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舊五代史>第二章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第二章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薛居正等

光化元年正月,帝遣葛從周統諸將畧地於山東,遂次于邢、洺。

  三月,昭宗以帝兼領天平軍節度使,餘如故。案舊唐書:光化元年正月,朱全忠遣判官韋震奏事,求兼領鄆州。薛史作三月事,蓋奏事在正月,制下在三月也。歐陽史及通鑑俱從薛史。

  四月,滄州節度使盧廷彥為燕軍所攻,棄城奔于魏,魏人送于汴。是月,帝以大軍至鉅鹿,屯于城下,敗晉軍萬餘眾于青山口,俘馬千餘匹。丁卯,遣從周分兵攻洺州,斬刺史邢善益,擒將五十餘人。

  五月己巳,邢州刺史馬師素棄城遁去。辛未,磁州刺史袁奉滔自剄而死。磁州,原本訛作「惠州」,今據新唐書及通鑑改正。五日之內,連下三州。案通鑑,朱全忠陷洺州在四月,陷邢州、磁州在五月,俱以薛史為據。新、舊唐書總繫于五月,歐陽史總繫于四月,皆非實錄。因以葛從周兼邢州昭義軍節度使留後,帝遂班師。是時,襄州節度使趙匡凝案:趙匡凝,原本避宋諱作趙凝,今從新、舊唐書及歐陽史增「匡」字,後倣此。聞帝軍有清口之敗,密附于淮夷。

  七月,帝遣氏叔琮率師伐之。未幾,其泌州刺史趙璠越墉來降,隨州刺史趙匡琳臨陣就擒。趙匡琳,原本沿宋諱作趙琳,今據新唐書增匡字。 案新唐書:七月丙申,朱全忠陷唐州,又陷隨州,執刺史趙匡琳。八月戊午,陷鄧州,執刺史國湘。通鑑從新唐書,與薛史詳畧不同。舊唐書俱作七月。歐陽史以唐州為泌州,尚仍薛史之舊。

  二年正月,淮南楊行密舉全吳之眾,精甲五萬,以伐徐州,帝領大軍禦之。行密聞帝親征,乃收軍而退。時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大舉蕃漢兵,號十萬以伐魏,遂攻陷貝州,州民萬餘戶,無少長悉屠之。進攻魏州,魏人來乞師,帝遣朱友倫、張存敬、李思安等先屯于內黃,案:舊唐書及通鑑俱以屯內黃為三月事,與薛史異。帝遂親征。

  三月,與燕軍戰于內黃北,燕軍大敗,殺二萬餘眾,奪馬二千餘匹,擒都將單無敵已下七十餘人。案通鑑:單可及,幽州驍將,號單無敵。舊唐書作生擒單可及,薛史梁紀作單無敵,蓋仍當時軍檄之文也。是月,葛從周自山東領其部眾,馳以救魏。翌日乘勝,諸將張存敬以下連破八寨,遂逐燕軍,北至于臨清,擁其殘寇于御河,溺死者甚眾。仁恭奔於滄州。

  六月,帝表丁會為潞州節度使,以李罕之疾亟故也。又遣葛從周由固鎮路入于潞州,以援丁會。案:自「六月帝表丁會」至此,又見通鑑考異。

  七月壬辰朔,海州陳漢賓擁所部三千奔于淮南。戊戌,晉人陷澤州。帝遣召葛從周于潞,留賀德倫以守之。未幾,德倫為晉人所逼,遂棄潞而歸,繇是潞州復為晉人所有。案新唐書:八月,李克用陷澤、潞、懷三州。與薛史異。通鑑從新唐書作八月,歐陽史從薛史作七月。

