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国学名著>後漢書 李賢注>第三十二章 後漢書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後漢書 李賢注》第三十二章 後漢書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範燁編繏李賢等注

申屠剛字巨卿,扶風茂陵人也。七世祖嘉,文帝時為丞相。剛質性方直,常慕史鰌、汲黯之為人。〔一〕仕郡功曹。

  〔一〕 史記曰,史鰌字子魚,衛大夫也。論語孔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前書,汲黯字長孺。武帝時為主爵都尉,好直諫,時人謂之「汲直」。

  平帝時,王莽專政,朝多猜忌,遂隔絕帝外家馮衛二族,不得交宦,剛常疾之。〔一〕及舉賢良方正,因對策曰:

  〔一〕 馮謂馮昭儀,平帝祖母也。衛謂衛姬,平帝母也,號中山太后。王莽專政,馮衛二族皆不得至京師交通仕宦。見前書。

  臣聞王事失則神祇怨怒,姦邪亂正,故陰陽謬錯。此天所以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懷邪之臣,懼然自刻者也〔一〕。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虛納毀譽,數下詔書,張設重法,抑斷誹謗,禁割論議,罪之重者,乃至腰斬。傷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銳,殆乖建進善之旌,縣敢諫之鼓,〔二〕闢四門之路,明四目之義也〔三〕。

  〔一〕 懼,驚也,音紀住反。刻猶責也。

  〔二〕 旌,幡也。淮南子曰:「禹縣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幡曰:『教道寡人以道者擊鼓,喻以義者擊鐘,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帝王紀曰:「堯置敢諫之鼓。」

  〔三〕 孔安國注尚書曰,開闢四方之門未開者,謂廣致眾賢也。明四目,謂廣視於四方,使下無壅塞也。

  臣聞成王幼少,周公攝政,聽言下賢,均權布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一〕動順天地,舉措不失。然近則召公不悅,遠則四國流言。〔二〕夫子母之性,天道至親。今聖主幼少,始免繈褓〔三〕,即位以來,至親分離,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漢家之制,雖任英賢,猶援姻戚。親疏相錯,杜塞閒隙,誠所以安宗廟,重社稷也。今馮、衛無罪,久廢不錄,或處窮僻,不若民庶,誠非慈愛忠孝承上之意。夫為人後者,自有正義,至尊至卑,其埶不嫌,是以人無賢愚,莫不為怨,姦臣賊子,以之為便,不諱之變,誠難其慮。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周公至聖,猶尚有累,何況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於魯,以義割恩,寵不加後,〔四〕故配天郊祀,三十餘世。〔五〕霍光秉政,輔翼少主,修善進士,名為忠直,而尊〔崇〕其宗黨,摧抑外戚,〔六〕結貴據權,至堅至固,終沒之後,受禍滅門。〔七〕方今師傅皆以伊、周之位,據賢保之任,以此思化,則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則禍何不到?損益之際,孔父攸歎,〔八〕持滿之戒,老氏所慎。〔九〕蓋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今承衰亂之後,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重數,苛吏奪其時,貪夫侵其財,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軍行眾止,竊號自立,〔一0〕攻犯京師,燔燒縣邑,〔一一〕至乃訛言積弩入宮,宿衛驚懼。自漢興以來,誠未有也。國家微弱,姦謀不禁,六極之效,危於累卵。〔一二〕王者承天順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罰輕其親。陛下宜遂聖明之德,昭然覺悟,遠述帝王之跡,近遵孝文之業,〔一三〕差五品之屬,納至親之序〔一四〕,亟遣使者徵中山太后,置之別宮,令時朝見。又召馮衛二族,裁與冗職,〔一五〕使得執戟,親奉宿衛,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禍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內和親戚,外絕邪謀。

  〔一〕 尚書大傳曰:「武王入殷,周公曰:『各安其宅,各田其田,無故無新,唯仁之親。』」

  〔二〕 尚書曰:「〔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悅。」言周公既還政成王,宜其自退,今復為相,故不悅也。四國謂管、蔡、商、奄也。成王幼小,周公攝政,四國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三〕 免,離也。平帝即位時年九歲,故云始免繈緥。前書音義曰:「繈,落也。緥,被也。」「緥」或作「褓」也。

  〔四〕 伯禽,周公旦之子也。周公相成王,先封伯禽於魯,令就國守封。後謂伯禽也。周公身既尊寵,不令伯禽復加榮貴,以自挹損也。東觀記曰:「昔周公豫防禍首,先遣伯禽守封於魯,離斷至親,以義割恩,使己尊寵,不加其後。」

  〔五〕 自伯禽至頃公,為楚考烈王所滅,凡三十四公。魯以周公大聖之後,故郊祀配天,一如天子之禮。

  〔六〕 昭帝時霍光輔政,其子禹及兄孫雲、山等皆中郎將、奉車都尉,昆弟諸婿皆奉朝請,給事中,唯昭帝外家趙氏無一在位者。

  〔七〕 霍光薨後,其子禹,宣帝時為大司馬,謀反發覺,禹腰斬,母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

  〔八〕 說苑曰:「孔子讀易至損、益,則喟然而歎。子夏問曰:『夫子何為歎?』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歎之矣。』」

