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道德经>第68章 不争之德 全文版

《道德经》第68章 不争之德· 李耳

shànwéishìzhěshànzhànzhěshànshèngzhěshànyòngrénzhěwéizhīxiàshìwèizhēngzhīshìwèiyòngrénzhīshìwèipèitiānzhī

注释

①士:武士,古代的武士也叫“士”。这里指将帅。

②不与:不与之争。

③极:标准、道理。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战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总是表示谦下。这叫作不与人争的“德”,这叫作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是古代德的准则。

评析

这一章讲“不争之德”和“用人之力”。遵循道的法则,是最有效益,也是最完美的行事方式,所以称之为“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里的“不武”即不奉行黩武的政策,但是为了协调“不武”正反两个方面的涵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永久的世界和平,不抱有幻想,甚至连别国针对自己国家的战争阴谋也不做任何准备。“武”这个字所涉及的主题是国际关系。“不怒’’指不像一个刚刚被人征服且沦为奴隶的人所表现的那样束手无策,以至于暴跳如雷、怒气冲天。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善于做士的人是不轻易诉诸武力的,善于打仗的人是不轻易被激怒的,善于克敌制胜的人是不会争一时之高低的,善于用人的人一定是谦和的。在这里,老子并不是不允许国家动武,而是反对人们在外敌面前只知道暴跳如雷、怒气冲天。我们知道,老子反对心智、谋略,但他更加反对武力、暴力以及一切强大有力的表现,这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他曾说“不以兵强于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等)。但老子的柔弱并不是软弱,老子的不争并不是屈从,他本人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在军事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高深的韬略。在他看来,当世进行的兼并战争,根本不讲什么策略,只经过极为短暂的相互冲撞,便已经分出胜负了。“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不争之德”指的是捍卫和平、反对战争的道德和勇气;“用人之力”指的是把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老子认为,在战争之中,只有保持头脑清醒、态度冷静,才能制订出周密合理的计划;有了周密合理的计划,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才能取得好结果。善于打仗的人,并不需要寸土必争,也不会争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要争取最后的胜利。所以,只有在指挥战事的时候持着不争的态度,才能够掌控全局、操纵战机、进退自如,并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善于用人的人应该持有谦和卑下的态度,这样才能延揽人才。善于用人的人,一般都拥有较高的地位,掌握着较大的权力,既然他们拥有用人的权力,为什么还要表现得谦和卑下呢?在老子看来,谦下是取得人民支持的最佳方式。如果一名领导者不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他就得依靠众人的力量,如何把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呢?这就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如果他采取极端严厉的态度来确立自己的威信和权威,那样不仅不能凝聚人心,反而会危害自身。如果采取谦下的态度,那样才会令众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