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佛祖通载>卷第二十

《佛祖通载》卷第二十· 释念常

住持华亭念常集

南宋(姓赵氏都杭州)○不轻曰(南渡高孝光宁理度幼主。七宗百三十四)

(一丁未)高宗构(母韦妃。徽宗梦吴越武肃钱王入室。已而生帝。封康王。靖康初尝出使斡离不军。是冬斡离不再来。奉诏再使耿南仲偕行。至相州民遮道请无往。至磁州守臣宗泽。及磁人亦止之。相州守亦以蜡书言。金人方遣骑。物色康王所在。乃回相州。揭榜召兵勤王。有诏以康王为大元帅。江伯彦宗泽为副。速领兵入卫。王从伯彦议。出相州北门。渡河至大名。闻京城陷。请进兵向京城。伯彦不可。请王移兵东平措身安地。南仲亦以为然。遂东。河间守黄潜善亦领兵至。进屯济州。探报张邦昌为金所立。二帝北行。邦昌迎元佑孟后听政。文武官吏皆劝进邦昌。下手书以迎立康王。告中外有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遣使奉表。及以孟后书来。邦昌继至伏地。恸哭请死。使人自河北窜来。进道君手礼曰。便可即真来救父母。王恸哭拜受。遂趋应天即位)

改建炎元年。

金国天会五年。

(庚戌)上自正月至温之江心。改额曰龙翔。东轩曰浴日。宸翰辉映○革林灵素故居为资福教寺○秦桧归自金受挞辣意专主和议○十二月金人册刘豫为帝国号齐。年改阜昌。

(辛亥)绍兴元年○张浚妒能杀曲端尽失陜西地。

金国迎请栴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陆会七昼夜安奉于闵忠寺供养凡住十二年。 (乙卯)金熙宗立(名亶。元名曷刺。马太祖嫡孙。宗浚之子。治十四年。

完颜亮弑之)

(二)西夏大德元年法师苏陀室利。西竺人也。特礼文殊于五台。善闲咒术能通利。神异颇多。

帝弥加重。时羽士萧真人亦高士也。技术难问。皆为师伏。于是稽首后违世已。

金国唐括相公赞其真曰。似似是是(或云奇哉师子)苏陀室利西竺来游一百八岁。雪色连腮碧光溢臂。内蕴真慈外现可畏。在闵宗朝连阴不霁。特诏登坛咒龙落地。赭色伽黎后妃亲制。施内藏财度僧起寺。人半信疑。佛陀波利借路重来五峰游礼。峨五佛冠。曼殊何异。圆满月面色非红粹。真人萧生遥瞻拜跪。

(三)绍兴五年八月五日。圆悟禅师示寂。讳克勤。字无着。彭州崇宁骆氏子。依妙寂院自省落发受具。游成都从圆明敏行大师学经论窥其奥。以为不足恃。谒昭觉胜公问心法。久之出关见真如哲公颇有省。时庆藏主众推饱参。尤善洞下宗旨。师从之尽其要。尝谒东林照觉。顷之谓庆曰。东林平实而已。往见太平演道者。师恃豪辨与之争锋。演曰。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光独照时。自验看。以不合辞去。抵苏州定惠。疾病几死。因念畴昔所参俱无验。独老演不吾欺。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演喜其再来。容为侍者。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演诵小艳诗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师侍侧忽大悟。即以告演。演诘之。师曰。今日真丧目前机也。演喜曰。吾宗有汝。自兹高枕矣。师因以是事语佛鉴勤。勤未之信。师曰。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初谓建立语。今乃果然。勤愕然无对。时佛眼禅师尚少。师每事必旁发之。二公后皆大彻。由是演门二勤一远。声价籍甚。丛林谓之三杰。演迁五祖师执寺务方建东厨当庭有嘉树。演曰。树子纵碍不可伐。师伐之。演震怒举杖逐师。师走辟。忽猛省曰。此临济用处耳。遂接其杖曰。老贼我识得你也。演大笑而去。自尔命分座说法。崇宁初以母老归蜀。出世昭觉。久之谢去。于荆州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逞辞婉雅玄旨通贯。无尽不觉前席。师曰。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无尽曰。当不别。师曰。有甚交涉。无尽意不平。师徐曰。古云。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知有全提时节。若透彻方见德山临济用处。无尽翻然悟曰。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今方知渠无摸索处。师尝有颂云。顶门直下轰霹雳。针出膏肓必死疾。偶与丞相意会。无尽喜曰。每惧祖道寖微。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澧州刺史请住夹山。未几迁湘西道林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及见开堂提唱妙绝意表。始增敬焉。政和末有。 旨移金陵蒋山。法道大振。僧问。如何是实际理地。曰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僧曰。未问已前如何荐。师曰。相随来也。进云。快便难逢。更借一问。

曰。忘前失后。进云。若论此事如击石火。只如未相见时如何。师曰。三千里外亦逢渠。曰。恁^8□则声色外与师相见。答曰。穿却鼻孔。问。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名。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事。未审衲僧家又作^8□生。师曰。威震寰区未为分外。曰。恁^8□则坐断十方壁立千仞。师曰。看箭。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是同是别。师曰。两个金刚圈。曰。沩山撼门三下又作^8□生。师曰。不是同途者。知音不举来。尝示众云。恁^8□恁^8□双明。不恁^8□不恁^8□双暗。不恁^8□中却恁^8□。暗里隐明。恁^8□中却不恁^8□。明中隐暗。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恁^8□犯手伤锋。且道唤作什^8□。到这里。高而无上。深而无底。旁尽虚空际。中极邻虚尘。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底钵盂无影杖子。熊耳山前少林峰下。老胡九年冷湫湫地守这间家具。深雪之中直得情忘意遣理尽见除。方有一个承当。且道双明双暗双放双收。是建立是平常。总不与^8□也未。是极则处。且作^8□生是极则处。擘开华岳连天秀。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诏住东都天宁太上在康邸。屡请宣扬。有偈云。至简至易。至尊至贵。往来千圣顶□头。世出世间不思议。然是时钦宗在东宫。师对太上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宰相李伯纪表住金山驾幸维扬。有诏徵见顾问西竺道要。对曰。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太上大悦。赐号圜悟禅师。乞云居山归老。

朝廷厚赆其行。至云居之明年。复归于蜀。太师王伯绍迎居昭觉。绍兴五年八月五日示疾。将终。侍者持笔求颂。书曰。已彻无功。不必留颂。聊示应缘。

珍重珍重。掷笔而化。春秋七十有三。坐五十五夏。谥真觉禅师。塔曰寂照。

(丙辰)五月收免丁钱○(徽宗凶闻至。以乙卯四月崩)

(四)平江虎丘隆禅师入寂。讳绍隆。和州含山县人。生时歧嶷。九岁出家依县之佛惠院。又六月岁削发受具。又五岁而束包曳杖。飘然有四方之志。首谒长芦净照禅师。参扣之间景响有得。因阅圆悟勤禅师语。抚卷叹曰。想酢生液。

虽未能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恨未亲聆謦欬尔。于是欲访之。至宝峰谒湛堂准禅师。准曰。如何是行脚事。师露胸示之曰。和上验看。准即打。师约住曰。且莫盲枷瞎棒。准大笑。因留年余。乃谒死心于黄龙。心问曰。是什^8□僧。师曰。行脚僧。心曰。是何村僧行甚驴脚马脚。师曰。广南蛮道什^8□何不高声道。心喜曰。却有衲僧气息。师乃喝。退而参堂度一夏。心甚器之。每叹曰。再来人也。死心机锋横出。诸方吞焰。非上上根莫能当。而于师重称赏。众皆侧目。已而趋夹山见圆悟道龙牙山遇泐潭干之法子蜜禅师。相与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处抚掌轩渠。或若佯狂。议者谓今之沩仰寒拾也。久之辞去。遂至夹山会圆悟移道林。师从焉。一日入室。圆悟引教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竖拳曰。还见^8□师曰。见。悟曰。头上安头。师于此有省悟。复曰。见个什^8□。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肯之。自此与圆悟形景上下。又二十年。斧搜凿索尽得圆悟之秘。师以二亲垂白。归寓乡郡褒禅寺。盖修摩耶忉利故事也。继受请住城西之开圣寺。四众翕然归仰。建炎之乱盗起淮上。乃南渡。宣城士庶素钦师名为结庐铜峰下适彰教虚席。郡守李尚书光延师居之。道化益振四年而迁虎丘。时圆悟以时未平。泛峡归蜀。曩之同参辐辏川奔。一时后生望山而趋。师每登座。从容示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播东南。诸方谓圆悟如在也。居三年。感微疾。白众曰。当以第一座宗达承院事。众请于郡从之事。既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珍重。掷笔坐逝。实绍兴六年丙辰岁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建塔于山之阳。