  十一月,陝州都將朱簡殺留後李璠,自稱留後,送款于帝。

  三年四月,遣葛從周以兗、鄆、滑、魏之師伐滄州。

  五月庚寅,攻德州,拔之,梟刺史傅公和于城上。己亥,進攻浮陽。

  六月,燕帥劉仁恭大舉來援,從周與諸將逆戰于乾甯軍老鵶隄,大破之,殺萬餘眾,俘其將佐馬慎交已下百餘人。既而以連雨,遂班師。

  八月,河東遣李進通襲陷洺州,執刺史朱紹宗。帝遣葛從周自鄴縣渡漳水,屯于黃龍鎮,親領中軍涉洺而寨。晉人懼而宵遁,洺州復平。案:收復洺州,通鑑作九月,舊唐書及歐陽史俱作八月。

  九月,帝以仁恭、進通之入寇也,皆繇鎮、定為其囊橐,即以葛從周為上將以伐鎮州。遂攻下臨城,渡滹沱以環其城。帝領親軍繼至,鎮帥王鎔懼,納質請盟,仍獻文繒二十萬以犒戎士,帝許之。

  十月,晉人以帝宿兵于趙,遂南下大行,急攻河陽,留後侯言與都將閻寶力戰固守,僅而獲全。

  十一月,以張存敬為上將,自甘陵發軍,北侵幽、薊,連拔瀛、莫二郡,案新唐書昭宗紀:九月甲寅,朱全忠陷瀛州。十月丙寅,陷景州。辛酉,陷莫州。辛巳,陷祁州。通鑑與新唐書同,舊唐書俱作九月事,薛史又俱作十一月事,前後互異。遂移軍以攻中山。定帥王郜以精甲二萬戰于懷德亭,盡殪之。郜懼,奔于太原。遲明,大軍集于城下,郜季父處直持印鑰乞降,亦以繒帛三十萬為獻,帝即以處直代郜領其鎮焉。是月,燕人劉守光赴援中山,寨于易水之上,繼為康懷英、張存敬等所敗,斬獲甚眾。繇是河朔知懼,皆弭伏焉。

  是歲,唐左軍中尉劉季述幽昭宗于東宮內,立皇子德王裕為帝,仍遣其養子希度來言,願以唐之神器輸于帝。帝時方在河朔,聞之,遽還于汴,大計未決。案:通鑑考異引唐補紀,謂全忠初與季述通謀,後乃改計。今考新、舊唐書皆不載此事,薛史亦不取。會李振自長安使迴,因言于帝曰:「夫豎刁、伊戾之亂,所以資霸者之事也。今閹豎幽辱天子,王不能討,無以令諸侯。」帝懼,因請振復使于長安,與時宰潛謀反正。案:自「季述幽昭宗」至此,亦見通鑑考異,惟字句稍有刪節。

  天復元年正月乙酉朔,案:天復元年正月,當從舊唐書作甲申朔。考光化三年十二月為乙卯朔,天復元年二月為甲寅朔。舊唐書作癸未夜,孫德昭等以兵攻劉季述、王仲先。通鑑作德昭等謀以除夜伏兵俟之。以癸未為除夜,則正朔斷為甲申也。通鑑從薛史作乙酉朔,疑誤。唐宰相崔胤潛使人以帝密旨告于侍衞軍將孫德昭已下,令誅左右中尉劉季述、王仲先等,即時迎昭宗于東內,御樓反正。癸巳,降制進封帝為梁王,酬反正之功也。案舊唐書:二月,制以全忠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進封梁王。新唐書:二月辛未,封全忠為梁王。與薛史月日先後不同,詳見通鑑考異。昭宗之廢也,汴之邸吏程巖牽昭宗衣下殿。帝聞之,召巖至汴,折其足,送于長安,杖殺之。是時,河中節度使王珂結援于太原,帝怒,遣大將張存敬率將涉河,繇含山路鼓行而進。戊申,攻下絳州。壬子,晉州刺史張漢瑜舉郡來降,帝即以大將侯言權領晉州,何絪權領絳州,晉、絳平。己未,大軍至河中,存敬命繚其垣而攻之。壬戌,蒲人颺素幡以請降。庚午,帝至河中,以張存敬權領河中軍府事,河中平,帝乃東還。是月,李克用遣牙將張特來聘,請尋舊好,帝亦遣使報命。