  〔九〕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止也,言執滿必傾,不如止也。

  〔一0〕興軍而行,擁眾而止,無畏憚於危亡也。

  〔一一〕謂平帝元始三年,陽陵人任橫等自稱將軍,盜武庫兵,攻官寺,出囚徒也。

  〔一二〕尚書大傳曰「貌之不恭厥極惡,言之不從厥極憂,視之不明厥極疾,聽之不聰厥極貧,心之不睿厥極凶短折,皇極不建厥極弱」也。

  〔一三〕文帝即位,使將軍薄昭迎薄太后於代。剛欲使平帝迎中山太后至京師者也。

  〔一四〕五品,五常之教也。尚書舜命契曰:「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左傳史克曰:「舜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一五〕冗,散也。

  〔一〕 元后,元帝后,王莽之姑也。

  後莽篡位,剛遂避地河西,轉入巴蜀,往來二十許年。及隗囂據隴右,欲背漢而附公孫述。剛說之曰:「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一〕躬聖德,舉義兵,龔行天罰,所當必摧,誠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將軍本無尺土,孤立一隅,宜推誠奉順,與朝并力,上應天心,下酬人望,為國立功,可以永年。〔二〕嫌疑之事,聖人所絕。以將軍之威重,遠在千里,動作舉措,可不慎與?今璽書數到,委國歸信,欲與將軍共同吉凶。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況於萬乘者哉!〔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變,上負忠孝,下愧當世。〔四〕夫未至豫言,固常為虛,及其已至,又無所及,是以忠言至諫,希得為用。誠願反覆愚老之言。」囂不納,遂畔從述。

  〔一〕 謂光武也。

  〔二〕 今文尚書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也。

  〔三〕 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為死友,欲仕於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飢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謂角哀曰:『俱死之後,骸骨莫收,內手捫心,知不如子。生恐無益而棄子之能,我樂在樹中。』角哀聽之,伯桃入樹中而死。楚平王愛角哀之賢,以上卿禮葬伯桃。角哀夢伯桃曰:『蒙子之恩而獲厚葬,正苦荊將軍冢相近。今月十五日,當大戰以決勝負。』角哀至期日,陳兵馬詣其冢,作三桐人,自殺,下而從之。」此歿身不負然諾之信也。

  〔四〕 言從漢何畏,附蜀何利,而久疑不決。

  建武七年,詔書徵剛。剛將歸,與囂書曰:「愚聞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孤塞之政,亡國之風也。雖有明聖之姿,猶屈己從眾,故慮無遺策,舉無過事。夫聖人不以獨見為明,而以萬物為心。順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將軍以布衣為鄉里所推,廊廟之計,既不豫定,〔一〕動軍發眾,又不深料。今東方政教日睦,百姓平安,而西州發兵,人人懷憂,騷動惶懼,莫敢正言,群眾疑惑,人懷顧望。非徒無精銳之心,其患無所不至。夫物窮則變生,事急則計易,其埶然也。夫離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國有家者,古今未有也。將軍素以忠孝顯聞,是以士大夫不遠千里,慕樂德義。今苟欲決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祐者順,人所助者信。〔二〕如未蒙祐助,令小人受塗地之禍,毀壞終身之德,敗亂君臣之節,污傷父子之恩,〔三〕眾賢破膽,可不慎哉!」囂不納。剛到,拜侍御史,遷尚書令。

  〔一〕 廊,殿下屋也;廟,太廟也。國事必先謀於廊廟之所也。

  〔二〕 易繫詞之言也。

  〔三〕 不從光武,是亂君臣之節也。遣子恂入質而背之,是傷父子之恩也。

  光武嘗欲出游,剛以隴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一〕

  〔一〕 軔,謂以頭枝車輪也。王逸注楚詞曰:「軔,止輪木也。」

  時內外群官,多帝自選舉,加以法理嚴察,職事過苦,尚書近臣,至乃捶撲牽曳於前,群臣莫敢正言。剛每輒極諫,又數言皇太子宜時就東宮,簡任賢保,以成其德,帝並不納。以數切諫失旨,數年,出為平陰令。復徵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於家。

  鮑永字君長,上黨屯留人也。〔一〕父宣,哀帝時任司隸校尉,為王莽所殺。〔二〕永少有志操,習歐陽尚書。〔三〕事後母至孝,妻嘗於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四〕

  〔一〕 屯留,今潞州縣也。

  〔二〕 莽輔政,誅不附己者,故殺宣。

  〔三〕 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受尚書於伏生。見前書。

  〔四〕 去音丘呂反。

  初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滅其子孫。都尉路平承望風旨,規欲害永。太守苟諫擁護,召以為吏,常置府中。永因數為諫陳興復漢室,翦滅篡逆之策。諫每戒永曰:「君長幾事不密,禍倚人門。」永感其言。及諫卒,自送喪歸扶風。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趙興到,聞乃歎曰:「我受漢茅土,〔一〕不能立節,而鮑宣死之,豈可害其子也!」敕縣出升,復署永功曹。時有矯稱侍中止傳舍者,興欲謁之。永疑其詐,諫不聽而出,興遂駕往,永乃拔佩刀截馬當匈,乃止。〔二〕後數日,莽詔書果下捕矯稱者,永由是知名。舉秀才,不應。

  〔一〕 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封諸侯則各割其方面土與之,燾以黃土,苴以白茅,使歸立社也。

  〔二〕 當匈,以韋為之也。

  更始二年徵,再遷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持節將兵,安集河東、并州、朔部,得自置偏裨,輒行軍法。永至河東,因擊青犢,大破之,更始封為中陽侯。〔一〕永雖為將率,而車服敝素,為道路所識。〔二〕