凡住世六十年。坐四十五夏。

(丁巳)金废刘豫齐灭(戊午)(秦桧为右相。晏敦复退而有忧色。曰奸人相矣)○金天眷元年。

(己未)诏诸军州建报恩光孝奉徽宗香火。

(庚申)西夏(仁宗拓跋仁孝立干顺子。改年大庆)

(辛酉)是年秦桧张浚谋杀岳飞岳云○(张九成登径山适大惠升座。有神臂弓之语。秦桧秉国。谓讥朝廷。窜师衡阳)金改皇统。

(壬戌)行经界田粮○韦太后归自金○停给僧道度牒。

金国。英悼太子生日诏海惠大师于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普度僧尼百万大赦天下。

(癸亥)金诏海惠清慧二禅师住储庆寺迎瑞像于本寺积庆阁中供养。

翻译名义平江景德法云编次荆溪周敦义作序。

(甲子六四)西夏元庆元年(乙丑)金海慧迁化。帝偕后亲奉舍利。五处立塔。特谥佛觉佑国大禅师。

(丙寅)正月诏毁淫祠○秦桧经界两浙四川等处。

金复赐清惠佛智护国大师号登国师座特赐金襕大衣及所用珍异其钦敬古所未有帝后亲奉接足礼授。

(五丁卯)金国与蒙国议和○蒙国自称祖元皇帝(戊辰)佛智端裕禅师入寂。师吴越钱氏之裔。嗣圆悟。初住邓之丹霞。迁住虎丘。次径山。庵居于西华秀峰。敕住建康保宁。移万寿。又迁闽之延沙寿山西禅。被旨补灵隐。秋又赴明之育王。其法嗣净慈水庵一等。

(己巳)金国完颜亮立。太祖孙(初名孛烈。杀主自立。迁燕。后南征驻于汴至江上为本酋弑于龟山寺)改年天德。

○西夏改天盛(六)绍兴十九年。牧庵忠禅师迁化。名法忠。姓姚。四明鄞县人。母梦异僧求寓止而娠。既诞紫带绕身。自幼性专静。告双亲出家。依郡中崇教院道英授经业。年十九试所业得度。即预讲肆。究天台教旨。于疏义入微亦颇自负。一日暴所习于禅者。为其折困。因有疑于于禅宗。趋天童交禅师以求决焉。及于交言下知有机不发交使其南询造闽之雪峰。与需禅师语。复不契。闻佛眼远禅寺居淮西龙门。于是出蜀兼程至彼。造次不忘提撕其未至处。适纵步水磨欻睹牌额。书法轮常转。师于是碍膺之疑泮然冰释。遂说偈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而作圆相呈佛眼。眼曰。其中事作^8□生。师曰。涧下水长流。

眼曰。必竟如何。师曰。水推石磨。眼曰。归堂歇去。切不得举着。后五日来。

却向女道一句子。曰。这一句子也不消得。佛眼为之解愿。师遂作礼。寻辞佛眼。度九江登庐阜。露眠草宿蛇虎为邻。山舒水缓处。会意则居焉。偶晦昏道傍有枯木数围。经野烧之余尚存寻尺。内空且絜。师兀然其中逾旬浃。远迩传观者甚众。师不欲显异。留偈纪之曰。谁将三昧真空火。爇却一株烦恼薪。只有大根元不动。更无枝叶撼风尘。乃去谒湛堂准禅师于泐潭。酬酢敏捷。准大奇之。斯时黄龙法社鼎盛。预结夏制限其来者。然死心道貌德威。鲜敢樱其锋。尝持剑夜造室曰。闻老和上不惧生死是不。死心拟对。师以剑挥之。死心引颈。师掷剑于地作舞而退。至相西亲圆悟于道林。悟深器之。既而放浪衡岳。眷车辙灵岩之右。怪石有如卧牛。师结茅其傍。故榜牧庵。栖迟二十余年。外形骸而自适。或连宵而不寐。或累日而忘□。发长不剪。衣弊不易。天下禅侣雅称为忠道者。四方衲子不以承颜为不足。一时士夫无不闻风而欣慕。枢密柳公仲古镇长沙。以法轮起师。从于众望。师掉头不顾。复以胜业虚席心欲迎致。檄诸禅劝请。师闻而宵遁。追踪至定明兰若。挝鼓于堂。致师于座。缁素罗拜踰时不已。师慨然说偈曰咄哉黄面老。将法付王臣。林下无心客。官差逼杀人。昔闻其言。今见其事。 下座曳杖趋胜业领住持事。给事凭公济川撰开堂疏。有曰。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死心室内持慧剑以相挥。时为师之实录。师既应世。以荷负宗教为己任亦不吝去留。故自胜业迁南木云盖公安大沩五刹。复赴豫章师李吉甫请。住黄龙。太尉刑公孝扬施金为造寿塔于寺东之芗源。才毕工而方丈后山白光上腾。群鹊飞鸣。师顾之笑曰。吾将行矣。索笔书偈曰。六十六年。游梦幻中。浩歌归去。撤手长空。书毕复谓众曰。后事可依灵源清禅师遗范。言讫瞑目而寂。

(庚午)金废度僧道。

(辛未)九月上谓大臣曰。缘不度僧常住多有绝产。令户部拨以瞻学(出宋史)○世尊示灭二千一百年矣。 (七)太皇后韦氏(高宋母也)建崇先显孝禅寺于杭之高亭山。诏真歇清了禅师。开山为第一代。未几示寂。塔于寺中。师左绵雍氏。嗣丹霞淳公。尝作无尽灯记曰。东平打破镜已三百余年。龙潭吹灭灯复四百余载。后代子孙迷于正眼。以谓镜破灯灭。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灯未曾灭也。见闻觉知虚鉴万像。镜未曾破也。灯虽无景能照生死长夜。镜虽无台能辩生死魔惑。镜与灯光光常寂。明与鉴幻幻皆如。照之无穷。则曰无尽灯。鉴之无穷。则曰无尽镜。日用不昧。昭昭于心目之间。但众生迷而不知。故有修多罗教。开如幻方便。设如幻道场。度如幻众生作如幻佛事。譬如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中点一灯外安十镜。以十镜喻十法界。一灯况一真心。一真心则理不可分。十法界则事有万状。然则理外无事。镜外无灯。虽镜镜中有无穷灯无穷灯唯一灯也。事事中有无尽理无尽理惟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别事。故其事事无碍。由一灯全照差别镜。故则镜镜交参。一镜不动而能遍能容能摄能入。一事不壤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伴融通重重无尽。悲夫众生居一切尘中。而不知尘尘皆毗卢遮那无尽刹海。普贤示一毛孔。而不知一一毛孔含众生三昧色身。然则一切众生日用在普贤毛孔中。毗卢光明内。慈氏楼阁中出没。文殊剑刃上往来。念念中与诸佛同出世。证菩提转法轮入灭度。如镜与镜。如灯与灯。一切一时普融无碍诚谓不可思议解脱法门。非大心众生。无以臻于此境。或问。即今日用见闻觉知。毕竟是灯耶。非灯耶。是镜耶。非镜耶。答曰。镜灯灯镜本无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黄叶飘飘满庭际。一声砧杵落谁家。

是年改孤山寺为延祥四。圣观。迁圆法师塔。葬北山玛瑙坡○大惠移梅阳。

(癸酉)金改贞元正月张灯(吏人王中孚倡全真教谈马丘刘和之今尚存)

○(甲戌)宋自秦桧专国。士大夫名望者。悉屏之远方。龌龊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即登政府。仍止除一厅。谓之伴拜。稍出一语。斥而去之。不异奴隶。皆褫其职名阁其恩数。犹庶官。

(八乙亥)云卧纪谈。罗湖野录成。十月感山沙门晓莹撰。字仲温。法嗣大惠杲禅师。

(丙子)六月有星昼陨○金改正隆元年○(诏大惠复为僧住持阿育王山)

(丁丑)八月诏收诸路给余僧牒。上曰。佛法朕亦未尝有意绝之。正恐僧徒多则不耕者众矣(宋史)

