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0章 明白四达· 李耳
zǎi载yíng营pò魄bào抱yī一①,,néng能wú无lí离hū乎??zhuān专qì气zhì致róu柔②,,néng能rú如yīng婴ér儿hū乎??dí涤chú除xuán玄jiàn鉴③,,néng能wú无cī疵hū乎??ài爱mín民zhì治guó国,,néng能wú无wéi为hū乎??tiān天mén门kāi开hé阖④,,néng能wéi为cí雌hū乎??míng明bái白sì四dá达,,néng能wú无zhī知hū乎⑤??shēng生zhī之xù畜zhī之⑥,。shēng生ér而bù不yǒu有,,wéi为ér而bú不shì恃,,zhǎng长ér而bù不zǎi宰,,shì是wèi谓xuán玄dé德⑦。。
注释
①营魄;即魂魄。魂属灵,魄属血,在此连用,指灵肉相连。抱一:合抱为一。
②专气:志气专一。致柔:调合到柔和的境地。
③涤除:清除。玄鉴:形容心地如宽广的明镜。玄,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鉴,镜子。
④天门:这里指耳目口鼻等感官。阖(hé):关闭。
⑤无知:即不用智谋。知,作“智”讲。
⑥生之畜之:使它生,使它繁殖。
⑦玄德:极大极深远的“德”。
译文
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热爱百姓,按照道的法则来治国,能保持“无为”的境地吗?口鼻自然地开闭,呼吸吐纳,能绵绵细静地雌守吗?通达四方,能不玩弄权术和心智吗?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己有,为世间立下了卓越功勋但并不自恃有功,滋养了万物但并不居于主宰地位,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评析
本章是讲修道育朴的方法和过程,从“载营魄抱一”到“明白四达”,境界是逐步提高的。“道”的境界和自我之德是同步的,“玄德”表明自我之德与道合一,是德的最高境界,并透过六个问句,把道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作了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要求。从字面上看,每句的后半句,似乎都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认为,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使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保持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淡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提高自身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爱民治国”。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大自然的精品”、“造物主的杰作”、“万物之灵长”,主要就是因为人类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样一来,人类对周围的事物便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人的主观意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能动作用,并通过这种主观对客观的思索,以自己的喜好标注,来改造周围的世界。然而,人的灵魂和意识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难免会犯错,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人们也常常因此而懊悔和痛苦。
应当说,拥有情感体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人和其他生物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原因在哪里?其他生物为什么没有痛苦和烦恼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灵魂和肉体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灵魂是长翅膀的,它总能飞跃到梦想中的高度,与之相比,人们的肉体则显得比较笨重,它无法和灵魂一起飞翔,于是出现了灵魂在一处、肉体在一处的情况;人们也可以把灵魂比喻成理想,将肉体比喻成现实,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远的距离,而且美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理想和现实常常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而会令人们痛苦、无奈和彷徨。
其实,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人类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困惑和伤怀,这种情感获得的根源还在于人的肉和灵魂的不统一。而其他生物则不同,它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合一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也不会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意识判断,它们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敏感,因而也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可我们人类,经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的痛苦和烦恼。因为平庸,所以会无端地感到痛苦,无端其实是有端,只是这个端微乎其微、不值得去计较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不被琐事所困扰呢?说白了,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者,世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而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但他不想让自己再受煎熬,就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境明净无瑕疵,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的品性。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自己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体态,就能长盛不衰。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镜面尽览无余,镜面必须经常擦洗,去其污垢才能明察世间百态。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只有无为而治,才是真治。采取强硬措施不但不利于安定民心,反而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要顺应百姓自身的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一个人心性豁达、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这就是“玄德”。就像宇宙一样有深邃的内涵,包容一切,而且自己不去主宰别人,这才是老子专气致柔的精髓所在。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大自然的精品”、“造物主的杰作”、“万物之灵长”,主要就是因为人类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样一来,人类对周围的事物便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人的主观意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能动作用,并通过这种主观对客观的思索,以自己的喜好标注,来改造周围的世界。然而,人的灵魂和意识所能发挥的作用,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难免会犯错,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人们也常常因此而懊悔和痛苦。
应当说,拥有情感体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人和其他生物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原因在哪里?其他生物为什么没有痛苦和烦恼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灵魂和肉体经常处于分离的状态,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灵魂是长翅膀的,它总能飞跃到梦想中的高度,与之相比,人们的肉体则显得比较笨重,它无法和灵魂一起飞翔,于是出现了灵魂在一处、肉体在一处的情况;人们也可以把灵魂比喻成理想,将肉体比喻成现实,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远的距离,而且美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理想和现实常常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而会令人们痛苦、无奈和彷徨。
其实,人之所以有痛苦、懊悔的情感体验,是因为人类有七情六欲,当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感到迷茫和失落、困惑和伤怀,这种情感获得的根源还在于人的肉和灵魂的不统一。而其他生物则不同,它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合一的,它们不具备完整的心理精神体系,也不会独立思考,也无法进行意识判断,它们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敏感,因而也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
可我们人类,经常用“庸人自扰”来形容无端的痛苦和烦恼。因为平庸,所以会无端地感到痛苦,无端其实是有端,只是这个端微乎其微、不值得去计较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不被琐事所困扰呢?说白了,能不被平凡琐事所困扰者,世上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孩。婴孩不谙世事,万事皆清,头脑混沌,不知何物为何物,也不知何事为何事,只知饿了吃,困就睡,不去思考,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因为他的灵魂和肉体是合二为一的。而圣人也不是天生的,他也必然经过了庸人的阶段,也感受过痛苦和烦恼的滋味,但他不想让自己再受煎熬,就明智地选择了和“大道”同步:做到了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做到了“专气致柔”如婴孩,做到了心境明净无瑕疵,做到了不受知识的局限而透悟真理的品性。
“专气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气凝聚起来‘如果我们能够聚集自己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婴儿般的柔软体态,就能长盛不衰。我们必须经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达到精神和元气相合,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象通过镜面尽览无余,镜面必须经常擦洗,去其污垢才能明察世间百态。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人为的因素,只有无为而治,才是真治。采取强硬措施不但不利于安定民心,反而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要顺应百姓自身的自然规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一个人心性豁达、彻底觉悟的时候,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这就是“玄德”。就像宇宙一样有深邃的内涵,包容一切,而且自己不去主宰别人,这才是老子专气致柔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