  〔一〕 中陽,縣,屬西河郡,今汾州孝義縣也。

  〔二〕 東觀記曰:「永好文德,雖行將軍,常衣皁襜褕,路稱鮑尚書兵馬。」俗本或有「為」上加「不」者,誤也。

  時赤眉害更始,三輔道絕。光武即位,遣諫議大夫儲大伯〔一〕,持節徵永詣行在所。永疑不從,乃收繫大伯,〔二〕遣使馳至長安。既知更始已亡,乃發喪,出大伯等,封上將軍列侯印綬,悉罷兵,但幅巾與諸將及同心客百餘人詣河內。〔三〕帝見永,問曰:「卿眾所在?」永離席叩頭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誠慚以其眾幸富貴,故悉罷之。」〔四〕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悅。時攻懷未拔,帝謂永曰:「我攻懷三日而兵不下,關東畏服卿,可且將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諫議大夫。至懷,乃說更始河內太守,於是開城而降。帝大喜,〔五〕賜永洛陽商里宅,〔六〕固辭不受。

  〔一〕 風俗通曰:「儲姓,齊大夫儲子之後也。」

  〔二〕 東觀記曰「封大伯所持節於晉陽傳(合)〔舍〕壁中,遣信人馳至長安」也。

  〔三〕 幅巾謂不著冠,但幅巾束首也。

  〔四〕 幸,希也。

  〔五〕 東觀記曰:「永說下懷,上大喜,與永對食。」

  〔六〕 東觀記曰:「賜洛陽上商里宅。」陸機洛陽記曰:「上商里在洛陽東北,本殷頑人所居,故曰上商里宅也。」

  時董憲裨將屯兵於魯,侵害百姓,乃拜永為魯郡太守。永到,擊討,大破之,降者數千人。唯別帥彭豐、虞休、皮常等各千餘人,稱「將軍」,不肯下。頃之,孔子闕里無故荊棘自除,〔一〕從講堂至于里門。永異之,謂府丞及魯令曰:「方今危急而闕里自開,斯豈夫子欲令太守行禮,助吾誅無道邪?」乃會人眾,修鄉射之禮,請豐等共會觀視,欲因此禽之。豐等亦欲圖永,乃持牛酒勞饗,而潛挾兵器。永覺之,手格殺豐等,禽破黨與。帝嘉其略,封為關內侯,遷楊州牧。時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傷之後,乃緩其銜轡,〔二〕示誅彊橫而鎮撫其餘,百姓安之。會遭母憂,去官,悉以財產與孤弟子。

  〔一〕 闕里解見明紀。

  〔二〕 銜曫,喻法律以控御人也。說苑曰:「理國譬若張琴,大絃急則小絃絕矣,故急於其銜曫者,非千里之御也。」

  建武十一年,徵為司隸校尉。帝叔父趙王良尊戚貴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一〕由是朝廷肅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恢亦抗直不避彊禦。帝常曰:「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其見憚如此。

  〔一〕 東觀記曰「時良從送中郎將來歙喪還,入夏城門中,與五官將(軍)〔車〕相逢,道迫,良怒,召門候岑尊,叩頭馬前。永劾奏良曰『今月二十七日,車駕臨故中郎將來歙喪還,車駕過,須臾趙王良從後到,與右中郎將張邯相逢城門中,道迫狹,叱邯旋車,又召候岑尊詰責,使前走數十步。案良諸侯藩臣,蒙恩入侍,〔宜〕知尊帝城門候吏六百石,而肆意加怒,令叩頭都道,奔走馬頭前。無藩臣之禮,大不敬』」也。

  永行縣到霸陵,路經更始墓,引車入陌,〔一〕從事諫止之。永曰:「親北面事人,寧有過墓不拜!雖以獲罪,司隸所不避也。」遂下拜,哭盡哀而去。西至扶風,椎牛上苟諫冢。帝聞之,意不平,問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張湛對曰:「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也。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釋。

  〔一〕 墓在今萬年縣東北。南北為阡,東西為陌。

  後大司徒韓歆坐事,〔一〕永固請之不得,以此忤帝意,出為東海相。坐度田事不實,被徵,諸郡守多下獄。永至(城)〔成〕皋,詔書逆拜為兗州牧,便道之官。〔二〕視事三年,病卒。子昱。

  〔一〕 建武十五年歆坐直言免也。

  〔二〕 東觀記詔書迎下永曰「尹晨夜冒犯霜露,精神亦已勞矣。以君帷幄近臣,其以永為兗州牧」也。

  論曰:鮑永守義於故主,斯可以事新主矣。恥以其眾受寵,斯可以受大寵矣。若乃言之者雖誠,而聞之未譬,〔一〕豈苟進之悅,易以情納,持正之忤,難以理求乎?〔二〕誠能釋利以循道,居方以從義,〔三〕君子之概也。

  〔一〕 譬猶曉也。

  〔二〕 言諂曲則易入,剛直則難進也。

  〔三〕 方,直也。

  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於東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劇賊,太守戴涉聞昱鮑永子,有智略,乃就謁,請署守高都長。〔一〕昱應之,遂討擊群賊,誅其渠帥,道路開通,由是知名。後為沘陽長,政化仁愛,境內清淨。〔二〕