(九)明州天童宏智禅师正觉。十月迁寂。姓李氏。母赵隰州人。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七岁诵书日数千言。通五经。父宗道令出家。得度于同郡净明寺本宗。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十八岁出游方。诀其祖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至晋绛间或以无凭沮师。邑尹见师英俊。因以所执扇示之曰。为我下一转语。师即援笔书偈其上。尹大喜为请凭以行。渡河之洛。谒成枯木于汝州。 时丹霞淳道价方盛。乃造焉。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云。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打一拂子云。又道不借。觉忽悟作礼。霞云。何不道取一句。觉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且去。时年二十三矣。霞退居唐州大乘。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为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豆宗保福悟凤山钊。皆参随之。复分座于圆通照阐提席下。真歇住长芦。招居板首。时众踰千七百。见其秉拂提唱。皆服之。出世泗州普照。嗣法丹霞矣。比先分寺之半为神霄宫。而又两准荐饥。斋厨空乏。二时所须杂以菽麦。既至命纯以TU。库僧辞不给。已而檀施填委。徽宗南幸。觉领众起居。见寺僧千余填拥道左威仪整肃异之。有旨召公面受圣语。还其故寺之半。

建炎初住舒之太平。又迁江之圆通能仁。谢事游云居谒圆悟。会长芦虚席。大众必欲得师。圆悟与安定郡王勉其行。入寺未几。时大寇李在抄掠境上。领众入寺。众惧解散。公安坐堂上。以善语化之。在等稽首敬服。麾退其兵。馈金瞻众。一方咸赖以安。建炎三年渡浙江至明州礼补陀。道由天童。适其阙主。众见师来。密白郡帅。始辞而后从。未几虏人犯境。僧徒迍散。公独迟其来虏至登岭以望。若有所见。遂敛兵而退。秋毫无犯。人叹以为神助焉。九月被旨住灵隐将行四众号慕百鸟哀鸣。十月有旨。再还天童。前后垂三十年。寺屋几千间。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秋九月。别郡帅诸檀。是月七日还山饭客如常。八日辰已索浴更衣端坐。索笔作大惠书。属以后事。又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天连。掷笔而逝。诏谥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戊寅)六月有星昼陨。八月地震○(诏育王大惠再住径山)

(己卯)七月翰林李焘进皇朝百官表(宋史)

(庚辰)初行会子○十二月钦宗崩于五国城(辛巳)诏复给僧牒市军储。

金世宗立(名雍。初名褒。封楚王。太祖孙。海陵王亮既背盟南伐。以帝守京。因自立都燕。帝仁厚慈俭不嗜兵。国内安治。在位二十九年。人谓小尧舜)

改年大定。

(十)大教东被一千一百年矣。 (壬午)孝宗睿即位。初名伯琮。太祖七世孙也。母张氏。生于秀州。有嘉禾之瑞。在位二十七年。寿六十八矣。

金国移都燕京。敕建大庆寿寺成。诏请玄冥禅师顗公开山第一代敕皇子燕王降香赐钱二万沃田二十顷。

(十一癸未)改隆兴元年。是年六月十三日。天童应庵禅师昙华迁寂。姓江氏。蕲之黄梅人。生而奇杰。骨目耸秀。童稚便厌世故。具决定志津济群品。年十七出家於邑之东禅。明年为大僧。又明年杖锡参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梁指法味。乃上云居。圆悟禅师一见拊劳。痛与提策。以为法故服劳难事。趋走唯恐居后。会悟入蜀。指似往见彰教隆于宣。隆其子也。隆移虎丘。师实为先驰。未半载间通彻大法。顿明圆悟为人处。未几礼辞游诸方。初分座于处之连云。处守遂以妙严请师出世。继住衢之明果蕲之德章饶之报恩荐福婺之宝林报恩江之东林建康之蒋山平江之万寿。两住南康归宗。末乃住今天童。皆缁白钦慕同辞公举。

处处开大施门垂手未悟。远近奔凑如水赴壑。师于普说小参问答勘辩之属。皆从容暇豫。曲尽善巧。而室中机辩操纵杀活。尤号明妙。师初有发明。即与此庵时号元布袋者同行。反覆博约日益深奥。及从此庵于护国。相得欢甚。此庵云亡。

意于师不无所嘱。而开堂嗣法不忘虎丘。与近世眩于名闻牵于利养烧香不原所得者异矣。每于住持泛应虚受。虽料理建置小物细故。动为无穷计。未尝茍且。纤毫不可于意。即翩然竟去。莫能回夺。尝自言。衲僧家看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蛮窟。励勉徒众不许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将示疾也。犹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类此。将终或以辞世偈为请。师曰。吾尝笑诸方所为而自为之耶。区处院事纤悉不遗。奄然趺坐而化。春秋六十一。夏脑四十三。 (十二)是年径山杲禅师入寂。讳宗杲。宣州宁国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气。

年十三始入乡校。一日与同窗戏谑。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去。乃曰。

读世书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诣东山惠云院出家。先是元丰戊午院塑释迦像。有异人丁生者。语寺僧曰。立像一纪当生一导师。大兴宗教。若像有难。是人方来。

像毁则是人亦有难。崇宁甲申有盗穴像腹取其所藏。师以是岁适至。事惠齐为师。明年落发受具。繇是智辩自将凌跨流辈。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闻老宿绍^5□久依天衣怀公。亟往上谒与闻雪窦奥旨。趋宝峰迈堂准禅师。见师风神爽湛。特加器重。使之执侍。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准诃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师适有语曰。道须神悟。妙在心空。体之不假于聪明。得之顿超于闻见。李叹赏曰。何必读四库书然后为学哉。因此为方外交。准将入灭。师问孰可依从。准以圆悟勤公语之。已而重趼荆渚。谒无尽居士张公请铭准塔。公道望倾天下。师登其门承颜接辞。绰有余裕。公称誉之。为名庵曰妙喜。字以昙晦。归宝峰讫其事。复见无尽从容问曰。居士谓我禅何如。公曰。子禅逸格矣。师曰。宗杲实未自肯在。公曰。行见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汉。会大阳微禅师。密授曹洞宗旨。寻游东都。

宣和六年圆悟禅师被旨都下天宁。师自庆曰。天赐我。得见此老。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遂造天宁。及聆其升堂法要。迥异平日所闻。即倾心依附。阅四旬圆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有人问天宁只向。

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于言下豁然顿。悟圆悟大。喜迁师择木堂。以古今差别因缘密加妍练。一日圆悟饭超然居士赵公。师预坐。忽忘举箸。圆悟顾师而语超然曰。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师既为所激乘间扣曰。闻和上尝问五祖话不。知记其答否。圜悟曰。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作^8□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五祖云。相随来也。师廓然脱去。知见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记室着临济正宗记卑焉。分座令接纳。繇是以竹篦应机施设电闪星飞。不容拟议丛林浩然归重。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虏人犯顺。欲名僧十数北去。师为所挟。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密尤敬服。寻得自便趋吴门虎丘。闻圆悟迁云居。欲往省觐。道金陵。待制韩公子苍与语喜之。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顷见妙喜辩惠出流辈。又能道诸公之事业。衮衮不倦。实僧中祀梓也。抵云居为众第一座。讥诃佛祖辩搏无碍。圜悟亦让其雄。会世扰攘。入云居之西结庵于古云门寺基。因以为名。阅二十年辟地湖湘转仰山。邂逅竹庵圭禅师。相与还云门。着颂古百余篇。久之游七闽。居海上洋屿。师闵诸方学者困于默照。作辩邪正说以救其弊。泉南给事江公创庵小溪延请师居。缁素笃于道者毕集。未半年发明大事者数十人。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参政李公汉老。闻举庭柏话有省。师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弥光。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师平居绝无应世意。圜悟在蜀闻之。嘱丞相张公德远曰。杲首座不出。无可支临济法道者。公寻还朝。适径山虚席。必欲致师。师幡然起赴。开法于临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说法竟。侍郎冯公济川问曰。师尝言不作这虫豸。今日为什^8□败阙。师曰。尽大地是个杲上座尔作^8□生见。公无语。及居径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师无他约束。容其自律发明已见率常有之。上常问答(具在本录)时惠云院忘丁生之谶。毁释迦故像而新之。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师于是月。坐与张厚善。着逢掖编置衡州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师既拘文不与众俱。率令散处花药开福伊山。时容其受道。门庭益峻。 乃褒先德机缘间与拈提。离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参政李公大发。时居镡津。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数通书问道。当轴者滋不悦。移师梅州。其地荒僻瘴疠。药物不具。学徒百余。赢粮从之。阅六稔毙者过半。师以道处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绘师像。饮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蒙恩北还。明年春复僧伽黎。寻领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径山。天下宿衲复集如初。时上潜藩。雅闻师名。遣内都监诣山问佛法大意。