  三月癸未朔,帝歸自河中。是月,遣大將賀德倫、氏叔琮領大軍以伐太原,叔琮等自太行路入,魏博都將張文恭自磁州新口入,葛從周以兗、鄆之眾自土門路入,洺州刺史張歸厚以本軍自馬嶺入,定州刺史王處直以本軍自飛狐入,案:原本闕「王處直」三字,今据通鑑增入。晉州侯言自陰地入。澤州刺史李存璋棄郡奔歸太原。叔琮引軍逼潞州,節度使孟遷乞降。河東屯將李審建、王周領步軍一萬、騎二千詣叔琮歸命,乃進軍趨太原。

  四月乙卯,大軍出石會關,營于洞渦驛。都將白奉國自井陘入,收承天軍。張歸厚引兵至遼州,刺史張鄂迎降。氏叔琮即日與諸軍至晉陽城下,城中雖時出精騎來戰,然危蹙已甚,將謀遁矣。會叔琮以芻粮不給,遂班師。案舊唐書:四月癸丑朔,汴軍大舉攻太原。據薛史,則汴人伐太原自在三月也。新唐書云:三月辛亥,昭義軍節度使孟遷叛附于朱全忠。四月壬子,全忠陷沁、澤二州。丁巳,儀州刺史張鄂叛附于全忠。大畧與薛史同,唯旋師之期,薛史梁紀作四月,唐紀作五月,微有互異。歐陽史作三月旋師,誤。

  五月癸卯,昭宗以帝兼領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

  六月庚申,帝發自大梁。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七。丁卯,視事于河東,以素服出郊,拜故節度使王重榮墓。尋辟其子瓚為節度判官,請故相張濬為重榮撰碑。帝自中和初歸唐,首依重榮,至是思其舊德,故恩禮若是。永樂大典卷二千七百九十五。

  七月甲寅,帝東還梁邸。

  十月戊戌,奉密詔赴長安。是時,朝廷既誅劉季述,以韓全誨、張弘彥為兩軍中尉,袁易簡、周敬容為樞密使。是時軍國大政專委宰相崔胤,每事裁抑宦官,宦官側目。胤一日于便殿奏,欲盡去之,全誨等屬垣聞之,嘗于昭宗前祈哀自訴。自是昭宗敕胤,每有密奏,令進囊封。全誨等乃訪京城美婦人十數以進,使求宮中陰事,昭宗不晤,胤謀漸泄。中官視胤眥裂,以重賂甘言誘藩臣以為城社,時因讌聚,則相向流涕。時胤掌三司貨泉,全誨等教禁兵伺胤出,聚而呼譟,訴以冬衣減損,又于昭宗前訴之,昭宗不得已罷胤知政事。案舊唐書:十一月壬子,出幸鳳翔。甲戌,崔胤責授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新唐書亦作十一月甲戌,崔胤罷。是未幸鳳翔以前,崔胤未罷知政事也,與薛史異。胤怒,急召帝請以兵入輔,故有是行。戊申,行次河中。同州留後司馬鄴,華之幕吏也,舉郡來降。

  辛亥,駐軍于渭濱,華帥韓建遣使奉牋納款,又以銀三萬兩助軍。是日行次零口。癸丑,聞長安亂,昭宗為閹官韓全誨等劫遷,西幸鳳翔,蓋避帝之兵鋒也。翌日,遂命旋師,夕次于赤水。乙卯,大軍集于華州城下,韓建惶駭失措,即以城降。丙辰,帝表建權知忠武軍事,促令赴任。案:自「丙辰」至「促令赴任」,又見通鑑考異,與冊府元龜同。同、華二州平。是時,唐太子太師盧知猷等二百六十三人列狀請帝速請迎奉。己未,遂帥諸軍發自赤水。壬戌,次于咸陽。偵者云:「天子昨暮至岐山,旦日宋文通扈蹕入其闉矣。」是時,岐人遣大將符道昭領兵萬人屯于武功以拒帝,帝遣康懷英敗之,擄甲士六千餘眾。乙丑,次于岐山,文通遣使奉書自陳其失,請帝入覲。丙辰,及岐闉,文通渝約,閉壁不獲通,復次于岐山。是時,昭宗累遣使齎朱書御札賜帝,遣帝收軍還本道,帝診之曰:「此必文通、全誨之謀也。」皆不奉詔。癸酉,飛章奏辭,且移軍北伐。乙亥,至邠州,節度使李繼徽舉城降。繼徽因請去文通所賜李姓,復本宗楊氏,又請納其孥以為質,帝皆從之,仍易其名曰崇本。邠州平。