  〔一〕 高都,縣,屬上黨郡,故城在今澤州也。

  〔二〕 東觀記曰:「沘陽人趙堅殺人繫獄,其父母詣昱,自言年七十餘唯有一子,適新娶,今繫獄當死,長無種類,涕泣求哀。昱憐其言,令將妻入獄,解械止宿,遂任身有子。」

  荊州刺史表上之,再遷,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詔昱詣尚書,使封胡降檄。〔一〕光武遣小黃門問昱有所怪不?對曰:「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著姓,又當司徒露布,〔二〕怪使司隸下書而著姓也。」帝報曰:「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復為司隸也。」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永平五年,坐救火遲,免。

  〔一〕 檄,軍書也,若今之露布也。

  〔二〕 漢官儀曰「群臣上書,公卿校尉諸將不言姓。凡制書皆璽封,尚書令重封。唯赦贖令司徒印,露布州郡」也。

  後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餘萬。昱乃上作方梁石洫,〔一〕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一〕 洫,渠也。以石為之,猶今之水門也。

  十七年,代王敏為司徒,賜錢帛什器帷帳,除子得為郎。建初元年,大旱,穀貴。肅宗召昱問曰:「旱既大甚,將何以消復災眚?」對曰:「臣聞聖人理國,三年有成。〔一〕今陛下始踐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異?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二〕繫者千餘人,恐未能盡當其罪。先帝詔言,大獄一起,冤者過半。又諸徙者骨肉離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為虧。宜一切還諸徙家屬,蠲除禁錮,興滅繼絕,死生獲所。如此,和氣可致。」帝納其言。〔三〕

  〔一〕 論語孔子曰:「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乃有成功。」

  〔二〕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謀反,連坐者在汝南,昱時主劾之也。

  〔三〕 東觀記曰:「時司徒辭訟久者至十數年,比例輕重,非其事類,錯雜難知。昱奏定辭訟七卷,決事都目八卷,以齊同法令,息遏人訟也。」

  四年,代牟融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餘。

  子德,修志節,有名稱,累官為南陽太守。時歲多荒災,唯南陽豐穰,吏人愛悅,號為神父。時郡學久廢,德乃修起橫舍,〔一〕備俎豆黻冕,行禮奏樂。又尊饗國老,宴會諸儒。百姓觀者,莫不勸服。在職九年,徵拜大司農,卒于官。

  〔一〕 橫,學也,字又作「黌」。

  子昂,字叔雅,有孝義節行。初,德被病數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緩帶;及處喪,毀瘠三年,抱負乃行;服闋,遂潛于墓次,不關時務。舉孝廉,辟公府,連徵不至,卒於家。

  郅惲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一〕年十二失母,居喪過禮。及長,理韓詩、嚴氏春秋,〔二〕明天文歷數。

  〔一〕 潛夫論曰:「周先姞氏封於燕,河東有郅都,汝南有郅君章。」音與古姞同,而其字異。然前書音義郅音之日反。

  〔二〕 韓,韓嬰也。作詩內外傳。嚴,嚴彭祖也。受公羊於眭孟,專門教授。見儒林傳。

  王莽時,寇賊群發,惲乃仰占玄象,歎謂友人曰:「方今鎮、歲、熒惑並在漢分翼、軫之域,〔一〕去而復來,漢必再受命,福歸有德。如有順天發策者,必成大功。」時左隊大夫逯並素好士,〔二〕惲說之曰:「當今上天垂象,智者以昌,愚者以亡。昔伊尹自鬻輔商,立功全人。〔三〕惲竊不遜,敢希伊尹之蹤,應天人之變。明府儻不疑逆,俾成天德。」並奇之,使署為吏。惲不謁,曰:「昔文王拔呂尚於渭濱,高宗禮傅說於巖築,桓公取管仲於射鉤,故能立弘烈,就元勳。未聞師相仲父,而可為吏位也。〔四〕非闚天者不可與圖遠。君不授驥以重任,驥亦俛首裹足而去耳。」〔五〕遂不受署。

  〔一〕 爾雅曰:「中央鎮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翼、軫者,南方鶉尾之宿,楚之分野。(孔)演〔孔〕圖曰:「卯金刀,名為劉,中國東南出荊州。」故為漢分也。

  〔二〕 王莽以潁川為左隊,郡守為大夫。逯,姓;並,名也。風俗通曰:「逯,秦邑也,其大夫氏焉。」逯音錄。

  〔三〕 鬻,自衒賣也。史記曰,伊尹欲干湯而無因,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乃任以國政也。

  〔四〕 師,呂望也。相,傅說也。仲父,管仲也。

  〔五〕 惲以驥自喻,因自稱驥。史記曰,吳兵入郢,申包胥走秦求救,晝夜馳驅,足腫蹠盭,裂裳裹足,鵠立秦庭。盭音戾。

  西至長安,乃上書王莽曰:「臣聞天地重其人,惜其物,故運機衡,垂日月,〔一〕含元包一,甄陶品類,〔二〕顯表紀世,圖錄豫設。〔三〕漢歷久長,孔為赤制,〔四〕不使愚惑,殘人亂時。智者順以成德,愚者逆以取害,神器有命,不可虛獲。上天垂戒,欲悟陛下,令就臣位,轉禍為福。〔五〕劉氏享天永命,陛下順節盛衰〔六〕,取之以天,還之以天,可謂知命矣。若不早圖,是不免於竊位也。〔七〕且堯舜不以天顯自與,故禪天下,〔八〕陛下何貪非天顯以自累也?天為陛下嚴父,臣為陛下孝子。父教不可廢,子諫不可拒,惟陛下留神。」莽大怒,即收繫詔獄,劾以大逆。猶以惲據經讖,難即害之,使黃門近臣脅惲,令自告狂病恍忽,不覺所言。惲乃瞋目詈曰:「所陳皆天文聖意,非狂人所能造。」遂繫須冬,會赦得出,乃與同郡鄭敬南遁蒼梧。〔九〕