师升堂有偈云。豁开顶门眼。照彻大千界。既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颂献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复遣内知客入山供养五百应真。请师说法。亲书妙喜庵大字。并制赞宠寄曰。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现处。师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冯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永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遍九垓。草木昆虫皆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喻如众星拱明月。故今宣扬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师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已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为人老而不倦。上即位特赐号大惠禅师。隆兴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殒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声如雷。师示微疾。八月九日学徒问候。师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亲书遗奏。侍僧固请留颂。为写四句掷笔就寝。淇然而逝寿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淳佑间晋陵尤煜号贰卿。尝题大惠语。大惠说法从横踔励。如孙吴之用兵。而广阔弘深不可涯涘。如大海水。鱼龙饮者莫不取足。今举平昔闻见二则朱文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着。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惠语录一帙尔。次年登科。故公平生深知禅学骨髓透脱关键。此上根利器。于此取足者也。煜早得于潘子善丈云尔。因取语录读之。至老不敢释手。往在舂陵。永嘉徐棘卿瑄。亦贬是邦。未几忽迁象台。忧愁涕泣。煜授以所携本。徐卿亟取读之。达旦不寐。次日欣悦忘忧。与昨日夐然二人也。遂携以去。手抄一本乃见还。后三年徐没于贬所。临终殆同游戏。不疾沐浴而逝。此书之灵验如此。 盖煜之亲睹也(云云)

(十三)诏蒋山大禅了明禅师。继席径山。师秀州陆氏。嗣大惠。化扬和王姑胥庄田供众。岁收二万斛。常住由是丰足。

(十四甲申)沙门祖琇号石室撰隆兴佛运通论成行于世。 (乙酉)乾道元年。

(丙戌)诏灵隐道昌禅师住净慈。

(戊子)诏上竺若讷讲师。于四月八日。选五十僧入内观常。行金光明三昧。祈福邦家。 金国十月一日。诏顗禅师于东京创清安禅寺。度僧五百。作般瑟于咤会。

(十五己丑)普庵禅师入寂。名印肃。袁州宜春余氏子。六岁梦一僧点其心曰。汝他日当自省。既觉以意白母。视之当心有一点红莹。大似世之樱珠。父母因此许从寿隆院贤公出家。年二十七落髻。越明年受戒。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

贤器之。勉读法华。师曰。尝闻诸佛元旨必贵了悟于心。数墨巡行无益于事。遂辞师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因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忠公竖起拂子。师遂有省。后归受业院。绍兴癸酉间有邻寺慈化者。众请住持无常住。师布衾纸衣晨粥暮食禅定外。唯阅华严经论。一日大悟遍体汗流。喜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遂述颂曰。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自后发为言句动悟幽显。有不期然而然者。一日忽有僧名道存。冒雪至。师目之喜曰。此乃吾不请之友矣。遂相与寂坐。交相问答。或笑或喝。僧曰。师再来人也。非久当大兴吾教。乃指雪书颂而行。至斯慕向者众。师乃随宜为说。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即愈。或有疫毒人迹不相往来者。

与之颂。咸得十全。至于祈禳雨旸伐怪木毁淫祠。灵应非一。由是鼎新梵宇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师当空画云。还会^8□。云不会。师云。上心不须说。其峻机多类此。忽一日索笔书颂于方丈西壁云。乍雨乍睛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

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枯木救度复示众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入吾室者必能元契矣。善自护持无令退失。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时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世寿五十五。僧腊二十八。奉全身于塔焉。

(十六)是年金国庆寿享禅师。塔于嵩山。其文略曰。讳教亨。号虚明。济州任城王氏子。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山居任城有年矣。斋于芒山村。倚树而化。见梦于女弟冯。自彭村浮图乘白马而下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冯语其母及其子其梦正同。诘旦至光道家。师母刘夜梦安公来求寄宿。是日师果生焉。

拳右拇指似不能伸。瞬而未笑。同业福广福坚闻之来谒。径问。安兄无恙。师熟视良久伸指而笑。常独卧空室。其母闻人诵摩诃般若波罗蜜。惊顾襁褓师犹嗫嚅。及睟试以经卷酒杯。遽拾经卷。少长不茹荤血。唯见僧行造门。辄喜从之。 故一时皆呼以冯山主芒山。村碑之于石。七岁出家礼本州崇觉院圆公为师。十三受具足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必领僧万指。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公法席之胜。自汴梁发足。是夜宝公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以告人曰。吾十年无梦矣。此何祥也。翌日师来。宝公心独异之。师朝夕参扣。未有所入他日以事往睢阳宿赵渡。忽马上忆击板因缘有省。凝情不散将抵河津。同行德满惊曰。

师兄此河津也。师下马悲喜交集。至于陨涕。归以语宝公。公曰。此僵卧人。似欲转动。犹未印可曰曾看日面佛公案否。师笑曰。儿时已念得。宝公笑曰。我只教人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定有自得力处。一日师因云堂静坐。忽闻板声霍然亲证。呈颂曰。日面月面。星流电转。若更迟疑。面门着箭。咄。宝公遂记□曰吾谩汝不得也。诸方知师得法。恳求出世。师亦知缘至。辄往应命。五坐道场。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左丞相夹谷清臣。请师住中都潭柘。归隐缺门。复驻锡于济川之普照。方丈后丛树蓊郁中有一株。亭亭然高丈余。群鸦以次来巢。其上下十二级如浮图状。众贺曰。和上佛法将大振乎。不十数日奉章庙旨主庆寿寺。三年。退居缺门。知河南府国公石抹仲温。以少林虚席。请师继之。居无何师复引去。徜徉嵩少间者数年。忽觉四大弦缓。杜门坚坐谢绝宾客。其嗣香山江延师于西堂。慈云海复乞侍奉。至兴定己卯秋七月十日。谓众曰。汝辈各宜着力。索笔书颂。其末后句云。咦一二三四五六七坚坐不动而逝。享年七十。僧夏五十有八。阇维焰如莲花开合。牙齿目睛不灰。舍利无算。师自儿时额有圆珠。至是爆然飞去。收灵骨建塔焉。

(庚寅)金国世宗真仪皇后出家为尼建垂庆寺度尼百人赐田二百顷。 ○西夏乾祐元年(十七辛卯)乾道七年正月二十日。灵隐瞎堂惠远禅师奉诏见选德殿。师奏曰(臣)生西蜀眉山。游方逾四十年在山间。恭闻陛下即位以来。日应万机道冠千古。覆护教法契合龙天。是谓以佛心而治天下(臣)嗣法佛果圆悟禅师。上曰。圆悟是谁。奏曰(臣)之师名克勤。太上皇帝驻跸维杨时赐号也。上曰。恨昔不见。其杲老如何。奏曰。与(臣)同出圆悟之门。上赐坐。上问曰。如何免得生死。奏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上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但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上曰。悟后如何。曰悟了始知。陛下所问与(臣)所奏悉皆不是。上曰。一切处不是如何。奏曰。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上大悦。师复奏曰。古德道无所是是菩提。上曰。即心即佛如何。曰目前无法。陛下唤什^8□作心。上曰。如何是心。师正身叉手而立曰。只者是。上笑。徐问德山临济机缘。师具奏之。复奏曰。悟后千句万句乃至一大藏教。只是一句。上曰。是那一句。奏曰。好语不出门。上曰。不与万法为侣可参乎。奏曰。老庞致此一问。惊天动地。驱山塞海。超古今脱是非。离言说绝依倚。如陛下至尊至贵。大道本然。上曰。得道者谁。奏曰。学道之人随其器量浅深。验在意表。得底人他亦自知时节。学佛者众机缘亦广。恐劳圣听。不敢具奏。遂谢恩下殿。上曰。后更要说话在。奏曰。谨领圣训(乙未正月初五入寂)帝制原道论。其文曰。朕观韩愈原道。因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绌。未有能辩之者。且文繁而理迂。揆圣人之用心则未昭然矣。何则释氏专穷性命弃外形骸不著名相。而于世事自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然尚立戒。曰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夫不杀仁也。

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如此于仲尼何远乎。夫子从容中道圣人也。所为孰非仁义。又乌得而名焉。譬如天地运行阴阳循环之无端。岂有意春夏秋冬之别哉。此圣人强名之耳。亦犹礼乐仁义之别。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彼杨雄谓老氏槌仁义灭礼乐。今迹老子之书。其所宝者三。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曰。温良恭俭让。又唯仁为大。老子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曰不敢为天下先。岂非逊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相遍举。所贵者清净宁一。而于孔圣果背驰乎。盖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心身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耜而织机杼而耕。后世徒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曰当如之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也。唯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论也。 (十八)帝尝于选德殿制观音赞。赐上竺刻于石。有词曰。猗欤大士。本自圆通。示有言说。为世之宗。明照无二。等观以慈。随感即应。妙不可思。