  己丑,唐丞相崔胤、京兆尹鄭元規至華州,以速奉迎為請,許之。案舊唐書:十二月己卯,崔胤至三原砦,與全忠謀攻鳳翔。通鑑作癸未至三原。薛史又作己丑,與舊唐書異。

  二年正月,帝復次于武功,岐人堅壁不下,乃迴軍于河中。

  二月,聞晉軍大舉南下,聲言來援鳳翔,帝遣朱友甯帥師會晉州刺史氏叔琮以禦之,帝以大軍繼其後。

  三月,友寕、叔琮與晉軍戰于晉州之北,大敗之,生擒克用男廷鸞。帝喜,謂左右曰:「此岐人之所恃也,今既如此,岐之變不久矣。」

  四月,岐人遣符道昭領大軍屯于虢縣,康懷英帥驍騎敗之。丁酉,唐丞相崔胤自華來謁帝,屢述艱運危急,事不可緩,又慮群閹擁昭宗幸蜀,且告帝,帝為動容。胤將辭,啟宴于府署,帝舉酒,胤情激于衷,因自持樂板,聲曲以侑酒。帝甚悅,座中以良馬珍玩之物賫,既行,命諸將繕戎具。

  五月丁巳,帝復西征。

  六月丁丑,次于虢縣。癸未,與岐軍大戰,自辰至午,殺萬餘眾,擒其將校數百人,乘勝遂逼其壘。案舊唐書:五月,岐軍出戰,大敗于武功南之漢谷。新唐書:五月丙申,李茂貞及朱全忠戰于武功,敗績。與薛史異。

  七月丙午,岐軍復出求戰,帝軍不利。是月,遣孔勍帥師取鳳、隴、成三州,皆下之。是時,岐人相率結寨于諸山,以避帝軍,帝分兵以討,浹旬之內,并平之。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七。

  九月甲戌,帝以岐軍諸寨連結稍盛,因親統千騎登高診之。時秋空澄霽,煙靄四絕,忽有紫雲如繖蓋,凝于龍旌之上,久之方散,觀者咸訝之。永樂大典卷三千二百八。是時,帝以岐人堅壁不戰,且慮師老,思欲旋斾以歸河中,因密召上將數人語其事。時親從指揮使高季昌獨前出抗言曰:「天下雄傑,窺此舉者一歲矣,今岐人已困,願少俟之。」帝喜其言,因曰:「兵法貴以正理,以奇勝者詐也,乘機集事,必由是乎。」乃命季昌密募人入岐以紿之。尋有騎士馬景堅願應命,且曰:「是行也,必無生理,願錄其孥。」案錄原本訛戮,今參攷通鑑及北夢瑣言,據文改正。帝悽然止其行,景固請,乃許之。明日軍出,案北夢瑣言:時因朱友倫總騎軍且至,將大出兵迓之。諸寨屏匿如無人,景因躍馬西走,直叩岐闉,詐以軍怨東遁為告,且言列寨尚留萬餘人,俟夕將遁矣,宜速掩之。李茂貞信其言,案:李茂貞即宋文通,所紀前後互異,蓋仍當時軍檄之文,未及改從畫一。遽啟二扉,悉眾來寇。時諸軍以介馬待之,中軍一鼓,百營俱進,又分遣數騎以據其闉。岐人進不能駐其趾,退不能入其壘,殺戮蹂踐,不知其數。茂貞繇是喪膽,但閉壁而已。