  〔一〕 機衡,北斗也。

  〔二〕 前書志曰:「太極元氣,合三為一。」謂三才未分,包而為一〔也〕。甄(也)者,陶人旋轉之輪也。言天地造化品物,如陶匠之成眾品者也。

  〔三〕 表,明也;紀,年也。言天豫設圖錄之書,顯明帝王之年代也。

  〔四〕 言孔丘作緯,著歷運之期,為漢家之制。漢火德尚赤,故云為赤制,即春秋感精符云「墨、孔生為赤制」是也。

  〔五〕 上天垂戒,謂鎮、歲、熒惑並在漢分也。

  〔六〕 享,受也。永,長也。漢家受天長命,運祚未絕,勸莽當順其時之盛衰,衰則取之,盛則還之。

  〔七〕 竊,盜也。孔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歟?」

  〔八〕 堯舜盛德,天之所顯,猶不自與,以位禪人。言堯之禪舜,舜禪於禹也。

  〔九〕 遁,隱也。蒼梧,山名也。山海經曰,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之所葬也。在今永州唐興縣東南。

  建武三年,又至廬江,因遇積弩將軍傅俊東徇揚州。俊素聞惲名,乃禮請之,上為將兵長史,授以軍政。惲乃誓眾曰:「無掩人不備,窮人於厄,不得斷人支體,祼人形骸,放淫婦女。」俊軍士猶發冢陳尸,掠奪百姓。惲諫俊曰:「昔文王不忍露白骨,〔一〕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二〕故能獲天地之應,剋商如林之旅。〔三〕將軍如何不師法文王,而犯逆天地之禁,多傷人害物,虐及枯尸,取罪神明?今不謝天改政,無以全命。願將軍親率士卒,收傷葬死,哭所殘暴,以明非將軍本意也。」從之,百姓悅服,所向皆下。

  〔一〕 解見順紀。

  〔二〕 呂氏春秋曰:「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候周,問武王曰:『何日至?』武王曰:『將以甲子日至。』膠鬲行,天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軍吏諫之。武王曰:『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三〕 天地之應,謂夜雨止、畢陳、白魚入舟之類。剋,勝也。商,殷號也。旅,眾也。如林,言眾多。尚書曰:「武王伐〔紂〕,紂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

  七年,俊還京師,而上論之。〔一〕惲恥以軍功取位,遂辭歸鄉里。縣令卑身崇禮,請以為門下掾。惲友人董子張者,父先為鄉人所害。〔二〕及子張病,將終,惲往候之。子張垂歿,視惲,歔欷不能言。惲曰:「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讎不復也。子在,吾憂而不手;子亡,吾手而不憂也。」〔三〕子張但目擊而已。〔四〕惲即起,將客遮仇人,取其頭以示子張。子張見而氣絕。惲因而詣縣,以狀自首。令應之遲,〔五〕惲曰:「為友報讎,吏之私也。奉法不阿,君之義也。虧君以生,非臣節也。」趨出就獄。令跣而追惲,不及,遂自至獄,令拔刃自向以要惲曰:「子不從我出,敢以死明心。」〔六〕惲得此乃出,因病去。

  〔一〕 上音時掌反。

  〔二〕 東觀記曰「子張父及叔父為鄉里盛氏一時所害」也。

  〔三〕 言子在,吾憂子仇未能報,而不須手自揮鋒;子若亡,吾直為子手刃仇人,更不須心懷憂也。

  〔四〕 目擊謂孰視之也。莊子曰「目擊而道存」也。

  〔五〕 縣令不欲其自首詣獄,故應對之緩也。

  〔六〕 惲若不去,欲自刺以明心也。

  久之,太守歐陽歙請為功曹。汝南舊俗,十月饗會,百里內縣皆齎牛酒到府讌飲。時臨饗禮訖,歙教曰:「西部督郵繇延,〔一〕天資忠貞,稟性公方,摧破姦凶,不嚴而理。今與眾儒共論延功,顯之于朝。太守敬嘉厥休,牛酒養德。」主簿讀(書)教,戶曹引延受賜。惲於下坐愀然前曰:「司正舉觥,〔二〕以君之罪,告謝于天。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員,〔三〕朋黨搆姦,罔上害人,所在荒亂,怨慝並作。明府以惡為善,股肱以直從曲,此既無君,又復無臣,惲敢再拜奉觥。」歙色慚動,不知所言。門下掾鄭敬進曰:「君明臣直,功曹言切,明府德也,可無受觥哉?」歙意少解,曰:「實歙罪也,敬奉觥。」〔四〕惲乃免冠謝曰:「昔虞舜輔堯,四罪咸服,〔五〕讒言弗庸,孔任不行,〔六〕故能作股肱,帝用有歌。〔七〕惲不忠,孔任是昭,〔八〕豺虎從政,〔九〕既陷誹謗,又露所言,〔一0〕罪莫重焉。請收惲、延,以明好惡。」歙曰:「是重吾過也。〔一一〕」遂不讌而罷。惲歸府,稱病,延亦自退。

  〔一〕 繇姓,咎繇之後。繇音遙。

  〔二〕 愀,變色貌。司正,主禮儀者。觥,罰爵也,以角為之。詩小雅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觥音古橫反。