(壬辰)正月驾幸灵隐。八月七日诏灵隐径山天竺集内观堂斋。宣灵隐惠远。入东阁赐坐。咨论法要。十月三十特赐远号佛海禅师。

(甲午)诏赐内帑二万缗。付上竺建藏殿。赐经一藏。命皇太子书殿榜。曰法轮宝藏。

(乙未)淳熙○诏赐(上竺白云堂印灵隐直指堂印)

(十九丙申)特旨福州东禅刊天台宗教部同大藏流通。

(庚子)金国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命玄冥顗公开山赐田设会度僧万人。 (二十癸卯)淳熙九年二月十九日。沙门可观卒。字宜翁。华亭戚氏。年十六具戒。依南屏精微师。闻车溪择卿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玉惠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霅以祥符延。阅两载以疾反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则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梠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淳熙七年皇子魏王牧四明(讳恺谥惠宪王孝宗次子)用月堂遗书之荐。请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抵行在所而闻王薨。师在天竺受请曰。王旨如生。岂当有辞。遂行至南湖。众见行李寂寂。莫不叹服。

不二载复归当湖竹庵。无疾而逝。寿九十一。大惠先没二十年矣。

(二十一癸卯)帝注圆觉经。二月遣中使。赍赐径山住持宝印。刊行。

(甲辰)金大定二十四年二月。大长公主降钱三百万。建昊天寺。给田百顷。每岁度僧尼十八。

(二十二乙巳)宋遣致仕黄门侍郎宇文虚中别号龙溪居士奉使。

金国。诏请留仕翰林承旨。对越谈论。多引儒书证成释理。累赠金帛。受以给贫。囊无挑药。金朝仪礼皆公定制。寿一百八岁。无疾跏趺援笔朗吟而往。词曰。去国匆匆几度年。公私无事两忻然。当时议论何能固。今日机关别有缘。万事已从前世订。英名留付好人传。孤身不作往来计。须信胸中别有天。

(二十三庚戌)光宗惇(孝宗第五子。年四十四。自东宫受禅。尊孝宗为寿皇。在位五年)改年绍熙。

金国章宗璟立(显宗允恭子允恭未立而卒。帝以皇太孙即位。荒于酒色。大金之业堕焉)改年明昌。 (二十四辛亥)大朝太祖成吉思皇帝是年起兵。

(癸丑)是年十二月布衣王孝礼言。今年冬至日影表当在十九日壬午而会。

元历乃在二十日癸未系差一日。乞将修内作所掌铜表圭。付太史局。则验从之。

金国明昌四年。诏请万松长老于禁庭升座。帝亲迎礼。闻未闻法。开悟感慨亲奉锦绮。大僧只支诣座授施。后妃。贵戚罗拜拱跪。各施珍爱以奉供养。建普度会施利异常。连日祥云连绵天际。从此年丰讴歌满路。每岁设斋常感祥瑞(万松洞下宗人)章宗驾游燕之仰山。御题有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之句(十月杀世宗第六子允蹈)

(甲寅)宋光宗禅位于太子。是为宁宗。 金允蹈子爱王大办。是年正月举五国城叛。求。

大朝兵援。金兵屡败。金亡之始也。

(二十五)净慈肯堂彦充禅师(於潜盛氏子。法嗣东林卍庵颜公)

夔府卧龙破庵祖先禅师(广安王氏)

径山痴绝道冲禅师(武信长江荀氏)

(二十六乙亥)宋宁宗立。名扩(光长子。初封嘉王。孝宗崩。光疾甚。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密建翼戴之议。知宪圣太皇太后以宗社为忧。将白事而难其人。有知閤门事韩侘胄者。琦之曾孙。而太皇女弟之子也。乃因以入白太皇垂帘引嘉王入即位)改年庆元(三月朔日有食之○自虹贯日○雨土)

(丙辰)金国改年承安(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员) (丁巳)金境内大旱。山东盗起○特诏万松住仰山。升堂有偈曰。莲宫特作梵宫修。圣境还须圣驾游。雨过水澄禽泛子。霞明山静锦蒙头。成汤也展恢天网。吕望稀垂浸月钩。试问风光甚时节。黄金世界桂花秋。

(庚申)爱王合大兵陷金上都围和龙。

(辛酉)宋改嘉泰○(吴曦入蜀)○金改泰和○(耶律德寿叛击走之)

(二十七壬戌)灵隐松源禅师入寂。名崇岳。生于处州龙泉吴氏。自幼卓荦不凡。处群儿中未尝嬉宕。稍长闻出世法慕向之。年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于大明寺。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惠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惠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终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即以扣应庵。应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应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乾元木庵永公。一日辞木庵。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8□。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吾兄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州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会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会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辨从横锋不可触。密庵又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照。为密庵嗣。徙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灵隐虚席。被旨补处。居六年法道盛行。得法者众。而师有栖遁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倡道。忽亲作书别诸公卿。且垂二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因甚□脚不起。

开口不在舌头上。及贻书嗣法香山光睦云居善开。嘱以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二十八癸亥)嘉泰三年。金国于是始定。以土德王。承宋。盖不数辽人云。

径山佛照德光禅师入寂。讳德光。姓彭氏。临江新喻人。父术母袁。梦异僧入室。惊寤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积德。乃生此儿。必光吾门。因是命名。年九岁寇扰辟地于袁之木平寺。有妙应大师。伯华善相。曰是子伏犀贯顶。

出家必作法门梁栋。时师年十岁。遽失怙恃。伯父循。伯母万。育而教之。年二十有一。闻人诵金刚经。忽然通解。归白母曰。适闻诵经。身心欢喜。世间万事真如梦幻。力恳出家。族不能夺。遂散家赀。第存度牒僧具。余悉以予其族。诣同邑光化禅院主僧足庵处薙发。遂携师入闽。足庵寓福之西禅。谓之曰。是行为子择所依。东禅月庵善果具衲僧眼。子依之。时复省吾足矣。一见月庵遽问。不落有无中。如何露消息。师云。不落有无中。分明露消息。月庵云。是什^8□消息。师便喝。庵云。未在更道。师云。我留口吃饭在。即令参堂。是时老宿多在闽中。如妙湛佛心圆觉。望重丛林。师悉参扣遍历五十余员善知识。末后见大惠于育王。举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向举处承当。不得向意根下卜度。速道速道。师云。杜撰长老如麻似粟惠云你是第几个。师云。今日捉败者老贼。次年佛涅槃日。因顶谒次。自念佛常住法身何有生灭。头未至地忽然契悟。

遽告大惠。惠云。你者回彻也。惠再主径山。拉以偕往阅夏。暂至蒋山省应庵。

庵称赏不已。谓人曰。光兄顿出我一头地。乃移书与李侍郎浩曰。光兄一自径山老叔印可。如虎插翅。留月余而归。大惠说偈以顶相付师曰。有德必有光。其光无间隔。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云二。乾道丁亥。李侍郎分符天台。与师论道相契。以鸿福延之及迁郡之天宁。衲子云集。淳熙三年。诏住灵隐寺。遣使降香开堂。恩宠优渥。是冬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意。师敷奏直截帝大说。留禁中观堂五宿。两赐御颂特赐佛照禅师之号。又承圣问。释迦入山修道六年而成。所成者何事。奏云。将谓陛下忘却。四年冬召问华严法界。师奏简切。上悦亲洒宸翰奖谕。因进宗门直指一篇。七年育王虚席。露章乞老。得请东归。又承圣问圆觉四病。冬召见便殿。绍熙改元。孝宗御重华宫召见。奏对逾时。四年被旨住径山。 抗奏辞免。孝宗曰。欲速相见郡将。坚请不容辞。二月望宣见于重华。自后两赐圣问。应机而答。天颜皆悦。庆元元年春复请老祈恳再三。诏从之。师在观堂也。驾时时临幸。舆以小辇。侍卫二十余人。至则促席而坐。或起行并立。欢如平生。所赐御札刻之琬琰。奏对语录诏令刊行。每有召对。宣赐无时。中贵私自谓。金玉器用绘彩计缗三万之多。师叩头力辞不受。上益嘉之。暨归寺有所宣赐。不容辞。师亦不妄用。初思陵驻跸会稽。有旨许置产。师谓育王产薄不足赡众。遂以所赐及王臣长者所施之资置田。岁增谷五千。国史陆游为记其事。师创数椽以自处。号曰东庵。掩关自娱。接人不倦。时许衲子入室。嘉泰癸亥三月。

告众曰。吾世缘将尽。至十日。询问左右曰。今日月半也。对曰然。又二日索纸作遗书。与平昔所厚者二十。早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及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趺坐而逝。弟子塔全身于庵后。僧腊六十请谥于朝。敕谥普惠宗觉大禅师。塔曰圆照。

