固已条举其后改立官府至元之法渐以废弛水法坏乱多寡不均如以因堰疏薄渠道浅并水邨微少夫役繁重断罚相继使泾水之利反为河北之害今略举三以明其獘 一至元绩议捉令人户依上年额定夫数更不增添每夫今浇夏秋田二百六十亩庶望革去卖水之獘切详所议宽限之法如此明白不见遵依今欲举行宜将二顷六十亩之数停分三次两月一周每次放浇八十七亩不限名色自今岁十月为始至来年五月就八个月若其渠堰如法水流不断可以浇溉四次前二次已及元限后一次为浇秋苗如是深水大小不一断续相继可复浇溉则远近贫富均获水利矣 又水例云渠下可浇五县之田九千余顷以今屯利人夫一千八百名计之绝多补少每夫一名为田五顷旧利一名限浇五顷七十亩是二分之中盗浇者常有二分是以人皆犯法动触刑宪故至元宽限作二顷六十亩则明浇者一半而不及者尚有一半其法虽未尽善而犹胜一顷七十亩之少今以渠水计之全水一百二十徼三分去一为八十徼一昼夜可浇田六十余顷自今岁十月为始尽来年五月计二百四十日可浇一万四千余顷假使开启渠堰便利致使水及百二十徼全数则一岁所浇又不止是今论者皆以即今水小为难殊不知今日水数亦不下八十徼矣全水一岁每夫可浇一十余顷今吏咸作六十徼一夫犹当浇田五顷限以二顷六十亩岂可开太多乎若夫立限太宽倘遇天旱近水有力者浴意多淫贫若远水者愈不得则故就一顷六十亩为限□虽多亦可周遍水大则必加倍况今既有两限分□□法又有交承时日之则水小则拘限而能均水大则有时日民得尽利此诚得中正不□之良法并行而不相悖者也 一各斗下利户浇田既无先后排轮之次亦无各家合使日期惟以亩数为限或遇天旱民急目前之利违限多浇欲尽断罚则伤百姓若不严禁复不能均又先开斗分多占月日及时浇溉全得其利近后斗分往往过时失误岁计一岁之中水来不过一二次水限亩数亦少合今每水头一道斗口几处验各斗人夫多寡分定合开日时六十日内须要周遍仍令人户供报花名地段顷亩见数置簿该写合该水程日时须要自下而上惟渠涨岸高者别为区处官及斗门子各收一簿永为定式凭验使人知某日为某邨之水某时为某家使水之期自然不敢侵越易避而难犯矣 一限首眼同分水其法今亦废弛故五县水利不均葢洪堰计用人功而成理宜验夫用水但地理远近不等渠道悬昂不一分水之时斟酌增减期于均平可也如北限昂而中限悬当增北限而减中限泾阳近而栎阳远当益栎阳而损泾阳仍将各渠寔有夫数各限应得之水随水大小议为则例刻之巨石立于限首庶使官吏将来有所凭验易于举行又验夫二分与合得水程徼数复如旧日分作二道轮番浇溉庶可与其余水头一齐周遍民免盗水之罪矣又如白渠水小之时宜将限工并中限权行止住听下县先浇候水大之时将门?登下水程并开一斗或三斗以补之故限口有志水石古语云水到石人手限上开三斗水到石人腰限上不得浇即前人规模之大方也

经渠总论

经水出安定郡岍头山西自平凉界来经邠州新平淳化二县入干州永寿县界千有余里皆在高地东至仲山谷口乃趍平壤是以于此可以疏凿以溉五县之地夫五县当未凿渠之前皆斥卤硗确不可以稼自被浸濯遂为沃野至今千余年民赖其利但渠初凿之时渠与河平势无龃龉岁月潄涤河低渠高遂不可用虽白公赵佺继之于后终亦不能久者葢仲山洪口万岭环复两崖划断河流涌出势如建瓴复阻石堰其怒愈甚土石承委不得不肭今其下有小龙潭其深不测是水激射而成也河既渐下渠岸自高所灌之田日复淤闭虽强壅遏竟无良策今新石渠已迫山足又高三四尺矣苟不可行千载之功诚为可惜抑尝考夫泾之形势人有生长其处耳目习熟犹或不知不知韩人郑国一入敌境何遽识此而开万世之利不亦神乎虽然利之所在害必从之今五县之民岁八月治堰九月毕土楗石伐木掘泥悬土入水置困下临不测 【今泾渠两岸屡年淘出泥沙堆积增益高至三十五尺下窥渠面如视井底每年差五县人夫入渠负龙挠曳而上依旧堆积及洪口安囤之处水深丈余其底皆石水流湍急下入龙潭其深不测所置囤堰不时卸坏石木尽去杳无余迹每年增葺人役水中至有溺者】 十月引水以嗣来岁入秋始罢又复就役寒暑昼夜不得稍休 【水法自十月放水至明年七月始罢昼夜寒暑风雨晦冥不敢暂辍须循环相继然后乃遍尝问其故以为或开疏壅禾即不茂葢土性本薄泾于渎淖反成其癖政如病人一旦虽药病即复来故人有地馋之说】 而垦辟耘敛播植之劳犹不与焉加以官府程督旁午畦陌条约限禁琐屑尤甚近年水脉艰涩所润益寡分争讼阋奸獘百出究其委曲胡可尽言于是民有上诉愿弛其利以免劬瘁有司以故事恒规不敢辄许 【尝闻诸水家民田近水而地下者便而多利远水而地高者难而寡利又为限亩所拘不得尽溉其田故远者有愿不用水以免其役者有司以修治役大近者不能独富不敢许也】 呜呼夫韩本欲疲秦人于一时不知后世病复甚耶由是言之为之柰何传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使西门史公儿内史白中大夫为之吾知其有不患者矣当今之时必欲继疏凿之功复古人之迹使千百世永永而无敝者世果无高智绝伦卓荦奇伟如若人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