  〔三〕 言延外示方直而內實柔弱也。孔子曰:「色厲而內荏。」

  〔四〕 遂受罰也。

  〔五〕 左傳曰:「舜臣堯,乃流四凶族。」尚書曰「乃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也。

  〔六〕 庸,用也。孔,甚也。任,佞也。

  〔七〕 尚書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八〕 昭,顯也。惲自責不忠,故使甚佞之人昭顯也。

  〔九〕 豺虎,貪獸,以比繇延也。

  〔一0〕露,顯也。又對眾顯言(於)繇延之罪也。

  〔一一〕重,再也。

  鄭敬素與惲厚,見其言忤歙,乃相招去,曰:「子廷爭繇延,君猶不納。延今雖去,其埶必還。〔一〕直心無諱,誠三代之道。〔二〕然道不同者不相為謀,吾不能忍見子有不容君之危,盍去之乎!」惲曰:「孟軻以彊其君之所不能為忠,量其君之所不能為賊。〔三〕惲業已彊之矣。障君於朝,〔四〕既有其直,而不死職,罪也。延退而惲又去,不可。」敬乃獨隱於弋陽山中。〔五〕居數月,歙果復召延,惲於是乃去,從敬止,漁釣自娛,留數十日。惲志在從政,既乃喟然而歎,謂敬曰:「天生俊士,以為人也。烏獸不可與同群,〔六〕子從我為伊呂乎?將為巢許,而父老堯舜乎?」〔七〕敬曰:「吾足矣。初從生步重華於南野,〔八〕謂來歸為松子,〔九〕今幸得全軀樹類,〔一0〕還奉墳墓,盡學問道,〔一一〕雖不從政,施之有政,是亦為政也。〔一二〕吾年耄矣,安得從子?子勉正性命,勿勞神以害生。」惲於是告別而去。敬字次都,清志高世,光武連徵不到。〔一三〕

  〔一〕 言歙後必召延也。

  〔二〕 三代,夏、殷、周也。論語曰:「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三〕 孟子對齊宣王曰:「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不。」孟子曰:「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歟?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弗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趨)〔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少)〔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為也,非不能也」。此彊其君之所不能為也。又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善)〔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四〕 障,蔽也。君謂歙也。言歙將以牛酒賞繇延,而惲障蔽不聽之。

  〔五〕 弋陽,縣,屬汝南郡,前書云弋陽山在縣西北也。

  〔六〕 論語孔子之言。

  〔七〕 若為巢父、許由,則以堯、舜為父老之人也。

  〔八〕 步猶尋也。重華、舜字也。南野,謂蒼梧也。

  〔九〕 赤松子也。敬以歸鄉隱逸,自謂同之。劉向列仙傳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至崑崙山,常止西王母石室,隨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得仙俱去」也。

  〔一0〕樹類謂有胤嗣。

  〔一一〕敬汝南人,今隱弋陽,不離墳墓。

  〔一二〕論語孔子之言也。言隱遁好道,在家孝悌,亦從政之義也。

  〔一三〕謝沈書曰:「敬閑居不脩人倫,新遷都尉逼為功曹。廳事前樹時有清汁,以為甘露。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此清木汁耳。』辭病去,隱處精學蛾陂中。陰就、虞延並辟,不行。同郡鄧敬因折芰為坐,以荷薦肉,瓠瓢盈酒,言談彌日,蓬廬蓽門,琴書自娛。光武公車徵,不行。」案:王莽改新蔡縣為新遷也。

  惲遂客居江夏教授,郡舉孝廉,為上東城門候。〔一〕帝嘗出獵,車駕夜還,惲拒關不開。帝令從者見面於門閒。惲曰:「火明遼遠。」遂不受詔。帝乃迴從東中門入。〔二〕明日,惲上書諫曰:「昔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萬人惟憂。〔三〕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其如社禝宗廟何?暴虎馮河,未至之戒,誠小臣所竊憂也。」書奏,賜布百匹,貶東中門候為參封尉。〔四〕

  〔一〕 洛陽城東面北頭門也。

  〔二〕 東面中門也。

  〔三〕 槃,樂也。尚書無逸曰「文王不敢槃于游田,以萬人惟政之共」也。

  〔四〕 參封,縣,屬琅邪郡。

  後令惲授皇太子韓詩,侍講殿中。及郭皇后廢,〔一〕惲乃言於帝曰:「臣聞夫婦之好,父不能得之於子,〔二〕況臣能得之於君乎?是臣所不敢言。雖然,願陛下念其可否之計,無令天下有議社稷而已。」帝曰:「惲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輕天下也。〔三〕」后既廢,而太子意不自安,惲乃說太子曰:「久處疑位,上違孝道,下近危殆。昔高宗明君,吉甫賢臣,及有纖介,放逐孝子。〔四〕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太子宜因左右及諸皇子引愆退身,奉養母氏,以明聖教,不背所生。」太子從之,帝竟聽許。

  〔一〕 建武十七年廢。

  〔二〕 得猶制御也。司馬遷曰:「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況卑下乎?」

  〔三〕 左右猶向背也。言其齊等。

  〔四〕 家語曰:「曾參妻為梨蒸不熟,因出之,終身不娶。其子請焉。曾參曰:『高宗以後妻殺孝子,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知其得免於非乎!』遂不娶。」