(二十九甲子六五)嘉泰四年金国学士元遗山裕之撰紫微观记。文曰。东平左副元帅赵侯之太夫人既老矣。即弃家为全真师。师郓州人。普惠大师张志刚。 居冠氏之洞清庵。庵之制初亦甚陋。乞名于丘尊师。改号紫微观。赵侯为之起殿阁立堂宇至于斋厨库□。所以奉其亲于家者。无不备。岁癸已九月落成。请予记其事。予为之说云。古之隐君子及学道之士。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或附之黄老家。数以为列仙。陶隐居寇谦之以来。此风故在也。杜光庭在蜀。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王建鼻祖。乃踵开元故事。进崇玉宸君。以配混元上德之号。置陛品立范仪。号称神仙官府。虚荒诞幻莫可致诘。二三百年之间。至宣政之季。而其蔽极黄冠之流。官给命书。有散郎与大夫之目。循历资级无别省寺。凡冥报之所警。后福之所开。则视桑门所前有者。而例举之。始欲为高而终为高所庳。始欲为怪则终为怪所溺。其徒有高识远引者。亦厌而去之。故自放于方之外者。犹一二见焉。贞元正隆以来。又有全真家之教。咸阳人王中孚倡之。潭马丘刘诸人和之。本于渊静之说。而无黄冠禳襘之妄。参以禅定之说。而无头陀缚律之苦。耕田凿井从身以自养。推有余以及之人。视世间扰扰者。差若省便然。故堕窳之人。翕然从之。南际淮。北至朔漠。

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上之亦尝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着令以止绝之。当时将相大臣有为主张者。故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五七十年以来。盖不可复动矣。贞佑丧乱之后荡然无纪纲文章。蚩蚩之民靡所趣向。为之教者独是家而已。今河朔之人。什二为所陷没。无渊静之习。无禅定之业。所谓举桑门以自例者则兼有之。望宣政之季厌而去之之事且不可见。况附于黄老家数以为列仙者。其可得乎。鸣呼先哲王之道。中邦之政扫地之日外矣。是家何为者。乃人敬而家事之。殆攻劫争夺之际。天以神道设教。以弭勇斗嗜杀者之心耶。抑三纲五常将遂堙没。颠倒错乱。人与物胥而为一也。不然则盛衰消长有数存焉于其间。亦难于为言也已。侯名天锡字受之。崇儒重道出于天性。虽在军旅。而文史未尝去手。尝与奉天杨焕然。读徂徕石君言鉴。至论释老家。慨然以为知言。决非漫为风俗所移者。是观之作特以养志云。

(三十)屏山李居士鸣道集说序。居士年二十有九。阅复性书。知李习之亦二十有九参药山而退著书。大发感叹日抵万松深攻亟击。退而著书。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江左道学。倡于伊川昆季。和之者十有余家。

涉猎释老肤浅一二。着呜道集。食我园椹不见好音。窃香掩鼻于圣言。助长揠苗功于世典。饰游辞称语录。学禅惠如敬诚。诬谤圣人聋瞽学者。噫凭虚气任私情。一赞一毁独去独取。其如天下后世何。屏山哀矜作呜道集说。廓万世之见闻。正天下之性命。张无尽谓。大孔圣者莫如庄周。屏山扩充渺无涯涘。岂直不叛于名教。其发辉孔圣幽隐不扬之道。将攀附游龙骎骎乎吾佛所列五乘教中人天乘之俗谛疆隅矣。张无尽又谓。小孔圣者莫如孔安国。呜道诸儒又自贬屈。附韩欧之隘党。其计孰愈乎尊孔圣与释老鼎峙也耶。诸方宗匠偕引屏山为入幕之宾。 呜道诸儒钻仰藩垣莫窥户牖。辄肆浮议不亦僣乎。余忝历宗门堂室之奥。恳为保证。固非师心昧诚之党。如谓不然。报惟向影耳。屏山临终。出此书付敬鼎臣曰。此吾末后把交之作也。子其秘之。当有赏音者。鼎臣闻余购屏山尽甚切。不远三数百里。徒步之燕。献的^8□于万松老师。转致于余。余览而感泣者累日。

昔余尝见鸣道集。甚不平之。欲为书紏其芜谬而未暇。岂意屏山先我着鞭。遂为序引以针江左书生膏盲之病。为中原之士大夫有斯疾者。亦可发药矣。甲午冬十有五日。中书湛然居士移刺楚才晋卿序。

迂叟曰。或问。释老有取乎。曰有。曰何取。曰释取其空。老取其无为自然。舍是无取也。空取其无利欲心。无为自然取其因任耳。

屏山曰。释氏之所谓空不空也。老氏之所无为无不为也。其理自然无可取舍。故庄子曰。无益损乎其真。般若曰。不增不减。彼以爱恶之念。起是非之见。岂学释老者乎。取其无利欲心。即利欲心。取其因任。即是有为。非自然矣。

横渠曰。浮图必谓死生转流。非得道不免。谓之悟道。自其说炽传中国。虽英才间气。生则溺耳目恬习之事。长则师世儒崇尚之言。遂冥然被驱。谓圣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学而知。故未识圣人心。已谓不必求其迹。未见君子志。已谓不必事其文。此人伦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乱。异言满耳。上无礼以防其伪。下无学以稽其弊。诐媱邪遁之辞翕然并兴。一出于佛氏之门者。千五百年。自非独立不惧精一。自信有大过人之才。可以正立其间与之较是非计得失乎。

屏山曰。自孔孟云亡。儒者不谈大道。一千五百年矣。岂浮图氏之罪耶。至于近代始以佛书训释老庄。浸及语孟诗书大易。岂非诸君子所悟之道亦从此入乎。张子幡然为反噬之说。其亦弗仁甚矣。谓圣人不修而至。大道不学而知。夫子自道也欤。诐淫邪遁之辞。亦将有所归矣。所谓有大过人之才者。王氏父子苏氏兄弟是也。负心如此。宁可计较是非于得失乎。政坐为死生心所流转耳。

明道曰。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一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死生。佛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

本是利心上得来。故学者亦以利心信之。庄生云。不怛化者意亦如此。杨墨今已无。道家之说其害终小。唯佛学人人谈之。弥漫滔天。其害无涯。传灯千七百人。敢道无一人达者。有一人得易篑之理。须寻一尺布帛裹头而死。必不肯胡服削发而终。

屏山曰。圣人原始反终。知死生之说。岂不论生死乎。程子之不论生死。正如小儿夜间不敢说鬼。病人讳死其证难医者也。害人而利我者杨朱也。利人而害我者墨翟也。学道者既利于我。又利于人何害之有。至于圣人无一毫利心。岂无利物之心乎。故物亦利之此天理也。圣人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殊涂而同归。

百虑而一致。故并行而不相悖。程子必欲八荒之外尽圆冠而方履乎。

明道曰。佛学大慨是绝伦类。世上不容有此理。又其言待要出世。出那里云。其迹须要出家。要脱世网。学之者不过似佛。佛一懒胡耳。他本是个枯槁山林自私而已。若只如此不过。世上少这一个人。却又要周遍。决无此理。彼言世网。只为些秉彝。又殄灭不得。当忠孝仁义之际。处于不得已。只和这些秉彝都消杀得尽。然后为道如人耳目口鼻。既有些气须有此识。声色饮食喜怒哀乐。性之自然。必尽绝为得天真。是丧天真也。又曰。若尽为佛。天下却都没个人去里。 屏山曰。嗟乎程氏窃闻小乘教相语。不能尽信。略取其说而反攻之。乌知维摩华严之密旨误认阿罗汉为佛。而不知其然。遽加诟骂。是岂识文殊普贤之秘行哉。圆教大士知众生本空而度脱众生。知国土本净而庄严国土。不以世间法碍出世法。不以出世法壤世间法。以世间法即出世法。以出世法即世间法。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即八万四千清凉解脱。又岂止观音之三十二应。善财之五十三参耶。

众生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仁者自生分别耳。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何妨居士身长者身宰官身乎。吾闻谤佛毁法中。有冥权大悲阐提逆行魔说。程氏岂其人耶。不然则非利根众生为世智辩聪所障。具足无间业报哀哉弗可悔也。

伊川曰。禅家之言性。犹太阳之下置器耳。其间方圆小大不同。特欲倾此于彼耳。然在太阳几时动。又其学者善遁。若人语以此理。必曰我无修无证。

屏山曰。此语出于徐铉误读首楞严经。佛言。五阴之识如频伽瓶盛空以饷他方。空无出入。遂为禅学。岂知佛以此喻识情虚妄本无来去。其如来藏妙真如性正太阳元无动静。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但尽识情。即如来藏妙真如性。非遁辞也。