  十一月癸卯,鄜帥李周彝統兵萬餘人屯于岐之北原,與城中舉烽以相應。翌日,帝以周彝既離本部,鄜畤必無守備,因命孔勍乘虛襲下之。甲寅,鄜州平。周彝聞之,收軍而遁。案舊唐書:十二月癸酉,汴將孔勍乘虛襲下鄜州,獲周彝妻子,周彝即以兵士來降。新唐書:十二月己亥,朱全忠陷鄜州,保大軍節度李茂勳叛附于全忠。考茂勳即周彝也。薛史統作十一月事,與新、舊唐書異。茂貞既失鄜州之援,愕然有瓦解之懼,繇是議還警蹕,誅閹寺以自贖焉。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七。

  三年正月甲寅,岐人啟壁,唐昭宗降使宣問慰勞,兼傳密旨。尋又命翰林學士韓渥、趙國夫人寵顏齎詔押賜帝紫金酒器、御衣玉帶。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四百七。丙辰,華州留後李存審遣飛騎來告,案:「李存審」三字疑有舛誤,攷王師範傳作崔允在華州。青州節度使王師範遣牙將張厚輦甲冑弓槊,詐言來獻,欲盜據州城,事覺,已擒之矣。是日,師範又遣其將劉鄩盜據兗州。案:劉鄩陷兗州,新、舊唐書俱作丙午,薛史作丙辰,與唐書異。丁巳,昭宗遣中使押送軍容使韓全誨已下三十餘人首級以示帝。甲子,昭宗發離鳳翔,幸左劍寨,權駐蹕帝營。帝素服待罪,昭宗命學士傳宣免之,帝即入見稱罪,拜伏者數四。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七。既而促召升殿,密邇御座,且曰:「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戚屬是卿再生。」因解所御玉帶面以賜帝,帝亦以玉鞍勒馬、金銀器、紋錦、御饌酒菓等躬自拜進焉。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一十六。及翠華東行,帝匹馬前導十餘里。宣令止之。己巳,昭宗至長安,謁太廟,御長樂樓。禮畢,謂帝曰:「朕生入舊京,是卿之力也。自古救君之危,曾無有如是者。況今日再及清廟,得親奉觴酒,奠于先皇帝室前,卿之德,朕知不能報矣。」即召帝執手,聲淚俱發者久之。翌日,誅宦官第五可範等五百餘人于內侍省。

  二月庚辰,制以帝為守太尉、兼中書令、宣武宣義天平護國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加食邑三千戶,實封四百戶,仍賜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戊戌,帝建旆東還,昭宗御延喜樓送之,案喜,原本訛「熹」,今據通鑑改。正既醉,遣內臣賜帝御製楊柳詞五首。

  三月戊午,至大梁。時以青州未平,命軍士休澣以俟東征。

  四月丙子,巡師于臨朐,亟命逼其城,與青州兵戰於城下,大敗之。是夕,淮將王景仁以所部援軍宵遁,帝遣楊師厚追及輔唐,殺千人,乘勝攻下密州。

  八月戊辰,以伐叛之柄委于楊師厚,帝乃東還。

  九月癸卯,師厚率大軍與王師範戰于臨朐,青軍大敗,殺萬餘人,并擒師範弟師克,卽時徙寨以逼其城。辛亥,偏將劉重霸擒棣州刺史邵播來獻。播,師範之謀主也,帝命斃之。戊午,師範舉城請降。案:王師範之降,舊唐書作十一月丁酉朔,新唐書從薛史作十月戊午。青州平。翼日,分命將校畧地于登、萊、淄、棣等州,皆下之,繇是東漸至海,皆為梁土也。帝復命師範權知青州軍州事,師範乃請以錢二十萬貫犒軍,帝許之。

  十月辛巳,護駕都指揮使朱友倫因擊鞠墮馬,卒于長安。訃至,帝怒,以為唐室大臣欲謀叛,以致友倫暴死。案九國志趙庭隱傳云:庭隱始事梁祖子友亮,因擊鞠墮馬死,庭隱、董璋等十數人皆追赴汴州,知其無過,竟釋不問。考歐陽史及通鑑並作友倫,而九國志以為友亮,蓋傳聞之訛。