  惲再遷長沙太守。先是長沙有孝子古初,遭父喪未葬,鄰人失火,初匍匐柩上,以身扞火,火為之滅。惲甄異之,以為首舉。後坐事左轉芒長,〔一〕又免歸,避地教授,〔二〕著書八篇。以病卒。子壽。

  〔一〕 芒,縣,屬沛國,故城在今亳州永城縣北,一名臨睢城。東觀記曰「坐前長沙太守張禁多受遺送千萬,以惲不推劾,故左遷」也。

  〔二〕 避地謂隱遁也。東觀記曰:「芒守丞韓龔受大盜丁仲錢,阿擁之,加笞八百,不死,入見惲,稱仲健。惲怒,以所杖鐵杖捶龔。龔出怨懟,遂殺仲,惲故坐免。」

  壽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稱,舉孝廉,稍遷冀州刺史。時冀部屬郡多封諸王,賓客放縱,類不檢節,〔一〕壽案察之,無所容貸。乃使部從事專住王國,又徙督郵舍王宮外,〔二〕動靜失得,即時騎驛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於是藩國畏懼,並為遵節。視事三年,冀土肅清。三遷尚書令。朝廷每有疑議,常獨進見。肅宗奇其智策,擢為京兆尹。郡多彊豪,姦暴不禁。三輔素聞壽在冀州,皆懷震竦,各相檢敕,莫敢干犯。壽雖威嚴,而推誠下吏,皆願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一〕 類猶皆也。

  〔二〕 近王宮置督郵舍,以察王得失。

  復徵為尚書僕射。是時大將軍竇憲以外戚之寵,威傾天下。憲嘗使門生齎書詣壽,有所請託,壽即送詔獄。前後上書陳憲驕恣,引王莽以誡國家。是時憲征匈奴,海內供其役費,而憲及其弟篤、景並起第宅,驕奢非法,百姓苦之。壽以府臧空虛,軍旅未休,遂因朝會譏刺憲等,厲音正色,辭旨甚切。憲怒,陷壽以買公田誹謗,下吏當誅。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聞聖王闢四門,開四聰,延直言之路,下不諱之詔,立敢諫之旗,聽歌謠於路,〔一〕爭臣七人,以自鑒照,〔二〕考知政理,違失人心,輒改更之,故天人並應,傳福無窮。臣伏見尚書僕射郅壽坐於臺上,與諸尚書論擊匈奴,言議過差,及上書請買公田,遂繫獄考劾大不敬。臣愚以為壽機密近臣,匡救為職。若懷默不言,其罪當誅。今壽違眾正議,以安宗廟,豈其私邪?又臺閣平事,分爭可否,雖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猶謂諤諤以昌,不以誹謗為罪。〔三〕請買公田,人情細過,可裁隱忍。壽若被誅,臣恐天下以為國家橫罪忠直,賊傷和氣,忤逆陰陽。臣所以敢犯嚴威,不避夷滅,觸死瞽言,非為壽也。〔四〕忠臣盡節,以死為歸。臣雖不知壽,度其甘心安之。誠不欲聖朝行誹謗之誅,以傷晏晏之化,〔五〕杜塞忠直,垂譏無窮。臣敞謬豫機密,言所不宜,罪名明白,當填牢獄,先壽僵仆,萬死有餘。」書奏,壽得減死,論徙合浦。〔六〕未行,自殺,家屬得歸鄉里。

  〔一〕 歌謠謂詩也。禹置敢諫之幡,解已見上。禮記王制曰:「命太師陳詩觀民風。」鄭玄注云:「陳詩謂采其詩而示之。」

  〔二〕 孔子曰,天子有爭臣七人。

  〔三〕 史記趙良謂商君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嘿嘿以亡。」

  〔四〕 論語曰「侍於君子有三愆,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也。

  〔五〕 鄭玄注尚書考靈耀云:「道德純備謂之塞,寬容覆載謂之晏。」

  〔六〕 今(廣)〔廉〕州縣。

  贊曰:鮑永沈吟,晚乃歸正。志達義全,先號後慶。〔一〕申屠對策,郅惲上書。有道雖直,無道不愚。

  〔一〕 易曰「先號咷而後笑」,謂初凶後吉也。

  校勘記

  一0一一頁 七行 王莽專政朝多猜忌 按:「政」字原脫,逕據汲本、殿本補。

  一0一二頁 六行 使下無壅塞也 按:「壅」原訛「擁」,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0一二頁一五行 而尊〔崇〕其宗黨 殿本「尊」下有「崇」字。校補引錢大昭說,謂閩本「尊」下有「崇」字。今據補。

  一0一三頁一二行 〔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刊誤謂按文少「召公為保」四字。按:下有「為左右」之文,如無召公,則「左右」字無著矣。劉說是,今據補。

  一0一六頁 一行 建武七年詔書徵剛 按:集解引通鑑考異,謂七年囂已臣公孫述,必不用詔書,「七年」當作「六年」。

  一0一六頁一三行 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 按:上「遂」字御覽四五二引作「乃」。

  一0一六頁一五行 軔謂以頭枝車輪也 汲本、殿本「枝」作「止」。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止」本作「支」,或作「搘」。

  一0一七頁 二行 簡任賢保 按:何焯謂「保」下當有「傅」字。

  一0一八頁 九行 路稱鮑尚書兵馬 按:「馬」原訛「焉」,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一0一九頁 三行 封大伯所持節於晉陽傳(合)〔舍〕壁中 刊誤謂「合」當作「舍」。今據改。