伊川曰。或谓佛之道是也。其迹非也。然吾攻其迹耳。其道吾不知也。使其不合于先王。顾不愿学也。如其合于先王。则求之六经足矣。奚必佛。

屏山曰。伊川之意欲相忘于江湖耳。吾谓不若卷百川而汇于大壑则无涯涘也。欲攻其迹不过如韩子之说云。山谷道人既夺其说矣。语在南康军开先禅院记。

伊川曰。看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

屏山曰。程子以艮其所为止于其所当止。疑释氏止如死灰槁木而止耳。故经出鄙语。顾岂知华严圆教之旨。一法若有。毗卢堕于尘劳。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竖说之则五十七圣位于一弹指如海印顿现。横说之则五十三法门在一毛端如帝网相罗。德云曾过于别峰。普眼不知其正位。逝多园林迦叶不闻。弥勒楼阁善财能入。向非此书之至。学道者堕于无为之坑。谈玄者入于邪见之境。则老庄内圣外王之说。孔孟上达下学之意。皆扫地矣。

伊川曰。至忙者无如禅客。行住坐卧无不在道。便是常忙。

屏山曰。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亦忙乎哉。以敬字为主则忙矣。

伊川曰。佛家印证甚好笑。岂有我晓得这个道理却信他人。

屏山曰。自印证为得圣人之传。尤可笑。我虽自晓其如人不信耶。 上蔡曰。学佛者欲免轮回。是利心私而已矣。此心有止而太虚无尽。必为轮回推之于始。何所付受其终何时间断。且天下人物各有数矣。

屏山曰。佛说轮回爱为根本。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何利心之有。彼圆觉性非作非止非任非灭。无始无终无能无所。岂有间断哉。故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梦中人物岂有数乎。上蔡梦中之人犹作梦语。不识圆觉认为太虚悲夫。

上蔡曰。人死时气尽也。予问明道。有鬼神否。明道曰。道无尔怎生信。道有尔但去寻讨看。横渠云。这个是天地间妙用。这里有妙理。于若有若无之间。

须断直得去。不是鹘突。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始得。鬼神在虚空中辟塞满。

触目皆是。为他是天地间妙用。祖考精神便是自家精神。 屏山曰。明道之说。出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横渠之说。出于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上蔡之说。出于盛哉鬼神之德洋洋乎如在其上在其左右。三子各得圣人之一偏耳。竟堕于或有或无若有若无之间。不各鹘突。予观圣人之言。各有所主。大抵有生有死。或异或同。无生无死。非同非异。人即有形之鬼。鬼即无形之人。有心即有。无心即无耳。圣人复生不易吾言矣。

元城曰。孔子佛之言。相为终始。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之言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其言次第。若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纲五常为道。

故色色空空之说微开其端。今人自得尔。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无三纲五常。则祸乱又作。人无□类矣。岂佛之心乎。故儒释道其心皆一。门庭施设不同耳。如州县官不事事。郡县大乱。礼佛诵经坐禅。以为学佛可乎。

屏山曰。元城之论。固尽善矣。惜哉未尝见华严圆教之旨。佛先以五戒十善开人天乘。后以六度万行行菩萨道。三纲五常尽在其中矣。故善财五十三参。比丘无数人耳。观音三十二应。示现宰官居士长者等身。岂肯以出世法坏世间法哉。梁武帝造寺度僧持戒舍身。尝为达磨所笑。跋摩尊者谓宋文帝。王者学佛不同匹夫。省刑罚则民寿。薄赋敛则国富。其为斋戒不亦大乎。惜一禽之命。辍半日之□。匹夫之斋戒尔。此儒者学佛不龟手之药也。 元城曰。所谓禅一字。于六经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达磨西来此话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只认色相。若渠不来。佛法之灭久矣。又上根聪悟多喜其说。故其说流通。某之南迁。虽平日于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谓于此事不得力。

世间事有大于死生者乎。此事独一味理会生死有个见处。则于贵贱祸福轻矣。老先生极通晓。但不言耳盖此事极系利害。若常论则人以为平生只谈佛法。所谓五经者不能晓生死说矣。故为儒者不可谈。盖为孔子地也。又下根之人谓寂寞枯槁。乃是佛法至于三纲五常。不肯用意。又其下者泥于报应因果之说。不修人事政教错乱生灵涂炭。其祸盖不可胜言者。故某平生何曾言。亦本于老先生之戒也。

屏山曰。元城之说。为佛者虑尽矣。为儒者虑似未尽也。佛书精微幽隐之妙。佛者未必尽知。皆儒者发之耳。今已章章然矣。或秘而不传其合于吾书者。 人将谓五经之中初无此理。吾圣人真不知有此事。其利害亦非细也。吾欲尽发其秘。使天下后世共知六经之中有禅。吾圣人已为佛也。其为孔子地。不亦大乎。

彼以寂寞枯槁为佛法。以报应因果废人事。或至乱天下者。正以儒者不读其书为所欺耳。今儒者尽发其秘。维摩败根之议。破落空之偏见。般若施身之戒。攻着相之愚。夫上无萧衍之祸。下无王缙之惑矣。虽极口而谈著书而辨。其亦可也。 学者其熟思之。

龟山曰。圣人以为寻常事者。庄周则夸言之。乃禅家呵佛骂祖之类。如逍遥游。乃子思之所谓无入而不自得。养生主。乃孟子所谓行其所无事而已。曲譬广喻。此张大其说耳。

屏山曰。扬子见处甚高知禅者有力于佛。则知庄子有力于圣人矣。曲譬广喻张大儒者之说。儒者反疾之何也。

龟山曰。儒佛深处所差抄忽耳。见儒者之道分明。则佛在其下矣。今之学者曰。儒者之道在其下。是不知吾道之大也。为佛者既不读儒书。儒者又自小。然则道何由明哉。

屏山曰。儒佛之轩轾者。不唯佛者不读儒书之过。亦儒者不读佛书之病也。

吾读首楞严经。知儒在佛之下。又诵阿含等经。知佛似在儒下。至读华严经。无佛无儒。无大无小。无高无下。能佛能儒。能大能小存泯自在矣。

南轩曰。天命之全体流行无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者。众人自昧之而是理也。何尝问断。而圣人尽之亦非有所增益也。若释氏之见。则以为万法皆吾心所起。是昧乎太极本然之全体。而反为自利自私。是亦人心而已。非识道心者也。

屏山曰。张氏之所谓天命之全体。释氏之所谓心也。其言全出于佛老。无毫发异矣。虽然疑万法非心所为。而归之太极。是不知太极为何物。如父出而忘其家。见其子而不识与。刘仪同何异哉。盖以情识卜度。虽言道心而不知耳。反谓佛自私于人心惑矣。

晦庵曰。性固不能不劝。然无所不有。然不能不动。其无所不有者。曷尝有亏之哉。释氏之病错认精神魂魄为性。果能见性不可谓之妄见。既曰妄见。不可言性之本空。此等立语未莹。恐亦是见得未分明也。

屏山曰。性无动静。亦无亏成。释氏有语。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岂以精神魂魄为性哉。不见性空。谓之妄见见性空矣。岂妄见耶。见见之时见犹非见。岂不分明。恐未分明。朱子之语。盖未莹耳。

晦庵曰。切病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而溺于佛老之说。妄意天地万物人伦日用之外。别有一物空虚之妙不可测度。其心悬悬然。徼幸一见此物以为极致。未尝不堕于此者。

屏山曰。天地万物人伦日用。皆形而下者。形而上者。朱之言欤。谁子耄而荒矣。偶忘此言。以为佛老之说。吾恐夫子之道亦将扫地矣。虽然不可不辩。佛之所谓色即是空。老子之所谓同谓之玄者。岂别有一物乎。朱子划而为二。是堕于此而不自知耳。

安正忘筌曰。得失之报。冥冥之中。固未必无司之者。圣人尤探其赜。乃略此而不论。唯圣人超形数而用形数。与造物者游。贤者皆未足以超出而免。此姑就所得之报耳。可以为大戒。又曰。儒释二家。归宿相似。设施相远。故功用全殊。此虽运动枢机裁成天地。终不骇异三灵被德。以彼所长施中国。犹轩车适越冠冕之胡。决非所宜。儒者但当以皇极经世乃反一无迹而超数超形。何至甘为无用之学哉。