  十一月丁酉,青將劉鄩舉兗州來降。鄩,王師範之將也,師範令竊據兗州久之,及聞師範降,鄩乃歸命。帝以鄩善事其主,待之甚優,尋署為元帥府都押牙,權知鄜州留後。

  天祐元年正月己酉,帝發自大梁,西赴河中,京師聞之,為之震懼。是時,將議迎駕東幸洛陽,慮唐室大臣異議,帝乃密令護駕都指揮使朱友諒矯昭宗命,收宰相崔胤、京兆尹鄭元規等殺之。案歐陽史云:遣朱友謙殺胤于京師,其與友倫擊鞠者皆殺之。據薛史則殺崔胤者乃友諒,非友謙也。歐陽史家人傳亦作友諒,與梁本紀不同,曾三異嘗校正其誤。又,邠、岐兵士侵逼京畿,帝因是上表堅請昭宗幸洛,昭宗不得已而從之。帝乃率諸道丁匠財力,同搆洛陽宮,不數月而成

  二月乙亥,昭宗駐蹕于陝,帝自河中來覲,謁見行營,因灑涕而言曰:「李茂貞等竊謀禍亂,將迫乘輿,老臣無狀,請陛下東遷,為社稷大計也。」昭宗命延于寢室見何皇后,面賜酒器及衣物。何后謂帝曰:「此後大家夫婦委身于全忠矣。」因欷歔泣下。後數日,帝開宴于陝之私第,請駕臨幸。翼日,帝辭歸洛陽,昭宗開內宴,時有宮人與昭宗附耳而語,韓建躡帝之足,帝遽出,以為圖己,因連上章請車駕幸洛。

  三月丁未,昭宗制以帝兼判左右神策及六軍諸衞事。是時,昭宗累遣中使及內夫人傳宣,謂帝曰:「皇后方在草蓐,未任就路,欲以十月幸洛。」帝以陝州小藩,非萬乘久留之地,期以四月內東幸。

  閏月丁酉,昭宗發自陝郡。壬寅,次于穀水。是時昭宗左右唯小黃門及打毬供奉、內園小兒二百餘人,帝猶忌之。是日密令醫官許昭遠告變,乃設饌于別幄,召而盡殺之,皆坑于幕下。先是選二百餘人,形貌大小一如內園人物之狀,至是使一人擒二人,縊于坑所,即蒙其衣及戎具自飾。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後皆梁人矣。甲辰,車駕至洛都,十國春秋吳世家:二月丁巳,唐帝遣間使以絹詔告難于我及西川、河東等,令糾率藩鎮,以圖匡復。詔有云:「朕至洛陽,則為全忠所幽閉,詔敕皆出其手,朕意不得復通矣。」帝與宰相百官導駕入宮。乙卯,昭宗以帝為宣武、宣義、護國、忠武四鎮節度使。時帝請以鄆州授張全義,故有此命。

  五月丙寅,昭宗宴群臣,曰:「昨來御樓前一夜亡失赦書,賴梁王收得副本,不然誤事,宰執不得無過矣。」是日宴次,昭宗入內,召帝于內殿曲宴,帝不測其事,不敢奉詔。又曰:「卿不欲來,即令敬翔入來。」帝密遣翔出,乃止。己巳,奉辭東歸。乙亥,至大梁。