  一0二0頁 四行 入夏城門中 按:集解本依汲本「入」作「大」。校補謂錢大昭云「大」當作「入」,洛陽十二城門,夏門位在亥。今案錢說雖與東觀記合,然書鈔六十一引續漢書則與此注同,又陶弘景真誥郎宗占知京師大火,燒大夏門,則似作「大」亦非誤。

  一0二0頁 四行 與五官將(軍)〔車〕相逢 刊誤謂五官無將軍之稱,蓋「軍」字本是「車」字。今據改。

  一0二0頁 六行 〔宜〕知尊帝城門候吏六百石 據東觀記補。

  一0二0頁一四行 永至(城)〔成〕皋 據集解本改。

  一0二一頁 九行 昱字文泉 按:東觀記「泉」作「淵」,王先謙謂此避唐高祖諱改。又按:王先謙謂書鈔六十一引續漢書,云「字守文」。

  一0二二頁 三行 吾故欲令天下知忠臣之子復為司隸也 按:汲本、殿本「故」作「固」。

  一0二二頁一0行 除子得為郎 刊誤謂「得」字後皆作「德」,義無兩子名得、德者,知此字誤。今按:得德古通作,非字誤,特前後不一致耳。

  一0二二頁一三行 先帝詔言大獄一起冤者過半 按:查明帝紀無此詔,通鑑作「夫大獄一起,冤者過半」。

  一0二二頁一四行 宜一切還諸徙家屬 按:「屬」字原脫,逕據汲本、殿本補。

  一0二三頁 三行 時司徒辭訟久者至十數年 按:「徒」原訛「徙」,逕改正。「辭」汲本作「例」,東觀記同。「十數年」汲本作「數十年」,東觀記同。

  一0二三頁 七行 備俎豆黻冕 按:「黻」汲本、殿本作「黼」。

  一0二三頁 八行 莫不勸服 按:「勸」疑「歎」之訛。

  一0二四頁 三行 並在漢分翼軫之域 按:「在」字原脫,逕據汲本、殿本補。

  一0二四頁 四行 時左隊大夫逯並素好士 按:沈家本謂前書王莽傳作「逯並」,恩澤侯表作「逯普」,普本作暜,暜並形近,未詳孰是。並為莽大司馬,封同風侯,後策免就侯位。此云左隊大夫,殆策免之後復居是官歟?

  一0二四頁一0行 (孔)演〔孔〕圖曰 據汲本改。

  一0二五頁 六行 父教不可廢 按:殿本「可」作「敢」。

  一0二五頁一一行 合三為一 按:殿本、集解本「合」作「含」。

  一0二五頁一一行 包而為一〔也〕甄(也)者 據刊誤改。

  一0二六頁 七行 窮人於厄 按:汲本、集解本「於」作「屈」。校補引錢大昭說,謂閩本作「於」。

  一0二六頁一五行 武王伐〔紂〕紂率其旅若林 刊誤謂案文「伐」下少一「殷」字。今按:御覽三二六引重「紂」字,今依御覽補。

  一0二七頁一三行 惲若不去 汲本、殿本「去」作「出」。今按:去謂離去,作「去」亦通。

  一0二八頁 一行 主簿讀(書)教 集解引惠棟說,謂袁紀及風俗通皆云主簿讀教,衍「書」字。今據刪。

  一0二九頁 三行 又對眾顯言(於)繇延之罪也 據殿本刪。按:汲本「於」作「夫」,疑皆衍文。

  一0二九頁一0行 將為巢許而父老堯舜乎 按:汲本、殿本作「將為巢許乎,而父老堯舜也」。王先謙謂東觀記「父老」二字作「去」。

  一0三0頁 四行 挾太山以(趨)〔超〕北海 據汲本、殿本改,與今本孟子合。

  一0三0頁 五行 為(少)〔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為也 據汲本、殿本改刪。按:章懷引孟子,往往與今本孟子異,或其所見本不同也。然此節文字衍訛,幾不可句讀,張皓王龔傳論注亦引孟子答齊宣王語,雖多刪節,大致與今本孟子合,足證此為傳寫之誤也。

  一0三0頁 六行 (善)〔羞〕惡之心 據汲本、殿本改,與今本孟子合。

  一0三一頁 二行 此清木汁耳 按:汲本、殿本「清」作「青」。

  一0三一頁 六行 火明遼遠 按:王先謙謂東觀記「遼」作「燎」。

  一0三一頁 六行 帝乃迴從東中門入 按:「東中門」續志作「中東門」。校補謂錢大昭云此與何湯事略同,湯事在謝承書,桓榮傳注引之。今案桓榮傳注引作「更從中東門入」,與續志合。

  一0三一頁 七行 以萬人惟憂 按:注引書無逸「以萬民惟政之共」,則「憂」似當作「政」,袁紀正作「萬民惟正」,正與政同也。又按:殿本「惟」作「為」。

  一0三二頁一五行 壽字伯考 汲本、殿本「伯考」作「伯孝」。按:古人名字相應,作「伯孝」者,訛也。

  一0三四頁 四行 以傷晏晏之化 按:集解本依汲本改「晏晏」為「塞晏」,取與鄭注合。殿本考證謂第五倫、何敞、陳寵傳皆有「晏晏」二字,依鄭注改「塞晏」,非是。

  一0三四頁一0行 侍於君子有三愆 按:「子」字原脫,逕據汲本、殿本補。

  一0三四頁一二行 今(廣)〔廉〕州縣 據刊誤改。