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道德经>第27章 常善救人 全文版

《道德经》第27章 常善救人· 李耳

shànxíngzhéshànyánxiázhéshànshǔyòngchóushànguānjiànérkāishànjiéshéngyuēérjiěshìshèngrénchángshànjiùrénrénchángshànjiùshìwèimíngshànrénzhěshànrénzhīshīshànrénzhěshànrénzhīguìshīàisuīzhìshìwèiyàomiào

注释

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②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袭明:聪明不外露。袭,掩藏。

⑦资:借鉴。

⑧要妙:精深微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评析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什么是善结之人呢?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以上所举的“五善”正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体反映,也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弃人”指的是因毫无用处而被抛弃的人。“弃物”指的是因毫无价值而被摒弃的事物。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与不善之人,善物与不善之物,都是有用处的。这就要求在圣人的智慧和理性的照耀与揭示之下,使人和物的善的本性展露出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里的“善人”与“不善人”,指的不是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善人”即能够认识大道并能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不善人”即不能顺从大道行事的人,一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即老子所说的“救”;另一方面,也为他成为善人提供借鉴。救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指的就是探索追求事物的本性并使之展露出来。而本性就是道性,就是道德。对于那些丧失了人的本性的人来说,探索追求自己的本性就是拯救自己的本性。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贵”意为珍视,尊重。“大迷”意为绝对的迷误与蒙昧状态。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之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愚昧,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自然事物的价值与人类的价值相似,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发现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正不断地把自然事物的价值揭示出来。人们如何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呢?这里需要一个前提,即人类都能用科学家的眼光看清自身存在的意义。当人类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时,就可以从一切耻辱的动机与行为中解放出来,并将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活动中去,尽情地观赏这个无限奇妙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