屏山曰。论至于此。儒佛之说为一家。其功用之殊。但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便生分别以为同异者何也。至如刘子翚之洞达。张九成之精深。吕伯恭之通融。张敬夫之醇正。朱元晦之峻洁。皆近代之伟人也。想见方寸之地既虚而明。

四通六辟千变万化。其知见只以梦幻死生。操履只以尘垢富贵。皆学圣人而未至者。其论佛老也。实与而文不与。阳挤而阴助之。盖有微意存焉。唱千古之绝学。扫末流之尘迹。将行其说于世。政自不得不尔。如胡寅者。诟詈不已。嘻其甚矣。岂非翻着祖师衣倒用如来印者邪。语在驳崇正辨。吾恐白面书生辈。不知诸老先生之心。借以为口实。则三圣人之道。几何不化而为异端也。伊川之学。

今自江东浸淫而北矣。搢绅之士负高明之资者。皆甘心焉。予亦出入于其中。几三十年。尝欲笺注其得失而未暇也。今以承乏于秋闱。考经学数十余日。乘闲漫笔于小^8□。意者撒藩篱于大方之家。汇渊谷于圣学之海。藐诸子胸中之秘。发此书言外之机。道冠儒履。同入解脱法门。翰墨文章。皆是神通游戏。姑以自洗其心耳。或传于人。将有怫然而怒。惘然而疑。凝然而思。释然而悟。哑然而笑者。必曰此翁亦可怜矣。

仆与诸君子生于异代。非元丰元佑之党。同为儒者。无黄冠缁衣之私。所以呕出肺肝。苦相订正。止以三圣人之教不绝如发。互相矛盾痛入心骨。欲以区区之力。尚鼎足而不至于颠仆耳。或又挟其众也。哗而攻仆则鼎覆矣。悲夫。虽然仆非好辨也。恐三圣人之道支离而不合。亦不得已耳。如肤有疮疣。膏而肉之。

地有坑堑。实而土之。岂抉其肉而出其土哉。仆与诸君子不同者。尽在此编矣。 此编之外。凡鸣道集所载及诸君子所着。大易书诗中庸大学春秋语孟孝经之说。 洗人欲而白天理。铲伯业而扶王道。发心学于言语文字之外。索日用于应对洒扫之中。治性则以诚为地。修身则以敬为门。大道自善而求。圣人自学而至嗣千古之绝学。立一家之成说。宋之诸儒皆不及也。唐汉诸儒亦不及也。骎骎乎与孟轲氏并驾矣。其论议时有诡激盖冥机耳。皆荀卿子之徒欤。此其所以前儒唱之。后儒和之。跂而望之。踵而从之天下后世将尽归之。可谓豪杰之士乎。学者有志于道。先读诸君子之书。始知仆尝用力乎其中。如见仆之此编。又以借口病诸君子之书。是以瑕而舍玉。以噎而废食。不唯仆得罪于诸君子。亦非仆所望于学者。

吁。

诸儒鸣道集。二百一十七种之见解。是皆迷真失性。执相循名。起斗诤之端。结惑业之咎。盖不达以法性融通者也。屏山居士深明至理。悯其瞽智眼于昏衢。析而论之。以救末学之蔽。使摩诘枣柏再世。亦无以加矣。姑录一十九篇。

附于通载之左。

天竺三藏吽哈啰悉利幢记(尚书右丞右辖文献耶律履撰东丹王七世孙)

(三十一)三藏沙门吽哈啰悉利。本北印度末光闼国人。住鸡足山。诵诸佛密语。有大神力。能祛疾病。伏猛呼召风雨。辄效皇统。与其从父弟三磨耶悉利等七人。来至境上。请游清凉山礼文殊。朝命纳之。既游请凉。又游灵岩。礼观音像。旋绕必千匝而后已。匝必作礼。礼必尽敬。无间日。日受稻饭一杯。座有宾客。分与必遍。自良其余。数粒必结斋。始至济南建文殊真容寺。留三磨耶主之。至棣又建三学寺。大定五年四月二十三日。示寂于三学。年六十三。僧夏则未闻也。

(三十二)佛光道悟禅师。俗姓冠氏。陜右兰州(金国)人。生而有齿。年十六自欲出家。父母不听。乃不食数日许之祝发。后二年自临洮归于弯子店宿。 夜梦梵僧唤觉。适闻马嘶。豁然大悟。归家喜不自胜。吟唱云。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一个。告其母曰。我拾得一物。其母于囊橐中寻索不见。问是何物。师曰。我自无始以来不见了底物。其母不省。他日欲游诸方。乡人送者求颂。有水流须到海。鹤出白云头之句。至熊耳果遇白云禅师海公。先是人问海。

何不择法嗣。海亦作颂。有芝兰秀发独出西秦之语。比师之至。夜闻空中人言。

来日接郭相公。黎明海呼僧行。令持香花接我关西弟子。寺乃唐郭子仪建。今渠自来住持也。既至一言相契。径付衣盂。寺前尝有剽而杀人者。来告急。师呼众擒之曰。即汝是贼。寻得其巢穴。贼众请命。师与其要言而释之。路不拾遗者数十年。人以此益信师之前身汾阳王也。大定二十四年。白云既没。师开堂出世。

拈香于郑州之普照。复驻锡于三乡竹阁庵。时着白衣跨牛横笛游于洛川。人莫之测。尝谓人曰。道我是凡。向圣位里去。道我是圣。向凡位里去。道我不是圣不是凡。才向毗卢顶上有些行履处。泰和五年结夏于临洮之大势寺。开圆觉经。升座偶曰。此席止讲得一半去在。至五月十二日晚参。翌日早盥嗽毕呼侍者。我病也。寻药去。侍者之未及门。师已卧逝。方丈上有五色云。如宝盖。中有红光如日者三。春秋五十有五僧腊三十有九。

(三十三)资寿尼无着禅师入寂。师讳妙总。姓苏氏。父中大夫。象先南徐丞相实大父也。年甫十五。忽念曰。吾生身何来。死复何去。良久脱然有得。初不以为意。长适毗陵许氏。不胶世故志慕空宗。以禅寂为进修。时惠严圆公嗣圆照佚居普门。乃扣以出世间法。机感相契。次见关西智寂室光真歇了。问答如流。咸敬异之。偶夫寿源官嘉禾。大惠至郡。源具饭以迎。师出礼拜无一言。大惠退谓给事冯公济川曰。许司理阁中曾见神见鬼。但未遇本分钳锤。如万斛舟置之绝潢断港。莫能转动。冯曰。何言之易耶。惠曰。他若回头定须别也。次日道俗请惠说法。师与会。惠痛抵诸方异见邪解。聪者骇顾。师独喜见眉睫间。既下座。师请道号。惠以无着号之。且示以偈。尽道山僧爱骂人。未曾骂着一个汉。

只有无着骂。不动。恰似秦时^4□轹钻既骂不动。为什^8□似^4□轹钻。具眼者辨。越明年师登径山随众坐夏。济川亦在焉。惠上堂。举石头恁^8□不恁^8□总不得语。冯曰。ㄙ会得也。惠徵之。冯着语曰。恁^8□也得。苏卢萨婆诃。不恁^8□也不得。悉哩萨婆诃。恁^8□不恁^8□总不得。苏卢悉哩萨婆诃。惠举冯语似师。师曰。人谓郭象注^5□。却是庄子郭象。注惠虽异其言但默而不顾。且欲激其遂到。忽一日正危坐间。豁然大悟洞见大惠委曲相为处。不觉抚掌厉声曰。 这老贼老贼。遂呈颂云。蓦然筑着鼻头伎俩冰消瓦解。达磨何必西来。二祖枉施三拜。更问。如何若何。一队草贼大败。惠亦以偈印之。汝既悟活祖师意。一刀两段直下了。临机一一任天真。世出世间无剩少。我作此偈为证明。四圣六凡尽惊扰。碧眼胡僧犹未晓。时卍庵颜公首众。与一千七百衲子。咸以偈饯其归。且贺法门之得人也。冯公犹未之信。舟过无锡。问师。岩头为渡子时婆生七子话。

径山称道人会得。作如何会。师云。已上所供并是诣实。仍以偈明之。有以礼部僧牒无着师号为施者。师说偈受之。祝发披缁克遂初志。绍兴壬午年也。时张公安国守吴门。资寿虚席。张尽礼迎请。乃开堂于万寿寺。拈香为大惠之嗣。提唱具于语录。乾道六年七月十四日。集众说偈毕撼之则已去矣。年七十六。全身葬于无锡军将山东。绍定庚寅闰二月末。迁葬于平江虎丘之东北。庵曰达本。奉塔藏之。

(乙丑)宋改开禧○金泰和五年。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