  六月,帝遣都將朱友裕率師討邠州,節度使楊崇本叛故也。癸丑,帝西征,遂朝于洛陽。

  七月甲子,昭宗宴帝于文思鞠場。乙丑,帝發東都。壬申,至河中。

  八月壬寅,昭宗遇弒于大內,遺制以輝王柷為嗣。乙巳,帝自河中引軍而西。癸丑,次于永壽,邠軍不出。

  九月辛未,班師。

  十月癸巳,至洛陽,詣西內,臨于梓宮前,祗見于嗣君。辛丑,制以案:原本有闕文。帝至自西征。

  十一月辛酉,光州遣使來求援,時光州歸款于帝,尋為淮人所攻,故來乞師。戊寅,帝南征渡淮,次于霍丘,大掠廬、壽之境,淮人乃棄光州而去。

  二年正月庚申,進攻壽州,壽人堅壁不出。丁亥,帝自霍丘班師。

  二月辛卯,帝至自南征。甲午,青州節度使王師範至大梁,帝待以賓禮,尋表授河陽節度使。

  七月辛酉,天子賜帝迎鑾紀功碑,樹于洛陽。庚午,遣大將軍楊師厚率前軍討趙匡凝于襄州。辛未,帝南征。表趙匡凝罪狀,削奪官爵。案舊唐書:八月丁未,制削奪荊襄節度使趙匡凝在身官爵。十一月,削奪荊南留後趙匡明官爵。蓋匡凝官爵因全忠表奏而削奪,匡明官爵至奔蜀後始追奪也。

  八月,楊師厚進收唐、鄧、復、郢、隨、均、房等七州。帝駐軍漢江北,自循江干,經度濟師之所。

  九月甲子,師厚於陰谷江口造梁以濟師,趙匡凝率兵二萬振于江濱。師厚麾兵進擊,襄人大敗,殺萬餘眾。乙丑,趙匡凝焚其州,率親軍載輕舸沿漢而遁。丙寅,帝濟江,至中流,舟壞,將沒者數四,比及岸,舟沉。是日入襄城,帝因周視府署,其帑藏悉空。唯于西廡下有一亭,窗戶儼然,扃鎻甚密,遂令破鎻啟扉,中有一大匱,緘鐍甚至,又令破其匱,內有金銀數百錠。帝因歎曰:「亂兵既入,公私財貨固無孑遺矣。此帑當有陰物主之,不令常人所得,俟我以有之邪!」遂以百餘錠賜楊師厚。襲荊州,留後趙匡明棄城上峽奔蜀。荊、襄二州平。帝以都將賀瓌權領荊州,楊師厚權領襄州,即表其事。

  十月丙戌朔,天子以帝為諸道兵馬元帥。辛卯,帝自襄州引軍由光州路趨淮南,將發,敬翔切諫,請班師以全軍勢,帝不聽。壬辰,次于棗陽,遇大雨,頗阻師行之勢。軍至壽春,壽春人堅壁清野以待帝,帝乃還,舍于正陽。

  十一月丙辰,大軍北濟。十國春秋:柴再用抄其後軍,斬首三千級,獲輜重萬計。帝至汝陰,深悔淮南之行,躁煩尤甚。師友雜志:朱全忠嘗與僚佐及遊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獨言曰:「此樹宜為車轂。」眾莫應。有遊客數人起應曰:「宜為車轂。」全忠勃然厲聲曰:「書生輩好順口玩人,皆此類也。車須用夾轂,柳木豈可為之!」顧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數十人捽言為車轂者,悉撲殺之。丁卯,帝至自南征。辛巳,天子命帝為相國,總百揆。以宣武、宣義、天平、護國、天雄、武順、佑國、河陽、義武、昭義、保義、武昭、武定、泰甯、平盧、匡國、案,武昭原本脫「武」字,匡國沿宋諱作「章國」,今據歐陽史增改。武甯、忠義、荊南等二十一道為魏國,案:以二十一道為魏國,薛史止載十九道,據舊唐書尚有忠武、鎮國二道,薛史闕載。進封帝為魏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兼備九錫之命。癸未,唐中書門下奏:「中書印已送相國,中書公事權用中書省印。」甲申,中書門下奏:「天下州縣名與相國魏王家諱同者,請易之。」

  十二月乙酉朔,帝讓相國、魏王、九錫之命。丙戌,京百司各差官齎本司須知孔目並印赴魏國送納。甲午,天子以帝堅讓九錫之命,乃命宰相柳燦來使,且述揖讓之意焉。丁酉,帝又讓九錫之命,詔畧曰:「但以鴻名難掩,懿實須彰,宜且徇于奏陳,未便行於典冊。」又改諸道兵馬元帥為天下兵馬元帥。是時,帝以唐朝百官服飾多闕,乃製造逐色衣服,請朝廷等第賜之。其所給俸錢,仍請自來年正月全支。

  三年正月,幽、滄稱兵,將寇于魏。魏人來乞師,且以牙軍驕悍,謀欲誅之,遣親吏臧延範密告于帝,帝陰許之。乙丑,北征。先是,帝之愛女適羅氏,是月卒于鄴城,因以兵仗數千事實于橐中,遣客將馬嗣勳領長直軍千人,雜以工匠、丁夫,肩其橐而入于魏,聲言為帝女設祭,魏人信而不疑。庚午夜,嗣勳率其眾與羅紹威親軍數百人同攻牙軍,遲明盡殺之,死者七千餘人,洎于嬰孺,亦無留者。是日,帝次于內黃,聞之,馳騎至魏。時魏之大軍方與帝軍同伐滄州,聞牙軍之死,即時奔還。帝之軍追及歷亭,殺賊幾千,餘眾乃擁大將史仁遇保于高唐,帝遣兵圍之。是月,天子詔河南尹張全義部署修制相國魏王法物。

  三月甲寅,天子命帝總判鹽鐵、度支、戶部等三司事,帝再上章切讓之,乃止。

  四月癸未,攻下高唐,軍民無少長皆殺之,生擒逆首史仁遇以獻,帝命支解之。未幾,又攻下澶、博、貝、衞等州,皆為魏軍殘黨所據故也。是時晉人圍邢州,刺史牛存節堅壁固守,帝遣符道昭帥師救之,晉人乃遁去。

  五月,帝畧地于洺州,既而復入于魏。

  七月己未,自魏班師。案:通鑑考異引編遺錄作七月癸未,上起兵離魏都。七月壬子朔,無癸未,編遺錄誤也。今考癸未乃己未傳寫之誤。是日,收復相州。自是魏境悉平。壬申,帝歸自魏。

  八月甲辰,以滄州未平,復命北征。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七。

  九月丁未,營于長蘆。一夕,帝夢白龍附於兩肩,左右瞻顧可畏,怳然驚寤。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二百七十。

  十月辛巳,邠州楊崇本以鳳翔、邠、甯、涇、鄜、秦、隴之眾合五六萬來寇,屯于美原,列十五寨,其勢甚盛,帝命同州節度使劉知俊、都將康懷英帥師禦之。知俊等大破邠寇,殺二萬餘眾,奪馬三千餘匹,擒其列校百餘人,楊崇本、胡章僅以身免。案新唐書:九月乙亥,匡國軍節度使劉知俊陷坊州。十月辛巳,楊崇本戰于美原,敗績。與薛史互有詳畧。

  十一月庚戌,懷英乘勝進軍,遂收鄜州。

  十二月乙丑,帝以文武常參官每月一、五、九日赴朝,奏請備廊飡,詔從之。

  遂自長蘆班師。案:以上疑有闕文。據舊唐書哀帝紀:戊辰,李克用與幽州之眾同攻潞州,全忠守將丁會以澤、潞降太原,克用以其子嗣昭為留後。甲戌,全忠燒長蘆營旋軍,聞潞州陷故也。以寨內糗糧山積,帝命焚之。滄帥劉守文以城中絕食,因致書于帝,乞留餘糧以救饑民,帝為留十餘囷以與之。冊府元龜卷一百八十七。案容齋續筆:滄州還師,悉焚諸營資糧,在舟中者鑿而沉之。劉守文遺全忠書曰:「城中數萬口,不食數月矣,與其焚之為煙,沉之為泥,願乞其所餘以救之。」全忠為之留數囷,滄人賴以濟。洪氏所述與冊府元龜畧同,惟「留十餘囷」與「留數囷」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